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頻老師的課程資訊是相當豐富的,在課程中她提及了大量的支撐她觀點的書籍以及視頻。
通過她的書影單,我看到一個視頻,講新生物學的。
是專業研究人體細胞的生物學博士布魯斯.立普頓的學術演講(優酷上有這個視頻,強烈建議大家去看看)
新生物學研究發現細胞膜才是細胞的大腦,之前我們所學習的基因操控人類生命的各方面的知識點是錯誤的,因為生物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基因並不能自我激活或者失活,取走細胞核,也就是全部基因,並沒有改變細胞的任何活性,
但兩個月左右或者更久一段時間後細胞最終的確還是會死亡,不過原因是所有的零件都到壽命了,然而沒有細胞核就不能表達新的蛋白質零件和分裂新的細胞,細胞最終就掛了,所以細胞核不是控制什麼,而是提供模板信息,DNA雙螺旋實際是儲藏所有蛋白質編碼信息的模板,表達特定蛋白質的關鍵信息統統在DNA中,所以DNA是建造蛋白質的藍圖,如果沒有需要,DNA就處於沉睡狀態,僅僅如此。
剛才我們說到細胞膜才是細胞的大腦,那麼細胞膜如何運作呢?
細胞膜與環境因子結合,通過讀取環境因子而激活了細胞內的第二信號,由第二信號向蛋白質下達指令,所以行為是由細胞膜對外界因子作出反應而介導的
你的生機來自你對你身處的環境做出的反應,所以你的行為來自於你如何看待環境因子,又稱為「感知」。然後把這種感知信號轉換成「挑選正確回應該信號的蛋白質」的過程
激活下遊蛋白的真正源頭是環境初級信號和細胞內二級信號,所以細胞的行為並非預先編好的程序,而是伴隨環境變化而隨時調節的。
如果環境信號出現,但細胞內卻沒有負責產生行為的下遊蛋白質,二級信號就會直接進入細胞核,找到正確的基因片段並與之調節蛋白結合,讓蛋白外殼脫落並暴露目標基因,之後開始複製暴露的基因並獲得RNA,RNA轉運出細胞核再被用來翻譯成蛋白質,然後產生回應環境信號的行為。
如果連應對環境的特定基因都沒有,怎麼辦呢?
生物學家發現人體內每一個細胞核內都有一種基因,這種基因的職責就是在必要的時候對其他基因進行改變,以使我們更好的融入我們所認為的環境類型。
這句話裡有兩點需要進一步說明一下:
第一:基因突變並非隨機,物種進化中的突變總是以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為目的,以在新的棲身環境中成功生存為原則。
科學家曾經將某種細菌分別存放在5個模擬相同惡劣環境的試管中,結果5個試管裡的細菌都發生了相同的基因突變,以適應在新環境中的生存。所以基因突變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融入所在的環境中。
第二:這句話裡提到的是「我們所認為的環境」,是因為每個人的認知都是不一樣的,對同一環境的感知或好或壞,不一而足。也就是說人類對環境的感知和真實的環境是兩碼事。
我可以說我住在一個有毒害的環境裡,但也許這只是我個人的偏激看法,但無論如何,我的這個感知還是激活了我應對毒害環境的基因工程。
不管真實的環境有沒有毒,一旦我覺得有毒,我的感知還是激活了我應對毒害環境的基因工程。
就像有些家庭裡,同一個家庭,有人得了癌症,有人很健康。明明吃的是同樣的食物,環境也是一樣的。
在我們的身體系統中有個稱作「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東西,下丘腦是大腦中用來衡量信號的部分,用來判斷信號屬於正面或者負面。如果是負面的,那麼負面壓力會激活腦下垂體,因為這個腺體負責控制身體的兩個模式,即生長與保護模式。
把細胞分別放在含有營養物質和毒性物質的培養皿中,就會看到細胞趨向於營養物質,而逃避毒性物質,這是因為面臨環境信號時,細胞必須做出決定,即要麼決定生長,要麼決定自保。因為一旦細胞決定自保則會停止繼續生長。
負面信號最終帶來的影響是壓力感會激活腦垂體腺,使我們進入「戰/逃」模式,也即開啟了肌肉運動模式。因而腎上腺體分泌的激素導致內臟中的血液被擠出,湧入四肢末梢,為逃生做好充分的準備。
