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基因檢測看自己會不會得病?不,我並不想知道結果

2021-01-07 果殼網

(JIDUDU/譯)1996年,法國修女瑪麗安尼克•卡尼烏(Mariannick Caniou)發現自己並沒有亨廷頓病,她陷入了抑鬱。

卡尼烏的母親和外祖母都死於這種致命的神經退行性遺傳疾病,因此她曾經相信自己將來同樣會發病。正因為對此深信不疑,她一生的重要決定都是在此基礎上做出的,比如不結婚、不生孩子。她並不後悔獻身於宗教生活,然而沒法不去想亨廷頓病的陰影是否也影響到了這個選擇:「我的一切,我的人生,似乎比空氣還虛無。」

亨廷頓病由單基因突變造成,父母中有一人患病的話,孩子有50%的概率也會患病。圖片來源:hdsa.org

20世紀80年代,醫生們意識到,我們很快就會有辦法預測亨廷頓病,但當時他們並未預見到會出現卡尼烏修女這樣的事。他們對檢測方法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深感憂慮,但他們關注的重點,自然是那些拿到檢測報告並顯示有不良結果的人。他們甚至在精神病科病房裡增加了床位,以防有一小波精神錯亂的高潮。精神錯亂的爆發倒是沒有,因為拿到壞消息的人基本上都承受住了。反而是拿到「警報解除」的人,比如像卡尼烏那樣的人,崩潰了

預測疾病的基因檢測問世以來,30年裡已積累了海量數據,這些數據也反映出了人們對預知過去無法知道的信息有什麼樣的反應。方興未艾的基因檢測成為一項持續30年的實驗,為科學家揭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人類行為。數據顯示,做了檢測的人中,多數人對於檢測結果的反應起初看來有違直覺,或至少沒有像專家預期的那樣;拒絕檢測原本似乎是擔驚受怕的一小部分人表現出的不合理行為,而隨著基因檢測越來越普遍,這種行為現在倒變得更像是大多數人的明智之舉。

人們對基因檢測的態度一再出乎醫生們的預料,並不是因為醫生們沒有為此做準備。事實上,醫生們從80年代起就開展調查,詢問人們,如果有這樣的檢測,他們會不會去做。醫生們根據大家的回答制訂了計劃。可問題是,當基因檢測變成現實,那些回答問題的人並沒有照他們原先的說法去行動。

如果對結果無能為力,我選擇不去知道

亨廷頓病在1993年就成為可以讓基因檢測發揮預測能力的首批疾病之一,也就是說,基因檢測可以讓你知道,一個健康人會不會在將來的某個時刻發展出這種疾病。(此前還有一種可靠性相對不高的檢測方法。)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起病於中年,由單基因突變造成,只要遺傳到該突變基因的一個拷貝就會得病。過去,患者家庭只知道一個可怕的事實:父母中有一人患病的話,孩子有50%的概率也會患病。而有了基因檢測,就可以知道哪些人將來會發病而哪些人不會了。

在準備期的那些調查中,屬於亨廷頓病風險人群的受訪者中約有7成表示,如果有那樣的檢測,願意測一測自己是否攜帶患病基因。可事實上,只有大約15%的人這麼做了;這個比例在多個國家、不同時期的數據中基本不變。其他一些無法治癒的腦疾病,例如罕見的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和額顳葉痴呆等,在基因檢測有辦法做出預測後,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大部分人選擇寧願不知道。

這裡存在某種邏輯:假如你對結果無能為力,那為什麼要知道它?其他疾病的相關數據證實了這種邏輯:對於存在有效幹預手段的疾病,檢測的接受度是增加的。隨著治療手段的提高,如今診斷出乳腺癌的女性有近2/3可以存活20年甚至更久,比起40年前翻了一倍。儘管只有少數乳腺癌屬於遺傳性乳腺癌,但調查顯示,有這類風險的人60%會接受相應的基因檢測。

女星安吉麗娜·朱莉的事例成為了人們對基因檢測態度的一個極端示範。圖片來源: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阿德•蒂本(Aad Tibben)是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的心理學家,研究人們對待基因檢測的態度已有30年。他說,那些為不治之症做基因檢測的人普遍提到了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想消除不確定性;第二個原因是不想把致病基因傳給下一代。第一個原因解釋了為什麼致病基因攜帶者可以承受檢測結果(至少一開始是那樣),因為任何結果對他們來說都讓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了地。就算沒有治癒的方法,他們至少可以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生育選擇,並為將來做好打算。

至於第二個原因,在人們怎麼說和怎麼做之間還存在令人困惑的差別。產前基因檢測雖然已經在很多地方普及,但跟預想的不一樣,已知一方攜帶不治之症致病基因的夫婦,並沒有那麼多接受產前檢測,比例還不及有患病風險的成人。大多數人願意讓孩子帶著固有的患病風險出生。為什麼人們以這種看似不負責任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後代呢?

