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新環境 零售商的「基因改造」浪潮

2020-12-01 億邦動力網

吳軍2011的《浪潮之巔》廣受好評,然而,最近當他拿出書中的核心觀點「企業發展基因論」連懟BAT時,卻被各路人士回懟。

為什麼9年前廣受好評的理論,到今天不再被認可甚至要被嘲諷?

「企業發展基因論」簡而言之,認為「一個在某個領域特別成功的大公司一定已經被優化得非常適應這個市場」,企業往往被這些「基因」桎梏,難以在新的市場取得成功。

吳軍藉此在9年前分析IBM做不了個人計算機,微軟適應不了網際網路時代。

然而,吳軍對微軟的預言失敗了,憑藉雲計算和AI的微軟已經站上網際網路之巔。

正如潘亂在文章《吳軍的公司基因論極其膚淺可笑》中所寫,「基因論是一種過度靜態的觀點」,又如媒體人程苓峰所言,「基因決定一切的論調實屬偷懶」,可以認為,吳軍的基因論錯在它只有靜態、切面式的分析,而否定了企業自主的變化能力。

或者說,基因論最大的問題,是否定了基因可以被改造這個事實。

尤其在瞬息萬變的今天,企業們被倒逼不斷進行自我改造,9年前對那些相對遲緩的企業們的論斷已經不適合當今環境。

作為新消費領域長期的觀察者,「螳螂財經」更關注「基因論」對現在如火如荼的零售變革浪潮影響幾何?是否有參考價值?

吳軍被質疑,反向說明逃脫企業基因論魔咒的方式只有不斷改造基因、適應新的環境,如同自然界的進化一樣。

基因選型,零售商各有算盤

先來看一個值得玩味的事。

7月25日,蘇寧易購在一年一度818發布會上,對原本是重頭戲的「促銷」只有隻言片語,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了諸如「全場景零售」、市場下沉、蘇寧小店與蘇寧極物升級等內容上,還把物流和金融單獨拿出來做了宣講。

一個818發布會,幾乎「除了818沒談,其他都談了」,這似乎很不正常。

事實上,這某種程度上是整個零售行業「基因改造」浪潮的縮影,蘇寧持續已久的基因變革已經到了關鍵階段,現在,銷量、GMV這些指標甚至要讓位於企業轉向。

緊跟變化的零售玩家們,都已經在積極行動。在眾多前車之鑑下,幾乎不存在靜態的、固守過去的零售商,競爭比拼的就是誰更能改造自己的基因適應新的市場。

在新基因型選擇上,零售商各有算盤。

1、阿里:從「流量型」到「運營型」

6月底,天貓發布所謂「旗艦店2.0」升級計劃,簡而言之就是給天貓店更多賦能,例如店內的產品也能根據需要做個性化推薦,又例如店鋪可以增加「粉絲親密度」功能。

一些媒體分析天貓甚至支持店主通過線上為線下帶來增量生意。

自從提出「消費者資產」概念以來,阿里在流量紅利褪去時不斷強調「運營」。這一次把會員運營和粉絲運營搬到檯面上並積極拉攏商家,手淘最近甚至通過「淘寶人生」(帶社交功能)來了一波刷屏,改造成「運營型」基因來獲得規模擴張和持續性增長的想法昭然若揭。

2、京東:從「集體主義」到「去中心化」

2017年起,京東陸續提出中臺建設、無界零售、積木理論、小集團大業務等戰略想法。

物流業務強調獨立和盈利,數科業務對陳生強高度授權,拼購不需要為商城考慮導流問題(徐雷語),撮合愛空間與拍拍……從一個商城、物流、技術輸出三大板塊捆綁的集團,到越來越強調區分,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東哥不是兄弟」事件其實是一種必然,只是被東哥豔史所放大。

「京東商城」時代一損俱損的集體主義被打散,「去中心化」的京東似乎正在建立。

3、蘇寧:從「零售商」到「服務商」

蘇寧在零售領域有些特殊,唯一既有線上平臺也有大規模線下門店。

這也使得蘇寧在零售變革時代,更傾向於找到一些能利用到線上、線下兼顧優勢的「基因型」——某種程度上,蘇寧正在由「零售商」走向「生活服務商」。

張近東反覆強調「隨時隨地隨心消費的全場景構建」,過去蘇寧也打出「服務是蘇寧的唯一產品」旗號。

到了這次818發布會,蘇寧更是直接把「全場景零售」當作宣講核心。蘇寧易購總裁侯恩龍表示,蘇寧的全場景要讓消費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實現任何服務需求的場景體驗」。

