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系列6:認知決定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2020-12-03 小河伴夏

李欣頻老師的課程資訊是相當豐富的,在課程中她提及了大量的支撐她觀點的書籍以及視頻。

通過她的書影單,我看到一個視頻,講新生物學的。

是專業研究人體細胞的生物學博士布魯斯.立普頓的學術演講(優酷上有這個視頻,強烈建議大家去看看)

新生物學研究發現細胞膜才是細胞的大腦,之前我們所學習的基因操控人類生命的各方面的知識點是錯誤的,因為生物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基因並不能自我激活或者失活,取走細胞核,也就是全部基因,並沒有改變細胞的任何活性,

但兩個月左右或者更久一段時間後細胞最終的確還是會死亡,不過原因是所有的零件都到壽命了,然而沒有細胞核就不能表達新的蛋白質零件和分裂新的細胞,細胞最終就掛了,所以細胞核不是控制什麼,而是提供模板信息,DNA雙螺旋實際是儲藏所有蛋白質編碼信息的模板,表達特定蛋白質的關鍵信息統統在DNA中,所以DNA是建造蛋白質的藍圖,如果沒有需要,DNA就處於沉睡狀態,僅僅如此。

剛才我們說到細胞膜才是細胞的大腦,那麼細胞膜如何運作呢?

細胞膜與環境因子結合,通過讀取環境因子而激活了細胞內的第二信號,由第二信號向蛋白質下達指令,所以行為是由細胞膜對外界因子作出反應而介導的

你的生機來自你對你身處的環境做出的反應,所以你的行為來自於你如何看待環境因子,又稱為「感知」。然後把這種感知信號轉換成「挑選正確回應該信號的蛋白質」的過程

激活下遊蛋白的真正源頭是環境初級信號和細胞內二級信號,所以細胞的行為並非預先編好的程序,而是伴隨環境變化而隨時調節的。

如果環境信號出現,但細胞內卻沒有負責產生行為的下遊蛋白質,二級信號就會直接進入細胞核,找到正確的基因片段並與之調節蛋白結合,讓蛋白外殼脫落並暴露目標基因,之後開始複製暴露的基因並獲得RNA,RNA轉運出細胞核再被用來翻譯成蛋白質,然後產生回應環境信號的行為。

如果連應對環境的特定基因都沒有,怎麼辦呢?

生物學家發現人體內每一個細胞核內都有一種基因,這種基因的職責就是在必要的時候對其他基因進行改變,以使我們更好的融入我們所認為的環境類型。

這句話裡有兩點需要進一步說明一下:

第一:基因突變並非隨機,物種進化中的突變總是以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為目的,以在新的棲身環境中成功生存為原則。

科學家曾經將某種細菌分別存放在5個模擬相同惡劣環境的試管中,結果5個試管裡的細菌都發生了相同的基因突變,以適應在新環境中的生存。所以基因突變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融入所在的環境中。

第二:這句話裡提到的是「我們所認為的環境」,是因為每個人的認知都是不一樣的,對同一環境的感知或好或壞,不一而足。也就是說人類對環境的感知和真實的環境是兩碼事。

我可以說我住在一個有毒害的環境裡,但也許這只是我個人的偏激看法,但無論如何,我的這個感知還是激活了我應對毒害環境的基因工程。

不管真實的環境有沒有毒,一旦我覺得有毒,我的感知還是激活了我應對毒害環境的基因工程。

就像有些家庭裡,同一個家庭,有人得了癌症,有人很健康。明明吃的是同樣的食物,環境也是一樣的。

在我們的身體系統中有個稱作「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東西,下丘腦是大腦中用來衡量信號的部分,用來判斷信號屬於正面或者負面。如果是負面的,那麼負面壓力會激活腦下垂體,因為這個腺體負責控制身體的兩個模式,即生長與保護模式。

把細胞分別放在含有營養物質和毒性物質的培養皿中,就會看到細胞趨向於營養物質,而逃避毒性物質,這是因為面臨環境信號時,細胞必須做出決定,即要麼決定生長,要麼決定自保。因為一旦細胞決定自保則會停止繼續生長。

負面信號最終帶來的影響是壓力感會激活腦垂體腺,使我們進入「戰/逃」模式,也即開啟了肌肉運動模式。因而腎上腺體分泌的激素導致內臟中的血液被擠出,湧入四肢末梢,為逃生做好充分的準備。

