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Cenpj對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發生和攝食環路的調控作用

2020-12-01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和北京師範大學吳倩課題組合作研究論文"Loss of the centrosomal protein Cenpj leads to dysfunction of the hypothalamus and obesity in mice"的研究論文。該工作闡明了中心體蛋白Cenpj對下丘腦神經發生和攝食環路的調控作用。

下丘腦由間腦發育而來,在調節食慾、體重、脂肪和葡萄糖穩態以及能量消耗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的弓狀核(ARC)被認為是大腦的"攝食中樞",兩種典型的弓狀核神經元:神經肽 Y(NPY)及刺痛相關肽(AgRP)神經元促進進食,而表達黑素皮質素(POMC)的神經元根據周圍營養和激素信號對進食產生反作用。這兩種神經元共同整合能量穩態信號來調節攝食和穩態。NPY/ AgRP神經元和POMC神經元之間不僅彼此相互作用,而且它們的軸突會向大腦的其他區域投射,例如下丘腦的室旁核 (PVN)。PVN神經元表達調節能量平衡的黑素皮質素 4 受體 (MC4R)。POMC 神經元合成並分泌厭食刺激激素肽(α-MSH)以激活 PVN 中 MC4R 神經元並抑制食物攝入。相反的是,AgRP/NPY 神經元充當 MC4R的反向激動劑,促進食物攝入。這些不同核團的神經元投射的發展變化對成年人的體重產生深遠的影響。

Cenpj是一種位於中心體和纖毛基底的中心體蛋白,我們前期的研究表明Cenpj在調控神經發生和大腦皮層發育中起重要作用(Ding et al, 2019)。儘管中心體和纖毛功能障礙是引起肥胖和II型糖尿病的病因之一,但Cenpj在體重調節中所起的作用仍不清楚。

研究人員利用Nkx2.1-Cre在小鼠端腦腹側特異性敲除Cenpj基因後得到Cenpj條件性敲除鼠(CenpjCKO),該小鼠在4個月左右表現進食增加、代謝減弱,最終引起肥胖。研究發現小鼠在胚胎發育期,下丘腦的幹細胞增殖減少,並伴隨有細胞凋亡的現象,從而引起CenpjCKO小鼠中調控進食和能量代謝的兩個重要的核團(ARC和PVN)變小,弓狀核ARC中POMC神經元的數量急劇減少,並且NPY神經元的電生理功能發生障礙。同時,ARC到PVN的神經投射減少,PVN神經元中MC4R表達也降低。該研究詳細闡明了中心體蛋白Cenpj在Nkx2.1表達的幹細胞中缺失後,影響下丘腦的發育的生物學機制:一方面使在ARC中的抑制食物攝入的POMC細胞數量變少,這可能會減少作用於PVN神經元中MC4R的α -MSH,最終阻斷正常的食物攝入抑制。另一方面, NPY/AgRP神經元表現出較高的活性,可能導致MC4R的激動劑NPY/AgRP釋放到PVN的神經元,並通過作用於下遊受體刺激食物攝入(圖1)。這項研究解析了Cenpj在調控下丘腦發育和體重調節方面的作用,為深入了解相關疾病的病理機制奠定了基礎

圖1. 中心體蛋白Cenpj的缺失導致小鼠下丘腦功能障礙和肥胖的發生

該工作由北京師範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北京師範大學吳倩教授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研究員同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師範大學的博士後丁文玉博士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張長江為本文的第一作者。本研究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先導計劃、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北方科學中心科研項目等經費的支持。

文章連結:

https://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LS/doi/10.1007/s11427-020-1767-5?slug=fulltext

參考文獻:

Ding W, Wu Q, Sun L, Pan NC, Wang X. Cenpj regulates cilia disassembly and neurogenesis in the developing mouse cortex.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9 Mar 13;39(11):1994-2010.

