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回應!饒毅發布「該睡還是該醒」一文!在中科院道德委公布「已有結論,不再調查」後

2021-02-20 中洪博元醫學實驗幫

內源性的睡眠與外界刺激引起的喚醒是很重要的行為,然而其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乙醯膽鹼是最早被發現的神經遞質,長期被認為參與睡眠和覺醒調控,但是其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明確。在這項研究中,北京大學研究生戴熙慧敏等通過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方法,研究果蠅的睡眠和覺醒。

她們使用CRISPR-Cas9技術在果蠅中系統地構建了所有十三個乙醯膽鹼受體的突變體,並調查了它們在睡眠與喚醒中的作用。

發現有兩個尼古丁型乙醯膽鹼受體亞基nAChRα2  和  nAChRβ2 促進內源性睡眠,基因敲除後睡眠時長僅有野生型果蠅睡眠時長的一半;而有一個尼古丁型乙醯膽鹼受體亞基nAChRα3促進外界刺激介導的喚醒,基因敲除後難以被外界刺激喚醒。由此她們提出:乙醯膽鹼通過不同的受體亞基可能對睡眠起到不同的調控作用。

她們進一步通過構建基因敲入品系,結合遺傳學操作、行為分析以及大腦成像等方法,發現這些受體分別在鱆胺類神經元與多巴胺類神經元中起作用。這些結果表明,內源性睡眠與外界刺激引起的喚醒由不同的通路所調控,並揭示了乙醯膽鹼調控睡眠的分子與細胞機制。

本文發表於《Sleep》雜誌,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為戴熙慧敏,實驗期間為北京大學饒毅實驗室研究生、現為美國Brandeis大學諾獎得主Michael Rosbash博士後。

其他作者包括周恩興、楊威、毛仁波、張文霞、饒毅。

饒毅實驗室此前已發表三篇睡眠分子機理論文:

2017年錢永軍等發現5羥色胺及其受體參與果蠅睡眠 (http://www.raolab.org/upfile/upfile/filet/PDF_2017-10-30_03-34-12.pdf)

2018年張嫻等驗證5羥色胺確實參與小鼠睡眠

(http://www.raolab.org/upfile/file/20180521125305_378658_45011.pdf)

2018年戴熙慧敏和周恩興等發現腸道細胞合成D型絲氨酸、通過神經細胞條件果蠅睡眠

(http://www.raolab.org/upfile/file/20190508042009_960352_66465.pdf)

2021年戴熙慧敏的文章連結為:https://academic.oup.com/sleep/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sleep/zsab017/6119684

英文摘要:

Sleep and arousal are both important for animals. The neurotransmitter acetylcholine (ACh) has long been found to promote both sleep and arousal in mammals, an apparent paradox which has also been found to exist in flies, causing much confusion in understanding sleep and arousal. Here we hav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all 13 ACh receptors (AChRs)in Drosophila to understand mechanisms underlyingACh function in sleep and arousal. We found that exogenous stimuli-induced arousal was decreased in nAChRα3 mutants, whereas sleep was decreased in nAChRα2 and nAChRβ2 mutants. nAChRα3 functions in dopaminergic neurons to promote exogenous stimuli-induced arousal, whereas nAChRα2 and β2function in octopaminergic neurons to promote sleep. Our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a single transmitter can promote endogenous sleep and exogenous stimuli-induced arousal through distinct receptors in different types of downstream neurons.

