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鳥類適應青藏高原特殊環境的基因組學證據

2020-11-27 生物谷

地山雀(Parushumilis)是青藏高原的特有鳥種,屬山雀科鳥類。由於其形態特徵與地鴉相近,曾長期被認為是鴉科鳥類,並被命名為「褐背擬地鴉」。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動物進化與系統學院重點實驗室雷富民研究員領導的鳥類學研究組與諾禾致源合作,對地山雀開展全基因組denovo測序,同時對另外兩種山雀(大山雀和黃頰山雀)以及黑尾地鴉進行了重測序比較分析。研究結果從基因組水平進一步確證了地山雀是「山雀」而非「鴉」的分類地位,並初步揭示了該物種適應青藏高原極端環境的遺傳印跡。

結果顯示,地山雀與黃頰山雀、大山雀的親緣關係很近,估算分化時間在7.7-9.9個百萬年之間。通過與原雞、火雞和斑胸草雀的基因組數據比較,發現地山雀基因組中與能量代謝相關的基因家族發生了擴張,而與免疫和嗅覺相關的基因家族發生了收縮;通過對7190個直系同源基因的比對,發現與低氧反應和骨骼發育相關的基因經歷了正向選擇以及不同程度的快速進化。上述結果進一步揭示了地山雀為適應青藏高原的特殊環境,產生了基本的生存適應策略演化,以及由山雀向鴉的形態特徵轉變。

該成果於7月1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生物谷 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ncomms3071

Ground tit genome reveals avian adaptation to living at high altitud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Yanhua Qu,  Hongwei Zhao,  Naijian Han,  Guangyu Zhou,  Gang Song,  Bin Gao,  Shilin Tian, Jinbo Zhang,  Ruiying Zhang,  Xuehong Meng,  Yuan Zhang,  Yong Zhang,  Xiaojia Zhu, Wenjuan Wang,  David Lambert,  Per G. P. Ericson,  Sankar Subramanian,  Carol Yeung, Hongmei Zhu,  Zhi Jiang,  Ruiqiang Li  & Fumin Lei

