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饒毅實驗室發現腸上皮產生特殊胺基酸調控睡眠

2020-11-23 北大新聞網

2019年5月7日,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通訊》在線發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饒毅實驗室博士後戴熙慧敏、周恩興等的研究論文「D-Serine made by serine racemase in Drosophilaintestine plays a physiological role in sleep(果蠅腸道產生的D型絲氨酸在睡眠中的生理作用)」。研究團隊發現了特別分子——D型胺基酸調節睡眠這一重要生理學過程。

網頁截圖

這項研究有三點新穎的發現。

一是D型胺基酸的作用。一般認為生物體內都是L型胺基酸,約20年前,科學研究發現體內有D型胺基酸,但很不理解其生理作用。研究團隊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發現D型絲氨酸在生理上發揮著調控睡眠的作用。

二是腸道的奇特作用。一般認為腦內神經細胞調控睡眠。他們發現,雖然合成D型絲氨酸的酶(SR)在神經細胞和腸道上皮細胞都存在,但合成酶的基因缺失後,會導致睡眠減少,只要把合成酶放迴腸道表皮細胞就可以解決睡眠問題。

三是所謂興奮性受體NMDA卻參與促進睡眠。已知NMDA受體是興奮性神經遞質穀氨酸的受體,而D型絲氨酸輔助穀氨酸激活NMDA受體。研究團隊發現D型絲氨酸通過NMDA受體而促進睡眠。一種想當然的看法是興奮神經元應該導致覺醒,而抑制神經元應該導致睡眠。他們的研究表明,睡眠的分子和細胞機理與一般想法顯然不同。

戴熙慧敏、周恩興為共同第一作者,參與者還有研究生楊威、副教授張文霞、化學研究生張曉輝;饒毅為通訊作者。技術員楊光和實驗員嚴萍萍為實驗進行提供了幫助。這項研究得到北京市科委、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京腦科學中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

延伸閱讀

關於果蠅睡眠的研究

對動物來說,睡眠的意義毋庸置疑。但是睡眠的機理一直不清楚,睡眠異常患者所需藥物的效果也一直不能令人滿意。以前用於研究睡眠的主要動物是小鼠。20年前,美國科學家率先用果蠅研究睡眠,利用其遺傳學的便利發現了一些參與調節果蠅睡眠的基因。

果蠅睡眠的另一重要基礎研究是果蠅的生物鐘研究。自1971年開創的果蠅生物鐘研究,在經歷20多年的質疑後,於1990年代中後期被證明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類也有意義,逐漸證明調節果蠅生物鐘的基因絕大多數也是調節人類生物鐘的基因。

2017年,生物鐘的諾貝爾獎頒給三位研究果蠅生物鐘的美國科學家,而非研究小鼠和人的生物鐘的科學家,原因是果蠅的研究為先驅,小鼠和人的研究雖然重要,但落後於果蠅的研究。

在睡眠研究方面果蠅能否同樣領先?目前還沒有得到證明。什麼是睡眠?果蠅的靜息是睡眠嗎?就算是睡眠,果蠅的睡眠機理一定和高等動物類似嗎?這些問題都還懸而未決。

睡眠是饒毅實驗室研究的生物學問題之一。近年該實驗室開始研究果蠅和小鼠的睡眠。2017年,饒毅的研究生錢永軍在elife發表論文,證明果蠅的五羥色胺調節睡眠,而且在細胞層面可以發現兩個細胞表達特定的五羥色胺受體而調節睡眠;2018年,其博士後張嫻和研究生閆洪銘在《分子藥理學》發表論文,證明小鼠的五羥色胺參與調節睡眠,糾正了近年國外科學家的兩篇論文中提出的「五羥色胺不直接調節睡眠」的錯誤,重新確定了多年來人們認為五羥色胺參與哺乳類睡眠的結論。這兩篇論文也確定了從昆蟲到哺乳類、神經遞質五羥色胺都能調節睡眠。2019年3月6日,饒毅實驗室鄧博文等發表的「化學連接組(CCT)」論文,其中部分實驗用睡眠做模型,發現了41個影響果蠅睡眠的基因。

