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通過腦腸軸對帕金森治療產生影響的腸道菌及其對應基因

2020-11-29 騰訊網

導讀

左旋多巴(Levodopa)可用來治療帕金森,本身無藥理活性,需要進入大腦中樞,經芳香胺基酸脫羧酶(AADC)作用轉化成神經遞質多巴胺而發揮藥理作用。胃腸道也是左旋多巴脫羧反應的主要場所,但是在外圍產生的多巴胺不能穿過血腦屏障,且會導致副作用,因此,左旋多巴要與阻斷外圍代謝的藥物(比如AADC抑制劑卡比多巴)共同使用。儘管使用這些藥物,仍有高達56%的左旋多巴不能到達大腦,並且左旋多巴治療帕金森病的療效和副作用在不同的帕金森患者中是極不均衡的,而且這種差異不能完全由個體代謝的差異來解釋。先前的研究證明腸道菌可以代謝左旋多巴,主要途徑包括左旋多巴的初始脫羧反應,轉化為多巴胺,然後通過脫羥基反應將多巴胺轉化為m-酪胺(圖1A)。雖然知道了這些代謝反應發生在腸道微生物中,但具體的菌、基因和酶是未知的,抑制劑比如卡比多巴(carbidopa)對腸道微生物左旋多巴代謝的影響也不清楚。本文闡明腸道微生物對左旋多巴胺和多巴胺代謝的分子基礎,以了解腸道微生物群對帕金森病治療作用。

文獻ID

題目:Discovery and inhibition of an interspecies gut bacterial pathway for Levodopa metabolism

譯文:腸道微生物對左旋多巴的種間代謝及代謝抑制

期刊名:ScienceIF:41.037

年份:2019

通訊作者:Emily P. Balskus, Peter J. Turnbaugh

單位:哈佛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

DOI:10.1126/science.aau6323

研究成果

1、人腸道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對左旋多巴有脫羧作用

首先鑑定含有編碼候選左旋多巴脫羧酶基因的菌,由於之前有報導:來源於Lactobacillus brevisCGMCC 1.2028菌的PLP(pyridoxal-5-phosphate)依賴的酪氨酸脫羧酶(TyrDC)在體外對左旋多巴具有活性。通過BLASTP在NCBI上搜索人體微生物組項目(HMP)參考基因中與TyrDC同源的序列,主要在Enterococcus中鑑定出來,另外還包括lactobacilli和Proteobacteria(圖1B)。選擇了10株含有TyrDC同源序列的腸道菌,測試它們在無氧條件下對左旋多巴的脫羧能力,發現Enterococcus faecalis的所有菌株都有完全的脫羧能力(圖1C)。所有的E. faecalis具有保守的4基因tyrDC操縱子,這種高保守的序列與所有E. faecalis具有相同的脫羧作用表型是一致的。

通過體外實驗證明TyrDC是E. faecalis對左旋多巴進行脫羧作用的充分必要條件。菌株E. faecalisMMH594的tyrDC基因經過突變被破壞,就不具有左旋多巴脫羧活性,而它的生長狀態與野生型菌沒有差異(圖1D),並且體外實驗發現TyrDC對左旋酪氨酸的作用是左旋多巴的5倍(圖1E)。此外,研究了酪氨酸的存在是否會干擾E. faecalis對左旋多巴的脫羧作用,發現在純化的TyrDC酶和無氧培養的E. faecalis作用下,左旋多巴和酪氨酸的脫羧作用是同時發生的(圖1F)。

圖1E. faecalis利用依賴PLP的酪氨酸脫羧酶代謝左旋多巴

2、Eggerthella lenta菌利用鉬依賴的酶對多巴胺脫羥

E. Faecalis沒有進一步地代謝多巴胺,本研究用富集培養法分離具有多巴胺脫羥作用的菌,最後發現了一株Eggerthella lentaA2菌具有多巴胺脫羥能力。為了鑑定多巴胺脫羥酶,在E. lentaA2基因組中搜索與4-羥基苯甲醯丙烯酸輔酶A還原酶(4-hydroxybenzoyl-CoA reductase)的同源序列,沒有收穫。然後對E. lentaA2的RNA進行測序,發現三種共存基因在多巴胺應答中表達上調了2500倍,這些基因預測編碼包含雙鉬嘌呤二核苷酸輔因子的酶,該酶屬於二甲基亞碸還原酶家族,猜測該酶是多巴胺脫羥酶(Dadh)(圖2A)。

