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海洋二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家天團」為15戶家庭 講述海洋...

2021-01-19 瀟湘晨報

保俶北路上的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二所」),很多在城西生活的人經常會路過,卻並不清楚它到底是做什麼的。

這裡有一群科學家常年致力於探索海洋的奧秘,他們讓我們能更好地了解到海洋環境變化、海洋汙染、颱風形成原因等科學知識。

這裡先後出過6位院士;擁有浙江省首批重點領域創新團隊,以及自然資源部系統內唯一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國重室」)和三個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與浙江省共建有浙江省海洋科學院。

本周三,海洋二所聯合都市快報共同發起邀請,全城徵集15戶親子家庭走進科學實驗室,活動剛一上線,僅兩小時就有200餘戶家庭報名。

29日上午,最終入選的15戶親子家庭,如約而至,有幾戶家庭甚至提早一個小時就已經等候在海洋二所門口。

在海洋二所科研樓15樓會議室,「科學家天團」依次登場。為了這次活動,國重室的6位科學家提前半個月就開始準備,還進行過兩次彩排,深怕孩子們覺得他們講的內容太過深奧難懂。

國重室辦公室主任姜良紅給大家介紹了實驗室相關情況後,張翰博士上臺,講了發生於海洋上的天氣現象——颱風。從颱風的形成到颱風對海洋的影響。為了增加互動,每位科學家講完,都會設置提問環節,問題一出,臺下的小小科學迷們就刷刷刷舉起手來。

鮑敏博士給大家講了海洋會缺氧的知識。「有些河道會發出臭味來,就是因為河水缺氧了,海洋當然也會缺氧,這時候海裡的魚蝦貝類就會大量死亡。」鮑敏說,海洋二所已經建立了大河口鄰近海域缺氧災害預警預報系統,並在很多業務化部門進行了成功應用。

高級工程師朱乾坤,講的故事則圍繞「衛星遙感」展開。為了拉近跟臺下觀眾的距離,朱老師先是拿出了三個人物的圖片來解釋什麼是遙感——《封神演義》中的千裡眼、擁有千裡眼順風耳技能的葫蘆娃,以及火眼金睛的孫悟空。一下子就成功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並迅速圈了粉。等他下臺的時候,很多孩子都跑過去要拍照合影。

接下來,大家跟著科學家,一起來到了15樓頂上。邊上就是學軍中學,朝南望去,還可以看到保俶塔,樓頂有兩個白色「巨型足球」——一個直徑6.5米,一個直徑3.5米,顯得格外矚目。海洋二所衛星地面站負責人尹中林說,這兩個「大球小球」,內部是衛星遙感數據接收天線,負責接收極軌衛星監測到的海洋數據。

這是中國接收海洋遙感衛星數據時間最長的地面站。實驗室裡很多研究工作,都是基於這些天線接收到的海洋數據開展的。

參觀完「大小球」,轉場到了2號樓,「科學家天團」的高級工程師劉增宏已經等著大家了。他是自然資源部「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劉增宏說,科學家在上世紀90年代發明了Argo這種水下機器人,它的名字來源於古希臘神話。幾千個浮標組成的全球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讓科學家可以一直探測到海洋內部。

最後,國重室儀器設備共享中心的張翾老師給大家演示了科學家們探測海洋需要使用的一些儀器設備。

「長大了想做科學家」,參與活動的孩子們異口同聲對著科學家叔叔阿姨們說。

童言稚語Q:過去這一年,有哪些科學事件讓你印象深刻?

A:太多了!「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

(方梓恆 五年級)

Q:你有喜歡的科學家嗎?

A:我喜歡李四光,最近在看他的《看看我們的地球》,喜歡他對科學嚴謹認真的態度。

(梁朱楨 五年級)

A:有,愛因斯坦,他就是個天才,創立了相對論。

(崔馨羽 六年級)

Q:你平時喜歡參加科普活動嗎?