The ground tit (Parus humilis) is endemic to the Tibetan plateau. It is a member of family Paridae but it was long thought to be related to the ground jays because of their morphological similarities. Here we present the ground tit’s genome and re-sequence two tits and one ground jay, to clarify this controversially taxonomic status and uncover its genetic adaptations to the Tibetan plateau. Our results show that ground tit groups with two tits and it diverges from them between 7.7 and 9.9 Mya. Compared with other avian genomes, ground tit shows expansion in genes linked to energy metabolism and contractions in genes involved in immune and olfactory perception. We also found positively selected and rapidly evolving genes in hypoxia response and skeletal development.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ground tit evolves basic strategies and 『tit-to-jay』 change for coping with the life in an extreme environment.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人類進入青藏高原的徵程究竟是怎樣一種曲折的歷程?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的群體基因組學研究組從遺傳學的角度,基於藏族人和夏爾巴人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參考全球200多個現代人群以及幾個已滅絕的遠古人類的遺傳信息、運用和發展新的計算分析方法,解析了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背景,重構了高原人群的祖先起源、基因交流和演化歷史。1.
  • 青藏高原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古鳥類化石揭示六百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北緣的乾旱歷史
    這類主要以種子為食的鳥類具有一項獨特的適應乾旱地區生活的能力,雄性沙雞能夠利用胸部和腹部的羽毛收集水,然後飛回遠達十幾公裡以外的巢穴哺育口渴的雛鳥。  臨夏鳥生存的年代距今約六百萬年至九百萬年,當時青藏高原海拔持續快速上升,季風氣候加強,中亞的內陸地區氣候持續走向乾旱。
  • 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研究團隊骨幹成員張東菊教授表示,這是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白石崖溶洞也成為青藏高原目前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研究結果不僅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由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還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為丹尼索瓦人在東亞分布提供了化石證據。
  • 古DNA證據顯示:熱帶印度野牛、犀牛曾活躍在青藏高原
    在這裡,比較基因組學專家發現了大量的野生動物遺存。「與同時期黃河中下遊動物遺存以家養動物為主不同,青藏高原東北部動物遺存以野生動物為主,顯示狩獵活動在該地區動物資源利用方式的主導地位一直持續至約4000年前。但到底是什麼原因,長期起來我們並不清楚。」說起此番研究背景,昆明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曉明介紹說,其中,大型牛科和犀科動物在這些野生動物遺存中佔有重要的比例。
  • 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消失的人種,神奇的基因,未解的謎團
    2019年5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一個中國學者團隊的研究成果,也就是陳發虎院士帶領的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頜骨化石」。這塊古人類下頜骨化石的發現地在海拔3280米的青藏高原,也就是甘肅夏河縣甘加鄉白石崖溶洞,其時代距今約16萬年前,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一是這是目前青藏高原的最早人類活動證據,二是第一次從考古學上驗證了丹尼索瓦人曾在東亞地區廣泛分布的推測。消息一出,頓時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也讓「丹尼索瓦人」這個冷僻的詞語一夜之間萬眾矚目。
  • 【中國新聞網】青藏高原首次發現16萬年前丹尼索瓦人化石
    來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最新消息稱,發現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甘肅省夏河縣的古人類下頜骨化石,最新分析研究確認其為距今16萬年的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該化石目前是除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將史前人類在青藏高原活動的最早時間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也是青藏高原迄今發現的最早人類活動證據。
  • 研究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主效基因
    鳥類的喙是一種典型的多基因性狀,其形態的多樣化是其功能(覓食、梳理、築巢、挖洞等行為)和生存環境多樣化導致的結果,這也使鳥類應對環境變化時能夠快速做出反應。除了雞和達爾文雀等一些具有良好研究基礎的物種外,我們對其它野生鳥類喙型多樣性的遺傳基礎卻知之甚少。
  • 動物所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的主效基因
    鳥類的喙是一種典型的多基因性狀,其形態的多樣化是其功能(覓食、梳理、築巢、挖洞等行為)和生存環境多樣化導致的結果,這也使鳥類應對環境變化時能夠快速做出反應。除了雞和達爾文雀等一些具有良好研究基礎的物種外,我們對其它野生鳥類喙型多樣性的遺傳基礎卻知之甚少。
  • 上海生科院發現藏獒通過與西藏灰狼雜交獲得高原適應能力
    藏獒主要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3000至5000米的高寒地帶,以其對高海拔的惡劣氣候條件和艱苦的生活環境的良好適應能力而聞名。藏獒力量強大,動作敏捷矯健。進化生物學家已經找到了一些基因,例如EPAS1,在藏獒對高原環境的適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還有一個問題有待解決:它們是如何獲得這些適應性基因的?
  • 蘭大考古團隊研究發現: 丹尼索瓦人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與此同時,題為「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晚更新世沉積物中發現丹尼索瓦人基因」的成果於北京時間10月30日凌晨2點在《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繼2019年5月《自然》(Nature)雜誌報導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等發現青藏高原距今至少16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下頜骨化石後,國內外的焦點再次聚集到這一古老而神秘的古人類和白石崖溶洞。
  • 青藏高原上的丹尼索瓦人DNA,在沉積物裡找到了
    從青藏高原的一塊半截帶著牙齒的下頜骨中,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蘭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古蛋白組學的分析,發現其含有丹尼索瓦人身上特有的變異蛋白質,判斷出這塊下頜骨屬於丹尼索瓦人 這標誌著科學家們首次通過古蛋白組學的分析確認丹尼索瓦人在中國出現過,被認為是一個裡程碑式的發現。
  • 青藏高原上的丹尼索瓦人DNA,在沉積物裡找到了!
    從青藏高原的一塊半截帶著牙齒的下頜骨中,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蘭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古蛋白組學的分析,發現其含有丹尼索瓦人身上特有的變異蛋白質,判斷出這塊下頜骨屬於丹尼索瓦人[1]。這標誌著科學家們首次通過古蛋白組學的分析確認丹尼索瓦人在中國出現過,被認為是一個裡程碑式的發現。
  • 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西寧11月16日電 據青海省科技廳16日消息,近日,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對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進行了成果評價。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澄清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中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丹尼索瓦人下頜骨成功提取到DNA
    「已知考古學證據支持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大陸,從那裡走向世界。丹尼索瓦人的發現以及其對部分現生人群不同的基因貢獻,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更為複雜的人類演化和遷移圖景。」張東菊說。青藏高原作為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有著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主體海拔4000米以上,氧氣稀薄,紫外線輻射強烈,動植物資源單一。惡劣的環境對此地區的人類生存繁衍構成重大挑戰。
  • 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地殼低速-高導層為部分熔融層的巖石學證據
    基於深熔熔體、數值模擬、大地電磁和地震的證據,地殼通道流模型認為這些低速-高導層就是地殼內的部分熔融層。有關低速-高導層的爭議表明,如果要揭示其特徵和起源,就必須要有來自深部地殼巖石樣品的直接證據。  來自深部地殼或上地幔的火山巖及包體為揭示青藏高原深部地殼、地幔熱狀態提供了重要信息。基於高原中部羌塘地區新生代火山巖中地殼麻粒巖包體和有限的地震波速資料,前人認為青藏高原中下地殼太幹而不可能發生地殼熔融。這導致一些研究者對地殼流動導致高原生長的模型產生了強烈質疑。特別是在青藏高原中北部,這種質疑更多。
  • 隆升並非一次完成 青藏高原曾是它們的「老家」
    「千萬年來,青藏地區經歷了從熱帶平原到高寒草甸的滄桑巨變。化石證據表明,這一生長過程中,無數新物種應運而生。」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期成果報告會上,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告訴記者。  從植物到動物,從驍勇善戰的大型肉食動物到苟且營生的小型鼠類,在青藏舞臺上陸續登場之後,或就地適應,或遷徙他處。
  • 祖先的遺傳記憶可以幫助生物重新適應環境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有機體在其祖先的家園中具有長期的「記憶」,有助於他們適應環境變化。這項研究涉及在青藏高原和鄰近的低地地區飼養雞。它大約在1200年前被帶到青藏高原,在那裡它獲得了高海拔的適應性,例如攜帶氧氣的紅細胞的增加。在密西根大學生物學家及其中國同事的一系列實驗中,研究人員在青藏高原海拔近11,000英尺的高海拔地區以及中國四川省附近的低地進行了孵化和飼養。在高原上孵化了一些低地雞的卵,在海拔2200英尺的地方孵化了一些高海拔的卵。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還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還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