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方中明研究組發現胺基酸轉運蛋白可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

2021-01-11 BioArt生物藝術

#BioArt植物#

責編 | 王一

胺基酸類有機氮營養是植物體內最重要的營養物質之一,而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植物生長發育中起重要的胺基酸類營養運輸作用。在我國存在作物產量依賴氮肥過大,由此帶來的環境汙染等問題,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深入研究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有機氮營養中對各種胺基酸的轉運及對水稻農藝性狀的影響,能為水稻適應不同氮肥環境並減少無機氮的依賴提供理論支撐。

近日,貴州大學農學院方中明教授研究組在Rice發表了題為The amino acid transporter OsAAP4 contributes to rice tillering and grain yield by regulating neutral amino acid allocation through two splicing varian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了水稻胺基酸轉運家族成員OsAAP4的兩種剪接體主要通過調控不同濃度的中性胺基酸分配,並通過氮代謝和激素途徑正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

該研究發現,水稻胺基酸轉運基因OsAAP4的啟動子序列在秈稻和粳稻之間存在差異,在水稻分櫱芽和基部中基因的表達水平與秈稻、粳稻的分櫱和產量呈正相關。啟動子-GUS染色表明,OsAAP4主要在側根、分櫱芽、葉片、葉鞘、莖和穗中表達。石蠟切片實驗顯示,GUS活性集中在根皮層薄壁細胞,及葉鞘、葉片、莖和幼穗維管組織的木質部和韌皮部中。亞細胞定位實驗表明,OsAAP4兩種剪接體均定位在細胞膜及細胞核中。OsAAP4的兩個不同剪接體在粳稻ZH11中過表達顯著提高了水稻分櫱和產量,RNAi和突變體植株表現出相反的趨勢。

Phenotypic analysis of OsAAP4 transgenic plants in the Japonica ZH11 background grown in Wuhan paddy fields.

利用高效液相色譜實驗對不同階段植株的胺基酸含量測定表明,中性胺基酸纈氨酸、脯氨酸、蘇氨酸和亮氨酸發生了明顯改變。進一步表明,0.5 mM的外源纈氨酸或脯氨酸顯著促進過表達植株OsAAP4a的分櫱芽伸長,而2.0mM的外源纈氨酸或脯氨酸則顯著促進過表達植株OsAAP4b的分櫱芽伸長。另外,原生質體-螢光胺基酸吸收的結果表明,不同濃度的纈氨酸和脯氨酸在這些過表達植株中特異性地運輸和積累。轉錄組分析進一步表明,OsAAP4表達量改變可以通過影響氮素的運輸和代謝,以及生長素、細胞分裂素等激素途徑調控水稻分櫱。

這一研究不僅解析了有機氮營養中胺基酸在水稻生長發育中的調控作用,還為水稻在不同有機氮環境及粳稻高產優質育種實踐中提供可用的基因資源。

該研究由貴州大學農學院方中明實驗室完成。方中明教授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其指導的碩士研究生吳博文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貴州省「千人創新創業人才計劃」、貴州省科技拔尖人才項目、廣東省應用植物學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持。

據悉,方中明教授團隊對水稻胺基酸轉運蛋白的調控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帶領團隊成員吳博文、汪傑、呂凱等曾先後解析了鹼性胺基酸轉運蛋白OsAAP3負調控水稻分櫱和氮利用效率(Lu et al.,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18)、鹼性及中性胺基酸轉運蛋白OsAAP5負調控水稻分櫱和單株產量 (Wang et al., Plant Physiology, 2019)、中性胺基酸轉運蛋白OsAAP1正調控水稻分櫱(Ji et 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20),對有機氮營養中胺基酸及其胺基酸轉運蛋白差異性調控水稻農藝性狀及氮利用效率做出了貢獻。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86/s12284-020-00446-9