相關焦點

  • 「結論明確,不再調查」 中科院回應饒毅舉報裴鋼論文造假
    正式舉報林-裴(1999)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的處理意見,表示由於已有明確調查結論,所以不再進行調查,內容如下:根據《中國科學院學部紀律處分規定(暫行)》(以下簡稱《規定》),鑑於聯合工作機制對您本次舉報的論文已有明確調查結論,對涉及裴鋼等人論文(Ling K, et al. PNAS, 1999, 96: 7922-7927)的舉報不再進行調查。
  • 媒體稱復旦大學否認院士王正敏造假 復旦:尚未發布調查結論
    (南方周末資料圖)2013年下半年,因遭到曾經的學生和秘書王宇澄舉報,79歲的中科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造假」一事引起學術、傳媒界的持續關注。據《中國青年報》1月24日報導,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近日公布對此事的最新調查結果。這份調查結果稱:王正敏的專著和院士申請材料中的確存在學術不規範問題,但不能判斷為造假。
  • 饒毅:正式舉報裴鋼院士!謬誤不會因為權勢變成真理
    今天,科技部正式通報裴鋼院士未造假,饒毅剛剛則回應經過將近一年的嚴肅調查處理,1月21日,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聯合工作機制發布《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通報了對網絡反映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中科院裴鋼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首都醫科大學饒毅教授、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
  • 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公布:未發現主觀造假
    據科技日報8月31日報導,記者31日晚從河北科技大學官方網站獲悉,該校在其網站刊發了《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以下簡稱《調查和處理結果》)《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學術委員會成立調查組,本著「依法依規、嚴謹規範、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
  • 河北科大發布調查結果: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
    河北科大發布調查結果,稱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一圖看懂事件始末))  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終於塵埃落定。記者31日晚從河北科技大學官方網站獲悉,該校在其網站刊發了《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以下簡稱《調查和處理結果》)《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學術委員會成立調查組,本著「依法依規、嚴謹規範、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
  • 河北科技大學公布調查結果: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
    從籍籍無名到因一篇論文一戰成名,再到面對隨之而來的種種質疑時的堅稱「有人複製出來了」「自己已複製」,再到後來的撤稿,直至最新聲明,這一戲劇性事件終落幕。2018年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學官方網站網站刊發了《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以下簡稱《調查和處理結果》)《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學術委員會成立調查組,本著「依法依規、嚴謹規範、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
  • 河北科大公布調查結果,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
    河北科大校學術委員會成立調查組,本著「依法依規、嚴謹規範、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公告稱, 該論文發表後,韓春雨的個人住房、職稱、工資待遇等均未發生變化。
  • 中科院回應博士吹捧導師事件
    《冰川凍土》由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中國地理學會主辦,是我國冰、雪、凍土和冰凍圈領域唯一的學報級學術期刊。1月12日,《冰川凍土》編輯部發表撤稿聲明,中科院也深夜回應。科學網截圖2《冰川凍土》編輯部:撤稿,致歉1月12日中午,《冰川凍土》官方微信發布了編輯部的撤稿聲明。我刊獲悉這一情況後高度重視,經報編委會審核,決定對該文撤稿。我刊在該文刊發前審核不嚴,在此鄭重致歉!
  • 網傳饒毅實名舉報院士造假:科研誠信建設該如何出招?|新京報快評
    具體到饒毅教授實名舉報院士學術造假這次事件,茲事體大,關乎學術嚴肅性,不可不慎。我們期待有關方面能以權威調查,用縝密公正的結論來還原真相、撫平爭議。▲饒毅教授。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文 | 段偉文時值冬月,初雪將至未至,網上忽傳饒毅教授向自然科學基金委實名舉報三位同行論文造假。
  • 中科院院士裴鋼論文在國外網站被質疑 期刊:已收到舉報 正調查