驗證Dadh是否是鉬依賴的,在E. lentaA2培養基中加入鎢酸鹽,多巴胺的脫羥反應被抑制(圖2B)。然後驗證Dadh在體外的活性(圖2C),脫羥基活性與115-kDa條帶相關,經質譜證實為Dadh。

然後探究dadh基因在基因組中的存在是否與多巴胺脫羥反應相關。BLASTP表明這個酶只在E. lenta或其相近的放線菌中,因此篩選了26個腸道放線菌,看它們在無氧條件下對多巴胺的脫羥作用,發現儘管26株菌中24株含有dadh基因,只有10株Eggerthella菌具有比較好的脫羥作用,這差異與系統進化樹無關(圖2D),菌株水平的差異說明對腸道菌只鑑定到種水平是不能很好地對代謝功能進行預測的。為了探究具體的原因,對具有脫羥作用的E. lenta28B菌和沒有脫羥作用的E. lentaDSM2243菌在存在或不存在多巴胺的狀態下進行RNA測序,發現在兩個菌中dadh對多巴胺應答都出現了上調,表明不是轉錄水平引起的E. lentaDSM2243菌脫羥作用缺失。通過比較蛋白序列,發現506位上有脫羥作用的是精氨酸,沒有脫羥作用的是絲氨酸,只有沒有脫羥作用的E. lentaW1BHI6菌是個例外(Arg506,Cys500)。

圖2Eggerthella lenta菌利用鉬依賴的酶對多巴胺脫羥

3、E. faecalis和E. lenta代謝人腸道中的左旋多巴

將野生型的E. faecalis和E. lentaA2(Arg506)共培養,發現它們能將左旋多巴完全轉化為m-酪胺;tyrDC突變的E. faecalis雖然不能轉化左旋多巴,但是加入額外的多巴胺後,E. lentaA2仍然能轉化多巴胺生成m-酪胺;將野生型的E. faecalis和E. lentaDSM2243 (Ser506)共培養只能生成多巴胺(圖3A)。

探究含氘的左旋多巴在體外糞便懸浮液在E. faecalis和E. lenta作用下的代謝情況,發現19個樣本中有7個沒有檢測到左旋多巴的消耗,而其他的樣本代謝程度也各異(圖3B)。因此考慮tyrDC的豐度是否對代謝能力有影響,通過對tyrDC和E. faecalis進行qPCR,發現有代謝的樣本tyrDC和E. faecalis均高於沒有代謝的樣本(圖3C、D),而E. lenta和dadh的豐度與左旋多巴代謝沒有相關性(圖3E、F)。此外發現了tyrDC和E. faecalis豐度的強烈相關性,揭示了tyrDC基因在E. faecalis中高度保守。這些數據同時說明E. faecalis菌在人腸道左旋多巴代謝中的重要地位。

為了證明E. faecalis在複雜的人腸道中對左旋多巴有脫羧作用,將野生型該菌添加到沒有代謝的樣本中,左旋多巴發生了消耗;將野生型E. faecalis和E. lentaA2添加到沒有代謝的樣本中,生成了m-酪胺。

鑑定dadh基因的SNP,發現含有Arg506的樣本可以代謝多巴胺,而含有Ser506的樣本和不能代謝多巴胺的E. lentaDSM2243菌一致(圖3G)。

圖3E. faecalis和E. lenta預測左旋多巴在複雜人腸道中的代謝

4、(S)-α-Fluoromethyltyrosine (AFMT)抑制腸道微生物對左旋多巴的代謝

卡比多巴(carbidopa)一般作為抑制劑阻斷左旋多巴的外圍代謝(圖4A),本研究發現卡比多巴對TyrDC的阻斷作用200倍低於對AADC的阻斷作用(圖4B、C),且卡比多巴沒有影響E. faecalis和E. lenta的生長和代謝,這些抑制劑對帕金森患者腸道中的左旋多巴脫羧反應沒有起到很好的抑制。2mM的卡比多巴沒有改變左旋多巴脫羧的動力學(圖4D)。

經調研AFMT或許可以作為左旋多巴脫羧的抑制劑(圖4A),體外實驗AFMF很好地抑制了TyrDC催化的左旋多巴脫羧反應,而對AADC沒有很好地抑制(圖4E)。AFMF在E. faecalis培養基中也有效(圖4C)。最後,AFMT完全抑制帕金森氏症患者和神經健康對照組腸道菌群樣本中的左旋多巴脫羧作用(圖4G)。

為了調研AFMT在體內的作用,將AFMT(25mg/kg)和空白對照聯合左旋多巴(10mg/kg)和卡比多巴(30mg/kg)處理E. faecalisMMH594定植的小鼠(圖4H),發現AFMT顯著增加了小鼠血清中左旋多巴的濃度(圖4I)。這些數據表明AFMT可能是研究細菌左旋多巴代謝的一個有前途的工具。

