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1基因被發現有助於大腦發育,某種程度決定個體數學能力

2020-10-24 Snail先生

德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一種名為ROBO1的基因有助於大腦發育,這也能提高數學成績。

這並不意味著擅長數學只是遺傳,甚至只有一個基因負責聰明,但它確實表明,某種程度的智力和數學能力是在出生前決定的。

這項由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和腦科學研究所的麥可·斯基德領導的研究發現,基因的變異會導致灰質體積的差異,這些差異可以用來預測數學成績。

研究表明,ROBO1基因控制著大腦的生長,而大腦的生長對數學能力的貢獻高達20%。

許多人類特徵,比如智力,都是由基因和環境影響共同控制的,這使得預測變得非常困難。像智力這樣的特質很難界定,需要分解成具體的活動來研究。

以前人們已經發現遺傳學和數學成績之間有很強的聯繫,但我們不知道這些基因是如何幫助提高數學能力的,也不知道它們在大腦中的作用。

Skeide和他的同事發現,在胎兒發育過程中,ROBO1有助於大腦皮層各個層的生長。這會影響大腦中一個叫做右頂葉皮層特殊區域的體積,這個區域與我們理解數字和算術的能力有關。

科學家研究發現,180個3到6歲兒童大腦皮層的大小與ROBO1基因有直接的聯繫。

接下來,他們測試數學能力。年幼的孩子沒有任何數學訓練,有點像一張白紙,因此他們能夠在接下來的幾年學習中跟蹤孩子,看看他們在數學測試中的表現如何,並將結果與大腦容量進行對比。

他們還需要考慮孩子們是否由於其他的影響而表現不佳,所以他們研究了孩子們父母的文化程度。這有助於他們了解數學成績是否主要取決於大腦大小,而不是他們的父母是否受過高等教育。

我們已經知道數學能力部分是遺傳的,通過對ROBO1基因的研究,科學家發現了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有些孩子學習數學能力強,而有些孩子學習數學很費勁。

知道了基因對於我們的影響,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做出符合自身特長的職業和人生規劃。當然這個研究也很令人沮喪,它揭示了,一些孩子在一出生就註定了,他們成不了數學家

在我們強調後天努力重要性的時候,其實一定程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個體天資差異確實存在,筆者也找到了自己為什麼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學不好數學的原因了。還好,人生的舞臺足夠大,不止需要數學家,還需要各行各業,不同能力的勞動者。