明明知道孩子可能患病,還是堅持生下來?

2016年,巴黎比提耶-薩爾貝提耶爾醫院(Pitié-Salpêtrière Hospital)的哈納內•布希古勒(Hanane Bouchghoul)及同事發表了一項前所未有的縱向研究,揭示了其中的決策制定過程。他們採訪調查了54位女性,她們有的是亨廷頓病突變基因攜帶者,有的配偶為攜帶者。

他們發現,這樣的夫婦如果第一次懷孕時產前檢測結果良好,那麼多數人會生下這孩子,然後不再懷孕;而產前檢測結果不良的話,多數會終止妊娠,然後嘗試再次懷孕。如果第二次懷孕產前檢測的結果好,他們會要這個孩子;如果結果不好,那麼再次終止妊娠後,大部分人會改變策略。有的人選擇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D),只植入沒有突變基因的胚胎,這樣就無需終止妊娠;有的人則完全斷了要孩子的念頭;但是,還有將近半數的人(45%)再次自然受孕時,不再去做產前檢測。綜合以上結果,該研究小組中的遺傳學家亞歷山德拉•迪爾(Alexandra Dürr)總結道,「要孩子的願望超過了一切」。

有些產前檢測是有創的,其結果導致終止妊娠時更是給人帶來身心雙重創傷。就像迪爾說的,沒有誰會輕易地去做產前檢測。雖然誰也不能強迫一對夫婦終止妊娠,但全世界認可的指導方針是,強烈建議在產前檢測結果不良時採取終止妊娠的幹預手段,否則家長就會陷入不知是否該讓孩子知曉結果的兩難困境。也就是說,孩子將來會發病是在出生前就確知的,然而他們自己長大成人後或許會選擇不去知道檢測結果,或是自己知道但不告訴任何人。(一般來說,只針對那些會在兒童期發病且存在治療方法的疾病,專業人士才推薦給孩子做預測疾病的基因檢測。)

在一項尚未發表的研究報告中,蒂本確證了法國團隊的結論。他隨訪了13對夫婦,他們在做產前檢測前都同意,如果結果不良會遵循指導建議終止妊娠。然而,在拿到檢測結果後,這些夫婦都反悔了。「意味著現在荷蘭有13個百分百確定攜帶(亨廷頓病)致病基因的孩子。」蒂本說。

在基因檢測可以用來預測疾病之前,醫生們曾期待這種方法能在幾代之內把某些罕見病從人類基因庫中消除,讓科學家不需要再去為那些疾病尋求治療方法。然而,風險人群接受檢測的比例之低,致病基因攜帶者接受產前檢測的比例之低上加低,都讓醫生們不得不放棄過去的期望。「我們只知道這些疾病會一直存在。」蒂本說。

電影《千鈞一髮》(Gattaca)描繪了一個基因檢測技術極為先進的世界,人們可以選擇孩子的基因。而主人公的父母還是選擇用「自然」的方式生下了他。

目前為止,基因檢測能預測的疾病主要還是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的單基因遺傳病,檢測能提供確定性。然而隨著檢測範圍擴大,這個過程中引入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此人們的態度很可能變得更加難以預測。例如,對遺傳性乳腺癌的檢測主要針對BRCA基因的兩個突變體,而有時檢測會鑑定出這兩個基因的其他變異體,它們的臨床意義還不確定。很快,新型的非結論性檢測將成為主流:通過全基因組測序揭示那些部分受遺傳影響的「生活方式病」(例如肥胖症)易感程度如何。

因此,不可預測大概才是常態。過去30年教給我們的最重要教訓或許是,人們對這類新工具的態度將推翻我們的預期和假定。並且,不要輕易地給人們這類反應貼上「不理性」的標籤。畢竟,基因檢測教給我們的另一件事是,沒有什麼是長久確定的——卡尼烏修女對此深有體會。後來,她擺脫了抑鬱,漸漸發自內心地感受到輕鬆和自由。而在十年前,她被診斷出乳腺癌。由於治療得早,她重獲健康,直到現在。充滿諷刺的人生:當她終於生病,得的卻不是過去以為會得的病。

用一句老話來概括:生命中只有兩件事是確定的,其中之一就是我們都會死。而對於死因,我們可以不必那麼確定。(編輯:odette)