圖4E.faecalis對左旋多巴脫羧作用受AFMT抑制而不是卡比多巴

研究結論

1、發現人腸道中對左旋多巴有代謝作用的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和Eggerthella lenta,及其相應基因;

2、發現左旋多巴代謝抑制劑(S)-α-Fluoromethyltyrosine,可抑制腸道微生物對左旋多巴的代謝。

亮點

1、利用資料庫檢索工具,結合轉錄組測序手段,組合完善的實驗驗證過程,探究對左旋多巴代謝相關的腸道菌、基因、酶。

2、對腸道菌群進行轉錄組測序,分析對多巴胺響應的基因,發現有基因上調了2500倍,初步認為它編碼多巴胺脫羥酶,後續對其進行實驗驗證,證明該酶的脫羥作用。

3、對含有dadh基因的不同菌進行轉錄組測序,分析了dadh基因在不同菌中的轉錄水平以及SNP,發現轉錄水平沒有影響脫羥作用的活性,而該基因的序列差異(SNP)影響了脫羥能力。

供稿:劉婷

編輯:魯淑妮

掃一掃,關注本公眾號!

腸菌與健康 microbiota & health

帶你了解腸道菌群與健康的奧秘!

相關焦點

  • 國際學術會議:腦腸軸理論有望促成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新突破
    數據顯示,全球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患者在快速增長,相關藥物治療等研究備受關注。 近些年來,隨著腦腸軸理論及其研究在帕金森、抑鬱症、自閉症等領域獲得突破,越來越多科學家將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轉移到腦腸軸方向上來。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當腸道正常菌群受到抗生素的影響後,TLR 基因表達水平下降,其下遊的適應性免疫功能降低,影響外周免疫器官的正常功能,從而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Brugman 等[6]通過對Ⅰ型糖尿病易感大鼠的研究表明,自發性糖尿病傾向大鼠中患病大鼠腸道擬桿菌屬數量明顯高於未患病大鼠,抗生素預處理能夠降低易感小鼠Ⅰ型糖尿病的發病率。
  • 通過基因改造西紅柿來產生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的藥物
    通過基因改造西紅柿來產生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的藥物2020-12-10 21:58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 科學家對西紅柿進行了基因改造,以產生L-DOPA,這是一種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的藥物。
  • Nature新進展:帕金森源於腸道又添新證,帕金森病患者腸道中有過量...
    早在2003年,德國科學家海科·布拉克(Heiko Braak)博士及其同事就提出,帕金森病可能開始於腸道,由病原體觸發,然後傳播到大腦。最近,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的研究人員關於帕金森病與腸道的關係研究有了新的發現。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進行性的、使人衰弱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還無法預防或治癒。
  •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迷走神經是走行最長、分布範圍最廣的腦神經,是腦-腸軸的重要神經組成。迷走神經與大腦的信息傳遞主要通過其與腸肌神經叢、節後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聯繫進行。未來的研究應調查乳酸菌是否具有便秘相關的連續作用,此外,這些研究還可以確定哪些乳酸菌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這種區分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已有針對帕金森病的益生菌治療建議,其中包括乳酸菌菌株。另一方面,與胃促生長素分泌減少的潛在有害聯繫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 帕金森氏症可能是腸道微生物「惹的禍」
    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帕金森氏症治療策略。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先培育出了兩組過多生成阿爾法-突觸核蛋白的實驗鼠,這種蛋白被認為是帕金森氏症的「罪魁禍首」之一。兩組實驗鼠的唯一區別是一組擁有完整的腸道菌群,另一組是無菌實驗鼠。
  • 科學家通過基因改造西紅柿來產生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的重要藥物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對西紅柿進行了基因改造,以產生L-DOPA,這是一種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的藥物。研究人員認為,在獲得合成藥物受到限制的地區,這種創新可能是一種更容易和更便宜的生產基本藥物的方法。
  • 「綜述」腸道微生態和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綜上所述,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可通過免疫反應對肺部炎症產生影響,而腸道微生態改善也能減少肺部感染發生並減輕症狀。4. 肺結核:腸道生態失調易引起肺部免疫狀態變化,引起結核進展。Durgan等[22]發現腸道菌群失調參與了OSAHS誘導的高血壓的發生,大鼠模型中產丁酸鹽相關細菌減少和產乳酸鹽相關細菌增加,腸道屏障功能受損,炎症發生率增高,易引起血壓增高,但機制尚不明確;腸道菌群紊亂通過引起代謝紊亂從而參與OSAHS誘導的代謝症候群(特別是肥胖、2型糖尿病)發生、發展;此外,腸道菌群失調還誘導了OSAHS的炎症反應,如通過影響定居於腸道的革蘭陰性菌產生脂多糖