相關焦點

  • 基因的隨機選擇決定你的大腦如何思考
    大腦中如此多不同的、高度特異的神經元是怎麼出現的?伯爾尼大學生物中心研究人員開發的數學模型表明,不同基因的變體使得這種隨機多樣性成為可能。
  • 生物個體的生長發育,完全由自我基因決定,還是會受環境影響?
    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個體的生長發育是一個不受外部因素影響,完全由基因所決定的過程。然而,事實證據表明,發育過程並不是自動發生的。大多數生物已經進化出識別環境變化的策略,並努力調整自身的生長和體型,以適應當時的條件。但是這種表型可塑性是如何被控制的,以及包括微生物影響在內的環境因素是如何被識別、整合到遺傳發育程序中的,直到最近才成為科學家們競相研究的主題。
  • 基因決定了我們捕捉氣味的能力
    ,他們對氣味的感受和認識能力也不同。科學家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對近 200 人進行了測試,先觀察他們對於食物中 10 種常見氣味作出的反應,然後再對能夠辨別某種氣味的人和不能辨別該氣味的人的基因區段 DNA 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 基因決定了智商高低? 智力的高低是由什麼決定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基因決定了智商高低? 智力的高低是由什麼決定的? 近期研究表明我們的學業成績,閱讀能力以及智力都有遺傳基   原標題:基因決定了智商高低? 智力的高低是由什麼決定的?
  • 360多名科學家首次揭示大腦灰質的遺傳結構 發現大腦發育和衰老的...
    大腦皮層是大腦中相對較薄、摺疊的外部「灰質」層,對思考、信息處理、記憶和注意力都至關重要。關於影響大腦皮層表面積大小和厚度的遺傳基礎還沒有太多的發現,這兩者之前都被認為與各種精神疾病有關,包括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自閉症。
  • 雙胞胎研究揭示10個真相:社交能力取決於基因
    因為他們有很多共同的基因,觀察他們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基因和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據西班牙《趣味》月刊4月號報導,比如最新的研究表明,基因在選擇伴侶方面並非決定性因素,再比如吸菸會讓我們變得更加蒼老。研究雙胞胎使科學家發現以下10個事實。
  • 科學家發現影響大腦結構的8個基因突變
    新華網雪梨2月3日電 不同人的大腦有很大差異,這是生活中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科學家發現了其中的部分原因。一項大規模國際研究顯示,一些基因變異會顯著影響大腦中不同區域的大小,進而影響人的能力和行為。
  • 智商與大腦發育相關,與腦體量無關
    而大腦核磁共振圖像無疑為它的研究提供了手段,核磁共振成像利用多位素模式分析將大腦血管含氧量情況和活躍程度表現出來,再參照人看到的圖像與大腦成像之間建立起來的數字模式基準,對大腦所想內容進行描繪。  腦容量並非越大越好  「發現了相對論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 基因或決定腦容量與語言能力
    然而,要搞清楚這些調節基因的功能和機制及其調節的整個下遊的基因網絡,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使用語言目前被認為是人類所獨有的大腦能力。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的發展,使人們有可能從基因角度研究語言和大腦的進化特徵。
  • 基因改良:科學家用尼安德特人DNA培育"微型大腦"
    帕博說:「我們正在觀察是否能發現神經細胞功能的差異性,這可能是人類認知能力特殊的根本所在。」長期以來人們對尼安德特人的傳統認知是笨頭笨腦,行為簡單粗暴,然而近年來最新研究將改寫人們對尼安德特人的觀點,考古發現表明,尼安德特人會埋葬死者、繪製洞穴圖畫,並且大腦體積比現代人類更大。這項最新研究的動機在於突破對尼安德特人的傳統認知,更深入地洞察他們與人類之間的顯著差異。
  • 我們所知的基因概念即將終結:基因並不能決定一切
    20世紀20年代,受到偏愛的基因法則開始以不同的面目出現。1943年,著名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在都柏林的一次著名演講中,對基因進行了恰當的總結。他告訴聽眾,染色體「以某種編碼腳本的形式,包含了個體未來發展的整個模式,並決定了成熟狀態時的功能」。圍繞著「編碼」的形象,一個等級和特權分明的世界很快得到了加強。
  • 為啥男孩數學成績與年齡成正比,女孩卻是反過來?大腦發育是原因
    大腦發育速度不同眾所周知,人的大腦是分左右的。而根據研究顯示,男性的右腦發育的要相對於女性更早一些,因此他們的右腦相對來說是更穩定且使用率更高的。而右腦所能提供的能力剛好就是空間想像裡以及邏輯上的,也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右腦處理信息的穩定性也在逐年提高,因此會凸顯出比女性強的學習能力。
  • 復旦教授發現精神分裂症風險基因位點,與青春期大腦發育有關
    復旦教授發現精神分裂症風險基因位點,與青春期大腦發育有關 彭德倩/上觀新聞 2019-01-17 08:52
  • 新發現:除了XY,決定性別還有另一種關鍵基因
    據科技日報8月20日報導 ,男人和女人有許多明顯不同的地方,以往認為所有這些不同背後的本質原因隱藏在我們的第23對染色體——X和Y染色體中,過去的絕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這兩個基因是怎樣編碼蛋白質從而決定性別的。最近,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SHL)科學家發現,還有一種非常小的亞基因單位能編碼一種短RNA分子(miRNAs),在區別兩種性別方面也發揮著關鍵作用。
  • 研究發現:大腦這個部位會影響智商,5個方法促進孩子大腦發育
    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智力發展。而父母后天教育的結果,大部分作用在了孩子大腦的這個位置。孩子的智力發育與大腦這個部位有關美國貝薩斯達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對300名5-18歲的孩子進行了核磁共振與智商測試的實驗。
  • 整合基因調控網絡有助於深入理解動物行為
    研究人員綜合了目前關於基因調控網絡(基因間調控作用的集合)在動物行為和神經網絡背景下的作用證據。行為相關基因調控網絡影響了與動物某種行為相關的基因表達變化,發育相關基因調控網絡影響著新細胞的發育及其在腦內的連接。跨多個尺度的神經網絡、行為相關基因調控網絡和發育相關基因調控網絡的整合有助於理解這些網絡如何協同調控動物行為。
  • Neurology:阿茲海默症相關基因影響兒童大腦的早期發育
    導語:最新研究發現,與阿茲海默症發病相關的一種基因的突變能夠影響兒童的大腦發育,攜帶該突變基因的患者在三歲左右就會表現出大腦發育障礙以及認知能力受損的症狀
  • 刺激大腦發育,開發大腦,你也可以
    無數人一直在從事大腦的開發和研究工作。這裡面有醫學專家、腦科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都在從各自的領域出發進行大腦的研究工作,並且試圖尋求一些安全、長效的方法來開發大腦。大腦是人身體上最重要也是最精密的器官,它的正常發育與我們每個人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
  • Cell Rep:新發現!抑癌明星基因p53或能保護雌性個體抵禦脊柱裂等...
    2019年4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著名的腫瘤抑制基因p53或許對於雌性胚胎的神經管發育至關重要,這項研究非常重要,因為神經管的健康發育對於機體大腦和脊髓的正常形成都是非常必需的。
  • 研究發現組蛋白變體H2A.z調控大腦發育的機制
    胚胎大腦是研究腦發育機理以及探究某些神經發育疾病的重要模式系統。在胚胎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元發生(neurogenesis)始於腦室區(ventricular zone,VZ)和腦室下區(subventricular zone,SVZ)的神經前體細胞,通過一定的遷移模式到達正確位點,最終組成高度精細、複雜的神經迴路。胚胎大腦發育異常導致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癲癇等神經發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