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做了基因檢測,不過有些人對自己的身份認知還是那樣

2020-11-23 好奇心日報

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和個性化醫療概念的興起,美國科學家於 1990 年首次提出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時,平均每個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高達一億美元的高昂成本已經一去不返, 人們現在花幾百人民幣就能買到基因檢測的服務。

消費級(Direct to consumer)基因檢測已經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行業,並逐漸被平民化。使用者通過在家採集唾液、郵寄至檢測中心,以獲取一份包含自己的祖源、健康風險及藥物反應等基因內容的報告。

不過,這份報告似乎並未被作為科學對待。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多數用戶會出於偏好,選擇性地相信自己的基因報告。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這項調查,對基因檢測結果如何塑造人們對種族和民族的看法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不同族裔和種族背景的 100 名已接受測試的美國人,檢查在測試結束 18 個月後,種族結果是否逐漸改變了他們的自我認知。調查結果發表在 7 月的《美國社會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上。

研究發現,儘管基因結果中告知了原本未知的種族信息,有 59% 的檢測者卻沒有改變自己的身份認知。而那些聽從結果的人,也只是選擇性地接受他們認為正面的身份,或是他們覺得他人會接受的身份。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社會學家溫迪·羅斯(Wendy Roth)說,人們並不認為這些遺傳結果是最為權威的。事實上,他們像採摘櫻桃一樣,在結果裡挑挑揀揀,根據他們想成為誰、他們想如何表現自己以及他們對社會接受度的預判來解釋這些信息,然後決定是否接受它。

研究中,一名墨西哥裔美國白人,通過測試發現自己擁有美洲土著、凱爾特人和猶太裔的血統。然而,他拒絕了自己的凱爾特族血統,卻欣然接受了自己非常敬重的猶太根源。而另一位參與者在測試前堅信自己是印第安人,但當基因結果表明她沒有印第安血統後,她認為這是不準確的,並且仍然認定自己是一名美洲原住民。

值得注意的是,與多數檢測者不同,白人受訪者往往更樂於接受自己的新身份,稱自己擁有白人與其他種族的混合血統,但原因同樣不是出於科學上的說服力。對此,羅斯分析,白人的身份較為普遍,缺乏特別之處,同時一些白人可能對於自己已有的種族特權有負罪感,因此希望擁有別的血統。此外,在接受結果的人中,80% 在人口普查中登記了自己的新身份,打破了以外表和已知血統作為根據來確定種族的傳統。但羅斯也表示,種族問題要比在基因中編碼的信息要複雜得多,但目前,「許多購買服務的人都在尋找歸屬感,或是證實那些在家庭中世代傳承下來的故事。當結果不符合他們的預期時,不少人就選擇忽視,或去批評它。」

其實,從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名字看來,它的科學性就有被忽視的可能性。根據 6 月頒布的《2018 年基因檢測行業研究報告》,基因檢測主要分為三塊:科研級應用市場的基因檢測包含基礎研究和藥物研發,而臨床級市場則包括傳染病病原體檢測、生殖健康、遺傳病篩查、腫瘤全周期,這兩者以數據準確性、可靠性為重,而相對地,消費級基因檢測包括祖源分析、運動基因、皮膚特性、個性天賦、營養代謝、藥物代謝、疾病易感基因等項目,儘管也涉及疾病幹預的領域,但一方面,行業尚未形成規範,另一方面,其效果還存在較大爭議。

4 月發表於英國學術期刊《自然》子刊上的研究發現,某公司的消費級基因檢測結果中 40% 的疾病突變為假陽性,可見其臨床意義還比較局限。另外,除常規檢測項目外,還有一些公司提供兒童天賦基因、心理素質測試、以基因為配對標準的社交軟體等迎合市場的產品。