相關焦點

  • 32歲,我終於去做了人生的第一次基因檢測……
    而且,做基因檢測,不一定是因為疾病,它可以幫助你認識自己。像鄭秀文做過檢測以後,她就發現自己原來不是易胖體質,只是以前的飲食太不健康,才導致她的體重總是會忽胖忽瘦的。基因檢測幫她找到了正確的瘦身方法。這兩天,基因檢測結果出來了,哇,實在太有意思了,我不僅知道了自己各種嚴重疾病的患病機率,還發現了一些影響我性格的神秘基因,甚至我以前的很多奇怪行為,都在這份報告上找到了答案。這麼有趣的東西,你們是不是也很想知道?
  • 基因檢測:我們會因何而死?人們並不想知道
    在她的一生中,一直堅信自己會患上這種導致她祖母和母親死亡的疾病。 「我將會患上亨廷頓舞蹈症」這個想法影響了她人生中幾乎所有的重要決定,比如不結婚,不生孩子。全身心投入宗教領域她並不後悔,但她現在依然在擔心,亨廷頓舞蹈症也會危及這件事:「我所築就的一切,我的生命,似乎都輕如鴻毛。」
  • 【說出你的基因故事】基因檢測讓我知道了自己「銅藍蛋白指標」一直偏低的原因
    但是,很多人在第一次接觸到基因檢測的時候,會有大大的問號,基因檢測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用?  今天,我們就以一個用戶分享的的基因故事,管中窺豹,來聊聊基因檢測到底有什麼作用。  張偉傑,是杭州一家證券公司總經理。他自己做了基因檢測之後,又相繼為全家人都做了基因檢測。  「怎麼知道基因檢測的?
  • 基因改變就不能做親子鑑定嗎?基因突變會影響親子鑑定結果嗎?
    最近出了一部國產電視劇,也是一部懸疑犯罪片,劇情裡面一個案件是鑑定法醫給一個孩子做親子鑑定,結果出來不是孩子父親親生的,但是事情的真相其實是他因為小時候得病,然後部分基因發生了變化,所以親子鑑定才會判斷錯誤。在現實情況下是不可能出現這種事情的,這種解釋以科學的角度看很荒謬。
  • 基因檢測靠譜嗎?對比了 3 家檢測結果,我們發現...
    現在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各家消費級基因檢測機構在給結果的時候,沒有告訴你應該怎麼去看,就是哪些疾病的數據是比較準確的,哪些疾病就看看就好了。不過因為很多基因檢測購買以後,是會有後續服務跟進的,你的報告解讀應該也會不斷被優化。
  • 新生兒基因檢測 做還是不做
    >新生兒基因檢測 做還是不做2019-08-27 21:33:02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你家孩子做過基因檢測嗎?」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家長們吐槽各式各樣:  就寄過來一份厚厚的報告,什麼都看不懂啊。  話說這個檢查是我們國家規定的檢查嗎?還是商業機構鼓吹的呢?  會不會跟前幾年的「微量元素檢測」一樣,被國家衛計委正式叫停。
  • 那些能「算命」的測試,普通人需要做嗎?基因檢測你要知道這些
    現在,通過一個簡單快捷的基因檢測,我們就能知道自己的身世,甚至知道更多身體的秘密。在網上搜索「基因檢測」,會跳出來各種各樣抓人眼球的檢測項目:運動能力、音樂天賦、疾病預測……究竟什麼人需要做這些檢測呢?檢測的結果值得相信嗎?
  • 一對年輕人訂婚後做了基因檢測,結果…孩子到底生不生?
    一張基因檢測報告讓即將結婚的他們猶豫了2 個多月前,一對剛訂婚不久的聾啞戀人來到了寧波市婦女兒童醫院耳鼻喉科,希望醫生為他們做基因檢測,想知道兩個人的耳聾會不會傳給下一代。"小夥子和姑娘都是 20 多歲,兩個人都是聾啞人,但他們的父母聽力正常,他們的兄弟姐妹也都是正常的。"
  • 【評測】基因檢測:打開23魔方,發現真實的自己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是要每天不停碼字給大家看。看著日漸隆起的小腹,筆者仍然常常想:我到底是不是籃球天才?  幾百元就能測基因 靠譜嗎?  感謝科技的進步,讓基因檢測這樣的「黑科技」成本大幅下降,像筆者一樣有需求的普通人也可以想測就測,很多產品甚至比到醫院做一次普通的還便宜,而且非常方便。
  • 做了質量低劣的基因檢測怎麼辦?——上次兩個檢測結果對比的後續
    由於基因檢測的專業性和重要性,之前我一直在跟大家強調,如何選擇一個靠譜的檢測公司,及如何用合理價格做檢測項目。 大家都知道目前對於腫瘤的內科治療無外乎化療、靶向和免疫,尤其是後兩者在越來越多的腫瘤治療中體現出堪比治癒的治療效果。一些靶向藥物、免疫藥物甚至已經取代化療作為首選方案。
  • ...遺傳病基因檢測、民用基因檢測(比如採集點口水看你的祖先是誰...
