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揭秘雙面轉錄因子

2021-01-13 生物谷

動物界如此龐大的多樣性是如何從有限的基因庫演化而來的呢?小鼠之所以一直是醫學研究的有效模型,是因為它與人類共有80%的蛋白編碼基因。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自然界驚人複雜性的關鍵在於轉錄因子對基因表達的調控。現在,美國能源部Lawrence Berkeley實驗室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關鍵轉錄因子通過結構轉換調節基因表達的秘密。

生物物理學家Eva Nogale領導的研究人員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鏡,發現TFIID轉錄因子有兩種不同的結構狀態並存。這兩種狀態(標準態和重排態)的差別只在於一個亞結構元件lobe A的易位,而這一結構轉換能夠起始轉錄,將DNA的遺傳學信息轉錄到RNA中以便進行蛋白合成。

「TFIID能在標準態和重排態之間波動,」 文章通訊作者,頂尖電鏡專家Nogales說。「當TFIID結合另一個轉錄因子TFIIA時,主要轉為標準態。但當TFIIA和DNA都存在時,TFIID轉為重排態,以識別和結合關鍵的DNA序列,這也標誌著轉錄過程的開始。」

轉錄是生物生長、發育和生存健康的關鍵過程,研究TFIID結構轉變及其在轉錄中的作用,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基因表達調控。

隨著越來越多生物的基因組被測序,人們發現基因組中的基因總數並不能反映生物的複雜性。例如,果蠅比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複雜得多,但其基因卻比線蟲少了約六千個。果蠅基因組約有兩萬個基因,而據推測人類的基因總數也不過在三萬到四萬之間。果蠅和線蟲體內調控基因表達的轉錄因子約有一千種,而人類差不多有三千種。這些轉錄因子往往以多種組合的形式起作用,由此帶來了更大的複雜性。

「儘管在多細胞動物的進化過程中,蛋白編碼基因的數量相對穩定,但DNA調控元件的數量卻在顯著增加,」 Nogales說。「我們發現TFIID存在兩種結構和功能形式,展示了轉錄因子組合調控基因表達水平從而增加多樣性的機制。」

Nogales及其同事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鏡,首次獲得了人類TFIID與DNA結合的三維圖象。「我們發現TFIID有著驚人的靈活性,其lobe A區域約佔複合體的三分之一,而這一區域能夠易位100埃,」文章第一作者Michael A. Cianfrocco說。「lobe A易位是TFIID結合DNA所必需的。」

無DNA存在時TFIID傾向於標準態,此時TFIID的lobe A與lobe C結合。而重組態時TFIID的lobe A與lobe B結合,使TFIID能夠與DNA的啟動子牢固結合。

「TFIIA分子介導了這一易位過程,在無DNA時TFIIA維持TFIID的標準態,而當DNA啟動子出現後它幫助起始TFIID的重組態,」 Cianfrocco說。「沒有TFIIA的存在,TFIID與DNA的結合很弱。」

Nogales及其同事正在研究TFIID結合DNA後,如何招募基因轉錄所需的其它蛋白。「這包括構建超過兩百萬道爾頓的大分子複合體,差不多有細菌核糖體那麼大,」 Nogales說。「這一複合物的尺寸及其相對不穩定性,將是實驗面臨的主要挑戰。」(生物谷Bioon.com)

Human TFIID Binds to Core Promoter DNA in a Reorganized Structural State

Michael A. Cianfrocco, George A. Kassavetis, Patricia Grob, Jie Fang, Tamar Juven-Gershon, James T. Kadonaga, Eva Nogales

A mechanistic description of metazoan transcription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processes that govern cellular decisions. To provide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DNA recognition step of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we used single-particle electron microscopy (EM) to visualize human TFIID with promoter DNA. This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FIID coexists in two predominant and distinct structural states that differ by a 100 Å translocation of TFIIDs lobe A.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se structural states is modulated by TFIIA, as the presence of TFIIA and promoter DNA facilitates the formation of a rearranged state of TFIID that enables promoter recognition and binding. DNA labeling and footprinting, together with cryo-EM studies, were used to map the locations of TATA, Initiator (Inr), motif ten element (MTE), and downstream core promoter element (DPE) promoter motifs within the TFIID-TFIIA-DNA structure. The existence of two structurally and functionally distinct forms of TFIID suggests that the different conformers may serve as specific targets for the action of regulatory factors.