相關焦點

  • 貴州大學在水稻胺基酸轉運蛋白調控分櫱和產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發現了水稻胺基酸轉運家族成員OsAAP4的兩種剪接體主要通過調控不同濃度的中性胺基酸分配,並通過氮代謝和激素途徑正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這一研究不僅解析了有機氮營養中胺基酸在水稻生長發育中的調控作用,還為水稻在不同有機氮環境及粳稻高產優質育種實踐中提供可用的基因資源。胺基酸類有機氮營養是植物體內最重要的營養物質之一,而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植物生長發育中起重要的胺基酸類營養運輸作用。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分櫱作為著生稻穗的特殊分枝,是決定水稻產量的核心要素之一。解析水稻分櫱形成的分子機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在水稻株型改良和品種設計方面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 SL)是一種新型植物激素,通過抑制側芽伸長負調控水稻的分櫱數目。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而產量高...
    由於土壤中氮源的種類及含量高度可變,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了響應外界氮素營養條件,且整合自身氮素需求的複雜且精細的信號調控網絡。解析這一調控網絡,對於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NUE,Nitrogen useefficiency)、減少農業生產中化肥投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研究利用水稻應對低氮環境的關鍵基因及其調控網絡是降低施肥和提高產量水平的有效策略。圖.
  • 科學家發現G蛋白調控稻米品質和產量分子機制
    但目前高產水稻品種的品質往往相對較差,而優質水稻的產量相對較低。如何解決「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矛盾一直是水稻育種面臨的難題。 近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研究組在水稻優質和高產性狀協同改良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從長粒型美國粳稻品種L204中成功分離並克隆了一個控制稻米產量和品質協同提升的重要基因LGY3,該基因編碼一個MIKC型MADS-box家族蛋白OsMADS1。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產量高
    由於土壤中氮源的種類及含量高度可變,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了響應外界氮素營養條件,且整合自身氮素需求的複雜且精細的信號調控網絡。解析這一調控網絡,對於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NUE,Nitrogen useefficiency)、減少農業生產中化肥投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研究利用水稻應對低氮環境的關鍵基因及其調控網絡是降低施肥和提高產量水平的有效策略。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上世紀50-60年代,育種學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麥等作物株型,培育高產品種,被稱為「綠色革命」。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
  • 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研究組對過去100年間收集於全球不同地理區域52個國家(地區)的110份早期水稻農家種進行了全面的農藝性狀鑑定,發現不同氮肥條件下,在眾多農藝性狀中,水稻分櫱(分枝)氮響應能力與氮肥利用效率變異間存在高度關聯。研究組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技術鑑定到一個水稻氮高效基因OsTCP19,其作為轉錄因子調控水稻分櫱。
  • 新發現助力「綠色革命」水稻新品種高產且高效—新聞—科學網
    該文章核心就是按產量與氮肥高效利用協同調控,達到「少投入,多產出」的核心理念做的。目前的實驗數據是,正常的水稻每公頃210公斤氮素總量投入,而現在運用新基因,只需要120公斤氮素總量投入,可以達到相同的產量。 另外,傅向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項研究的突破點在於,發現NGR5不僅是植物響應氮素的正調控因子,還是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中的一個新的重要蛋白。
  • PBJ|TaD27-B基因控制小麥分櫱數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由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決定。分櫱數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畝穗數並進而影響產量。在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中,獨腳金內酯(SLs)作為一類植物激素可以抑制側枝的生長。然而,在小麥中,SLs的生物合成和轉運中的調節基因以及這些基因是否參與小麥分櫱知之甚少。