內臟在當中起的作用就是生長,但如果血液都從內臟中流走去支持四肢肌肉,生長會停止,為什麼會停止生長能明白嗎?內臟沒有了血液,內臟細胞就處於缺氧氣和營養的狀態,以及細胞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垃圾無法排洩出去的惡劣環境中,這時的細胞處於自保狀態,生存都很困難,怎麼生長繁殖?因此人遭遇壓力時,生長機制就關閉了。

同理,人的免疫系統雖然是個保護系統,但是面對毒蛇猛獸亦或是一堵眼看著就要倒向你的牆是無法依靠免疫系統的,因為免疫系統對付的是細菌病毒等外界病原體以及內在的威脅因素,只有腎上腺系統對抗的才是那些外在環境中的突發威脅因素。

免疫系統的運作會耗費身體大量的能量,當面對外在環境的威脅時,腎上腺的向上分泌會順便關閉免疫系統的功能,因此當你面對壓力時,你不僅生長停止,還同時關閉了免疫系統。時間一久,身體裡最薄弱的那一環就會先斷開,然後以疾病的方式在身體上表現出來。每個人身體最薄弱的地方都不一樣,因此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疾病。

為什麼現在癌症患者越來越多,各種疾病越來越多,亞健康群體越來越龐大,就是因為身體細胞長期處於或大或小的壓力環境裡

那為什麼癌症會是世界十大死因之一呢?

大多數人聽到自己得了癌症第一反應就是巨大的恐懼,這無異於雪上加霜,大部分癌細胞的成因最初是細胞在惡劣的環境裡被逼無奈的突變,細胞遇到惡劣環境的時候它想要生存,但是又沒有應對惡劣環境的基因表達,所以只能突變了,是惡劣的生存環境激活了細胞癌症基因的表達,對於已經癌變的細胞,你的恐懼就是它的養分,你越是恐懼,細胞的生存環境就越是惡劣,癌細胞就越是瘋狂滋長。

生活中甚至還有些人承受不住這樣的噩耗,直接選擇跳樓跳河自盡了。

這都是認知的局限造成了缺乏力量的結果。

人體95%的疾病來源於壓力,即便是那剩下的5%的遺傳病也是來源於祖先的壓力,所以壓力是疾病之源。

如果我們讓自己感受過大的壓力,就相當於讓自身暴露在所有的健康威脅因素當中。

最後一個有趣的方面在於:當你處於戰/逃模式下,你是會依靠「反射行為」來助你脫離困境呢?還是「思維邏輯行為」?

是反射行為!

為什麼這個如此重要呢?上面說過腎上腺分泌的激素會導致血液從內臟器官流出而轉入外周肌肉系統,同樣的激素,還會導致前腦血液流向後腦,即行為反射控制部分。所以壓力大,大腦思考就會變得遲鈍。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學生在面臨考試時,發揮失常以及容易生病的原因。

壓力來自於負面感知,來自於體內不和諧不平衡的能量集結。

而這種個人的感知來自於個人的認知,實際上就是一個人的信念,信念來源於我們從小被父母,學校教導和自己從書本網絡上以及社會中學到的觀念和知見。

我們的認知時刻在改變著我們體內的環境,事實上你的每個細胞聽得見你的每個思想、感覺和信念。你的細胞是你最忠實的臣民,毫無質疑的服侍著你,你的信念就是你身體裡的律法。

快樂的感覺會產生快樂的生物化學反應,產生更快樂更健康的身體;負面的感覺,壓力會讓細胞生長機制關閉,免疫系統關閉,使身體狀況日漸惡化。

無論你的信念對你是好是壞,你相信並覺得真實的事物,對你而言就會變成真的。

看到這裡,是不是突然明白「知識就是力量」原來不是一句口號,並不假大空。

現在簡單做個總結:

1、我們的生機與活力是我們機體的細胞對外界環境作出的反應。我們的行為來自於我們如何看待環境因素,實際是我們的認知選擇了我們的基因,繼而再選擇了我們的行為。所以是我們認知的環境在選擇表達我們的基因,而非基因本身

2、 疾病來源於壓力,長期面臨過大的壓力,人的生長機制和免疫系統將同時被關閉

看!我們並不是基因的受害者,無知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欲知更多分享,得等下周咯!祝周末愉快

