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說我現在正是煩燥
因為我很久沒睡過好覺
— 崔健《讓我睡個好覺》
如果有人問我:你的睡眠質量怎麼樣?我可能並不能一下子給出具體的回答,但能確定的是,我的睡眠肯定有點問題。
之所以寫這個話題,是因為看了一本關於講睡眠的書,Why We Sleep,簡體版還沒有,有臺版。讀了這本書,對睡覺這事兒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以我個人經歷而言,上大學之前,一直都還算是正常的入睡時間,稍晚一點,但肯定能睡足 8 小時,睡眠質量也不錯。
到了大學以後,則開始一點點進入缺覺的狀況,晚上入睡至少比同學晚一個小時,早晨又過早的被吵醒。經常在上課的時候抵抗不了困意而睡著,而且,只要我想認真聽老師講課,困意很快就會襲來,以至於後來我乾脆有意識的不聽講,也就不會困了。
看到不少同學午睡,一直苦惱培養不出這個習慣,只要睡一會兒,下午必然頭疼,一下午時間就等於荒廢。除非困到極點,否則白天堅持不睡。
工作之後,有幾年,經常需要通宵熬夜,開始喝咖啡,加上生病有時候整晚睡不著,生活規律很快被打破,很苦惱。我還寫博客記錄過睡不著的感受,無數次看過清晨四五點鐘的杭州。
最近幾年,一個壞習慣是入睡時間越來越晚,本來 12 點入睡已經夠晚的了,然後是一點鐘,到兩點鐘,三點鐘。睡的晚,起的遲,帶來的間接壞效應是,工作習慣也會被打破,經常上午處理不了什麼事情。而且也沒辦法一一對人解釋,所以有些人一早上找我,會發現我延遲兩三個小時才可能回應他們。
這個壞習慣怎麼來的? 比較明顯的變化,幾年前剛開始接觸微信團隊,我帶的團隊要在公眾平臺上做內容,時不時的要找微信團隊的同學溝通一下,發現他們一般只有凌晨的時候才有時間,於是就特地等他們,沒多久,就入睡時間調整到了一點鐘。然後再往前調整,就比較難了。說起來是很簡單的事,早點睡就行了啊,但實際上,就是做不到。
這其實也是一種病:
今年疫情開始後,入睡時間又一點點後移,相比去年,已經平均延遲了一個多小時。好在我睡眠質量尚可。
根據上面提到的那本書,全球發達國家的成年人裡,有三分之二的人都保證不了八小時睡眠。缺乏睡眠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影響免疫力,癌症患病風險增加,阿爾茲海默症也和睡眠不足相關。睡眠不足,又想減肥的話,常常適得其反,越睡不足,越是總想吃東西,而且,減掉的是肌肉,而不是脂肪。
我這兩年在健身,教練經常提醒我要保持充足睡眠,否則每次訓練後肌肉恢復能力也會有問題。我認為他說的也很有道理。
人體怎麼知道要定期入睡?有兩個因素決定。一個可以稱之為人體內的生物鐘(通俗說法),二十四小時時鐘,也叫晝夜節律,第二個是腦內的化學物質,釋放「睡眠壓力」。
科學家發現,這個節律並不是嚴格等於 24 小時,而是或多或少,所以,這個生物鐘也叫近日節律。作息如果不規律,自身生物鐘會亂,好在,太陽光可以幫助大多數人進行校正工作,進行定期的時鐘同步。
雖然時鐘可以大致都調整到 24 小時,但不同人的狀態有明顯差異。有些人屬於早鳥型,黎明即起,而且,睡醒後可以早早的進入清醒狀態。這類人佔總人口比例約 4 成。還有一類人是夜貓子,傾向於晚睡晚起,這類人並不少,有 3 成。夜貓子類型即使強制性的早起,頭腦的狀態也不好,旁人看起來是迷迷糊糊的。其餘的人則是不早不晚,相對正常。
夜貓子型的人,經常會受到他人的誤解,最常見的,會有人說這是懶惰。別人都能早起,你為什麼在睡懶覺?為了跟其他人同步工作和生活節奏,晚上雖然並不能早早入睡,早晨還必須要儘可能早起,長期下來,對身心都會產生巨大負面影響。
當我看到這樣的解釋的時候,我不由得想起一個普遍被忽視的問題:學生上午上課的時間。現在學校上午上課的時間,太早了。應該至少向後偏移一小時左右,才可以照顧更多的夜貓子型的學生。否則,這部分學生,什麼都沒做的時候就已經比別人經受更多壓力了。
人類為什麼會這樣?我想合理的解釋是進化的結果。試想,在遠古時代,為了保護群體的安全,必然要有人分不同的時間段保持在清醒的狀態,以便進行防禦。
作息時間風格的截然不同,應該是寫在了每個人 DNA 裡,和遺傳密切相關,要想從生活習慣裡徹底改掉,幾乎不太可能。
