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我們會因何而死?人們並不想知道

2020-12-01 搜狐

原標題:基因檢測:我們會因何而死?人們並不想知道

多年的基因檢測和數據表明,當人們可以選擇時,大多數人想得到更少的信息,而不是更多。

LAURA SPINNEY

發表於SLATE

封面:ANGELICA ALZONA

醫學 MEDICINE基因GENETICS 健康HEALTH

1996年,當法國修女Mariannick Caniou發現她沒有得亨廷頓舞蹈症這種致命的退行性遺傳疾病時,她的心情陷入了谷底。 在她的一生中,一直堅信自己會患上這種導致她祖母和母親死亡的疾病。 「我將會患上亨廷頓舞蹈症」這個想法影響了她人生中幾乎所有的重要決定,比如不結婚,不生孩子。全身心投入宗教領域她並不後悔,但她現在依然在擔心,亨廷頓舞蹈症也會危及這件事:「我所築就的一切,我的生命,似乎都輕如鴻毛。」

上世紀80年代,當醫生們意識到很快就能預測亨廷頓舞蹈症的患病機率時,並沒有預見到會出現像Caniou修女這樣的情況。即使他們對那些接受檢測的人深表擔憂,但是注意力主要放在那些結果不好的人們。為了應對他們可能出現的精神變化,醫生們甚至在精神科增加床位。然而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發生,人們逐漸都可以應對壞結果。真正受到影響的是那些像Caniou修女一樣,以為自己一定會患病,卻始終沒有的人。

三十多年來,從第一個預測性的基因檢測面世,有大量數據積累告訴我們,人們在知道了從前無從得知之事後會作何反應。基因檢測的興起為科學家展示了一個延續三十年的實驗,他們從中發現了一些關於人類行為的驚人事實。數據顯示,大多數人在得知壞結果後,會採用違反直覺的方式去回應,或至少與專家預測的大相逕庭。但隨著基因檢測變得更加普遍,被驚嚇的較少數所採取的非理性行為,看起來更像是明智的大多數的理性行為。

在嘗試預測人們對於基因檢測結果的反應時,醫生們屢戰屢敗,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缺乏準備。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醫生們做了問卷調查,詢問人們如果有基因檢測的話,在什麼情況下他們願意接受檢測。醫生們記錄下人們的答案,並據此去做計劃。麻煩的是,當這項檢測面世時,人們並沒有照此前回答問卷所說的那樣去做。

隨著基因檢測變得更加普遍,被驚嚇的較少數所採取的非理性行為,看起來更像是明智的大多數的理性行為。

亨廷頓舞蹈症是最早可以用基因檢測預測的疾病之一,也就是說這項檢測可以告訴一個健康的人,他將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患上這種疾病。用於預測亨廷頓舞蹈症的基因檢測在1993年問世(自1986年起已有可靠性稍低的檢測)。這是一種由單個基因突變導致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會在中年時期顯現。那些有遺傳史的家庭都會知道,患者的孩子有50%的機率患上這種疾病。現在通過基因檢測,他們可以確定哪些孩子會在將來患上這種疾病,哪些不會。

在那些前期問卷中,大約70%來自有亨廷頓舞蹈症家族遺傳史的人稱,他們願意接受基因檢測。事實上,只有15%的人接受了,而且在十多年間的多個國家地區,這個比例一直很穩定。當其他針對無法治癒的腦疾病,例如罕見家族遺傳型阿茲海默症以及額顳葉痴呆的基因檢測問世時,情況也是大致相同:大多數人寧願不去知道真相。

這種現象背後有它明確的邏輯:為什麼要知道那些我們也無能為力的事呢?而其他疾病的數據也證實了這種邏輯:在對該疾病有效的治療手段出現之後,接受檢測的人數就會變多。因為治療手段的進步,大約三分之二被診斷出乳腺癌的女性現在可以存活20年甚至更多,這個數字是40年前的兩倍。只有很少幾種乳腺癌是會遺傳的,調查顯示,60%有遺傳性乳腺癌風險的人,在基因檢測問世後接受了測試

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的心理學家Aad Tibben研究人們對基因檢測的反應已有三十多年,他說通常有兩個原因驅使那 15% 的人接受不治之症的基因檢測。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他們想要消除不確定性;第二點則是他們不想把致病基因傳遞給下一代。第一點解釋了為什麼那些接受檢測的人可以處理好或至少開始接受壞結果帶來的刺激:不論結果如何,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解脫。即使當前沒有治療手段,他們至少可以作出理智的生育選擇,並為未來規劃。

然而關於第二個原因,人們的言行之間存在令人困惑的差異。產前基因診斷已經非常普及了,但是那些夫妻雙方中已知有一方攜帶致病基因的,比那些只是存在風險的夫妻更少接受檢測。前者中的絕大多數選擇讓自己的孩子承擔和自己出生時一樣的風險。為什麼人們會採取這種看似對後代不負責任的行為方式呢?