  • .| 褪黑素與水稻耐鹽性、青枯病菌T4P組裝蛋白功能、種子休眠調控
    No.1 植物非生物脅迫 河南農業大學趙全志/張靜團隊與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Sergey Shabala團隊研究發現褪黑素通過使K+保留在根中來提高水稻的耐鹽性
  • 儲成才團隊找到使用更少的化肥,達到相同產量的方法
    化肥的過量施用,不僅對空氣、土壤和水體造成汙染,也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 面對人口的爆炸式增長,長期以來育種的首要目標是高產,推動水稻第一次綠色革命的矮稈育種,使之能在大量施用化肥情況下,植株不會過高而造成倒伏,從而在高肥下獲得較高產量。然而,長期高肥下的育種導致一些重要基因資源的丟失,以致主栽水稻品種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較低。
  • 淺談水稻使用矽鋅肥的技巧,提高抗倒抗病能力,促分櫱促高產
    1、有效提高水稻抗倒伏抗病能力隨著優質稻的發展,倒伏問題已成為水稻高產和優質的最重要的限制因子,還是影響機械收割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倒伏會引起水稻光合產物的形成、運轉和儲藏嚴重受阻,導致產量下降,若遇連續陰雨天氣會黴變和穗上生芽,倒伏後影響收割機進行收割。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DELLA蛋白的積累導致了「綠色革命」,實現水稻植株半矮化和抗倒伏的高產目標,NGR5蛋白高水平積累並不改變半矮化的優良性狀,但能增加水稻分櫱數,在減少氮肥施用量的條件下能進一步提高產量。 該項成果深化對赤黴素信號傳導和植物氮素響應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機制的理解,找到一條在保證糧食產量不斷提高的同時,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降低化肥投入,減少環境汙染的育種新策略,有助於培育「少投入、多產出」作物新品種,從而實現可持續的糧食安全。GA-GID1-NGR5赤黴素信號傳導新機制的發現從分子水平揭示了「綠色革命」矮稈品種在高肥條件下高產的分子機制。
  • 植物所在生物鐘調控水稻耐鹽性機制解析研究中獲進展
    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對鹽脅迫敏感,鹽漬環境會導致水稻產量顯著下降。生物鐘是內在的時間維持機制,在調節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目前關於水稻生物鐘核心組分是否參與耐鹽性調節及其相關機制尚不清楚。
  • 【新資】清華首次解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在人類攻克癌症
  • Plant Cell|生物鐘整合糖反應和獨腳金內酯途徑調節分櫱和穗發育
    該研究報告了一個調節環路,涉及生物鐘、糖和獨腳金內脂途徑來調節水稻分櫱芽和穗部的發育。生物鐘整合糖反應和獨腳金內酯途徑來調節分櫱和穗部發育,為改善水稻和其他糧食作物的植株結構和產量提供了新的見解。分櫱是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一種特殊的分枝, 它不僅是與水稻產量密切相關的重要農藝性狀, 也是揭示高等植物側枝生長發育機制的理想模型。分櫱是由生理和遺傳因素共同介導的。其中,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s,SL),在植株根部合成, 由根向上運輸到莖, 從而抑制水稻分櫱。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上海植生所林鴻宣研究組 (Song等, 2007) 通過圖位克隆法分離了控制粒寬和粒重的QTL—GW2,其編碼一RING型的E3泛素連接酶,通過將底物輸送到蛋白酶體降解來負調控細胞分裂。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實驗室 (Liu等,2017) 和中科院遺傳發育研究所的李雲海實驗室 (Duan等, 2017) 幾乎同時克隆了粒寬和粒重的主效QTL—GW5 (GSE5) 。
  • 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報導葉綠體逆行信號調控擬南芥microRNA生成...
    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報導葉綠體逆行信號調控擬南芥microRNA生成的重要機制清華新聞網12月29日電 12月2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植物生物學研究中心戚益軍研究組在《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葉綠體到細胞核逆行信號調控擬南芥microRNA生成」(Chloroplast-to-Nucleus
  • 上海交大林文慧團隊發現水稻株型調控新基因
    水稻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株型,包括株高、葉夾角、分櫱數等是影響水稻種植和產量的關鍵因素。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BR)在調控株型和產量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由於BR是多功能的植物激素,影響生長發育的各個方面;而且BR信號組分在轉錄水平上很難被調控;BR信號過量又易引發對BR信號本身的反饋抑制;因此BR不便直接應用於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