腦內會釋放褪黑激素。褪黑素的作用並不是強制你睡覺,而是對身體釋放出某種信號,類似:天黑了,到了要睡覺的時候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為了倒時差會服用褪黑素。
前面提到了影響睡眠的兩個因素,另一個是睡眠壓力。困意越來越濃想睡覺是怎麼回事?腦內有一種叫腺苷的化學物質會不斷累積,只要你不睡覺,腺苷的濃度會持續上升,就跟計數器一樣,不斷升高,並且給出信號,讓人感到,要睡覺了。
有些工作遇到這樣的情況會特別危險,比如司機長途駕駛,一瞬間進入睡眠狀態可能就會引發慘劇。從這一點考慮,我支持自動駕駛能快速被採用。司機進入疲勞的時候,短暫自動駕駛幾分鐘,也會降低安全風險。當然,從更長期看,自動駕駛是大勢所趨。
所以有時候,雖然困意襲來,但也不能睡必須熬著,怎麼辦?可以攝入其它物質,比如喝咖啡,或是喝茶,掩蓋腺苷所產生的睡眠壓力。
提到咖啡,這裡有個值得參考的方式。我用了幾次,效果還行。有時候,我不得不在白天打個瞌睡睡半小時,但我又想在醒來後頭腦比較清醒。怎麼辦?困意襲來的時候,設好手機鬧鐘,喝幾口咖啡,立刻睡。30 分鐘後醒來,體內咖啡因濃度達到最高峰。大腦可以快速進入活躍狀態。
咖啡因的半衰期差不多是 5 到 7 小時。如果傍晚喝咖啡的話,到了凌晨左右,咖啡因體內只有一半了。但剩下的那一半對不少人來說,影響也還是很大。所以,有些人說他們白天也不能喝咖啡,喝了晚上睡不著覺。另外提醒,很多飲料裡有咖啡因,比如奶茶,這是值得注意的。
在發達國家,或者說,大部分現代人,採用的都是「一段式」睡眠的方式,也就是一次長時間的睡眠。但是,也有很多人採用的是「兩段式」睡眠,也就是要午睡。從生物特徵的角度看,人類似乎天生適合兩段式睡眠。但進入工業革命以後,電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社會文明,人類的睡眠方式就發生了本質變化。
很多人有午睡習慣,這沒什麼不好。我在辦公室經常看到午睡,而我則幾乎不午睡,但我也不會去幹涉別人的習慣。只是,最好別趴在辦公桌上,睡姿不正確會對身體造成更壞的影響。最好是找個摺疊床或是躺椅,我們辦公室會儘量提供足夠的躺椅。
世界上很多國家,現在依然有午睡的習慣,我知道歐洲幾個國家就有,比如西班牙和希臘,下午有幾個小時,商店並不營業,工作人員要午睡。
有不少人在進餐後會進入昏昏欲睡的狀態,飯困(food coma),很大一個原因是飲食結構問題,攝入了太多的碳水化合物導致,只是,改變飲食結構對很多人來說其實也並不容易。
我們在乘坐現代交通工具的時候,經常會陷入睡眠狀態。比如,在飛機上,長途大巴上,經常會睡著。這樣的睡眠雖然緩解了睡眠壓力但可能讓身體肌肉更為疲勞。想像一下,睡著的時候,肩頸部肌肉進入鬆弛狀態,又要託著那麼大一個腦袋,睡醒後感覺肌肉異常酸痛。所以,出行的時候帶一個頸部護枕,可能是一個健康方面的好習慣。
日常生活裡,影響睡眠質量甚至讓人患上失眠症,有這五項比較重要的因素:
持續的燈光和 LED 光源(藍光)
室內溫度
咖啡因
酒精
上班打卡的社會約束
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而現在我們身邊有太多藍光 LED 光源,比如手機和 iPad,睡前使用手機,對入睡能力影響極大,尤其不應該使用 iPad。
喝酒並不能幫助很好入睡。這可能是一個誤解。相反,酒精會抑制快速動眼睡眠,影響睡眠質量。
適當的溫度有助於睡眠。要成功啟動睡眠,體溫要降低 1 攝氏度。記住,臥室溫度不要太高,要稍微低一點。
當然,影響睡眠的還有噪音問題。如果身處嘈雜環境,建議佩戴舒適的降噪耳機或是耳塞。
從現在的研究結果來看,安眠藥並不能幫助很好的睡眠。
這本書實際上內容遠不止我提到的這些,還有很多複雜機制的討論,比如,人的睡眠機制,夢是怎麼回事,都很有意思。
其實我們對自身的行為一直缺乏有效的度量,更不要說了解的程度。現在一些電子產品可以幫助我們記錄並分析一些數據,我認為很有價值。
最後附一個就診助理小程序提供的測試,了解一下你的睡眠質量:
題圖:Harry Haysom/高品圖像
你的睡眠質量怎麼樣?留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