內臟在當中起的作用就是生長,但如果血液都從內臟中流走去支持四肢肌肉,生長會停止,為什麼會停止生長能明白嗎?內臟沒有了血液,內臟細胞就處於缺氧氣和營養的狀態,以及細胞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垃圾無法排洩出去的惡劣環境中,這時的細胞處於自保狀態,生存都很困難,怎麼生長繁殖?因此人遭遇壓力時,生長機制就關閉了。
同理,人的免疫系統雖然是個保護系統,但是面對毒蛇猛獸亦或是一堵眼看著就要倒向你的牆是無法依靠免疫系統的,因為免疫系統對付的是細菌病毒等外界病原體以及內在的威脅因素,只有腎上腺系統對抗的才是那些外在環境中的突發威脅因素。
免疫系統的運作會耗費身體大量的能量,當面對外在環境的威脅時,腎上腺的向上分泌會順便關閉免疫系統的功能,因此當你面對壓力時,你不僅生長停止,還同時關閉了免疫系統。時間一久,身體裡最薄弱的那一環就會先斷開,然後以疾病的方式在身體上表現出來。每個人身體最薄弱的地方都不一樣,因此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疾病。
為什麼現在癌症患者越來越多,各種疾病越來越多,亞健康群體越來越龐大,就是因為身體細胞長期處於或大或小的壓力環境裡
那為什麼癌症會是世界十大死因之一呢?
大多數人聽到自己得了癌症第一反應就是巨大的恐懼,這無異於雪上加霜,大部分癌細胞的成因最初是細胞在惡劣的環境裡被逼無奈的突變,細胞遇到惡劣環境的時候它想要生存,但是又沒有應對惡劣環境的基因表達,所以只能突變了,是惡劣的生存環境激活了細胞癌症基因的表達,對於已經癌變的細胞,你的恐懼就是它的養分,你越是恐懼,細胞的生存環境就越是惡劣,癌細胞就越是瘋狂滋長。
生活中甚至還有些人承受不住這樣的噩耗,直接選擇跳樓跳河自盡了。
這都是認知的局限造成了缺乏力量的結果。
人體95%的疾病來源於壓力,即便是那剩下的5%的遺傳病也是來源於祖先的壓力,所以壓力是疾病之源。
如果我們讓自己感受過大的壓力,就相當於讓自身暴露在所有的健康威脅因素當中。
最後一個有趣的方面在於:當你處於戰/逃模式下,你是會依靠「反射行為」來助你脫離困境呢?還是「思維邏輯行為」?
是反射行為!
為什麼這個如此重要呢?上面說過腎上腺分泌的激素會導致血液從內臟器官流出而轉入外周肌肉系統,同樣的激素,還會導致前腦血液流向後腦,即行為反射控制部分。所以壓力大,大腦思考就會變得遲鈍。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學生在面臨考試時,發揮失常以及容易生病的原因。
壓力來自於負面感知,來自於體內不和諧不平衡的能量集結。
而這種個人的感知來自於個人的認知,實際上就是一個人的信念,信念來源於我們從小被父母,學校教導和自己從書本網絡上以及社會中學到的觀念和知見。
我們的認知時刻在改變著我們體內的環境,事實上你的每個細胞聽得見你的每個思想、感覺和信念。你的細胞是你最忠實的臣民,毫無質疑的服侍著你,你的信念就是你身體裡的律法。
快樂的感覺會產生快樂的生物化學反應,產生更快樂更健康的身體;負面的感覺,壓力會讓細胞生長機制關閉,免疫系統關閉,使身體狀況日漸惡化。
無論你的信念對你是好是壞,你相信並覺得真實的事物,對你而言就會變成真的。
看到這裡,是不是突然明白「知識就是力量」原來不是一句口號,並不假大空。
現在簡單做個總結:
1、我們的生機與活力是我們機體的細胞對外界環境作出的反應。我們的行為來自於我們如何看待環境因素,實際是我們的認知選擇了我們的基因,繼而再選擇了我們的行為。所以是我們認知的環境在選擇表達我們的基因,而非基因本身
2、 疾病來源於壓力,長期面臨過大的壓力,人的生長機制和免疫系統將同時被關閉
看!我們並不是基因的受害者,無知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欲知更多分享,得等下周咯!祝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