VR即虛擬實境,在遊戲、新聞報導等領域被廣泛使用,如今,科學家們將這個技術用在科研中,下面跟隨記者一起走進復旦大學的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看看小鼠如何遨遊在VR的世界裡。
如上圖所示,在實驗室裡,小鼠在三塊屏幕前奔跑著,這個通過VR呈現出來的視覺信息被小鼠的大腦所接收,並反應到了行動上。
研究者們給出不同的畫面,小鼠也對此作出了不同的行為,比如,在這樣的一個如同迷宮般的世界裡,小鼠正疾步向前尋找出口,但這一切卻都是虛擬的。
這些都是服務於實驗室腦功能建立的相關研究,研究者通過給小鼠視覺、聽覺和味覺的不同刺激,來觀察小鼠的大腦變化。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年研究員張嘉漪說道:這個是一個小鼠的虛擬實境的系統,這個系統主要是由視覺的VR的信息、聽覺的上面有4個喇叭,以及前面有對它(小鼠)嗅覺的這樣多種的感覺輸入的整合,所以我們主要是想讓小鼠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面有一個球,小鼠可以在自由活動的狀態下進行沒有幹擾的行為,我們主要是想看在不同的感覺輸入的情況下,小鼠的大腦活動的整體的變化。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進行的是多領域的腦科學研究。在認識腦的相關研究中,腦功能的建立是重中之重,小鼠的VR實驗正是以此為出發點。
此外,由於腦功能建立依賴於大腦神經環路的形成,因此,解析實施腦認知功能的神經環路成為實驗室裡多位學科家的研究命題,而這也是國際公認的科學前沿。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禹永春說道: 我們實驗室主要研究的是大腦皮層的發育,最關注的是大腦皮層如何形成環路,並且最終行使高級的功能,這裡邊我們也很感興趣在環路的發育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的精神疾病的問題,像自閉症的一些疾病模型。 諸如帕金森等疾病,是大腦發育過程中某些神經元的缺失,科學家通過研究幹細胞發育成神經元的過程,找出了調控發育過程的基因,為今後疾病的幹預和治療提供理論基礎。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振綱說道: 綠色的就是神經元,從神經幹細胞長到神經元是一個發育的過程,我們最近發現兩個基因調控這個過程,這兩個基因撬掉以後腦髓就長不出新的神經元,主要是在基底神經節紋狀體這一類,比如說帕金森病和舞蹈症,又叫亨廷頓氏病,就是這個神經元缺失。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