相關焦點

  • 真核基因表達以正性調控為主導
    換言之,真核基因表達以正性調控為主導,真核生物基因大部分是正調節機制的主要原因是染色質內儲存的DNA使大部分啟動子具有不可接觸性,因此,在其他調節作用不在的時候基因總是沉默的。另些採收正調節的原因是真核基因組太大及正調節作用更同單,高效。
  • 太空對人類的摧殘:NASA太空人基因表達出異常,認知能力有所下降
    小至人體細胞和微生物組的分子分析,大到人體生理學認知,可以說是太空環境對人體影響的最全面的分析解讀,也是NASA制定的最尖端的推動性項目。報告顯示,人體進入太空會發生一系列微妙的變化。例如,執行長期太空任務的Scott眼睛的解剖學結構發生變化(變得扁平且視網膜神經增厚)、骨密度大幅降低以及大腦微觀結構的變化等等。
  • 安捷倫科技推出外顯子基因晶片,擴展基因表達分析市場
    該解決方案大大擴展了安捷倫基因表達試劑、晶片和生物信息學軟體產品的市場。這套全新的系統將於 11 月中旬面世,研究人員使用該系統將能夠分析目前已知的選擇性表達外顯子,從而擁有對RNA 表達的全面認知。     「我們不斷推出性能強大且經濟有效的工具來充實我們的基因表達工作流程,從 RNA 提取試劑盒到數據解析和驗證工具一應俱全。」
  • 美國科學家開發強化神經細胞基因表達新技術
    美國科學家開發強化神經細胞基因表達新技術 2008年12月17日 11:06 來源:科技日報 發表評論   在近日出版的《神經細胞》雜誌上,美國科學家表示他們正在開發可選擇性地提高大腦中的基因表達的新技術,藉以治療精神疾病及神經系統疾病。
  • 中國科學家解析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 可解釋基因選擇性表達原理
    人體的每個細胞都包含全部遺傳信息,但只選擇其中的一小部分表達,從而分化成萬千形態,其機理有是怎樣的?30年來,染色體(DNA和包裹在外的蛋白質)的高級微觀結構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難題,對科學家來說,染色體就像一個黑箱,你看得到它的作用結果,卻看不到它的運轉方式。
  • 哈佛重磅發現,1%基因表達或決定人類99%的壽命,百歲時代來了?
    《Cell Metabolism》上發表了題為:《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Lifespan Extension》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選取8隻狀態相似的小鼠作為實驗對象,藉助現有多種長壽幹預手段對實驗小鼠進行RNA—seq分析,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在壽命幹預下,和壽命相關的基因表達與幹預前相比會發生變化
  • 頂刊腦訊-第46周 長時程記憶的基因表達機制
    之前的研究已經確定了分子和細胞過程對學習和記憶的重要作用,如基因表達,cAMP信號傳導,突觸可塑性,並確定了RNA合成和蛋白質翻譯在記憶整合中的核心作用。但長時程記憶,尤其是終生記憶的分子機制還不清楚。史丹福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理學系的Thomas C. Sudhof研究團隊採用長時程情景恐懼記憶實驗範式來研究前額葉皮層長時程記憶存儲的單細胞基因表達模式。
  • 基因能決定我們的一切嗎?
    同卵雙胞胎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但由於兩個孩子生長的環境不同所以長大後的身高、體重甚至樣子都會不同。在排除了基因突變的情況後,生物學家們認為是後天環境影響了基因的表達,這種影響被稱為表觀遺傳學。就是在基因也就是DNA序列不變的情況下,外在環境對生物性狀的調節。這種調節通過DNA甲基化、基因沉默和RNA編輯等方式影響基因的表達,也就是DNA的轉錄和翻譯。中心法則認為DNA轉錄為RNA翻譯為蛋白質,而蛋白質決定了生命體的種種特徵。然而,表觀遺傳學的提出改變了DNA決定性狀的說法,認為基因自身不能完全決定個體的宿命。
  • Science子刊:胎兒期核心生物鐘基因表達決定小鼠壽命
    FitzGerald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培育出條件性Bmal1基因敲除小鼠,這些小鼠只在成年時才缺失BMAL1蛋白,然後將它們與在胎兒發育期間就缺失Bmal1基因的全基因敲除(conventional knockout)小鼠進行比較。在這兩組小鼠中,生物鐘都癱瘓了。基因表達、行為和血壓的周期性波動都被破壞了。
  • 基因或決定腦容量與語言能力
    Enard認為FOXP2在N325S位置的突變非常重要,且其進化受到正向選擇,成為與語言能力相關的一種新的生物機能。G. J. Konopka等人也證實FOXP2的部分靶位受到正向選擇。他們認為這兩次突變影響了該基因的一些表達,改變了FOXP2轉錄因子對該基因表達網絡系統的調控路徑,進而影響了人類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並賦予人類祖先更高的控制口腔和喉嚨肌肉的能力。
