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多細胞動物都有睡眠與覺醒的晝夜節律。如果被剝奪了睡眠,我們會感到難受。為什麼像人類這樣活躍的動物需要花上其生命中1/3的時間睡覺呢,為什麼嬰兒的睡眠和成年人有如此的不同?這是新手父母們常常提出的疑問,因為這樣的不同,常引起他們的焦慮,讀一讀《生物心理學》,我們可以從觀察自然的有趣角度開啟對動物和人類睡眠的探索。
睡眠是有節律的,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在內),在睡眠覺醒、飲食排尿、荷爾蒙的分泌等許多方面都存在晝夜節律,晝夜節律也有個體差異。
比如雲雀型的人通常起得很早,很快進入工作狀態,之後清醒程度慢慢降低。
而夜貓子型的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進入工作狀態,下午或者晚上達到精力的頂峰。
人類的晝夜節律大約為24小時,並會通過對內部運作的校對來達到與外部世界的一致。重置晝夜節律的刺激被稱為給時者。光線是陸地動物最主要的給時者,運動、聲響、飲食、環境溫度等其他給時者作為對光線作用的補充和調整。對於嬰兒同樣如此,白天充分的光照和夜晚的黑暗可能有助於適應母胎外的晝夜節律,所以嬰兒睡眠出現問題也就不只有吃這麼簡單了。新手父母與家人常常會認為孩子睡眠「問題」是因為「沒有吃飽」,而這並沒有必然聯繫,有很多的因素可能導致夜間睡眠的影響,我們不能直接貼上「問題」的標籤,也要了解這背後的原因,才能針對性地去減少影響。
以果蠅為例解釋晝夜節律的生物化學機制,果蠅體內的特定基因可以分別產生Per蛋白和Tim蛋白。兩種蛋白在白天不斷積累,積累到一定水平引發睡眠,並關閉製造他們的基因。當兩種蛋白的濃度大幅降低時,覺醒再次出現,基因也被激活。夜間的一束燈光就能阻斷Tim蛋白, 從而提高覺醒水平,重置生物鐘。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夜間有看手機習慣的媽媽對夜奶抱怨多多,因為光線影響讓我們更覺醒,一旦完全清醒,將更難以入睡,這就直接導致孩子睡著了媽媽睡不著,當媽媽困了,孩子又醒了,夜間睡眠被打亂而疲憊不堪,解決的方式也無二,和孩子一起,同步你們的睡眠。
判斷失眠(睡眠不足)的最好標準是看第二天的精神狀況如何。如果感到非常疲憊,則說明晚上睡眠不足。原因很多,包括噪音、溫度不適、壓力、疼痛、飲食、藥物及一些疾病等。有一些嬰兒睡眠不足是因為他們對乳糖有所反應,過敏、以及原因未知的腸道不舒適。而我們總是試圖尋找某些方法,期待按下開關,所有問題即刻消失,而這很難做到。在試圖解決睡眠問題之前,需要先搞清楚原因何在,如果找不到原因,陪伴是最好的辦法。我們要耐心等待孩子成長,這也許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許多動物在睡眠上表現出有趣的特異性,比如海豚可以一邊睡覺、一邊控制遊泳和呼吸,信天翁可以一邊睡覺、一邊滑翔。所以嬰兒也完全可以一邊喝奶一邊繼續睡眠,反而很少受到其他原因幹擾,這和很多靈巧的生物是如此類似。
嬰兒的睡眠總時長和快速眼動睡眠時間都比成人長。孩子比成年人睡得更淺是大部分媽媽都能觀察到的現象,例如總是有媽媽抱怨自己的先生總是聽不見孩子哭鬧,睡得太沉,卻少有媽媽怪罪自己的孩子睡得太死。而當孩子睡得長,除了有一些媽媽會提出「我是否該叫醒他吃奶」或者「我的乳房脹滿應該怎麼辦」的問題之外,畢竟自己可以獲得足夠的休息,我們通常不會太焦慮,可是當孩子常常不睡,媽媽與家人試圖哄睡卻總是失敗的時候,不免有各種各樣的擔心,但其實,生物的進化讓各種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搭配和發揮,我們的擔心並不是總有根據。
造物主對生物體的設計極其靈巧並且充滿智慧,在睡眠環節也同樣如此。生命的規律是用來被尊重,被理解的,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與寶寶對話,了解並滿足他們的需求。為什麼會出現抱睡、落地醒的情況迎刃而解,夜奶疲憊、寶寶晚上難以入睡等也柳暗花明。遵循寶寶的睡眠規律,淺睡眠多、睡眠周期短,必然需要更多的轉換,因此也更容易頻繁醒來。遵循媽媽自己的睡眠規律,更好的調整自己的睡眠習慣,輕鬆愉快地按需餵養。
我們需要接納和引導一個來到陌生環境的新生命,而不是通過無視和訓練迫使他適應環境。願他慢慢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