因此,消費級基因檢測以相對低廉的價格、較強的交叉性、易讀性和趣味性,奠定了其科學與娛樂的雙重屬性。

題圖來自:Tom Ezzatkhah on Unsplash

相關焦點

  • 最新指南:乳腺癌基因檢測,哪些人需要做?哪些人不需要做?
    藥明康德/報導 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前幾年做了乳腺癌相關的基因檢測,一下子把這種檢測給帶熱了。但是幾年過去了,可能很多人還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應該做這個檢測,做了之後該怎麼辦。
  • 合肥一醫學檢驗所開設「基因門診」 7類人適合做基因檢測
    A 新生兒嘔吐抽搐 通過基因檢測查出病因合肥小寶寶悅悅在出生後的第17天晚上,突然大聲啼哭、嘔吐,並一陣陣抽搐,悅悅父母緊急把她送往醫院,在醫院裡,小小的悅悅接受了一系列檢查和治療,可情況卻越來越糟,走了多家醫院都沒能找出病因。
  • 基因檢測值得做嗎?有啥用?
    基因檢測有什麼用?對我來說,首先是能滿足我的好奇心,我需要了解自己身體的遺傳信息。比如祖源分析,能夠大致告訴我,我從哪裡來。通過分析,我有 58.23% 的成份是北方漢族,更詳細的信息我就不說了,我還帶有超過 2% 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奇怪,其實,我相信你也有尼安德特人基因。
  • 做個基因檢測看自己會不會得病?不,我並不想知道結果
    數據顯示,做了檢測的人中,多數人對於檢測結果的反應起初看來有違直覺,或至少沒有像專家預期的那樣;拒絕檢測原本似乎是擔驚受怕的一小部分人表現出的不合理行為,而隨著基因檢測越來越普遍,這種行為現在倒變得更像是大多數人的明智之舉。人們對基因檢測的態度一再出乎醫生們的預料,並不是因為醫生們沒有為此做準備。事實上,醫生們從80年代起就開展調查,詢問人們,如果有這樣的檢測,他們會不會去做。
  • 新生兒基因檢測 做還是不做
    >新生兒基因檢測 做還是不做2019-08-27 21:33:02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你家孩子做過基因檢測嗎?」  「做了做了,報告幾天後就出了!」  在新生兒病房外,這樣的對話很常見,也許是爺爺奶奶,也許是外公外婆。剛出生的寶寶,採集血液和毛髮進行基因檢測,那上千塊也必須花啊!  可是,在各地不少醫院都大力推的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吐槽聲。
  • 美國人驗DNA 越來越瘋狂(圖)
    與文字檔案不同,遺傳測試可以迅速而準確地判斷一個人是否與自己有親戚關係,而文字檔案既難以得到也難以驗證。不過,並非所有可能的親戚的DNA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有些人擔心提供自己的DNA樣本會洩露家族的秘密;有些人擔心他們的DNA樣本會被用於窺探其生活的其他方面;還有些人就是不想被人打擾。  這些情況促使一度風平浪靜的尋根問祖活動,正在變成一種極端的活動。
  • 打破人格測試神話:做過那麼多測試題,你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了嗎?
    根據鯨準研究院發布的《2018基因檢測行業研究報告》,與科研級應用基因檢測與臨床級應用基因檢測相比,消費級基因檢測在技術與合規性等方面壁壘較低,它的分析重點是與日常生活更為貼近、趣味性與娛樂性更強的維度,譬如祖源分析、運動基因、皮膚特性、營養代謝,甚至個性天賦等。
  • 基因檢測靠譜嗎?對比了 3 家檢測結果,我們發現...
    越來越多人開始做基因檢測了。花幾百塊錢,吐份口水寄給基因檢測機構,他們就會檢測並分析你的基因,再反饋一份長長長長長的報告回來。大家做檢測前也要先對這些疾病有客觀的認知,調整好自己的心態。A:一般還是在生育、生病等醫學場景下,這個必要性會更明顯一些。另外比如廣東、海南、廣西東部的人,地中海貧血會比較多,在孕前都推薦去做基因檢測,現在很多省市也有補貼,是可以免費做的。
  • 哪些人需要做「腫瘤基因檢測」?一張表格告訴你!
    安吉麗娜·朱莉 2013年,朱莉做了BRCA基因檢測, 01:癌症是一種基因病 為什麼腫瘤患者呈年輕化趨勢? 為什麼當下人罹患腫瘤的概率越來越高?
  • 基因檢測有多神?專家:比算命先生科學一點
    人類對自身的認知還缺乏足夠的科學精神和方法,回歸到渺小而浩瀚的生命本身,我們的認知仍舊淺薄,我們需要回歸到本質了解生命,了解科技。」華大基因CEO尹燁近日在在2018信睿論壇上對「生命密碼」分享時說道。
  • 23魔方「平價」基因檢測:500元認識你自己