當其他針對無法治癒的腦疾病的基因檢測問世時,情況也是大致相同:大多數人寧願不去知道真相。

巴黎薩伯特慈善醫院的Hanane Bouchghoul及其同事在2016年發表了一項獨特的縱向研究調查,揭示了這個決策過程。他們採訪了54名女性,她們或她們的配偶有一方攜帶亨廷頓舞蹈症致病基因。調查顯示,這些夫婦如果在第一次產前診斷中得到好的結果,他們就會生下孩子,不再繼續生育。大多數得到壞結果的夫婦會選擇終止妊娠,再次嘗試。如果第二次產前診斷顯示好結果,他們會生下孩子並停止生育。但如果第二次依舊是壞結果,絕大多數便會更改策略。一些人選擇著床前胚胎遺傳學診斷,這樣做的好處是不用再去終止妊娠,因為只有經檢測沒有突變的胚胎才會植入母親的子宮內;也有些人會放棄生育的念想。但是,有45%,也就是將近一半的人會嘗試再次生育,並不再進行產前檢測。「他們對要一個孩子的渴望壓過了一切」,研究團隊的遺傳學家亞歷山德拉·杜爾(Alexandra Dürr)這樣總結道。

產前檢測可能會帶來一定的痛苦,特別是當結果不好最終導致妊娠終止的時候。杜爾說,沒有人能輕易接受它。沒有人能強迫一對夫婦終止妊娠,但是國際公認的指導手冊裡強烈建議他們在得到壞的產前檢測結果後採取一系列的行動,否則他們的孩子將不得不面臨一份偽造的產檢結果。即使這些孩子們長大成人後,可以選擇不去了解真相或者只是知道但不告訴其他人,但他們的致病基因攜帶情況早已經被他們的父母和醫生所知(只有針對童年發作且存在有效療法的疾病,醫生才會推薦產前基因檢測)。

在一項未發表的研究中,Tibben 證實了法國的研究者的結論。他調查了13對夫婦,他們同意如果產前篩查得到壞結果,就會選擇終止妊娠。但當他們得到壞結果後,沒有一對履行他們的諾言。「這意味著如今在荷蘭,我們確定有13個孩子是百分之百的亨廷頓舞蹈症致病基因攜帶者」。

在基因檢測面世之前,醫生們希望它的出現能夠在幾代內把確定的罕見病致病基因從人類的基因庫中消除,進而停止尋找對應的療法(因為已經沒有患者)。但是有攜帶致病基因風險的人對基因檢測接受率很低,確定攜帶致病基因的群體接受率更低,現實讓醫生們放棄了這個希望。「現在我們知道了,這些疾病會一直存在下去。」Tibben這樣說。

到目前為止,那些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或單基因遺傳的疾病,都可以藉助基因檢測獲得確定的答案。但隨著檢測範圍的延伸,湧現了更多的不確定性,這意味著人們對於結果的反應也更難預測了。舉例來說,針對由兩個BRCA基因突變導致的乳腺癌的基因檢測,有時會誤將臨床表現不顯著的由基因多樣性產生的突變認定為致病基因。不久之後,一種新的無定論的基因檢測將成為主流,那就是全基因組測序,它可以揭示那些由不同生活方式導致、而非遺傳因素決定的疾病,比如肥胖。

因此,不可預測性可能最終才是常態。或許過去三十多年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啟示就是,人們對於新工具的反應可能會顛覆我們的預測與假設。與此同時,給這樣的行為貼上不理性的標籤是很困難的。畢竟,基因檢測教給我們的另一件事就是:確定性轉瞬即逝,修女Caniou太了解這一點了。當她從抑鬱中恢復,取而代之的是解脫和愉悅。十年前,她被確診患上乳腺癌。早早採取治療病癒後,她至今依然很健康。諷刺的是,當她最終得知患上了某種疾病時,卻發現不是自己預料的那一種。

