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IT最新研究!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來源:腦友記BrainUp
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使用新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試圖解釋這個組織出現的兩大趨勢:在三個不同的大腦區域中,信息編碼或抑制都與特定腦電波頻帶之間的拉鋸戰有關,並且層次結構中地位越高的區域,在每個頻帶中其波的峰值頻率越高。
通過對動物三個皮層區域中數千個神經元和周圍電場的測量和分析,近期,該小組在《認知神經科學雜誌》上的新研究提供了關於腦波如何振蕩的統一觀點,腦波是腦細胞活動的振蕩方式,可以控制大腦皮層的信息流。
閱讀連結:
2,研究發現:男性性慾的部位在大腦中,打破「下半身思考動物」
來源:醫諾維
一項新的西北醫學研究表明,在男性大腦中特定區域存在著一個名為芳香化酶的關鍵基因,該區域已經發現了男性性慾的所在地,該基因調節男性的性行為,因此可以被藥物靶向以增加其對性慾低下的功能或降低其對強迫性慾的功能。芳香酶在大腦中將睪丸激素轉化為雌激素,從而驅動男性的性活動。
研究於9月10日在&34;在線發表,題為&34;
閱讀連結:
3,警惕!即使是輕度腦損傷也會嚴重損害大腦清除毒素的能力
來源:生物探索
先前的淋巴缺陷會導致TBI引起的炎症加重和認知能力下降
創傷性腦損傷(TBI)每年會影響全球數百萬人。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即使是輕度的腦損傷也會嚴重損害大腦清除毒素的能力,這可能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而且,某些患者在以後的生活中大腦功能下降的風險更大。
具體而言,研究人員採用了TBI的輕度閉合顱骨模型小鼠來研究TBI後腦膜淋巴功能受到的影響。發現表明,即使是輕度的TBI也可導致腦膜淋巴功能障礙,並且這些缺陷持續至受傷後一個月。TBI也會誘導腦膜淋巴管的形態變化。腦膜淋巴管與平滑肌無關,因此特別容易受到固定顱骨內壓力變化和腦腫脹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施加在大腦中微小淋巴管上的壓力嚴重損害了大腦清除毒素的能力,而且這種損害會長期持續下去。
閱讀連結:
4,Brain:DBS為什麼能迅速改善強迫症的負性情緒?
來源:神經調控
vALIC-DBS對額葉-邊緣系統環路模型的影響
強迫症(OCD)除了具有侵入性思維和(或)重複行為等核心症狀,OCD患者還往往伴有焦慮、痛苦等負性情緒。腦深部電刺激(DBS)是難治性OCD患者的有效治療手段,腹側內囊前肢(vALIC)是常用靶點之一。
2020年5月,Egill Axfjord Fridgeirsson等人在《Brain》上發表文章《Deep brain stimulation modulates directional limbic connectivity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探討OCD患者的負性情緒在vALIC-DBS術後迅速改善的機制。
定向連接分析顯示,vALIC-DBS加強了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mPFC)對杏仁核自上而下的調節,並使杏仁核對腦島的作用從興奮變成了抑制。研究結論提示,vALIC-DBS對於OCD患者負性情緒的快速改善與額葉-邊緣系統環路的調節有關,未來可探尋更多DBS對難治性抑鬱和難治性焦慮等疾病的治療機會。
閱讀連結:
5,維生素B1缺乏是酒精相關痴呆發展的關鍵因素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長期大量飲酒的一個常見後果是認知功能下降,甚至會發展成全面的痴呆。由維也納醫科大學精神病學和心理治療系社會精神病學處的Stephan Listabarth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提出了一種假設:大腦中由酒精引起的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鐵沉積可以被認為是認知能力下降的關鍵因素。研究於8月18日發表在著名的《阿爾茨海默病與痴呆症》(Alzheimer&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維生素B1缺乏是酒精相關痴呆發展的關鍵因素
6,想減肥效果好,除了「管住嘴」和「邁開腿」,睡個好覺也同樣重要!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已有研究表明,睡眠時間少於推薦量與體內脂肪增加、肥胖風險上升有關,而且,還可能增加你試圖通過控制熱量來減肥的任務難度。
閱讀連結:
8,防治阿爾茨海默病,Vertex公司「老藥」獲得積極動物實驗結果
來源:藥明康德
VX-765是十多年前Vertex公司開發的一個前藥。設計VX-765的初衷,是通過抑制半胱天冬酶1(Caspase-1)與減少神經元炎症來治療癲癇。
近日,來自加拿大麥基爾大學Andréa LeBlanc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Vertex公司這款「老藥」,能夠在阿爾茲海默病症狀發作與老化之前,延遲小鼠認知障礙。這項研究結果發表於9月11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閱讀連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