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刺激對菌活力及抗性基因表達的影響

2020-08-27 上海沃吉基因

​文章信息

Effects of direct currenton Klebsiella spp. viability and corresponding resistance gene expression insimulative bio-electrochemical reactors

Hua Li,Xiao-Li Yang, Hai-Liang Song, Shuai Zhang, Xi-Zi Long

DOI: 10.1016/j.chemosphere.2017.12.176

發表雜誌:Chemosphere(IF=5)

1.研究背景

研究在生物電化學反應器(BER)中電解刺激下抗生素抗性細菌(ARB)和相關抗生素抗性基因(ARG)表達。


2.方法

2.1 ARB的分離、鑑定和最小抑制濃度(MIC)。

2.2 乳酸脫氫酶和ATP測定。

2.3 用高靈敏度流式細胞術定量分析死亡細菌。

2.4 循環伏安法(CV)和活性氧測定。

2.5 RNA提取和實時PCR然後通過實時PCR定量sulI、sulII和int1基因的表達。


3.結果

3.1分離細菌的鑑定和MIC

圖1.設備示意圖(1)計算機;(2)數據採集模塊;(3)電阻器;(4)直流電源;(5)電極夾,(6)磁力攪拌器。


3.2設備操作性能和CV測試電流密度對細胞生長的影響

圖2.(A)細胞生物量密度(OD600),和(B)生長速率。

3.3 電刺激持續時間越長,細胞通透性越大

圖3. LDH和ATP在不同電流強度下。(A) LDH在不同電流強度下。(B)不同電流強度下的ATP濃度。


3.4電解刺激下細胞的形態變化


圖4.通過SEM檢測不同電流強度對克雷伯氏菌形態變化的影響(A:對照樣品,B:6V組,C8V組和D:10V組)。


3.5活性氧產生和細胞活力測試

圖5.DCF螢光強度反映了不同電流強度對死細胞百分比和ROS產生的影響。


3.6電刺激對克雷伯菌作用一細胞膜的滲透性增加,另一方面,死亡細胞的一部分隨著電流強度的增加,電極表面產生活性氧。

圖6.不同電流強度對活菌計數的影響。


3.7電解刺激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圖7.不同電流強度對基因表達倍數變化的影響。


結論

結果證實,適當的電解刺激可以增加細菌細胞的膜通透性和ATP。然而,當電流超過一定範圍時,水電解過程中ROS的產生增加,導致細菌細胞的致死率高。此外,暴露48小時後,sulII和intI基因表達水平增加。以上都證實了應用生物電化學技術處理抗生素廢水的潛在風險。