相關焦點

  • Cell:重磅!新研究顛覆對轉錄因子的傳統認知
    2017年12月10日/生物谷BIOON/---轉錄---將一段DNA轉錄為用於蛋白合成的RNA模板---是幾乎所有細胞過程(包括生長、對刺激物作出反應和繁殖)的基礎。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懷特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推翻了我們對轉錄是如何受到控制的和轉錄因子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的理解。
  • Sci Adv & Cell Death & Dis:揭秘特殊轉錄因子LRH-1在機體炎性...
    圖片來源:Thomas Brunner比如,當機體腸道上皮組織受到損傷時,免疫細胞能抑制細菌、寄生蟲或病毒入侵機體,其往往能夠產生有限的炎性反應,而且是由健康有機體的多種過程所控制的,如果個體遭受了克羅恩病,其機體免疫細胞就會處於持續激活的狀態;研究人員發現,轉錄因子
  • Cell:轉錄因子FoxP3的突變減緩關節炎加劇糖尿病
    在多數免疫和炎症環境下,淋巴內穩態是由各種各樣的調節性T細胞和轉錄因子FoxP3與特異的轉錄輔因子的相互作用來共同維持。5月10日,Cell在線發表了哈佛醫學院和凱特林癌症中心合作的一篇題為《An N-Terminal Mutation of the F oxp3 Transcription Factor Alleviates Arthritis but Exacerbates Diabetes》研究文章,發現轉錄因子FoxP3 N末端的一個突變可以減緩關節炎,反而卻加劇糖尿病。
  • 揭示先鋒轉錄因子在細胞凋亡表觀遺傳中的關鍵作用 | Cell Research
    , Qingquan Zhang, Luca Caputo, Stefan Günther, Carsten Kuenne, Yonggang Ren, Shoumo Bhattacharya, Xuejun Yuan, Guillermo Barreto, Yihan Chen, Thomas Braun, Sylvia M.
  • JMCB:朱學良等發現轉錄因子Nanog新作用機制
    該研究發現幹細胞轉錄因子Nanog可通過下調下遊基因Thymosin β4和Rnd3的表達來抑制細胞的遷移,提示Nanog等轉錄因子能夠在調控胚胎幹細胞乾性的同時影響細胞的遷移能力。細胞遷移對胚胎發育的組織、器官形成等有重要貢獻。幹細胞需要在一些特定的轉錄因子的作用下才能維持其乾性,在細胞分化的過程中這些轉錄因子的表達會被抑制。細胞分化往往也會伴隨細胞遷移能力的變化。
  • 研究發現CRISPR轉錄的關鍵抑制因子
    研究發現CRISPR轉錄的關鍵抑制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6 14:14:30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Alan R.
  • 轉錄因子PRDM16維持腸上皮穩態
    轉錄因子PRDM16維持腸上皮穩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9 14:24:56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Patrick Seale和Rachel R.
  • 基因轉錄調控:共激活因子的多樣性及調控機制
    Roeder教授首先發現了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I、III,從而開創了真核生物轉錄調控領域。隨後Roeder實驗室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建立了體外轉錄系統,並利用該系統分離和鑑定了眾多關鍵轉錄調控因子,其中包括第一個真核轉錄因子TFIIIA、中介體複合物(mediator)以及多種通用轉錄因子(GTFs),並且揭示了染色質結構(包括組蛋白修飾)在表觀遺傳水平對基因轉錄的影響。
  • 關於造血轉錄因子協同作用的研究——中科博生
    同樣,髓系細胞的發育要依賴於轉錄因子PU.1和C/EBP的相互作用,喑酸性粒細胞的發育要依賴於轉錄因子GATA-1和C/EBP的相互作用。出外,在T淋巴細胞中轉錄 因子的表達情況是GATA-3、Ikaros factor P.1、GATA-1,而在B淋巴細胞中轉錄因子的表達情況是PU.1、GATA 1、GATA-3、PAX-5+。
