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個神奇的東西,一覺醒來,心情會是全新的,好像任何東西都能在睡眠之中得到短暫的修復。白天工作,晚上睡覺,在這個範圍內,人的入睡時間與長度擁有一定的彈性,如何調節這個彈性,就是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了。
對於年輕人來說,熬夜是個難解的話題,或因為996,或者因為失眠,或者捨不得手裡的手機,因為這是工作之外,少有的屬於自己的時間。
但同樣是熬夜,有的人經常晚睡,但有的人就是能保持精神飽滿的狀態,有些人則掛著黑眼圈,被人誤會半夜還在王者峽谷對線。有些人很容易就能進入深度睡眠,有些人可能整晚都在做夢,夜間被驚醒,睡滿了七八個小時,卻不如人家睡上五六個小時。
睡眠狀態下,人處於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不再能控制自己說什麼或做什麼。這時候的身體狀態也十分放鬆,神經反射減弱,體溫下降,心跳減慢,血壓輕度下降,新陳代謝的速度減慢,胃腸道的蠕動也明顯減弱。
想要提高睡眠質量,最終要看深度睡眠時間的長短。一個好的睡眠離不開一個好的環境,安靜的環境是睡眠的基本條件之一,而環境因素,最終聯繫到的,是與人的五感相關。
光線
黑暗的環境,是在人進化適應環境時形成的,最適應睡眠的條件。在黑暗的夜間,人的體溫會下降,新陳代謝減緩,褪黑激素急劇升高,而早晨太陽升起時,褪黑激素開始降低,人就醒來了。
褪黑色素是一種影響很廣的荷爾蒙,起鎮定劑作用,降低機體活動,增加疲勞感,促進睡覺。視交叉上核對視覺刺激輸入敏感,白天光線可以激活該神經核,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而黑暗能增加褪黑色素分泌。所以人離開城市和人造光、到野外露營時,會發現睡眠品質好很多。
如果對黑暗具有不安全感,夜燈的選擇一定是篝火般的橘黃色和紅光,避開藍光的影響。
體感
在15至24度的溫度中,人可以獲得好睡眠,在這個範圍內,20°是最適宜的睡眠溫度,這個溫度,就是在春秋的時候,這時候的體感就是我們說的涼爽。
溼度也一樣,室內溼度如果維持在55~65%,是最適合睡覺的,過於乾燥和過於潮溼的環境,都會讓睡眠體感感到不適,導致睡眠質量不佳。
同時,睡眠時束縛越少越能放鬆。選擇睡衣的重點有五:有無束縛感;吸溼性是否良好;觸感是否良好;是否感到寬鬆,活動時沒有緊繃感;翻身時布料是否會被捲起。
嗅覺
雖然說睡著之後,嗅覺就會像失靈一樣,但是自然的香氣,能夠淨化空氣,營造出清新的睡眠環境,讓人的精神更加平緩寧靜,從而達到幫助你入眠的目的。
很多人都知道薰衣草的香味對人有舒緩情緒、助眠、安神的功效,這個效用在醫學上已經得到了實驗研究的證實。
晚上睡前,將精油加入香薰機,可以定時也可以一直開著,在冬季還能緩解空調帶來的乾燥問題,幫助愉悅精神。
聽覺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感覺,越是在上課不得不聽講的時候越是容易犯困,困又不能睡,總是處在迷糊有糾結的狀態,知識怎麼也不進腦子,而等到下課或者該休息的時候又清醒了怎麼也睡不著。
語調節奏變化不大,這種規律的聲音,其實就屬於白噪音。由於頻段功率均勻,導致它本身成為了一種相當無聊的聲音形式——既沒調也沒詞,聽一會就感覺無聊,無聊之後緊接而來的便是平靜和睏倦。白噪音也分很多種,最常聽見的就是風雨鳥鳴等自然界的白噪音。
如果你聽著白噪音還是難以入睡,那並不是白噪音沒用,而是你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聲音。睡覺是個精密的過程,不但經不起噪音的折磨,甚至還會對聲音的內容有所挑剔。入睡前,我們的大腦不僅會評估聲音的強度,還會「留意」其內容。對很多人而言,聽音樂是一種睡眠觸發機制,熟悉的聲音更容易讓人睡著。
在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之外,保障充足的睡眠時間也是必須要求,所謂的只睡四個小時,卻能有好的精力,這種可以基本不用信,長時間睡得短,消耗的將是整個身體的內部系統運轉,需要付出的必定是你的健康,比如猝死的風險。
規律而充足的休息時間,一直都是正確的睡眠時間,而不是所謂的壓縮睡眠時間到四個小時。當然睡多了也不是好事,最好是有一個最合適自己的睡眠時間為佳。如果再來個午睡,就更好了。
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有意識地在睡覺上付出更大努力時,你要注意這可能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睡眠質量只能慢慢調整,而不能刻意的追求效果,有時候可能你越想睡好睡著,事情反而起了反面效果,導致心態陷入恐慌焦慮之中。以及方式不能過多,一口氣吃不成大胖子,過猶不及的道理相信你我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