相關焦點

  • 王曉群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層狀結構大腦皮層的組織原則及神經發生規律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已經得到比較深入的研究,王曉群課題組前期工作揭示了放射性膠質細胞(RG)和外側放射性膠質細胞(oRG)細胞是大腦皮層神經元發生的主要前體細胞【1】,並且揭示了這些皮層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特徵以及在大腦皮層發育進化上的貢獻【2,3】。
  • 王曉群課題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但是,一直以來,我們對於細胞核團類結構的神經發生發育機制仍不清楚,尤其是對於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種類特點以及產生神經元的細胞和分子機制所知甚少。在該工作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哺乳動物(人和小鼠)胚胎下丘腦中既存在典型的位於第三腦室的放射狀膠質(hypothalamic radial glia, hRG),又找到了一種新的位於下丘腦外套層的單極RG,稱之為hmRG(hypothalamic mantle zone radial glial)。
  • Nat Comm | 王曉群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層狀結構大腦皮層的組織原則及神經發生規律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已經得到比較深入的研究,王曉群課題組前期工作揭示了放射性膠質細胞(RG)和外側放射性膠質細胞(oRG)細胞是大腦皮層神經元發生的主要前體細胞【1】,並且揭示了這些皮層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特徵以及在大腦皮層發育進化上的貢獻【2,3】。
  • 發現泛素化過程一相關基因調控作用
    此過程調控許多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如細胞的生長、分化、凋亡、信號轉導、細胞周期運轉、炎症反應和抗原呈遞等。泛素化過程如發生錯誤會導致癌症誘發、遺傳疾病等。 動物所陳大華實驗室的工作人員以果蠅生殖幹細胞為研究對象,發現泛素化過程相關的一種重要的基因effete ——編碼一種泛素接合酶E2(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在調控果蠅卵巢生殖幹細胞的命運決定中發揮重要作用。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其恩課題組以小鼠為模型,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的新機制。成體幹細胞命運決定受到特殊微環境調控,在大多數組織中,微環境的形成和維持機制並不明確。精原幹細胞是一類經典的成體幹細胞,是哺乳動物精子發生的基礎。精原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間的精準平衡依賴於體細胞信號,尤其是支持細胞分泌的生長因子,如GDNF、FGF2和CXCL12等。精原幹細胞命運決定異常引起的生殖細胞枯竭導致不育,而生殖細胞過度增殖導致腫瘤的出現。
  • 研究發現泛素信號調控哺乳動物青春期發育起始表觀遺傳學機制以及...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胡榮貴研究組、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李亦學研究組與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研究院高山課題組合作的題為MKRN3 regulates the epigenetic switch of mammalian puberty via ubiquitination of MBD3 的研究論文
  • 新研究揭示亞硝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蛋白質合成的速度與精確性
    蛋白質合成的速度與精確性受營養、環境、病原體感染等因素的調控。Procedures, IBP),結合質譜分析,鑑定了線粒體ThrRS上4個Cys殘基被亞硝基化修飾,其中一個殘基(Cys409)是胺基酸活化的活性中心;通過一系列突變體的構建,結合生化分析,發現發生在每一個Cys殘基的亞硝基化修飾均不同程度地下調了酶的氨基醯化與編校反應活力;進一步分別從人源細胞線粒體和小鼠皮層組織中鑑定到8種線粒體aaRS和14種細胞質aaRS被亞硝基化修飾。
  • Cell Research:揭示m6A RNA修飾在哺乳動物精子發生中的作用機制
    該研究繪製了小鼠不同發育階段生精細胞的m6A RNA修飾圖譜,揭示了m6A RNA修飾通過調控精子發生過程中關鍵基因的轉錄後翻譯,從而控制精子發生的分子機制。精子發生是高度複雜和特化的細胞發育過程,包括精原細胞增殖、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和精子形成三個階段。精子發生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在轉錄水平、轉錄後水平及翻譯水平上受到精密的調控,從而確保精子發生不同階段功能特異基因的準確表達。
  • 科學網—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分子調控現新機制
    據介紹,線粒體是細胞能量代謝中心與能量工廠,是細胞氧化磷酸化和ATP合成、脂肪酸的氧化等能量代謝過程發生所在地。線粒體也是細胞凋亡調控中心。它能感知凋亡信號,並通過釋放細胞色素C等凋亡相關分子來啟動細胞凋亡過程。同時,線粒體也是細胞自由基產生中心。線粒體電子傳遞鏈消耗的氧約佔細胞所需氧的85%,其中0.4%~4.0% 的氧在線粒體中被轉換生成超氧自由基。