    今天之所以鹽的數量豐富,是由於幾百萬年前人類掌握了食鹽的提取技術,所以人的基因對食鹽很珍惜。其中有一部分人基因有突變,對鹽的代謝能力,重複使用能力很強,鹽分到達腎臟後,不會被馬上排洩,而是會被重複吸收、利用。而高血壓主要成因是鹽,食用的鈉離子越多,會使血管壁變薄,就會造成高血壓。通過提升用戶對健康認知的理解,用戶在得知疾病成因後,則會自動減少鹽分攝入,並且通過增加運動,出汗排洩鹽分。
  • 神經與認知科學家:從大腦層面看,人的每個決定是如何做出來的?
    但我覺得,從事心理學研究的人跟從事神經科學研究的人是存在明顯區別的,現在有了腦功能成像技術之後,這其中的界線變得有些模糊(注釋:過去,心理學家主要使用調查問捲來做研究,在無創的腦成像技術普及之後,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都在使用這一手段進行研究工作)。
  • 從23魔方開箱體驗,淺談基因檢測
    因為就目前而言,在人類的整個認知領域之內,不曾發現除自己之外的其他智慧生命體,而越是這種時候,人類對於一個問題的求知慾望就愈發強烈,那就是:我是誰?因此上近幾年,關於基因檢測的報導層出不窮,並且隨之而來的各種基因檢測公司也越來越多。那麼基因檢測到現在為止,已經發展到了哪一步?它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變化呢?我們以23魔方為例,闡述一下關於基因檢測的那些事兒。
  • 哲思|人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認知水平買單
    每晚九點三十分,帶你看清世界,認識自己,慢品人生滋味。身邊總有一些人,你跟他講努力,他跟你聊出身;你跟他說實力,他跟你聊運氣。你捶胸頓足,心力交瘁: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他就是聽不懂呢?其實關鍵在於你們「認知模型」的不同。認知,為什麼重要?
  • 華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長:所謂天賦基因檢測絕不能做
    (原標題:專訪華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長:所謂的「天賦」檢測絕不能做)隨著基因檢測越來越「熱」,其背後的硬體支持——基因測序儀,也漸成行業必爭之地。中科紫鑫、華因康、瀚海基因等多家企業近年都宣布成功自主研發國產基因測序儀,打破美國的技術壟斷。對此,國內基因測序領頭羊華大基因對澎湃新聞回應道:推出一款原型機是不夠的,希望行業儘快地推廣到量產和臨床應用上。
  • 哪些人需要做防癌基因檢測?
    基因作為遺傳的基本單位,某些基因的缺陷容易在外在條件刺激下被異常激活,轉變為致癌基因,誘導細胞發生癌變。在所有癌症中,存在明顯遺傳傾向的僅佔5%-10%。如果直系親屬中2-3人患同一種癌症,可高度懷疑有家族性患癌傾向,通過基因檢測予以排查。通俗講,癌症遺傳的往往不是癌症本身,而是癌症的「易感性」。
  • 用基因檢測搞定減肥護膚,幫孩子挑培訓班,靠譜嗎?
    所以,大家不停地買買買、試試試,總是想延緩衰老,讓自己變得更美一些。但事實上大家都發現,有些東西是對自己有用的,有些東西是沒有用的。這個女孩子現在也在現場,她是我們公司的HR負責人。90後,名牌大學畢業,工作非常非常優秀。她給自己立了個flag,要在10月份結婚。
  • 32歲,我終於去做了人生的第一次基因檢測……
    而且,做基因檢測,不一定是因為疾病,它可以幫助你認識自己。像鄭秀文做過檢測以後,她就發現自己原來不是易胖體質,只是以前的飲食太不健康,才導致她的體重總是會忽胖忽瘦的。基因檢測幫她找到了正確的瘦身方法。我有一個朋友也去做了,結果比我夢幻多了,不僅有南北方民族的基因,還有5%來自韓國……怪不得我總覺得他長得有點像李鍾碩,嘖嘖。
  • 基因檢測靠譜嗎?基因檢測服務是精準醫療還是「現代算命」?
    ­  基因檢測靠譜嗎?基因檢測服務是精準醫療還是「現代算命」?  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朱莉讓很多人第一次聽說了基因檢測。因為被檢測出遺傳了產生突變的癌症基因BRCA1,她進行了預防性雙側乳腺切除手術。
  • 基因檢測進醫院,為何那麼難?
    因為縱觀國內基因檢測市場,普通人對基因檢測的認知度低,行業內公司參差不齊,有些銷售代表為了獲取客戶,甚至會誇大效果,神化基因檢測,最重要的是,普通人最信任的各家醫院,除了給孕婦設置的無創基因檢測外,其他基因檢測產品難覓身影。今天的基因濤略就來講一講,正規的基因檢測產品要進入醫院,通常要過幾道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