收購萬達百貨、大面積鋪開蘇寧小店、物流升級、金融的服務屬性強化……5月份蘇寧就曾提出生活圈、掐點配送、地域下沉、私域圈層等概念,現在,一個線上購物、線下吃喝玩樂、即時O2O配送、社交、金融、生活服務等構建的「大眾服務提供商」雛形顯現。

4、拼多多:從「下沉之王」到「綜合拼購平臺」

拼多多下沉市場的基因寫在臉上,但這不妨礙拼多多也要改變自己。

不久前的618,拼多多幹了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其號稱花費百億補貼的10000款熱銷商品,像戴森吹風機、bose耳機其實都是一二線消費者的最愛,即便補貼了,價位也高於下沉市場對相應產品的價格接受範圍。

自去年雙十一至今年5月底,拼多多用補貼的方式累計售出接近160萬部新款iPhone。

拼多多正在往綜合化的方向改造自己。極光大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新增用戶中有44.2%來自二線及以上城市,且呈持續上升趨勢,此外,拼多多對淘寶用戶的滲透率已經從去年同期的28.3%上升到了40.1%。

5、傳統線下零售商:從「坐商」到「行商」

2016年後,最為焦慮的傳統線下零售商們都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內容太多,這裡不再展開講。

但是,在根本上,傳統線下零售商的種種動作,從基因改造的角度,都是把「坐商」改造成「行商」的過程。

以永輝超級物種這類明星項目為代表,變革無非是消費者數字資產一體化、多端融合供應鏈、全渠道訂單履約等,在SKU安排、供應鏈給給、用戶體驗等方面,最終於物理位置固定的情況下主動「招徠生意」、激發更多購買,幹起「行商」的事。

零售商「基因改造」究竟是怎麼玩的?

各大零售商究竟如何進行「基因改造」,也許我們能從被否定的「基因論」關聯的各要素進行拆解——吳軍認為它們是靜態的,一旦建立就難以變動。零售企業要改變命運,動態的「基因改造」恰恰要從這些「被靜態」的要素開始。

限於篇幅,這裡選擇近些年「基因改造」動作相對全面的蘇寧為主要參考案例,希望給出我們看待零售基因變革的實操視角。

1、核心定位:必須以原有成功路徑為依託

每個零售企業都有一條通向自己的成功最近的路徑,阿里的流量、京東的B2C、拼多多的下沉都是如此。

在基因改造過程中,「成功路徑」可以調整,但不能偏離原有路徑太遠。

正如上文所言,蘇寧一開始就具備線上+線下的特殊性,當它決定變革時,最佳的自我定位也是利用這種特殊性。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蘇寧找到了「服務」這個新的定位和認知,藉助天生O2O帶生活服務的特質,生鮮、快消、百貨等帶有風險的新業務擴張也統一納入到「服務」旗幟下,線上、線下自然打通、零售平臺轉變成服務平臺,最大化利用了原本的路徑優勢。

蘇寧選擇別的什麼新定位,轉換成本肯定會更高。

侯恩龍5月在618預熱活動中公開提到「無服務、無未來」,這話是說給行業聽的,也是說給蘇寧自己聽的。

類比來看,巨額補貼、低價……拼多多殺入一二線市場的定位幾乎沿用了原本的成功路徑。

2、業務資源:只有在統一「內涵」下,業務外延才不設限

處在變革期的零售企業,往往會上線大量新業務。基因變革下這種業務外延擴張,必須始終圍繞新的基因選型進行。

以蘇寧為例,其目前的業務資源布局,總得來說可以外延至四個部分,都在圍繞「服務」運轉。

A、零售:中心化流量平臺,主動去中心化

大型零售商是「流量中心化」的中心,「私域流量」這種「去中心化」新興概念往往都講給中小零售商聽。

侯恩龍在818宣講會上一開始就提到流量去中心化、社群社交全面賦能化、零售觸點網格化三個零售業現狀,並主動提到蘇寧易購已招募100萬個社群,觸達超5億用戶。

作為流量中心化平臺之一,「流量不再是大明星、大品牌、大平臺的專屬」這種論調等於是在革自己的命,只不過,蘇寧提前與去中心化下的一個個新中心進行了連接,最終流量變成網狀結構,而自己並沒有被排除在外,反而成為另一種具備控制力的流量中心。

