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隨機選擇決定你的大腦如何思考

2021-02-23 生物通

大腦中如此多不同的、高度特異的神經元是怎麼出現的?伯爾尼大學生物中心研究人員開發的數學模型表明,不同基因的變體使得這種隨機多樣性成為可能。

大腦中如此多不同的、高度特異的神經元是怎麼創造出來的?伯爾尼大學生物中心研究人員開發的數學模型表明,不同基因的變體使得這種隨機多樣性成為可能。科學家在《Cell Reports》中描述,儘管新形成的神經元數量不勝枚舉,但基因的異構體為神經元提供獨特、精確的特殊功能。

大腦是我們身體最複雜的器官,由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組成。為了信息的無差錯傳輸和功能正常,不同細胞必須與正確的交互夥伴連接方式進行編程。基因決定神經元的功能。然而,僅僅大約30000個不同的基因是不足以創建個體神經元必要的多樣性的。

伯爾尼大學生物中心Attila Becskei的研究小組,研究了胚胎幹細胞在神經元成熟過程中的發育過程,建立了胚胎幹細胞發育的數學模型。他們證明了觀察到的神經元多樣性和精確性是通過基因的變體,即所謂的同源異構體實現的。

基因變體確保獨特性
單個基因的不同變體使個體神經元的多樣性發育得以實現。「只有結合了同源異構體,才有可能由數量相當有限的基因產生如此多樣的神經元群體。異構體的組合是隨機選擇的。然而,這種隨機過程可以導致單個細胞中表達的異構體有巨大的差異。」Becskei說。然而,重要的是具有相同或相似數量的表達基因,使神經元與其他神經元能特異的相互作用。

數量龐大卻有獨特性
單個神經元的發育是一種隨機釋放的大規模生產。成百上千的神經元就像裝配線一樣形成。但如何才能在這個過程中實現精確性?結果讓研究人員驚訝「我們的數學模型表明,組合多樣性和精度不是相互對立的現象,而是攜手並進,共同作用的,」Becskei解釋說。與先前的預期相反,在神經元成熟期間,細胞中不同異構體的數量和排他精度同時增加。簡單的說,更多的異構體差異,它們在個體神經元中將更為獨特和更均勻的分布。


由於每個基因的表達方式不同,並不是所有的基因都有不同的亞型,所以這些發現尚不能應用於所有的基因。將來,Becskei研究小組計劃研究更多的基因探索確保神經元獨特性的策略。哪個功能與每個神經元的唯一性聯繫起來是另一個需要講述的故事。

 

原文標題:

Stochastic Gene Choice during Cellular Differentiation

相關焦點

  • 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大腦)更善於思考?
    但長此以往也會犯經驗主義錯誤,特別是你的記憶倉庫長期不更新的情況下。所以,雖然大腦不喜歡思考,但還是不能讓大腦太偷懶,還是要多進行思考。一、大腦的運行機制是這樣的: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啟動的是記憶,不是思考。
  • 周末系列6:認知決定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剛才我們說到細胞膜才是細胞的大腦,那麼細胞膜如何運作呢?細胞膜與環境因子結合,通過讀取環境因子而激活了細胞內的第二信號,由第二信號向蛋白質下達指令,所以行為是由細胞膜對外界因子作出反應而介導的你的生機來自你對你身處的環境做出的反應,所以你的行為來自於你如何看待環境因子,又稱為「感知」。
  •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如此嘈雜?對思考方式有驚人重要性
    你提供了特定的輸入,就會得到特定的輸出。當你反覆提供相同的輸入時,就會得到相同的輸出。這與大腦中的情況非常不同。在大腦中,即使你選擇了完全相同的刺激,每次試驗得到的反應也會有所不同。大腦中這種可變的反應來自何處?現在有各種假說。例如,可能存在不穩定的突觸傳遞。工程師通常不會在一個系統中構建這種東西。
  • 書單|《慢思考》教你如何高效使用大腦
    《慢思考》是一本教我們在一心多用的時代如何保持專注的書。人的大腦擁有三套負責認知、決策的腦系統,分別是反射腦、思考腦和存儲腦。反射腦快而原始,它自發而無意識地處理問題。思考腦慢而成熟,它會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很容易疲勞。還有時刻等待空閒的存儲腦,它負責存儲信息和激發創意。
  • 號外:基因變異是絕對隨機的嗎?
    基因變異不是一個絕對隨機的過程(至今沒有任何實驗嚴格證明基因變異完全脫離環境影響而360度的絕對隨機,如果有,請大家提供出來),原因如下:1.個體的基因表達不是隨機的,它受環境壓力下有方向的表觀遺傳因素的調控,可謂是一朝被蛇咬,三代怕井繩。
  • 深度思考的能力,決定你能走多遠
    像馬雲、李彥宏、馬明哲等商業大佬都喜歡用思維導圖來激發大腦思考。>,大腦思考的秘密就藏在其中。你看,僅僅改變一個關鍵詞,大腦就能聯想到不同的畫面。而思維導圖就是利用分支連接不同的關鍵詞,當你寫下第一個關鍵詞時,倒逼著大腦思考連結下一個關鍵詞。
  • 基因決定你愛同性?
    前些日子,北京的一夥科學家對小鼠做了件不「人道」的事情:他們把小鼠的某個基因敲除掉,這只可憐的雄性小鼠就變成了Gay,對雌性視而不見,轉而對弟兄們窮追不捨,甚至不爆菊不罷休。然後,科學家把因為這個基因被敲除而缺少的物質直接注射到小鼠的大腦裡,於是小Gay鼠又一下子被掰直,放棄男鼠改追女鼠,一往無前地OOXX去了……這個實驗說明什麼呢?
  • 大腦能停止思考嗎?
    我們常常發現自己處於無休止的思考循環中。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會告訴自己,別想了別想了,但是,我們真的停止得了這種思考嗎?麻省理工大學認知科學系助理教授Michael Halassa表示,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思考」。他說,一個想法是腦細胞之間化學反應的結果,可以在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水平上發生。
  • 人體並非是由大腦控制的,而是細胞與遺傳基因在指揮你!
    其實你只是一個智慧機器人,操縱你的是你細胞內的遺傳基因。一定會問我怎麼可能是機器呢?我有智慧、有思想,別急,看完這個視頻你會找到答案的。在大約三十億到四十億年前,海洋中的一些簡單的化合物有水、二氧化碳等,經過漫長的化學反應之後,出現了複雜的有機大分子,類似於蛋白質、糖類、核苷酸等。
  • 基因訴說我愛你:一見鍾情,基因決定
    可見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你的祖先早就積累了豐富的、有關「審美」的要求和判斷標準。 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研究者發現,生長環境決定男性的審美,在艱苦的條件下,出於競爭及生存的需求,男性更有意選擇雌性特徵不明顯的女性作為伴侶。
  • 醫生告訴你如何鍛鍊大腦
    話說名小醫的同事今天突然一臉幸災樂禍地跑來說:「唉,你看到那個左右腦年齡的測試了嗎?有程式設計師扒了原始碼居然是隨機的哎!」紅框框裡在生成一個隨機數,劃線的部分代表選擇過程本醫一臉冷漠地跟她說:「沒看過什麼測試。」好吧,被嘲笑了一番後同事發來了傳說中刷爆朋友圈的左右腦年齡測試。
  • 當你的大腦停止思考時,看看這6個建議
    最近,網上流行一個據說很火的測試題——「大腦退化的3種跡象」。 你們可以自行感受一下 如果以上3個問題,你有一個以上選擇「是」,那麼很可能,你的思考能力,在逐步退化了。
  • ROBO1基因被發現有助於大腦發育,某種程度決定個體數學能力
    德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一種名為ROBO1的基因有助於大腦發育,這也能提高數學成績。這並不意味著擅長數學只是遺傳,甚至只有一個基因負責聰明,但它確實表明,某種程度的智力和數學能力是在出生前決定的。研究表明,ROBO1基因控制著大腦的生長,而大腦的生長對數學能力的貢獻高達20%。許多人類特徵,比如智力,都是由基因和環境影響共同控制的,這使得預測變得非常困難。像智力這樣的特質很難界定,需要分解成具體的活動來研究。
  • 科學:在面對太多的選擇時,大腦會扭曲
    導語:科學家已經研究了多少選擇決策的選擇最適合人類大腦。如果你想在混亂或冷漠中推翻人們,那麼用信息給他們帶來負擔可能是一個很好的策略。在資本主義商品世界中,人們面臨著從政治到媒體再到商品和服務的各種可能性。
  • 腦科學日報: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來源:腦友記BrainUp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使用新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
  • 腦科學日報: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來源:腦友記BrainUp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使用新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
  • 90後「最強大腦」售票員火了:深度思考的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憑藉著這身本事,李聰1年為乘客推薦了近2萬次的換乘方案,也因此被譽為西安火車站的「最強大腦」。許多旅客特別認可李聰,甚至專門去她的窗口排隊買票。因為這些人沒有在執行任務之前插入一個「思考」的步驟。這類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說話之前不經過大腦思考,而是習慣性地脫口而出;做事前不做計劃,方案還沒完全設計好,就讓程序先運行起來。我們也可以把這一類人稱為行動派,無論什麼樣的任務,先幹再說。
  • 你大腦中的DNA拼圖!
    ,但你的大腦有其他想法。這裡有一個相當出乎意料的基因故事。大腦的遺傳變異事實證明,你大腦的神經元比最初想像的更忙於處理他們的DNA。高達40%的神經元含有DNA,大部分被刪除或複製。這意味著你的神經元中的基因組在你的一生中已經被剪短、修改或複製。
  • 人類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大腦?外腦變大了!秘密首次揭開
    猩猩 HARE5 DNA序列的實驗老鼠大 12%,相關的研究還有不少,這是否說明這些相關基因的隨機突變導致了人類有了很大的大腦呢?基因的突變不是隨機的我們做一個思維實驗,假設現在的人類基本滅絕了,然後經過漫長的時間人類又發展出了分子生物學,人們檢測到自然界中有一種玉米含有殺草地貪夜蛾的基因,生物學家認為這種玉米產生了基因的隨機突變,但是我們知道,生物學家錯了,這哪裡是基因的 隨機 突變,是幾乎整個人類的科學體系在為這個殺蟲基因導入玉米站臺
  • 我們可以徹底停止思考嗎?取決於如何定義「思考」
    有時我們也會告訴自己「別想這些了」,但大腦似乎並不聽你的指揮。所以問題來了:我們到底能不能真的停止思考呢?科學家指出,這要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思考」。思考是腦細胞之間互相發送化學信號的產物,既可以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發生,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