  • 泛素化是最近發現的組蛋白的另外種重要的化學修飾
    組蛋白磷酸化在哺乳動物細胞和醇每細胞基因轉錄的激活中也發揮著作用。生長因子刺激哺乳動物細胞啟動一系列早期基因如e-fos和c-jun的表達,該過程中,組蛋白H3磷酸化的水平明顯開高,面且磷酸化同樣發生在組蛋白H3第10位絲氨酸上。
  • 下丘腦POMC神經元中E-Syt3在營養性肥胖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肥胖人口均快速增加。肥胖會導致或促進心腦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的發生,危害人類的健康,因此,研究肥胖形成的原因以開發新的治療方法顯得至關重要。 位於大腦基底部的下丘腦是調控機體能量代謝的中樞。
  • 研究揭示影響轉錄後調控的體細胞同義突變在癌症發生中的作用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影響轉錄後調控的體細胞同義突變在癌症基因組中的分布特徵和臨床相關性,強調了在癌症生物學研究中考慮影響轉錄後調控的同義突變的重要性。 體細胞同義突變是癌症基因組編碼區中最常見的變異之一。孫中生研究團隊最近發現,同義突變可以通過改變RNA剪接、RNA穩定性和蛋白質翻譯來驅動癌症發生,提示這些「沉默」突變存在未被發現的調控作用。
  • 研究發現水水循環對被子植物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下的重要調控作用
  • 研究發現特異調控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周期蛋白
    雖然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中的細胞周期蛋白的種類幾乎一致,但是減數分裂中是否存在不同的細胞周期調控機制尚不清楚。在細胞分裂期,最重要的細胞周期蛋白家族是細胞周期蛋白B家族,該家族成員主要包括Cyclin B1,Cyclin B2,Cyclin B3等。Cyclin B3是一種發現較晚的細胞周期B家族的蛋白,其在哺乳動物中的功能依舊是個未被打開的黑匣子。
  • 研究人員發現突觸穩態調控的結構基礎
    突觸後穀氨酸受體減少會產生逆向信號誘導突觸前神經遞質釋放的增加以維持突觸傳遞功能,這個調控過程稱為突觸穩態。突觸後受體如何跨突觸逆向影響突觸前結構和功能是神經生物學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神經發生作為神經可塑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持續發生在成年哺乳動物的兩個特定區域海馬齒狀回顆粒下去和側腦室室下區。在成年大腦中,海馬每天會招募幾千個新生齒狀顆粒神經元到已有的網絡中。 過去幾十年的研究表明,這種海馬網絡對於新生神經元的招募是維持正常的認知功能所必須的,並且受到外部刺激所調控。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否可以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是如何精確控制這些新生神經元的產生?這是當前神經科學領域頗具爭議的熱點科學問題。在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大腦會通過重塑神經迴路來應對不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神經發生作為神經可塑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持續發生在成年哺乳動物的兩個特定區域海馬齒狀回顆粒下去和側腦室室下區。
  • 宋旭:長非編碼RNA-蛋白質相互作用對基因表達的調控
    2015年11月1日訊/生物谷BIOON/----2015年10月30日2015(第三屆)非編碼RNA學術研討會氣氛熱烈,來自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宋旭教授為我們帶來了「長非編碼RNA-蛋白質相互作用對基因表達的調控
  • 綜述|全面總結哺乳動物植入前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進展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經歷了細胞命運的多次轉變,表觀遺傳信息在維持細胞命運和控制基因表達中發揮重要作用,解析表觀遺傳修飾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重塑與調控機制,對促進再生醫學以及生殖醫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這些研究為進一步研究早期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 研究發現STING信號通路對神經幹細胞的調控作用
    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每個過程都被基因與外部信號之間的相互作用精確地調節,任何異常的刺激均可能改變神經幹細胞的命運,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已有研究證明,DNA損傷會影響神經幹細胞的增值與分化。STING信號通路已被證實是動物細胞自主性固有免疫系統的核心成分,在DNA損傷的情況下可被激活。STING信號在多種細胞類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心肌細胞、腸上皮細胞、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