  • 腸道菌群的又一功能:調控交感神經的活動
    最近這幾個月來的主要進展包括,連續多篇Nature文章報導的腸道菌膽汁酸代謝物調控宿主免疫功能【1-3】,以及報導腸道菌代謝產物影響他汀類藥物療效【4】(詳見BioArt報導:特別關注Nature | 他汀類藥物治療或可阻止腸道菌群失調)或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5】。
  • 來,認識下逆轉肥胖的腸道菌
    老鼠也是,美國猶他大學的一支科研團隊對小鼠的myd88基因進行了突變,這個基因會影響一類免疫細胞的生長,研究人員本來只想幹擾它們的免疫反應。但卻意外地發現,這些小鼠開始蹭蹭蹭地長肉,然後都胖成球了,且體重增加伴隨著脂肪肝疾病、炎症性脂肪組織和胰島素抵抗。
  • 腸道微生物對睡眠調節中的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群對睡眠的影響,這項研究由日本筑波大學研究人員進行,揭示了細菌怎麼改變腸道的環境和菌群,從而影響睡眠等行為。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柳澤正史教授說:「我們發現微生物的消耗消除了腸道中的血清素,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會影響睡眠-覺醒周期。」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哪些微生物有可能幫助那些睡眠困難的人。」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堅實基礎上,該工作建立了認知和大腦發育要素與腸道微生物健康和新陳代謝之間的緊密聯繫。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 《自然》子刊:帕金森病的發病或與腸道「第二個大腦」密切相關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帕金森病的發病與腸道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科學家進一步支持了這一理論,他們對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的細胞行為進行了研究,發現了該病早期階段可能存在的跡象。
  • 《科學》:口服藥物或在發揮功能前被人體腸道細菌「吃掉」
    《科學》:口服藥物或在發揮功能前被人體腸道細菌「吃掉」 口服的藥物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這可能是因為它們在發揮功能前就被腸道裡的細菌「吃掉」了。
  • Nature重磅:腸道菌如何影響大腦,幫助消除恐懼相關的行為
    導讀 2019年10月下旬,《Nature》刊載了一種存在於「腸道微生物-腦細胞」間前所未有的細胞和分子交流機制。簡單來說,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可以對神經元功能和與學習相關的可塑性產生相當大和持久的影響,進而能調節恐懼消退行為。
  • 移植人幹細胞產生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有望治療帕金森病
    通過仔細追蹤移植的幹細胞的命運,這些作者發現這些細胞的身份---在帕金森病中指的是產多巴胺神經元(即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也稱為多巴胺能神經元)---決定了它們產生的連接和功能。隨著越來越多的方法利用幹細胞產生幾十種獨特的神經元,這項研究提示著神經幹細胞治療是一個現實的目標。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腸道菌群究竟是什麼首先,我們了解下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包含居住在胃腸道中的大約100萬億微生物的集體基因組,我們腸道細菌的基因庫包含比人類基因組多150倍的獨特基因。在人體定植的許多微生物群落中,腸道菌群正在成為影響宿主健康狀況的主要參與者。腸道菌群的組成是在宿主發育早期建立的,並且可以在一生中經歷無數的變化。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雖然腸道微生物影響T2DM發生發展的機制目前並未完全明確,但就已有的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可能通過調控能量吸收和脂肪代謝、膽汁酸代謝、影響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產生、調節某些激素的分泌等多個機制影響著糖代謝,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Fredrik B.ckhed教授[42]介紹了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新機制——丙酸咪唑影響(mammalian target
  • 帕金森病或真的始於腸道!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來自腸道神經系統的細胞與帕金森病有關,這表明帕金森病可能從腸道開始。神經系統由數百種不同的細胞組成,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了解每種疾病中受影響的細胞類型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幫助了解疾病的原因,並最終開發新的治療方法。
  • 藥物是否有療效,腸道微生物有發言權!
    這是因為,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種類、數量及其穩定性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遺傳基因、分娩方式、性別、飲食結構、生活環境、身體健康狀況等。胎兒在子宮內時,處於相對少菌或無菌狀態。出生後,與外界接觸幾小時就會有細菌定植於腸道,糞便中也會出現腸桿菌和腸球菌。24-48小時後,糞便中逐漸出現雙歧桿菌、類桿菌等多種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