相關焦點

  • 模擬廢水降低了生物電化學反應器中抗生素抗性基因豐度
    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營養豐富程度對ARB的命運及其相應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相對豐度的影響尚不清楚。具體而言,目前尚不清楚在模擬廢水中的ARB是否與在電解刺激下的營養液中的ARB相同。3.3.DC對模擬廢水介質中Klebsiellamichiganensis LH-2活力的影響據報導,DC產生的ROS是主要的殺菌劑,對細菌細胞有潛在的危害。此外,活性氧可以氧化酶,導致膜損傷和呼吸頻率降低。
  • 文獻解讀|瘤胃微生物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鑑定
    豐度最高的ARGs為β-內醯胺類、糖肽類、四環素類和氨基糖苷類,它們集中出現在厚壁菌門、變形菌門、擬桿菌門和放線菌門基因組中(表1)。例如,喹諾酮類抗性基因只存在於表皮葡萄球菌和檸檬酸桿菌NLAE-zl-C269中,甲硝唑和磷黴素抗性基因只分別存在於普氏菌屬及2個表皮葡萄球菌菌株中(圖2),而β-內醯胺抗性基因集中在腸桿菌科、擬桿菌屬及其他2個進化分支中。值得注意的是,大腸桿菌PA-3的ARGs高達5個。
  • 微生物燃料電池與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
    活動受限的條件下磺胺嘧啶(SDZ)的生物降解效率,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發展以及微生物群落的遷移。2.2 通過SDZ分析方法,在MFCs中測定了甲烷菌抑制對SDZ產電性能和降解效率的影響,並確定生物降解途徑。2.3 通過qPCR(WcgeneBiotech, Shanghai, China)和16SrRNA基因測序分析了SDZ抗性基因和微生物群落的命運。
  • 微生物燃料電池與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
    研究背景研究在微生物燃料電池(MFCs)中產甲烷菌活動受限的條件下磺胺嘧啶(SDZ)的生物降解效率,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發展以及微生物群落的遷移。2.2.2 通過SDZ分析方法,在MFCs中測定了甲烷菌抑制對SDZ產電性能和降解效率的影響,並確定生物降解途徑。2.3 通過qPCR(WcgeneBiotech, Shanghai, China)和16SrRNA基因測序分析了SDZ抗性基因和微生物群落的命運。
  • 華中農業大學陳惠蘭課題組通過蛋白組篩選出多個響應青枯菌效應蛋白的馬鈴薯基因!
    (DAPs),同時通過鑑定發現其中4個基因與青枯病抗性相關。 該研究基於青枯菌Ⅲ型分泌系統(T3SS)突變後,利用前期建立的青枯菌侵染的可視化體系,發現了青枯菌野生型和突變體在侵染過程中的差異(圖1)。通過蛋白組學篩選出在接種野生型青枯菌和T3SS突變體菌株後的馬鈴薯根部的差異表達蛋白(DAPs)。
  • 臨床多重耐藥菌基因組編輯研究取得進展
    直接在臨床分離的多重耐藥菌中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是解析耐藥機制以及開發抗耐藥策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由於缺乏能在臨床耐藥菌中直接進行高效基因編輯的工具,目前耐藥機制仍主要是採用組學分析加在模式菌中的異源驗證進行研究。
  • 從豬糞到田間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原位分析
    然而,它們對蔬菜田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傳播的影響仍然未知。 2. 方法2.1 採集樣品並用乾燥法、電位法、K2Cr2O7氧化法和凱氏定氮法分析樣品的理化特性,包括水分、pH、總有機碳(TOC)和總氮(TN)。
  • 飼料中鋅的濃度和化學形態影響豬結腸微生物組的功能和抗生素抗性基因庫
    中文摘要儘管飼料中高氧化鋅對豬腸道菌群組成的影響已得到充分證明,但關於微生物功能特性的變化或有機鋅源的影響尚不清楚。將四十隻斷奶仔豬分為四組飼喂,分別添加40或110 ppm的氧化鋅,110 ppm的賴氨酸鋅或2500 ppm的氧化鋅。研究認為,宿主鋅穩態、腸道鋅含量和迴腸營養物質消化率是驅動結腸微生物生態的主要營養生理因素。
  • 植物細胞壁結構調節卵菌病原體抗性的機制
    Current Biology | 植物細胞壁結構調節卵菌病原體抗性機制撰文 | SHR責編 | 逸雲>( altered nodule primordia invasion)突變體表現出對棕櫚疫黴菌的抗性增強【1】。
  • 石墨和錳礦對抗性基因的影響