蘇寧稱自己要變成「與消費者最近的零售場景和最豐富的全場景零售平臺」,這種方式下,平臺型基因變成了連接型基因,零售變成了服務。

B、物流:B2C倉配優勢轉化到「服務型配送」

蘇寧物流集團執行總裁姚凱稱「蘇寧物流要做科技和效率驅動的物流基礎設施平臺」,並舉例了一大堆物流發展的數據,例如60000+物流節點,17000+幹支線的物流網絡,倉儲總面積2020年要達到2000萬平方米,無人倉存揀分包揀選效率到達600件/小時等。

值得注意的是,姚凱特別提到蘇寧的「1小時服務圈」目前已經覆蓋全國15萬以上社區,以當日達、次日達為核心的配送時效覆蓋全國90%以上城市的用戶。

而這,與蘇寧「服務」高度相關。加上收購天天快遞強化C2C能力,以及過去就存在的同城配送,蘇寧物流正從以B2C倉配能力為核心優勢,轉化到兼具終端服務圈配送能力的物流平臺。

C、金融,直接強化「服務」能力

蘇寧金融的「服務」動作簡單而直接。發布會現場,蘇寧金融表示818期間「共計提供200億+資金賦能供應商,50億+資金賦能小商戶,50億+資金讓利消費者,1億+資金補貼消費者」。

這些動作直接作用於蘇寧生態,如果從終端消費者得利來看,是強化蘇寧「服務」能力的動作,畢竟,金融總是所有與消費相關運營的底層服務,不管蘇寧的路如何走,都少不了金融服務一致的步調。

3、業態布局:零售也需要在邊界範圍內活動

當騰訊需要ToB時,騰訊雲被推到重要位置,甚至地位與微信平行,這就是基因改造下的業態布局。

蘇寧當前呈現兩大(蘇寧廣場和蘇寧易購生活廣場)、兩小(蘇寧小店和蘇寧零售雲店)、多專(蘇寧易購雲店、蘇寧極物、蘇鮮生、蘇寧紅孩子、蘇寧影城、蘇寧體育、蘇寧汽車超市等專業店面)的業態布局。

如此龐大而多元的業態,看起來「攤子鋪得很大」,但事實上它們是有邊界的,那就是以零售為主體的生活服務。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蘇鮮生提供的啤酒和小龍蝦,可以與蘇寧體育的美洲杯無縫結合。反過來看,蘇寧也必須把這些業態統一到邊界內,才能最大化避免業務失控。

美團全面移動化後,酒店、共享單車等新興業務紛紛上馬,甚至還去搶滴滴的生意,但王興從來沒有讓美團業態布局突破邊界——基於location中心的服務。那些供給與履約都在線上(騰訊、百度、網易等),或者僅以SKU為中心的供給(阿里、京東、蘇寧、小米等)邊界內的業務,美團從來不做。

蘇寧方面稱蘇寧小店、蘇寧極物都將在818迎來3.0新模型店開業,小店3.0引入餐飲,專設廚房區、用餐區;極物3.0則要為年輕消費者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服務體驗」,從蘇寧的「邊界」來看,這並不意外,類似「以零售為主體的生活服務」業態布局未來會有更多出現。

4、價值觀:「新基因」要構建有利的大眾認知

騰訊在ToB後打出「科技向善」的旗號,「科技」樹立B端形象,「向善」刷新全民認知(特別是遊戲帶來的負面輿論)。

而零售畢竟更是以ToC為主體的業務,任何的基因改造都離不開消費者感知。除了企業內部的動作與規則,如何為新基因博取更好的外部認知也十分關鍵。

此次818,蘇寧把過去的「上網上街上蘇寧」進行了新的闡述,「有的逛、值得買、在身邊」,並在現場通過TVC(見相關報導)來表達蘇寧提供更好地生活服務的認知。

侯恩龍口中的用戶人群+產品+社群運營模式,某種程度上也在強化「服務」的大眾感知,只不過,社群、圈層、社區、下沉市場這些概念,都在讓蘇寧離用戶變得更近,大眾感知更加強烈,認知也更加容易形成。

新基因順利運轉前,零售商還有哪些「麻煩」?