    ,比如胎兒遺傳病基因檢測、民用基因檢測(比如採集點口水看你的祖先是誰),可靠度高嗎?我個人對國內的民用基因檢測服務的感覺是質量有些良莠不齊,一般而言,祖源分析,一些常見性狀和罕見遺傳病的檢測是有遺傳學依據的,但如果有公司號稱可以測智力,測性格這種比較「玄」的特徵,可能就不太靠譜了。但也不要對基因檢測過於迷信,以為它能診斷疾病,因為大多數常見疾病,比如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的遺傳因素都是非常複雜的,不是單一基因決定的,所以不能指望通過基因檢測來獲知這些疾病的患病傾向。
  • 03期:基因檢測~~考研英語題源外刊賞析
    患者如何處理基因檢測的結果也帶來很多擔憂,不過目前這個行業明顯處在上升期。英國慈善組織「基因聯盟」的政策處主任Nick Meade說:「雖然我們並未看到近期內英國基因檢測人數會有很大提升,但人們必須要在檢測前認真考慮,為結果做好準備,因為其後果可能會對患者的心態產生很大影響。」
  • 女子花四萬做基因檢測「防癌」 做完發現看不懂
    日前,家住武昌光谷的陳小姐聽信基因檢測公司的宣傳,花4萬元做了一套關於癌症的風險評估檢測,然而結果拿到手後令人瞠目結舌:長達數百頁的報告布滿密密麻麻的生物學概念,放眼望過去只看到了「乳腺癌」、「基因」、「藥物」這幾個熟悉的詞。「別說普通市民,就連醫生或生物專業的人都不一定能看懂。」同濟醫院基因治療中心主任汪道文教授直言,基因測序報告如果沒人解讀,對被測者來說無異於一本天書。
  • 我在中美兩地做了基因檢測,個人隱私堪憂
    我想看看這個新興產業是否在中國實現了它的主張,在中國,科學家們因為突破遺傳學的界限而獲得了國際關注和批評。作為一個移居美國的越南移民的孩子,我對自己的祖先和基因構成也一直很好奇,希望通過檢測得到一知半解。
  • 又有女演員癌症去世了,但即使去做基因檢測,有用嗎?
    從檢查出肺癌,到去世,全程只經歷了 9 個星期。這對張華是一個巨大的心理打擊。父親去世後,除了悲痛,張華的反應是:給自己做全身癌症基因檢測。她聽人說,家族直系親屬有癌症的,都有極高的機率也會 「遺傳」 到癌症。「花點錢放心。」
  • 關於基因檢測,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我們拋開精準治療類的基因檢測不談,市面上針對普通人的基因檢測這麼多,如何選擇?1、有家族患病史的人群經常有人問:「親人生病了,我會不會也生這個病?」3、對基因檢測感興趣的人群對於那些對自己基因感興趣的人群,例如想知道自己身體特質、想了解自己的祖源等,也可選擇相應的消費型基因檢測,但從實際指導意義來上來說,並無太大價值。
  • 男嬰腹部長瘤,爸爸拒絕治療救寶寶,哥哥哭訴:得病的是我多好
    「媽媽,爸爸,求求你們救救弟弟吧,弟弟他好疼,我不想失去弟弟。」年僅十歲的老大趙德康抱著媽媽的腿苦苦地哀求著,眼淚浸溼了媽媽的褲腿,他的媽媽滿眼無助和悲傷地轉過頭看向丈夫,而丈夫坐在臺階上邊狠狠地吸了一口煙,將頭深深地低了下去。
  • 最新指南:乳腺癌基因檢測,哪些人需要做?哪些人不需要做?
    藥明康德/報導 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前幾年做了乳腺癌相關的基因檢測,一下子把這種檢測給帶熱了。但是幾年過去了,可能很多人還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應該做這個檢測,做了之後該怎麼辦。
  • 幾萬元換幾張看不懂的紙:向無意義的基因檢測說不
    文丨癌度醫學部很多年前,我記得從事基因檢測銷售的一個朋友告訴我:「當我拿著那份並沒有卵用的基因檢測報告遞給家屬時,我不敢看她的眼睛,我語無倫次地解釋了幾句,然後像賊一樣逃掉了。」一個您並不陌生的場景在任何地方,只要一個患者或家屬表達想做個基因檢測。就會有很多的熱心人,他們爭相恐後地塞著印的花花綠綠的宣傳材料。甲說:做我們家的檢測吧,我們的產品好,檢測的基因數目多,測20個基因。
  • 我做了一次價值3999元的基因檢測,發現原來是這樣的(上)
    如果用工廠來對朱莉這個事情做個比較簡單的比喻,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個工廠有很多流水線,每天都在生產零件。但是畢竟零件那麼多,精度又高,難免會有一些次品。所以工廠裡安排了兩個工人,每天把關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零件。但是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突然某條流水線上的一個工人病倒請假了。那沒辦法啊,工作那麼多,還不是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