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2020-09-17 brainnews

1,MIT最新研究!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來源:腦友記BrainUp

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使用新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試圖解釋這個組織出現的兩大趨勢:在三個不同的大腦區域中,信息編碼或抑制都與特定腦電波頻帶之間的拉鋸戰有關,並且層次結構中地位越高的區域,在每個頻帶中其波的峰值頻率越高。

通過對動物三個皮層區域中數千個神經元和周圍電場的測量和分析,近期,該小組在《認知神經科學雜誌》上的新研究提供了關於腦波如何振蕩的統一觀點,腦波是腦細胞活動的振蕩方式,可以控制大腦皮層的信息流。

閱讀連結:

2,研究發現:男性性慾的部位在大腦中,打破「下半身思考動物」

來源:醫諾維

一項新的西北醫學研究表明,在男性大腦中特定區域存在著一個名為芳香化酶的關鍵基因,該區域已經發現了男性性慾的所在地,該基因調節男性的性行為,因此可以被藥物靶向以增加其對性慾低下的功能或降低其對強迫性慾的功能。芳香酶在大腦中將睪丸激素轉化為雌激素,從而驅動男性的性活動。

研究於9月10日在&34;在線發表,題為&34;

閱讀連結:


3,警惕!即使是輕度腦損傷也會嚴重損害大腦清除毒素的能力

來源:生物探索

先前的淋巴缺陷會導致TBI引起的炎症加重和認知能力下降

創傷性腦損傷(TBI)每年會影響全球數百萬人。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即使是輕度的腦損傷也會嚴重損害大腦清除毒素的能力,這可能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而且,某些患者在以後的生活中大腦功能下降的風險更大。

具體而言,研究人員採用了TBI的輕度閉合顱骨模型小鼠來研究TBI後腦膜淋巴功能受到的影響。發現表明,即使是輕度的TBI也可導致腦膜淋巴功能障礙,並且這些缺陷持續至受傷後一個月。TBI也會誘導腦膜淋巴管的形態變化。腦膜淋巴管與平滑肌無關,因此特別容易受到固定顱骨內壓力變化和腦腫脹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施加在大腦中微小淋巴管上的壓力嚴重損害了大腦清除毒素的能力,而且這種損害會長期持續下去。

閱讀連結:


4,Brain:DBS為什麼能迅速改善強迫症的負性情緒?

來源:神經調控

vALIC-DBS對額葉-邊緣系統環路模型的影響

強迫症(OCD)除了具有侵入性思維和(或)重複行為等核心症狀,OCD患者還往往伴有焦慮、痛苦等負性情緒。腦深部電刺激(DBS)是難治性OCD患者的有效治療手段,腹側內囊前肢(vALIC)是常用靶點之一。

2020年5月,Egill Axfjord Fridgeirsson等人在《Brain》上發表文章《Deep brain stimulation modulates directional limbic connectivity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探討OCD患者的負性情緒在vALIC-DBS術後迅速改善的機制。

定向連接分析顯示,vALIC-DBS加強了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mPFC)對杏仁核自上而下的調節,並使杏仁核對腦島的作用從興奮變成了抑制。研究結論提示,vALIC-DBS對於OCD患者負性情緒的快速改善與額葉-邊緣系統環路的調節有關,未來可探尋更多DBS對難治性抑鬱和難治性焦慮等疾病的治療機會。

閱讀連結:

5,維生素B1缺乏是酒精相關痴呆發展的關鍵因素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長期大量飲酒的一個常見後果是認知功能下降,甚至會發展成全面的痴呆。由維也納醫科大學精神病學和心理治療系社會精神病學處的Stephan Listabarth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提出了一種假設:大腦中由酒精引起的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鐵沉積可以被認為是認知能力下降的關鍵因素。研究於8月18日發表在著名的《阿爾茨海默病與痴呆症》(Alzheimer&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維生素B1缺乏是酒精相關痴呆發展的關鍵因素


6,想減肥效果好,除了「管住嘴」和「邁開腿」,睡個好覺也同樣重要!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已有研究表明,睡眠時間少於推薦量與體內脂肪增加、肥胖風險上升有關,而且,還可能增加你試圖通過控制熱量來減肥的任務難度。