轉型都有陣痛,在基因改造完成前,零售商至少面臨這三個麻煩。

1、C端消費者心智難以改變

黃崢曾經說,拼多多不是要讓北京上海人過上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要讓安徽安慶人有好水果吃。

現在,拼多多要進入一線城市,就算賣了iPhone、高端吹風機和耳機,它仍然難以改變C端消費者舊有的心智,它不可能靠無休止的巨額補貼維持一線市場。

而阿里不斷滲透下沉市場,聚划算推出大量比拼多多還便宜的產品,仍然沒有能夠讓自己下沉到拼購市場去運營龐大的新興市場人群,那些消費者只認為拼多多才有更便宜的產品。

在C端市場,每一個新的基因型,都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消費者心智才能玩得轉,上文「價值觀」是一個方法,但具體實操只能說任重道遠。

2、基因改造程度越大,機會越多但也越困難

改造程度越大,新基因的建立就越困難。

當京東從3C開始拓展家電、快消時,市場能夠勉強接受;而當劉強東的手伸向百貨、徹底改變京東3C定位時,市場已經很難認可。

張一鳴認為吳軍的基因論有一定價值,事實上,它的價值往往在於那些新基因改造過於困難,所以靜態的基因「不得不」決定一切的企業上。

一向以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為主要客戶的IBM,個人計算機業務放棄,AI項目Watson Health高調上馬、狼狽解散,這些基因改造太徹底(對應新基因的市場空間也十分龐大),最終變成印證吳軍言論的經典案例之一。

風險總是和收益成正比,這對零售商而言也是一個選擇問題。

3、舊有基因帶來的惰性

阿里躺在電商最大的流量池上,完全可以吃個飽,但他還是要走向用戶運營。

克服那些舒適的舊有基因是很困難的事,所以一個日子過得越好的企業在危機到來前越難以改變基因,Nokia的功能機如果市場狀況不那麼好,也許智能機時代還有Nokia的一杯羹。

全球內容行業如火如荼多年後,蘋果由「硬」變「軟」的基因改造才剛剛開始,這不得不說與過去粉絲簇擁下日子過得太舒坦有關,等到蘋果願意改變(應該早已發現自己銷量數據、市場佔有率出現問題,但產業鏈頂端仍然佔據大量利潤)時,已經落後市場太遠。

這種基因惰性在傳統零售商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典型案例之一是沃爾瑪在中國市場的日漸式微。

這個洋品牌從2016年前開始大量關店,2016年當年關閉13家,2017年達到24家,2018年為21家,今年上半年仍在持續,而其2018年市場佔有率已經不到2010年的一半(11%到5%)。

究其原因,沃爾瑪當初憑藉新穎的商品陳列、先進的促銷手段、一站式購物進入中國市場,獲得社會大眾的喜愛。但隨著中國零售的迅速發展讓,沃爾瑪這些「吃老本」的優勢逐漸變成了普遍的管理和經營機制,更關鍵的是,沃爾瑪的供應鏈思維和稅收優惠帶來的低價逐漸失去了絕對的競爭力。