新發現:內源D型絲氨酸的功能

胺基酸有D和L兩種構型。長期以來,教科書認為生物體內只有L型胺基酸,沒有D型胺基酸。近20年發現動物體內有部分胺基酸的D型。但它們不參與蛋白質合成。那麼它們起什麼功能呢?至今仍是一個謎。如果給動物餵D型胺基酸呢?我們只能看到外源、非生理性來源的D型胺基酸的作用,未能揭示內源、生理來源的D型胺基酸的作用。

研究團隊通過遺傳篩選發現,D型絲氨酸的合成酶(絲氨酸異構酶,SR)參與睡眠,如果SR基因缺失,睡眠就會減少。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他們進一步研究了五個基因和兩種藥物——兩個合成D型絲氨酸的酶、兩個降解D型絲氨酸的酶、一個編碼D型絲氨酸受體基因。具體來講,任何一個合成D型絲氨酸的酶被基因突變而缺失後,睡眠都會減少;而降解D型絲氨酸的酶缺乏後,睡眠卻會增加;D型絲氨酸受體的基因缺乏後,睡眠也會減少。通過給予不同的化學分子作為藥物,他們發現只有D型絲氨酸可以挽救D型絲氨酸合成酶突變的睡眠表型。

實驗結果確定D型絲氨酸可以調節睡眠,因為遺傳突變改變的是內源的D型絲氨酸,證明了內源D型絲氨酸的生理作用,而非外源D型絲氨酸的非生理性作用。

SR表達在腸道的上皮細胞

研究團隊發現,合成D型絲氨酸的關鍵酶SR在果蠅神經系統裡面表達於四個神經元中,這與哺乳類不同。哺乳類動物中存在「SR存在於神經細胞還是神經膠質細胞」的爭議。迄今為止沒有在果蠅的神經膠質細胞中檢測到SR。他們發現SR居然表達在腸道的上皮細胞。團隊進一步發現,在果蠅全身缺乏SR而睡眠減少時,通過轉基因把SR重新引入腸道特定的上皮細胞,就能挽救睡眠減少的表型,讓果蠅恢復正常睡眠。