改編一句名言,生命中依然只有兩件事是確定的。其中一件就是人固有一死。至於死於什麼,我們可以不那麼確定。

Laura Spinney

科學記者,小說家,非虛構作家,現居巴黎。最新著作《The Spanish Flu of 1918 and How It Changed the World》。

翻譯:Louis;校對:tangcubibi;編輯:EON

原文:We Don’t Want to Know What Will Kill Us

上一期

經濟學家們仍然在用男性視角觀察這個世界

心理學

心理學

神經科學

領袖們如何失智?特別是在揣摩別人心思這件關乎上位的大事上。

認知

ROBERT SAPOLSKY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做個基因檢測看自己會不會得病?不,我並不想知道結果
    預測疾病的基因檢測問世以來,30年裡已積累了海量數據,這些數據也反映出了人們對預知過去無法知道的信息有什麼樣的反應。方興未艾的基因檢測成為一項持續30年的實驗,為科學家揭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人類行為。圖片來源: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阿德•蒂本(Aad Tibben)是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的心理學家,研究人們對待基因檢測的態度已有30年。他說,那些為不治之症做基因檢測的人普遍提到了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想消除不確定性;第二個原因是不想把致病基因傳給下一代。
  • 為什麼我們會死 | 讀《自私的基因》想到的
    1—為什麼我們會死只會蠕動的毛蟲從蛹裡鑽出來,就變成了飛舞的蝴蝶;鑽在地底的金蟬爬上樹蛻了皮,就變成吵鬧的知了。傍晚用三條腿走路,到了晚上,人就死了。可是,人為什麼會死呢?從出生,成長,到衰老,死亡,我們的基因一直沒有變啊。基因沒有變,我還是我,為什麼會死呢?
  • 基因檢測並非無所不能 理性看待基因檢測
    有些宣稱個人全基因測序的體檢項目,收費高達數萬元。近年來,基因檢測發展迅速,可以通過分析DNA來診斷人們是否有可能患有家族遺傳病。但是,從基因檢測走向市場以來,人們對它的質疑就沒有停過,基因檢測到底能不能預測疾病?基因檢測究竟是否準確呢?
  • 基因家族:你知道什麼是基因嗎?你對基因檢測了解嗎?
    生物體的生、長、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都與基因有關。它也是決定生命健康的內在因素。因此,基因具有雙重屬性:物質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屬性)。帶有遺傳訊息的DNA片段稱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構造發揮作用,有些則參與調控遺傳訊息的表現。組成簡單生命最少要265到350個基因。
  • 基因檢測靠譜嗎?對比了 3 家檢測結果,我們發現...
    2.現在能正確解讀數據的人才比較稀缺,人類對生物學的認知也有限,如果我們不能完全知道一個病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就不能通過基因檢測,解讀出完全準確的結果。3.某個基因位點如何影響到我們,是通過樣本搜集和分析得出來的,現在樣本數量比較少,亞洲人的更少,所以準確性比較低。要注意的是,即使報告顯示你在某個疾病上有比較高的發病率,也有可能這輩子都不發病,而有些疾病目前提前預防的方法不多,提前知道只會增加恐慌。
  • 基因檢測行業會被叫停?是真的嗎?
    隨著基因測序基因檢測在臨床醫學上的運用越來越火,這一領域的行政審批監管卻仍存在空白。不過目前看來,隨著政府機制的完善,基因檢測行業將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認知的提高,目前基因檢測服務正在被大家應用。基因信息的用途越來越被大家重視,畢竟基因信息是一個人生命活動的原代碼,了解基因信息不僅可以清楚自己健康狀況、疾病風險。
  • 基因檢測 真能幫我們預測智商嗎?
    拿到檢測報告之後,又該怎麼辦?基因檢測,測的究竟是什麼?先天的遺傳密碼,就在我們的每個細胞中,如同一本30億的字母寫成的書,沒有誰的書就是標準答案。而基因檢測檢查的,則是你的基因中,有哪些字母和他人的不同。人群研究表明,每個人的基因中,平均會有4百萬個字母(即鹼基)和他人不同,這些不同被稱為單鹼基突變。
  • 精準醫療:你可能不知道什麼是腫瘤易感基因檢測
    高發的10大類腫瘤(肺癌、胃癌、 肝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管癌、 乳腺癌、卵巢癌、宮肌瘤 、宮頸癌 )你都知道嗎?如何了解自己的患病風險指數呢,擁有健康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呢?要了解如何預防還需要從腫瘤易感基因說起。
  • 基因檢測,真能幫我們預測智商嗎?
    拿到檢測報告之後,又該怎麼辦?基因檢測,測的究竟是什麼?先天的遺傳密碼,就在我們的每個細胞中,如同一本30億的字母寫成的書,沒有誰的書就是標準答案。而基因檢測檢查的,則是你的基因中,有哪些字母和他人的不同。