A:喜歡,去年參觀過杭州市氣象局,看天氣是怎麼預報出來的。還參加過一個活動,做過一個小實驗,火在手掌上燒不會痛。

(王均溢 五年級)

走進科技成果發源地都市快報科學傳播中心團隊在浙江省科協指導下,將經典的科普品牌「科技成果科普發布」做了新的衍生——「走進科技成果發源地」。

目前已走進浙江省農科院、杭州高級中學天文社、海洋二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接下來,快報將持續舉辦一系列「走進科技成果發源地活動。通過帶領公眾造訪浙江科研院所和各類科普教育基地,探訪創新型實驗室。希望通過系列親子科學活動,讓浙江的孩子們感受到科學的無窮魅力。

【來源:都市快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走進海洋二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家天團」為15戶家庭 講述海洋奧秘
    這裡先後出過6位院士;擁有浙江省首批重點領域創新團隊,以及自然資源部系統內唯一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國重室」)和三個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與浙江省共建有浙江省海洋科學院。
  • 走進海洋二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家天團」為杭州親子家庭 講述海洋奧秘
    這裡先後出過6位院士;擁有浙江省首批重點領域創新團隊,以及自然資源部系統內唯一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國重室」)和三個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與浙江省共建有浙江省海洋科學院。
  • 高校博士團走進海洋二所 國內海洋調查重要單位
    中國網7月11日訊(記者 李睿)7月10日,由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75名博士生組成的「高校博士團走向海洋」南線團隊一行走進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博士團成員們參觀了研究所實驗室,聽取了海洋研究方面相關介紹,並進行了廣泛的互動交流。
  • 博士團走進海洋二所 5大實驗室齊發「邀請函」
    原標題:博士團走進海洋二所 5大實驗室齊發「邀請函」   中國網7月9日訊(記者 孫潔)今日上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迎來由浙江大學、廈門大學50名博士生組成的「高校博士團走向海洋」南線團隊。
  • 直擊海洋科研最前沿 高校博士團南線考察走進海洋二所
    中國青年網杭州7月7日電(記者 李正穹)位於杭州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簡稱「海洋二所」)作為擁有五十多年歷史的公益性綜合海洋研究機構,7月6日、7日迎來了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60位博碩士生組成高校博士團。
  • 海洋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工作暨青年科學家發展研討會在杭順利...
    2020年11月18日,由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SOED國重室」)主辦的海洋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工作暨青年科學家發展研討會在杭州召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長陳建芳、人事處副處長雷吉江
  • 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智創未來」暑期科普活動
    為積極響應科技部、中央宣傳部、衛健委、中國科協關於舉辦「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的號召,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經過精心準備,推出了「智創未來」科普活動。活動包括科普課程、實驗室參觀、學長交流等,旨在激發中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洞察力,帶領學生感受科學與思想的力量。
  •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免費開放 探秘海浪
    半島都市報5月19日訊(記者 魏海洋) 風浪 、海流,這是島城市民經常能夠看到的海洋現象 ,但是這些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呢?19日上午,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免費開放,這也是青島市科技周的活動之一。記者來到這個實驗室一探究竟。
  • 海洋二所舉行首次網絡直播科普分享 六名科學家講了啥?
    海洋二所舉行首次網絡直播科普分享 六名科學家講了啥?   6月7日,由浙江省科協和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同主辦,天目新聞客戶端承辦的「科學+」、「愛尚科學家」活動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與大家相約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公眾科學日/世界海洋日。
  • 深海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
    10月10日,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中冶集團董事長國文清赴長沙礦冶院為深海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現場調研中心建設情況,並對長沙礦冶院科技業務未來發展作出重要指示。該科技中心是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大數據挖掘、梳理、利用的平臺,也是海洋採礦科技成果的展示平臺和海洋科技科普的平臺,主要功能是處理、加工、存儲、開發五礦礦區的資源、環境、地形地貌數據,以及其他海洋資源、環境、物理海洋數據的收集、存貯、共享。