這一結果與近年熱門的腸道細菌研究不同,發現的是腸道表皮細胞的作用,而非腸道內所含細菌的作用。

相關焦點

  • 饒毅團隊發現睡眠新分子:腸上皮產生特殊胺基酸調控果蠅睡眠
    D 型絲氨酸曾被認為只存在於細菌中,但科學家近來發現,這種胺基酸也天然存在於人體內。 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戴熙慧敏告訴 DeepTech ,該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D 型絲氨酸的合成酶(絲氨酸異構酶,SR)參與睡眠,如果 SR 基因缺失,睡眠減少。換句話說,D 型絲氨酸在生理上,可以調控果蠅的睡眠。
  • Nature | 腸類器官發育中如何調控再生能力?
    比如,鼠腸類器官可以在完全分化狀態下持續傳代,而人腸類器官只能持續培養對稱完整的,一旦分化就無法傳代,這是否因為培養條件沒有達到最優狀態?在組織結構和微環境穩態的重建過程中有著數不盡的信號通路參與其中,而這個過程是如何被調控的還尚不清楚。近年來,腸道類器官因其與腸道上皮組織高度一致性而被廣泛應用於科學研究和工業領域。
  • 腸菌可作用於特殊的神經,直接調控肝臟和胰腺的糖代謝
    近期,《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腸菌可以通過腸道的CART+固有神經元直接影響胰腺和肝臟功能,獨立於中樞神經對血糖和進食行為進行調控研究者們分析了腸道中受腸菌影響的基因表達情況,結果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腸菌造成的影響,在不同的解剖部位差異是很大的。比如說,對比有菌小鼠和無菌小鼠,二者在十二指腸部分的轉錄譜幾乎一致,但在迴腸和結腸中,前者則分別有750個和117個基因轉錄顯著上調。
  • 饒毅發布「該睡還是該醒」一文!在中科院道德委公布「已有結論,不再調查」後
    內源性的睡眠與外界刺激引起的喚醒是很重要的行為,然而其調控機制尚不清楚。乙醯膽鹼是最早被發現的神經遞質,長期被認為參與睡眠和覺醒調控,但是其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明確。在這項研究中,北京大學研究生戴熙慧敏等通過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方法,研究果蠅的睡眠和覺醒。
  • 胺基酸的脫氨與胺基酸氧化酶
    通常在蛇毒中含有大量L-胺基酸氧化酶,稱為SV-LAAO。LAAO中的黃素是許多蛇毒的特徵性黃色,其產生的過氧化氫造成的氧化應激是其毒性的重要原因。SV-LAAO具有凋亡誘導、細胞毒性、誘導和/或抑制血小板聚集、出血、溶血、水腫、以及抗菌、抗寄生蟲和抗HIV活性。目前SV-LAAO的抗腫瘤活性也有很多報導,如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等。
  • 上海生科院發現RNA可變剪接的時序性調控機制
    上海生科院發現RNA可變剪接的時序性調控機制 2016-05-1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該工作首次發現了RNA可變剪接的時序性調控,闡述了細胞周期中RNA剪接的周期性波動對細胞分裂增殖的調節作用。在機理上進一步揭示SR蛋白激酶CLK1在這些周期性可變剪接中的作用機制。  選擇性剪接對於蛋白表達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超過90%的人類基因可以通過可變剪接產生不同功能的蛋白亞型。
  • 饒毅等提出腦研究的「化學連接組」新概念
    論文的新資源為開展化學連接組學研究,饒毅實驗室通過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製作了逾百個果蠅基因的數百株基因修飾的品系,提供了實現化學連接組學所必需的資源,而其設計和製造對應用至關重要。饒毅實驗室多個研究生、博士後經過14年的努力,在發表了6篇研究單個神經遞質的論文之後,再次發表了該篇文章(以鄧博文為第一作者)。
  • 上海生科院發現調控胰島素敏感性的長鏈非編碼RNA---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發現調控胰島素敏感性的長鏈非編碼RNA 2016-09-0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翟琦巍研究組前期研究發現SIRT1可以調控胰島素敏感性(Cell Metab.
  • 貴州大學方中明研究組發現胺基酸轉運蛋白可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
    該研究發現了水稻胺基酸轉運家族成員OsAAP4的兩種剪接體主要通過調控不同濃度的中性胺基酸分配,並通過氮代謝和激素途徑正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該研究發現,水稻胺基酸轉運基因OsAAP4的啟動子序列在秈稻和粳稻之間存在差異,在水稻分櫱芽和基部中基因的表達水平與秈稻、粳稻的分櫱和產量呈正相關。啟動子-GUS染色表明,OsAAP4主要在側根、分櫱芽、葉片、葉鞘、莖和穗中表達。
  • 復旦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機制,為睡眠障礙治療提供新思路
    該研究可為臨床治療睡眠障礙、藥物成癮等精神疾病提供新思路。近日,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已在線發表了該成果。黃志力課題組經研究發現,存在於伏隔核腦區中的多巴胺的兩種不同受體陽性神經元分別可調控覺醒和睡眠,而腹側蒼白球(腦區)則是這二類神經元的下遊「成員」之一,但其本身是否調控覺醒和動機行為不明。