    荔枝特報專稿 記者/周詩婕繼首醫校長饒毅實名舉報中科院院士裴鋼論文涉嫌造假後,裴鋼參與署名的兩篇論文再度在國外網站pubpeer上被美國學者Elisabeth Bik博士質疑圖像異常。質疑南開大學校長論文美國學者再出手 期刊回應:已收到舉報 將調查荔枝新聞了解到,此次質疑裴鋼論文的美國學者Elisabeth Bik博士,也是此前在pubpeer上質疑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的學者。Elisabeth Bik博士曾經在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工作。從2016年開始,辭去本職,開始學術打假。那麼,圖像存在異常意味著什麼呢?
  • 李紅良被武大免職、辭任基礎醫學院院長 曾被饒毅質疑造假
    進一步,我們在武漢大學官網對李紅良教授的一系列任免進行了查詢,發現 早在 5 月 6 日,武漢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便公布了免去李紅良武漢大學動物實驗中心主任和武漢大學 ABSL-Ⅲ 實驗室主任職務的通知。
  • 網傳饒毅舉報院士造假:科研誠信建設該如何出招?
    時值冬月,初雪將至未至,網上忽傳饒毅教授向自然科學基金委實名舉報三位同行論文造假。據饒毅教授回應,這是一份尚未發出的草稿,而基金委亦第一時間表示「正在了解相關情況」。鑑於近日接連兩起被關注的院士造假、剽竊事件,此事的引爆堪稱「學術地震」。令學界乃至普通民眾不能不關切的是,相關部門何以應對接二連三雪崩般的科研造假爭議?
  • 饒毅回應來了,不光是看熱鬧——耿美玉教授發文怒懟饒毅全程始末
    2020/7/13上海中科院耿美玉團隊通過Cell Reach 怒懟饒毅。2020/7/14,饒毅教授迅速作出了回應。那麼耿美玉團隊為什麼怒懟饒毅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2018/07/17,中國本土研製的抗阿爾茨海默病(AD)原創新藥GV-971臨床3期成功揭盲,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 綠谷製藥發表聲明:饒毅教授關於九期一相關言論嚴重損害其名譽
    > 點擊上方小程序報名加入1月30日,綠谷製藥發表聲明稱,饒毅教授針對其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九期一
  • 吹捧導師和師娘的論文刷屏後,作者這樣解釋,中科院深夜回應
    《冰川凍土》由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中國地理學會主辦,是我國冰、雪、凍土和冰凍圈領域唯一的學報級學術期刊。1月12日,《冰川凍土》編輯部發表撤稿聲明,中科院也深夜回應。《冰川凍土》編輯部:撤稿,致歉1月12日中午,《冰川凍土》官方微信發布了編輯部的撤稿聲明。我刊獲悉這一情況後高度重視,經報編委會審核,決定對該文撤稿。我刊在該文刊發前審核不嚴,在此鄭重致歉!
  • 網傳饒毅舉報信曾引用方舟子多篇相關文章 方舟子回應
    在網傳的饒毅舉報信中,引用了方舟子的多篇相關文章。方舟子已在網上回應這一傳聞,並稱:「丁香園發的是饒毅發給一些人的徵求意見稿,沒有經過他的允許公布出來。實際上最後的定稿改動很多。」 11月29日,網傳知名學者饒毅實名舉報多名學者的論文存在造假。
  • 饒毅:今後永遠不再參與院士評選;施一公:請大家繼續叫我教授
    施一公,西湖大學校長;饒毅,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兩位同為科學教育領域的著名人物,按理說不論是成就還是身份都能相當。但是施一公有一個"中科院院士"的榮譽稱號,而饒毅卻沒有。憑藉兩人的學術地位與成果,完全都應該具備被授予院士稱號的資格,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情況呢?
  • 官方回應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員裴鋼等人學術造假的舉報信在網絡流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該委目前正在調查核實此事。記者注意到,在這封實名舉報信中,饒毅舉報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多年持續學術造假,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員裴鋼1999年發表的論文中,有3張圖片不真實,存在造假嫌疑。
  • 校園純愛文「睡不著」和「睡不醒」的愛情故事,逃不過的真香警告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笑笑的地盤,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校園純愛文「睡不著」和「睡不醒」的愛情故事,逃不過的真香警告《我怎麼可能喜歡他》作者:墨西柯簡介:兩所私立高中並校了,兩校大佬看對方頗為不順眼侯陌看著對方冷笑:長得禍國殃民的,脾氣還挺大,當個屁校草你該當校花。2.隨侯鈺有狂躁症,失眠嚴重,突然發現只要靠近侯陌就能睡著。自此,侯陌的身邊多了一隻暴躁的小怪獸。3.網球雙打比賽贏了,互為搭檔的兩個人還能天台約架的,估計也就只有隨侯鈺和侯陌了。隊友們得知後,個個急得不行。許久後,隨侯鈺回來了,嘴唇微腫,嘴角都有了淤青,氣得眾人紛紛要去找侯陌算帳。
  • ...韓春雨回應稱「細胞汙染的可能性最大」 學者建議河北科大核實...
    為何選擇此時實名聲明,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勁松解釋,目的是希望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的問題,「希望韓春雨能夠和我們一起將實驗重複出來。我們已經表明了我們的態度,現在等待韓的回覆,並希望能有第三方介入調查。」  國外實驗室也未得出相關結論  不僅國內相關領域專家表示實驗結果無法重複,多個國外知名專家和實驗室也給出同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