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作為最簡單的生命活動,卻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生命是在睡眠中誕生的,受精卵在陰陽交合之下形成,再停滯於女性的子宮之中,又以睡眠的狀態發育,直到從母腹中降生,才睜開了雙眼,看到了這個世界。
自從母腹中出生開始,人類開始有了其他的活動,但這一切活動的前提又是依賴於睡眠。每一種生命活動都需要消耗身體中的能量,而能量的恢復除了靠飲食,便是靠睡眠。
在睡眠之中,身體的各項機能得以修復,修復的過程中,人體的能量得以儲存,故而使得人類能夠在動與靜的平衡之中實現健康與長壽。
總有人說烏龜是長壽的,隨之把其長壽的原因歸結為烏龜的靜止不動。事實上,烏龜所謂的靜止並非是不動,而是在於睡眠。
千百年來,人們對於長壽的誤解便是在於此,睡眠和長壽的關係,才是靜止的真諦所在。
從古至今,每一個善於睡眠的人,和長壽的關係都非常接近。遠的不說,且看現在隱居於山林的道士和僧人,與日落日出相近的作息習慣,使得他們的壽命要比常人更為長久。
在我國也有不少長壽村,但這些長壽村,幾乎都坐落於山野,生活作息依舊是原始的順應自然。
在有些人看來,睡覺只是一種休息,是用來消除疲勞的,或者促進兒童生長發育的。可事實上,睡眠和一個人健康的關係遠遠不止這些。
肝病、腎病、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等等,都和睡眠不足或熬夜相關。而對於老年人來說,和睡眠不足最為密切的,莫過於阿爾茲海默症,也就是老年痴呆。
研究發現,阿爾茲海默症和睡眠之間的關係,主要是通過澱粉樣蛋白沉積來實現的。澱粉樣蛋白對大腦的損傷,是導致阿爾茲海默症形成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說,這種蛋白沉積越多越容易得阿爾茲海默症。
而在對65到90歲之間的老年人進行相關研究時發現,不睡覺或者睡眠質量偏低的人,其腦中的這種蛋白含量也就越多。
保證充足的睡眠,顯然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充足的睡眠是否就等同於每天八小時的睡眠?
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也是很多人存在的誤解,人的睡眠時間並不能一概而論。
所謂的八小時睡眠論,其實並沒有合理的科學依據。時至今日,其存在的歷史也不過只有百年而已,是伴隨著西方「八小時工作制」而隨之形成的一種睡眠觀念。
由於其存在的時長,和八小時工作制相符合,一直以來很多人就把八小時睡眠當成黃金的睡眠時間。
卻不知真正的睡眠是有周期的,簡單來說,可分為入睡和淺睡期、熟睡和深睡期、快速眼動期的三個睡眠階段,整個睡眠周期持續時間為90分鐘。這90分鐘的睡眠周期論,要比八小時睡眠論更為合理。
研究者們認為,堅持90分鐘的睡眠周期,只需要保證每天至少睡足一個周期,至多睡5個周期,睡眠效果會更好。
而這也很形象的解釋了,為什麼有人只是睡兩三個小時,卻比睡八九個小時的人更有精力。
關於睡眠時長的研究,其實從來沒有停止過。世衛組織給出的建議,也並非是按照睡眠周期給的,而是根據平均的睡眠時長以及綜合諸多的因素得出來的。
其給出的建議是6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的睡眠時間應該保持5到6個小時,認為這樣有利於褪黑素的分泌,可以降低患慢性病的風險。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關於睡眠時間,自古以來就沒有一個定數,每個人到底應該睡多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看待。
而判斷睡眠質量好不好?並不只是看睡眠時長,還要看睡醒後的精神狀態。如果一個人睡醒之後,精神飽滿,並沒有繼續想睡的勢頭,就可以說睡眠質量很好。
如果僅僅看睡眠時間,適合中國人的,更應該是以老祖宗的觀念為準。
自然養生的方法是祖先們所提倡的,就睡眠而言也是如此。老祖宗們將一天24小時分為了12個時辰,而不同的時辰,又對應著體內不同的臟腑。
在養生的同時,就要根據這些來進行調理。最有利的睡眠時間,其實是亥時,也就是晚上的21點到23點。
這段時間被認為是三焦經當令,所謂的三焦其實包含了人體的肝、腎、脾、胃等重要的器官。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睡覺,能夠使得臟腑通暢,並有助於體內的氣血回流,是非常有利於睡眠的。
總之,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八小時睡眠,但每個人都需要好的睡眠質量,哪種睡眠時間適合你,可以不斷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