  • 010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揭示抑鬱症新調控基因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已經成功鑑定出多個和抑鬱症相關的獨立遺傳基因位點,但確切的致病基因和其生物學機制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未知的。組織特異性網絡方法可以識別抑鬱症的分子機制,並為整合分析提供生物學基礎。我們使用多個人腦組織和全血的全基因組關聯匯總統計結果和基因表達信息,從而為識別個體風險基因和基因共表達網絡提供了一個框架。
  • 越來越多人做了基因檢測,不過有些人對自己的身份認知還是那樣
    消費級(Direct to consumer)基因檢測已經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行業,並逐漸被平民化。使用者通過在家採集唾液、郵寄至檢測中心,以獲取一份包含自己的祖源、健康風險及藥物反應等基因內容的報告。不過,這份報告似乎並未被作為科學對待。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多數用戶會出於偏好,選擇性地相信自己的基因報告。
  • Cancer Cell:腫瘤相關血管中高度表達的13種基因
    生物谷報導: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研究人員最近在小鼠和人類實驗中發現一組特定在腫瘤相關血管中高度表達的基因。這些基因及其編碼的蛋白,是選擇性切斷腫瘤血供而不傷及健康組織血管的潛在藥物靶標,克服了靶向血管生長的現代抗癌策略的一個主要問題。
  • 同性戀:基因決定還是環境決定?
    (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9月26日《南方周末》) 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法,科學家對同性性行為進行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遺傳學分析。但在論文投給《科學》雜誌之前,一些科學家並不贊成發表這項研究,因為一部分研究結果有可能會被反同性戀群體當作「科學依據」,用來歧視同性戀者或者加深對同性戀者的偏見。
  • 都說基因有選擇性表達,那麼2020款VV5的豪華基因是?
    上周末,Myautotime參加了在薊州舉辦的2020款VV5的試駕活動,再次對這款豪華SUV進行了全面"摸排"。在講到產品之前,我們還是要來說一下WEY品牌。當然,作為豪華品牌,WEY在每一款產品上也著重強調出了自己的豪華基因,打造出了產品差異化,努力實現著"觸手可及的豪華"。比如這款2020款VV5,在安全、科技兩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通過這次試駕,我更加肯定了WEY品牌今後的"江湖地位"不俗,下面我們來仔細說一下。
  • 基因決定了智商高低? 智力的高低是由什麼決定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基因決定了智商高低? 智力的高低是由什麼決定的? 近期研究表明我們的學業成績,閱讀能力以及智力都有遺傳基   原標題:基因決定了智商高低? 智力的高低是由什麼決定的?
  • 什麼是基因決定論?難道我們的一切真的是由基因決定嗎?
    基因決定論是指人的物質特徵和精神特徵大部分是由基因決定的。與之相反的則是環境相對論,認為人的發展完全是由環境決定的。當然,現在公認的是基因與環境對人的影響各佔50%。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鼓吹基因決定論,不斷誇大基因遺傳因素對人發展的作用。
  • 科學家發現這種基因會直接影響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認知能力
    近日,有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名為Dlgap2的基因會直接影響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認知能力。為了研究與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認知能力下降的遺傳機制。研究小組通過研究一大批遺傳多樣的小鼠的記憶和腦組織,發現Dlgap2基因的表達與小鼠記憶喪失的程度以及人類患阿爾茨海默症風險有關。該基因有助於促進神經系統神經元之間的交流。
  • 每周簡報|生男孩還是女孩由男方基因決定
    『從前有座山……』」 測試發現猴子和小孩、還有沒有受過正式教育的部落人類一樣,都能通過物體排序表達這種遞歸邏輯。  生男孩還是女孩?這由父親的基因決定研究發現夫妻是生男孩還是女孩很大程度由男方的基因決定。 生男孩還是女孩的基因由男人從自己的父母那裡繼承,所以一個兄弟比較多的男人生兒子概率更大,而一個姐妹比較多的男人則更容易生女兒。
  • Nestin基因表達調控研究進展
    1月15日,國際期刊《生物化學雜誌》(JBC) 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研究組及程樂平研究組在Nestin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一項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