  • 一項研究發現,在採用限制熱量飲食的情況下,連續兩周每晚睡眠5.5小時的人比每晚睡8.5小時的人減少的脂肪量更少,但非脂肪組織(包括肌肉)損失得卻更多。
  • 另一項持續八周的研究表明了同樣的結果:在八周的時間裡,每個工作日晚上減少一個小時的睡眠。即使在周末補覺,也不足以扭轉睡眠不足對控制熱量飲食的負面影響。
  • 另一項包括1024名成年人的研究也發現,睡眠時間短與較高的胃飢餓素水平和較低的瘦素水平有關。這兩種情況的結合會增加人的食慾,使限制熱量變得更難以堅持,而且還可能使人吃得更多。

閱讀連結:


8,防治阿爾茨海默病,Vertex公司「老藥」獲得積極動物實驗結果

來源:藥明康德

VX-765是十多年前Vertex公司開發的一個前藥。設計VX-765的初衷,是通過抑制半胱天冬酶1(Caspase-1)與減少神經元炎症來治療癲癇。

近日,來自加拿大麥基爾大學Andréa LeBlanc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Vertex公司這款「老藥」,能夠在阿爾茲海默病症狀發作與老化之前,延遲小鼠認知障礙。這項研究結果發表於9月11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閱讀連結:

前文閱讀

1,

2,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來源:腦友記BrainUp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使用新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
  • 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使用新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試圖解釋這個組織出現的兩大趨勢:在三個不同的大腦區域中,信息編碼或抑制都與特定腦電波頻帶之間的拉鋸戰有關,並且層次結構中地位越高的區域,在每個頻帶中其波的峰值頻率越高。
  • 腦電波控制萬物 奇幻腦科學之旅
    早在1924年,德國一個小診所的私人醫生漢斯•貝格爾(Hans Berger)將兩個連著電線的金屬片,分別放在病人的前額和後腦時,電流計上出現了一條清晰的曲線變化,大腦中的電流得以第一次被人類發現。這股電流即非來自心臟,也不是皮膚表面,而是人的大腦。這種用來測量腦電波的方法叫做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簡稱EEG)。
  • 腦科學日報:大腦謀劃作弊背後的神經機制;安慰劑效應有多強?
    2,何生團隊發現表徵視知覺特徵的反饋信號主導視覺敏感性適應來源:細胞圖註:Flash-Grab效應中朝向信息引起的腦電信號8月6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何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腦科學日報:大腦「看見」不用「眼」;大腦內部狀態如何影響決策
    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特殊的調節性機制如何促進早期小鼠胚胎中不同組織和器官的形成。(E/I) imbalance drives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該文章在前人工作基礎上,提出了AD大腦中,GABA能系統功能異常打破了腦內的興奮-抑制平衡,進而造成神經元退行性病變的新假說。
  • 研究揭示了腦電波是如何控制大腦皮層的信息流的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即大腦皮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為使用新發現的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試圖解釋這個組織報告出現兩大趨勢:在三個不同的地區,信息編碼或其抑制與類似的特定腦電波頻帶之間的拔河比賽,和一個地區的地位等級越高,峰值越高頻率的電波在每一個樂隊。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1,大腦,很複雜!來源:原理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團隊正在研究複雜的模型,來更好地幫助科學家理解大腦的功能。 Morgera教授的團隊還對這樣一個事實很感興趣,那就是結構完全正常的大腦仍然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功能性問題。
  • 腦科學 | 這可能是關於大腦工作原理最詳細的圖解了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觸角的延伸,大腦——這個人體中最神秘的器官正逐漸展現出其更新奇的一面。本文作者,就在近期訪問一家腦電波高科技應用公司時,通過腦電波的測試和體驗,揭開了一部分腦電波如何指揮人的自主意念,在大腦皮層、網際網路、伺服器、機器人之間自由穿梭的秘密,描述了腦電波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場景,並對人機互動的未來做了大膽的猜想。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3,PNAS | 焦建偉組揭示神經幹細胞調控小膠質細胞發育的新發現來源:BioArtReports小膠質細胞的這些重要作用與其在胚胎大腦皮層中特定的時空分布有關,但是在神經發生過程中小膠質細胞在腦中是如何發育的,神經幹細胞是否會影響小膠質細胞的發育目前還不清楚。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靜息態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MRI)已被廣泛用於描繪腦內在功能模式,是現階段研究大腦功能組織和模式的支撐技術。為了更好地研究大腦功能連接模式的相似性,近期的一項研究引入了一種體素水平的表徵全腦功能連接一致性的方法——功能連接一致性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homogeneity,FcHo)。
  • 腦科學日報:大腦「排毒」分「日」與「夜」;睡覺如何「療傷」?
    小鼠大腦白天的間質液清除率較高 近期,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RMC)的一項新研究概述了大腦自身的廢物清除過程——大腦淋巴系統是如何與調節人體睡眠-覺醒周期的晝夜節律保持同步的。
  • 腦科學日報:調控大腦尺寸的基因;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1,《科學》重磅!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來源:小柯生命 Knoblich研究團隊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鑑定出一個ER分泌調控因子參與大腦尺寸決定。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異質組織中細胞解析度的CRISPR-LIneage追蹤(CRISPR-LICHT),可在人腦類器官組織中進行並行功能喪失(LOF)研究。
  • 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產生記憶的?撓癢行為背後的神經學原理
    1,未來幾年你可能都會記住這次疫情,大腦是如何做到的? 來源:科技工作者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通訊》雜誌中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它可以「固化」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期望,以及準確預測提供了新見解。 當大腦和神經細胞之間產生強聯繫時,就會形成記憶。
  • 科學「讀心術」,當腦電波掃描圖遇到人工智慧
    下圖為德國波恩大學一名女子正在進行腦電波掃描,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只要掃描人們的腦電波,就能知道每個人的喜好等信息。來自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的研究團隊就研發出一種被稱為「大腦外判」(Brainsourcing)的新技術,讓腦電波圖掃描與人工智慧合而為一,務求直接從人們腦袋中抽取影像和喜好。要訓練準確的人工智慧系統,必先建立可信的資料庫,而根據目前技術,建立的過程需要人工輸入,難以自動化。
  • 大腦是人類認知的黑洞? 揭秘世界各國腦研究計劃
    人類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它們如何連接以及連接錯誤導致精神錯亂或是出現嚴重的神經性疾病,目前人類並沒有弄清楚其中的奧秘。鑑於此,腦科學被發達國家視為科研領域「皇冠上的明珠」,並得以蓬勃發展,成為近20年來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會見科學家時表示:「作為人類,我們能夠確認數光年外的星系,我們能研究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但我們仍無法揭示(大腦這一)兩耳間三磅重物質的奧秘。」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上述研究結果揭示了腦內特異性circRNAs動態表達和生物學作用參與了大腦衰老過程。這種「虛擬胚胎」有助於解答生物體內的不同類型細胞是如何從單個卵細胞起源的。研究發現,楔前葉、頂下小葉和額上皮質均與自我信息加工有關。此外,上述腦區也是默認網絡的一部分,在以目標為導向的內在心理和自發的內部心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發現提示,運動環境中的自主感可能通過重塑默認網絡中的部分大腦結構組織,實現對意志品質的構建。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雙元啟動子上H3K27me3和H3K4me3的變化決定著細胞命運分化的開啟與關閉。UTX (ubiquitously transcribed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 X chromosome;又名KDM6A) 作為一個具有調控染色質功能的H3K27me3去甲基化酶,廣泛的表達於小鼠大腦的各個區域,並且在神經元的發育過程中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
  • 腦電圖,腦電波,腦磁圖,科學還是忽悠?
    腦電作為腦科學研究的基礎性手段,被廣泛應用於認知神經科學、臨床實踐和神經工程等領域。 腦磁(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記錄神經細胞相關帶電離子的前移產生的局部微弱電流所引發微弱磁場的綜合,也是一種無創的神經活動觀測手段,通過超導量子幹涉裝置(SQUID),可精確測量大腦產生的微弱磁信號。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認知心理檢測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技術,發現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是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