  • 自然資源部海洋四所與海洋二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網4月3月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4月2日,海洋四所所長黃大吉、黨委書記陳維一行來第二海洋研究所調研,與第二海洋研究所領導班子座談,雙方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李家彪所長對四所領導班子一行的訪問表示歡迎,表示二所在南海、北部灣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生態學科方面,希望未來雙方能開展更多的合作,一起推動海洋事業向前發展。黃大吉所長表示,海洋四所是一個處於起步期的單位,將聚焦於海洋生態文明和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方面的研究,同時面向東協國家開展海洋科技合作,服務自然資源部職能,助力廣西海洋經濟高水平發展。
  •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中國海洋領域的「藍色矽谷」
    :中國海洋領域的「藍色矽谷」 來源: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   齊魯網訊 據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報導,"藍色矽谷"核心區的核心項目--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是中國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實驗室,建成後將成為全球第七大海洋科研機構,有力提升我國海洋自主創新能力。
  • 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2020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召開
    12月15日,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2020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在廣州召開。
  • 海洋二所研發的這款產品 匯集全球海洋點滴變化數據 
    這些浮標是由世界各國合作布放的,構成了人類海洋觀測史上參與國家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成效最顯著的大型海洋合作調查項目——實時地轉海洋學觀測陣,英文縮寫Argo。我國於2002年正式加入Argo計劃,目前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等海域累計布放了370多個Argo剖面浮標。目前擔任中國Argo計劃首席科學家的是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許建平研究員。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向世界發出「共建透明海洋計劃共同體」的倡議
    因此,未來應該圍繞海洋中尺度—亞中度過程開展多學科的精細觀測,揭示其中的主要物理機制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支撐高時空解析度的模式預測預報系統,服務未來人類發展需求。吳立新表示,「海洋科學是超級科學,需要各領域、各學科、各國家的科學家聯合攻關、協同創新研究,希望世界各國科學家能共同聯手,共建透明海洋,助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為全人類謀福祉。」大會報告引起眾多科學家的強烈共鳴,贏得了熱烈掌聲。
  • 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科院重點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廖洋報導】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重點實驗室。
  •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宜加快在海洋領域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今年我會帶一份關於建設海洋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議上兩會。」羅俊對記者說,為做好中山大學「十四五」規劃,羅俊從2020年4月就開啟了全校範圍內新一輪密集調研,在調研中,羅俊多次詢問關於海洋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情況。
  • 科技創新人物 |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陳大可
    海洋二所供圖  颱風、洪澇、暴雪……極端氣候事件帶來巨大影響,其背後原因複雜難懂,無數科學家篤學至技,探其貌,究其理,以期提高預測準確度。  「在各種原因裡,海洋是決定氣候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物理海洋學家陳大可開展了長期的基礎性研究,在「厄爾尼諾的預測和可預測性」「海洋混合的機制和作用」兩方面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貢獻,顯著促進學科發展。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與國際一流並跑
    若干研究方向具備領跑優勢本次學術年會歷時5天,設5個專題報告會場,共有99個專題報告、20個青年學者報告,集中展示五周年運行取得的科研碩果:透明海洋、海底發現、藍色生命、健康海洋、海洋高端智能裝備等重大戰略任務穩步推進,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兩洋一海」定點觀測系統邁入實時化時代;以自主研發的譜系化水下滑翔機、Argo浮標、深海大浮標、實時潛標、聲學與電磁傳感器等為代表的一批深海觀測與探測核心技術與裝備取得突破
  • 歷盡千帆 興海強國——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陳大可
    在儀式上為新船命名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員陳大可。他滿懷激情地念出命名詞:「願你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夢想,面向南北兩極,劈波斬浪,破冰前行……」留美20年,歸國十二載,這位物理海洋學家滿懷興海強國的使命感,在海洋和氣候研究領域破浪前行,為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不斷拓展新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