作為傳統商超的頭部企業,如果沃爾瑪過去日子過得苦一點,也許它就成為今天智慧零售的急先鋒了。

時代往往在拋棄那些過去日子過得太好的企業時,才會像是連一聲再見都不說一樣。

註:文/李永華,公眾號: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網立場。

相關焦點

  • 新基因幫助預測植物適應環境能力
    俄羅斯西伯利亞聯邦大學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聯合研究,發現了火炬松適應能力的基因,這將有助於預測森林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有關專家指出,該研究成果將大幅提高造林計劃的效率。相關論文發表在《遺傳雜誌》(Journal of Heredity)上。
  • 大環境倒逼的BAT「基因改造」,正在被事實與數據「檢閱」
    綿延數年的BAT基因改造,正在階段性「交卷」?應對劇烈變化的大環境,BAT各自擴展出自己的新生能力。最早行動的是阿里巴巴,在電商之外探索全新零售模式。如今的盒馬,即是張勇「為阿里巴巴集團的未來做一些大的戰略上的探索」的產物。
  • 被財報凸顯、疫情折射的BAT「基因改造」
    綿延數年的BAT基因改造,正在階段性「交卷」?應對劇烈變化的大環境,BAT各自擴展出自己的新生能力。最早行動的是阿里巴巴,在電商之外探索全新零售模式。如今的盒馬,即是張勇「為阿里巴巴集團的未來做一些大的戰略上的探索」的產物。
  • 浪潮助中國基因測序產業化_浪潮伺服器_伺服器解決方案...
    近日,中國最大的伺服器廠商浪潮為國產基因測序儀廠商中科紫鑫設計構建了高性能計算集群,用於提供面向全國的基因測序分析雲服務。據悉該集群將可承擔20到40臺新一代國產自主基因測序儀在全國範圍試運行期間的所有測序分析服務。
  • 斬獲諾獎的基因編輯技術,在未來或將改造人類,進行星際移民
    科學家還認為基因編輯技術未來將在人類星際移民中發揮重要作用,俄羅斯科學院太空研究所核物理行星學處中子和γ光譜學實驗室主任馬克西姆•利特瓦克指出,在未來星際移民中,不是人類把其他星球地球化,而是讓我們自身去適應外星的條件。人類必須在演化變異後才能適應其他星球的生存條件。而這就要靠基因編輯技術。
  • 適應是硬道理!環境影響基因表達
    原標題:環境影響基因表達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的基因不斷地和我們所生活的環境、鄰居、家人,以及我們自己的心態「對話」。這些社會性互動的結果會進入我們細胞的控制室,改變基因的強弱表達,從而影響我們的習性、行為、生理、心理與健康。
  • 自我刪除基因技術或將能消除基因改造蚊子給環境帶來的風險
    對付這些令人討厭的昆蟲傳播的疾病是一種降低它們致命性的方法,其他一些人則在尋求通過基因工程從吸血源頭解決這個問題。來自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農業生命研究中心的一個新項目就正在尋求對蚊子的基因變化進行「測試運行」,據悉,這些基因變化會被自動刪除。近年來,人們一直在研究用基因工程從不同的角度來對付蚊子,但對生物體進行基因改造然後將其釋放到野外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有害後果,並且這種後果可能難以逆轉。
  • 為了殖民火星,人類必須進行一場激進的基因改造
    但是他目前只考慮了如何將人運輸過去的問題,但是人類要想殖民火星需要經過基因編輯才能抵擋輻射,減少對氧氣的依賴,改進記憶以及體味,這樣才能完成火星計劃並適應火星的惡劣環境。可是,如果對人類進行如此激進的改變在倫理上是否說得過去呢?太空殖民「500年計劃」的提出者,遺傳學家Chris Mason認為,人類生存是第一要務,如果連人都不在了,倫理還有什麼討論的意義呢?
  • 要記住,在這個世上是你適應環境,適者生存,而不是環境適應你!
    先適應環境,生存比什麼都重要「既來之,則安之」,這句千古名言就是在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適應社會,適應環境,適應他人,要以坦然之心面對一切,這是我們的生存基礎。無論是所處的地理環境還是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你的個人觀念也要隨之變化,以適應這個新的環境。如果你無法適應環境,就只有兩種選擇:要麼你可以改造這個環境,讓環境來適應你;要麼你就只能被社會淘汰。
  • 適應能力自測,搞定新環境適應,這一篇就夠了(轉給有需要人)
    適應中也分積極適應和消極適應,凡如方西瓜之流能委屈自己、窩窩囊囊地保全一命地我們給它掛個消極的牌子,在成長中順應了環境,壓抑了自己積極鬥志,結果被環境給改造了,看著新奇,但心理仍是不爽,不如那懸崖峭壁上的一棵松來的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動力,可以對照一下自己,請對號入座。