  •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3:02 日本九州大學Katsuhiko Hayashi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利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 NCB | FoxO家族轉錄因子與肌肉乾細胞的維持
    為此,作者們對最富集轉錄因子結合基序進行了分析。該結果強調了FoxO轉錄因子在控制靜息衛星細胞的Genuine狀態中重要作用。,是一個轉錄調控的多面手。總的來說,該工作發現FoxO轉錄因子會作為靜息衛星細胞Genuine狀態的安全哨兵,對於維持靜息衛星細胞的乾性以及周轉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以響應不同的再生需求。
  • Cell:揭示轉錄因子IRF8拉響細菌感染警報機制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8.02.055。這些研究人員證實IRF8調節細胞表達NAIP蛋白(NAIP1、NAIP2、NAIP5和NAIP6)。人們已知NAIP蛋白負責檢測巨噬細胞中的鼠傷寒沙門氏菌、銅綠假單孢菌和其他的革蘭氏陰性菌,並激活一種被稱作NLRC4炎性體的蛋白複合物。
  • 《Nature》報導T細胞功能調控的關鍵轉錄因子
    本研究通過轉錄組及表觀組學手段,發現功能缺陷的T細胞 [Dysfunctional T cell], 包括免疫耐受T細胞 [Tolerant T cell] 和慢性感染和腫瘤微環境導致的耗竭T細胞 [Exhausted T cell], 都特異性穩定高表達轉錄因子NR4A1。NR4A1對於自身免疫疾病和腫瘤免疫都起著關鍵負調控作用。
  • Science:Bcl6轉錄因子對輔助T細胞生長發育的調控作用
    專題:Science報導本次發表的《科學》文章主要解釋了Bcl6轉錄因子對輔助T細胞生長發育的調控作用。CD4+輔助T細胞的一個基本功能是調節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濾泡輔助性T細胞(T follicular helper ,Tfh)通過細胞因子白介素-6和白介素-21來調節B細胞的功能。
  • 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
    During female germline development, oocytes become ahighly specialized cell
  • The Plant Cell:餘迪求等擬南芥WRKY57轉錄因子研究獲進展
    植物葉片衰老受到多種發育因子和環境因子所調控。外源植物激素茉莉酸(JA)處理可以誘導葉片細胞迅速進入衰老程序,而生長素(Auxin)卻可以有效地抑制該過程發生。眾所周知,植物激素JA和auixn介導的信號途徑之間存在著交叉調控通路,並在植物發育和抵抗病原菌侵染等生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調控功能。
  • Genes Dev:利用基因條形碼鑑定特異性的轉錄因子
    作為對多種生物學信號作出的反應,這些基因由被稱作轉錄因子的蛋白所激活。因此,不論在健康時還是在患病時,轉錄因子調節著大多數細胞過程。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技術來鑑定參與任何一種細胞過程和對任何一種生物學信號作出的反應的所有轉錄因子。這種方法的應用幾乎是無限的,不論是在醫學領域,還是在基礎生物學上。
  • 抑制轉錄因子HIF-1α能夠增強NK細胞活性
    抑制轉錄因子HIF-1α能夠增強NK細胞活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5 21:19:58 德國海德堡大學Adelheid Cerwenka課題組利用單細胞RNA測序發現,抑制轉錄因子HIF-1α能夠增強NK
  • 新技術可同時讀取單細胞中的基因表達和轉錄因子結合
    新技術可同時讀取單細胞中的基因表達和轉錄因子結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8 15:16:16 近日,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Robi D.
  • 【科技前沿】Protein & Cell綜述:前列腺癌中先鋒轉錄因子FOXA1的...
    有趣的是,與野生型相比,FOXA1 Forkhead突變體(例如ΔF254/ E255和R219S)增強了先鋒轉錄因子活性,即可以誘導產生更多的染色質可及位點,且開放速率也快約5倍。儘管這兩種突變體引起類似的結果,但這些位點的無監督聚類分析卻顯示出截然不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