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語音播報
5月13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向上海市中小學生全面開放,研究感覺整合與行為、幹細胞和神經發生、靈長類疾病模型、感覺系統、基底神經節的發育與退行性疾病、突觸蛋白的結構與功能6個研究組,共接待120多名中小學生及陪同家長。神經所科普志願者帶領大家聆聽科普講座,通過提問互動、親自動手等環節,帶領大家體驗了奇妙的神經科學世界。
聽科普報告
博士研究生王颯爽、汪璵璠、徐佰傑、章彤彤、高樹琛、陳榮分別作了題為「酸甜苦辣(痛)」、「斑馬魚的行為研究」、「斑馬魚的胚胎發育」、「模式生物裡的青蛙王子」、「生命編碼」、「拳王的落敗」科普講座,介紹了斑馬魚、小鼠、非洲爪蟾是如何作為模式動物被應用於神經科學領域,講解帕金森疾病、疼痛的成因及現有的治療策略,普及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CRISPR/Cas9 DNA編輯技術。
精美的PPT,有趣的事例和通俗易懂的語言,激發了小朋友們對腦科學的濃厚興趣,反響熱烈,他們踴躍地提問,科普志願者逐一解答,現場互動氣氛十分活躍。
近距離觀察
科普志願者將參觀者分為多個小組,帶領他們熟悉斑馬魚的胚胎發育過程,辨別斑馬魚的雌雄差異,觀察質粒抽提過程和小鼠免疫組化等實驗,講解各種儀器設備的用途,展示基因編輯的整個流程、爪蟾的取卵以及卵母細胞的電生理記錄過程,大家近距離觀察小鼠的對抗行為、斑馬魚的亮暗偏好行為、學習行為、產卵行為、捕食行為和逃跑行為。同學們對螢光蛋白在生物學領域的應用有了初步了解,在看到標記有螢光信號的五顏六色的轉基因魚系時,表現出對從事科研的嚮往之情。
親自動手體驗
科普志願者安排了與報告內容對應的動手實驗,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加深大家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帶領他們在螢光顯微鏡和雷射共聚焦顯微鏡下觀察小鼠大腦切片的各種神經元形態,進行爪蟾解剖及卵母細胞分離、小鼠疼痛行為檢測、大腦切片標本製備、神經元膜片鉗記錄電活動等科學小實驗。同學們看到錯綜複雜和色彩繽紛的神經元後顯得格外興奮,學習到神經元的基本知識。實驗結束後,志願者通過提問搶答的方式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讓大家對觀察到的現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現場討論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展示了基因編輯的整個流程,在前期分子克隆階段,小朋友親自挑選菌落,小朋友很期待第二天的培養結果;在基因編輯階段,大家觀看小鼠的受精卵從分離到顯微注射的全過程,小朋友在科普志願者的幫助下操作顯微注射儀,近距離接觸試管小鼠的產生過程;在最後的基因編輯鑑定階段,大家學習測序鑑定、根據分子量跑膠鑑定以及染色體核型分析鑑定等多種方法,並在顯微鏡下觀察人源染色體與鼠源染色體,以及小鼠的雌雄生殖腺。
活動中,志願者們帶領大家充分感受科學研究的過程,從提出科學問題,到設計實驗,採集數據,再到結果分析,最終得出結論,使同學們對科學研究有了初步認識。此次科普活動不僅讓參觀者親身體驗了神經科學的實驗室生活,也讓科研人員了解到社會公眾對於基礎科研的理解和需求。大多數參觀者在活動結束時仍舊意猶未盡,紛紛表示明年的實驗室開放日還要報名參加。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5月13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向上海市中小學生全面開放,研究感覺整合與行為、幹細胞和神經發生、靈長類疾病模型、感覺系統、基底神經節的發育與退行性疾病、突觸蛋白的結構與功能6個研究組,共接待120多名中小學生及陪同家長。神經所科普志願者帶領大家聆聽科普講座,通過提問互動、親自動手等環節,帶領大家體驗了奇妙的神經科學世界。
聽科普報告
博士研究生王颯爽、汪璵璠、徐佰傑、章彤彤、高樹琛、陳榮分別作了題為「酸甜苦辣(痛)」、「斑馬魚的行為研究」、「斑馬魚的胚胎發育」、「模式生物裡的青蛙王子」、「生命編碼」、「拳王的落敗」科普講座,介紹了斑馬魚、小鼠、非洲爪蟾是如何作為模式動物被應用於神經科學領域,講解帕金森疾病、疼痛的成因及現有的治療策略,普及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CRISPR/Cas9 DNA編輯技術。
精美的PPT,有趣的事例和通俗易懂的語言,激發了小朋友們對腦科學的濃厚興趣,反響熱烈,他們踴躍地提問,科普志願者逐一解答,現場互動氣氛十分活躍。
近距離觀察
科普志願者將參觀者分為多個小組,帶領他們熟悉斑馬魚的胚胎發育過程,辨別斑馬魚的雌雄差異,觀察質粒抽提過程和小鼠免疫組化等實驗,講解各種儀器設備的用途,展示基因編輯的整個流程、爪蟾的取卵以及卵母細胞的電生理記錄過程,大家近距離觀察小鼠的對抗行為、斑馬魚的亮暗偏好行為、學習行為、產卵行為、捕食行為和逃跑行為。同學們對螢光蛋白在生物學領域的應用有了初步了解,在看到標記有螢光信號的五顏六色的轉基因魚系時,表現出對從事科研的嚮往之情。
親自動手體驗
科普志願者安排了與報告內容對應的動手實驗,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加深大家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帶領他們在螢光顯微鏡和雷射共聚焦顯微鏡下觀察小鼠大腦切片的各種神經元形態,進行爪蟾解剖及卵母細胞分離、小鼠疼痛行為檢測、大腦切片標本製備、神經元膜片鉗記錄電活動等科學小實驗。同學們看到錯綜複雜和色彩繽紛的神經元後顯得格外興奮,學習到神經元的基本知識。實驗結束後,志願者通過提問搶答的方式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讓大家對觀察到的現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現場討論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展示了基因編輯的整個流程,在前期分子克隆階段,小朋友親自挑選菌落,小朋友很期待第二天的培養結果;在基因編輯階段,大家觀看小鼠的受精卵從分離到顯微注射的全過程,小朋友在科普志願者的幫助下操作顯微注射儀,近距離接觸試管小鼠的產生過程;在最後的基因編輯鑑定階段,大家學習測序鑑定、根據分子量跑膠鑑定以及染色體核型分析鑑定等多種方法,並在顯微鏡下觀察人源染色體與鼠源染色體,以及小鼠的雌雄生殖腺。
活動中,志願者們帶領大家充分感受科學研究的過程,從提出科學問題,到設計實驗,採集數據,再到結果分析,最終得出結論,使同學們對科學研究有了初步認識。此次科普活動不僅讓參觀者親身體驗了神經科學的實驗室生活,也讓科研人員了解到社會公眾對於基礎科研的理解和需求。大多數參觀者在活動結束時仍舊意猶未盡,紛紛表示明年的實驗室開放日還要報名參加。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