  • 產前DNA檢測走紅背後的基因江湖:上遊卡死了脖子
    作為中國基因測序行業龍頭老大的華大基因,被稱為基因測序的「黃埔軍校」,被迫告別了一家獨大的日子,迎接眾多競爭者,尤其是與自家出來創業的近80家「華小」公司,在全產業鏈與細分領域的競爭,市場與技術的暗戰接連不斷。華大上市,是否會改變現在的競爭格局?「華大上市,更多的投資人會投基因測序公司,尤其是非醫療領域基金,這會催生更多的創業機會。」
  • 03期:基因檢測~~考研英語題源外刊賞析
    Burton知道Ⅰ型糖尿病有多嚴重:它會導致多種併發症如眼盲、截肢,並且研究顯示它會使壽命減少超過10年。現在她一直警醒自己處於糖尿病前期階段,並開始增加鍛鍊,即使她BMI指數正常,她依然對哪怕最微小的體重增加也保持警惕。而她的醫療團隊並不確定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否會使發病時間推遲。
  • 【說出你的基因故事】基因檢測讓我知道了自己「銅藍蛋白指標」一直偏低的原因
    說起基因檢測,大部分人都覺得非常遙遠,甚至有人覺得這是類似火箭上天一樣的黑科技。其實,基因檢測已經逐漸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服務於我們的健康。
  • 基因檢測過去、未來與問題
    「人們應該具有選擇他們需要如何與服務產品交互、如何體驗 DNA 方向的自我洞察以及決定什麼對他們而言具有價值的能力。」Justin Kao 稱,Helix 具有一套對基因測試背後科學性進行檢測的具體程序,並且未通過的服務應用不在少數。同時,Helix 擁有一個由六名科學顧問組成的陪審小組,他們通常通過電話或當面會議,討論備選上市的應用服務。
  • 明都教育科技做一次基因檢測,需要多少錢?基因檢測有哪些項目?
    全基因組測序,價格相對較高。能獲得完整的基因組序列信息,基本一輩子只做一次就夠了,排除基因突變因素,人們的基因信息非常穩定。舉個例子:你想預測2種疾病的風險,通常情況下,會比想知道5種疾病的風險,便宜;預測2種不同疾病的風險,數據量少的,比數據量多的便宜。
  • 不死,我們到底會怎樣?
    這次人工智慧加基因科學,會把世界來個前所未有的顛覆……到底要顛覆成什麼樣子?他們說,人可以永遠不死。把不好的壞死的基因拿掉,換上好的,不停換下去,永遠換下去……沒有死,只有生。除非故意死。除非意外死。打開你的腦洞想一想,這樣可好?有錢的人不停地換基因,他永遠活著。死去的都是貧窮的,意外的,運氣差的……世界究竟會怎樣?人類究竟要往何處去?
  • 基因檢測你要知道這些
    幾千年來,人們通過繪畫、雕塑、書寫、口述,記錄著我們的過去和現在,試圖弄清: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現在,通過一個簡單快捷的基因檢測,我們就能知道自己的身世,甚至知道更多身體的秘密。在網上搜索「基因檢測」,會跳出來各種各樣抓人眼球的檢測項目:運動能力、音樂天賦、疾病預測……究竟什麼人需要做這些檢測呢?檢測的結果值得相信嗎?
  • 基因檢測居然會有40%的錯誤率,一不小心就誤測為癌症!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很多人都對自己的 DNA 感到好奇,所以想去測一測 DNA,一些公司抓住了消費者的這個心理,開始提供直接面向消費者(DTC)基因檢測,23andMe、Ancestry.com、Family Tree DNA 等公司都提供此服務
  • 核酸檢測「常陽患者」會傳染嗎 專家表示,「死病毒」無法複製,未...
    據悉,這部分患者只是核酸檢測一直不轉陰,但已無需治療。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表示,在對患者體內病毒進行培養和基因測序後發現,一些患者體內的病毒是「死病毒」,即病毒死亡後,「屍體」碎片留在人體內形成基因片段,這或許是核酸檢測常陽的原因。不少民眾對於「常陽患者」這一概念又產生了焦慮:他們是否仍具備傳染性?常陽患者是否仍需持續在醫院治療?
  • 基因檢測,你準備好了嗎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基因的序列和表達調控模式,決定了人們的生長發育和與遺傳有關的健康狀況。     由此看來,掌握體內基因的信息,就如同掌握了人體生老病死的密碼,破解這些密碼就能夠預測、診斷或解釋我們所關心的健康問題。
  • 溥儀弟弟道出此真相:九王奪嫡後,八阿哥究竟是因何而死的
    溥儀弟弟道出此真相:九王奪嫡後,八阿哥究竟是因何而死的文丨慧慧國家的繼承人,不管在何朝何代都是大事。歷史上皇位的下一任繼承者選擇問題,總是會引來不小的紛爭,這也是圍繞著每一個朝代的「大事」。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的阿哥因此喪命。提到清朝的皇位之爭,首先能夠想到了便是九子奪嫡了。其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慘烈的因皇位而發生大型衝突事件了。簡單用四個字來形容,激烈、殘酷。在這九子中,當時最為出眾的便是八阿哥和四阿哥了,雙方的勢力在當時可以說是不分上下。八阿哥在朝中結交的大臣眾多,很多臣子都傾向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