  • 「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饒毅演繹腦的學科交叉研究
    作為神經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科學家,饒毅以自身科學生涯和心路歷程為例,與大家分享了探索神經系統奧秘的過程。饒毅展示了本人在2015年北京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言全過程的腦部核磁共振成像和聽音樂時的腦磁圖成像。饒毅指出,物理學方法的應用推動了腦科學的發展,如今可以通過核磁共振的功能成像和腦磁圖直觀探查腦在執行不同任務時的活躍腦區。
  • 中國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會降解阿司匹林
    從機制上來說,阿司匹林防癌主要是由於能夠對環氧化酶-2(COX-2)產生抑制,並下調前列腺素E2(PGE2)水平[2],也有研究發現,阿司匹林還能阻止癌症轉移。目前,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建議有心血管疾病預防需求的人群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以預防結直腸癌[3]。但是成謎的是,阿司匹林的這種預防效果,在個體之間是存在差異的[4]。為啥?
  • 饒毅和施一公的若干個人生相似點:比如都曾經落選過院士
    同為名校生科院長,如今都各自執掌一所名校,成為大學校長 饒毅和施一公回國後饒毅在2007年至2013年9月期間擔任北大生科院長,在2016年4月被聘為北大理學部主任,2019年6月又升任為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清華生命科學院官網顯示,施一公在2009年至2016年擔任院長一職。在2014年12月,新聞報導中顯示施一公已出任校長助理;2015年9月,又升任清華副校長。
  • 上海生科院發現AMPK信號調控自噬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AMPK信號通過磷酸化Beclin1的蘇氨酸388位點從而調控細胞自噬,進一步揭示了自噬的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為解析細胞自噬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依賴溶酶體途徑對胞質蛋白和細胞器進行降解的一種過程,在進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廣泛存在於從酵母、線蟲、果蠅到高等脊椎動物的細胞中。
  • 貴州大學在水稻胺基酸轉運蛋白調控分櫱和產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發現了水稻胺基酸轉運家族成員OsAAP4的兩種剪接體主要通過調控不同濃度的中性胺基酸分配,並通過氮代謝和激素途徑正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這一研究不僅解析了有機氮營養中胺基酸在水稻生長發育中的調控作用,還為水稻在不同有機氮環境及粳稻高產優質育種實踐中提供可用的基因資源。胺基酸類有機氮營養是植物體內最重要的營養物質之一,而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植物生長發育中起重要的胺基酸類營養運輸作用。
  • 小分子化合物調控腸幹細胞再生促進腸型放射病救治_鄭大中科博生
    裴雪濤教授和李豔華教授為該論文研究發現新型小分子化合物Me6TREN(Me6)具有促進腸上皮細胞放射損傷後修復的作用,該化合物能通過激活ERK/AKT-β-catenin信號通路調控腸幹細胞的再生,從而顯著提高腸型放射病小鼠模型的存活。中科博生。基於幹細胞技術促進損傷組織的再生修復是該研究團隊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 Theranostics: 小分子化合物調控腸幹細胞再生,促進急性腸型放射病救治
    研究發現新型小分子化合物Me6TREN(Me6)具有促進腸上皮細胞放射損傷後修復的作用,該化合物能通過激活ERK/AKT-β-catenin信號通路調控腸幹細胞的再生,從而顯著提高腸型放射病小鼠模型的存活。基於幹細胞技術促進損傷組織的再生修復是該研究團隊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發現控制肥胖及糖尿病轉錄中介體...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發現控制肥胖及糖尿病轉錄中介體基因 2014-11-26 中國科學報 黃辛 ,該所王綱研究組發現在小鼠肝臟中刪除中介體MED23基因,能減緩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發展。
  • 饒毅:在爭論中作困難的決定
    但明顯可以看到的是,北大生科院的學生很歡迎他,稱饒毅就職生科院院長帶來的改變是「顛覆性的」,認為他帶著嶄新的理念和樂觀的態度走進了北大。而他自己也很快開始著手教育改革,給學生帶來直接影響。 回國前饒毅就以「敢言」著稱。有人稱,北大敢於聘用具有品德正直和直言不畏個性的饒毅,也是對北大科學和民主傳統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