    Shuai Zhang, Hai-Liang SongDOI: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19.114988發表雜誌:Water Research1.研究背景這項研究評估了基質類型對帶有石墨和錳礦石電極基質的上流微生物燃料電池(UCW-MFC)中汙染物去除,抗生素抗性基因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郝彥賓研究團隊在抗生素抗性基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大量研究數據表明,由於長期不合理、過量使用或濫用抗生素會誘導病原菌產生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 ARGs),導致現在普遍使用的抗生素治療方法失效;另一方面,攜帶ARGs病原菌的糞汙等經排洩後將對養殖區域及其周邊環境造成潛在基因汙染,從而加速了抗性基因在環境中細菌間的傳播擴散,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巨大威脅。
  • P450介導的除草劑交互抗性: Stephen Powles團隊在黑麥草中成功克隆到除草劑交互抗性基因CYP81A10v7!
    除草劑的抗性機理一般包括靶標抗性和非靶標抗性。非靶標抗性指雜草通過加速除草劑分解代謝(代謝抗性),減少除草劑吸收和運輸以及增加向液泡的分泌來減少其對靶標分子的結合。在雜草中,代謝抗性是最常見的除草劑非靶標抗性機理。許多植物體內大型基因家族包括細胞色素P450, GST, GT,AKR,ABC transporter和esterase可能參與除草劑的代謝解毒。
  • Plant Science:西南大學孫現超團隊揭示過表達致病相關基因NbHIN1通過激活茉莉酸途徑賦予本氏煙對菸草花葉病毒的抗性
    應用Harpin蛋白後,在菸草中高度誘導的Harpin誘導的1(HIN1)基因參與了常見的植物防禦途徑。然而,HIN1對菸草花葉病毒(TMV)的作用仍然未知。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表徵了本氏菸草HIN1(NbHIN1)基因,並產生了過表達NbHIN1基因的轉基因菸草。在亞細胞定位實驗中,發現NbHIN1定位於質膜和胞質溶膠中。
  • 深度挖掘通過腦腸軸對帕金森治療產生影響的腸道菌及其對應基因
    先前的研究證明腸道菌可以代謝左旋多巴,主要途徑包括左旋多巴的初始脫羧反應,轉化為多巴胺,然後通過脫羥基反應將多巴胺轉化為m-酪胺(圖1A)。雖然知道了這些代謝反應發生在腸道微生物中,但具體的菌、基因和酶是未知的,抑制劑比如卡比多巴(carbidopa)對腸道微生物左旋多巴代謝的影響也不清楚。本文闡明腸道微生物對左旋多巴胺和多巴胺代謝的分子基礎,以了解腸道微生物群對帕金森病治療作用。
  • 環境如何影響基因表達
    這些社會性互動的結果會進入我們細胞的控制室,改變基因的強弱表達,從而影響我們的習性、行為、生理、心理與健康。美國知名科學作家戴維·多布斯日前撰寫了《基因的社會生活——改變你的分子組成》一文,介紹了科學家們的新進展,生動地展現了基因的另一面。
  • 調控水稻先天免疫力的新基因被克隆,揭秘稻瘟病抗性如何被觸發
    水稻往往依靠自身免疫系統抵禦病原物的入侵,但是到底是什麼物質觸發了水稻抗性的「閘門」開關,又是什麼物質發揮了「哨兵」的作用,傳遞了入侵信號?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院士團隊成功克隆出調控水稻先天免疫的新基因OsCNGC9,並且揭示了該基因影響水稻苗期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上。
  • 環境領域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的幾種常用技術
    qPCR方法分析環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因為qPCR一次只能測定一個目的基因,也就是說通量非常低,而環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多樣性卻非常高。因此,使用qPCR只能獲得樣品中少數特定基因的結果,無法對樣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組成進行篩查。
  • 環境影響基因表達
    原標題:環境影響基因表達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的基因不斷地和我們所生活的環境、鄰居、家人,以及我們自己的心態「對話」。這些社會性互動的結果會進入我們細胞的控制室,改變基因的強弱表達,從而影響我們的習性、行為、生理、心理與健康。
  • 科學網—DNA分子印跡精準「捕獲」抗性基因
    在模擬汙染物和實際汙水實驗中,南京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師袁青彬驚喜地發現,利用DNA分子印跡負載到氮化碳光催化材料表面,能夠更好地降解抗性基因。 針對水汙染中大量存在的抗性細菌及抗性基因,袁青彬和萊斯大學教授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合作,利用分子印跡能夠選擇性識別汙染物的特徵,開發了基於DNA分子印跡的抗性基因選擇性光降解技術,實現了99.9%的抗性基因降解率。
  • 抗性基因土壤食物鏈傳遞取得進展
    抗性基因(ARGs)的擴散與傳播已經引起全球的關注,但人們對其在自然食物網和生態系統中傳播的了解仍然有限,且ARGs的擴散可能受到食物網中動物及營養關係的重大影響。跳蟲和捕食性蟎是自然生態系統中最豐富的兩種土壤小節肢類動物,在土壤食物網中佔據著重要的營養級地位,在土壤生態過程中(如凋落物的分解和碳氮的循環)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