  • 祖先的遺傳記憶可以幫助生物重新適應環境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有機體在其祖先的家園中具有長期的「記憶」,有助於他們適應環境變化。這項研究涉及在青藏高原和鄰近的低地地區飼養雞。這項研究提供了有關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新見解,這一主題在當今氣候迅速變化的背景下尤為重要,這正給全球動植物帶來挑戰。
  • Nat Commun:鳥類適應青藏高原特殊環境的基因組學證據
    研究結果從基因組水平進一步確證了地山雀是「山雀」而非「鴉」的分類地位,並初步揭示了該物種適應青藏高原極端環境的遺傳印跡。結果顯示,地山雀與黃頰山雀、大山雀的親緣關係很近,估算分化時間在7.7-9.9個百萬年之間。
  • TED演講 | 基因改造人類將在2030年成為現實?
    如果人類相對於其他物種的優勢在於擁有一顆無比強大的大腦,學會使用工具改造自然,適應自己生存,而不是簡單的進化出一系列生理特徵
  • 人類移居泰坦星,基因改造是希望還是噩夢
    《超能泰坦》講述末日危機到來後,在無法改變地球與外星的生存環境時,科學家選擇改變人類自身的基因去適應環境,一項名為「泰坦計劃」的軍事秘密實驗由此啟動。曝光的海報中,地球和泰坦星散發出的光芒照射著沃辛頓的側面,明暗對比使得他的面龐透出神秘之感。
  • Science:小鼠為適應環境改變皮毛顏色
    在內布拉斯加的Sand Hill,那裡的鹿鼠(deer mice)已經通過生長出類似的淺色毛皮而適應了它們的多塵且色淺的周圍環境。資料來源: Emily Kay據8月28日的《科學》雜誌報導說,在內布拉斯加的Sand Hill,那裡的鹿鼠(deer mice)已經通過生長出類似的淺色毛皮而適應了它們的多塵且色淺的周圍環境 – 據科研人員披露,這種特徵來自某一基因突變,而該突變在Sand Hills形成之前尚未在該鼠中出現。
  • 詳解《侏羅紀世界》中經過基因改造的暴虐霸王龍
    暴虐霸王龍項目暴虐霸王龍項目在電影中,亨利·吳博士將這種「狂暴龍」稱為第一代經過基因改造的恐龍,這種說法其實不準確,嚴格地來說,所有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都是經過基因改造而來,目的就是讓它們能夠適應現代地球的環境
  • 「基因改造人」新進展! 離霍金的人類滅亡論又進了一步...
    據報導,歐洲監管機構在開始試驗DNA切割療法後,近期將首次進行人類基因改造。霍金曾經預言,轉基因病毒可能會滅絕整個人類種族。「基因改造人」的新進展,或使人類離霍金的滅亡論又進了一步...近年來美國好萊塢拍攝的眾多科幻電影中,基因改造人或者說變種人佔有一定的分量,比如《蜘蛛俠》《X戰警》《神奇四俠》《綠巨人》等,他們擁有超過人類的特殊能力,甚至可以拯救世界。未來向綠巨人、金剛狼這些「基因改造人」,可能不再只存在於電影中。
  • 未來人類真會把自己改造成「超人」?揭秘基因改造
    通過基因改造,「金剛狼」有了一個同樣可以「變身」的女兒  □克莉斯汀  電影《金剛狼3》的上映,讓人們對基因改造愈發有興趣,是否真的可以通過基因改造將下一代「變」成具有超能力的如果你也認為大滅絕是自然、平常且周期性發生的事,那麼改造人類就成了一種需要。而人類可以通過改造基因、細胞以及器官來實現離開地球到其他星球生活的目的。  他還說,在出生前,科學家可以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讓人類徹底擺脫遺傳疾病的困擾。出生後,經過改造的細胞可以自我修復,再也不怕輻射和各種病毒。也許有一天,人類還可以增加腦神經的直徑,以加快反應速度。
  • 這些基因改造能讓你變成超人
    最近,《金剛狼3》的上映,讓人們對於基因改造的興趣越發濃鬱。電影中有些人因基因突變而獲得常人難以企及的能力。有人因此變成銅皮鐵骨,或柔弱無骨,或力大無窮擁有超越超人的力量。而現實中對於基因改造來說其實很多已經正在慢慢變成現實,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
  • 基因真的決定了智商嗎?我們能通過改造基因來改造智商嗎?
    基因真的決定了智商嗎?我們能通過改造基因來改造智商嗎?即便如此,很容易想像遺傳學預測智力的社會影響是會讓人不安的:學生們把自己的基因組測序結果與大學申請捆綁在一起;潛在僱主搜集崗位候選人的遺傳數據;體外受精診所使用強大的新工具提高智商,如基因編輯系統CRISPR-Cas9。一些人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加入這個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