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最新研究!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2021-01-15 騰訊網

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使用新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試圖解釋這個組織出現的兩大趨勢:在三個不同的大腦區域中,信息編碼或抑制都與特定腦電波頻帶之間的拉鋸戰有關,並且層次結構中地位越高的區域,在每個頻帶中其波的峰值頻率越高。

通過對動物三個皮層區域中數千個神經元和周圍電場的測量和分析,近期,該小組在《認知神經科學雜誌》上的新研究 提供了關於腦波如何振蕩的統一觀點,腦波是腦細胞活動的振蕩方式,可以控制大腦皮層的信息流

Picower學習與記憶研究所神經科學教授,Earl Miller。圖源:MIT官網

Picower學習與記憶研究所的神經科學教授,高級作者Earl Miller說:「之前的研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實驗中被發現的。我們想獲得一個全貌,這就是我們所做的。我們解決了整個皮質看起來像什麼的問題。」

斯德哥爾摩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共同第一作者Mikael Lundqvist補充說:「許多研究已經研究了特定頻率的相位在皮層區域之間的同步程度。它已經成為一個領域,因為同步會影響區域之間的通信。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如果區域之間以不同的頻率進行通信,我們發現跨區域的首選頻率發生了系統性的變化,這可能是由早期的研究拼湊而成的,但之前並沒有直接的證明。這是一個簡單但可能非常基礎的觀察結果。」

論文的另一第一作者,學習與記憶研究所博士後Andre Bastos。圖源:MIT官網

為了進行觀察,研究小組給了動物一項任務,即正確區分它們剛剛看到的圖像——這是一個簡單的視覺工作記憶技巧。當動物們玩這個遊戲時,科學家們測量了每隻動物大腦皮層層次的底部、中部和頂部三個區域(視覺皮層、頂葉皮層和前額葉皮層)的數百個神經元的尖峰活動。他們同時追蹤了這種活動產生的波。

他們發現,當對圖像進行編碼(首次顯示時)或重新調用圖像(測試工作記憶時)時,每個區域中,θ和γ波的功率會突然增加,α和β波的功率會減少。當必須牢記這些信息時,例如在第一次見到測試之間的這段時間裡,θ和γ波的功率下降,α和β波的功率突然爆發。

米勒說,不同腦電波之間的這種功能性「推/拉」序列已經在幾個獨立的區域顯示出來,包括運動皮層,但在同一任務過程中,並不經常在多個區域同時出現。

研究人員還觀察到,θ和γ波的爆發與編碼圖像信息的神經尖峰密切相關。同時,α和β波爆發與相同的尖峰活動呈反相關。

儘管這一規則在這三個區域都適用,但關鍵的區別是每個區域在每個頻帶內都有一個明顯的峰值。例如,視覺皮層β峰值為11 Hz,頂葉β峰值為15 Hz,前額β峰值為19 Hz。與此同時,視覺皮層的γ出現在65 Hz,頂葉的γ出現在72 Hz,前額葉的γ出現在80 Hz。

米勒說:「當你從大腦的後部移動到大腦的前部時,所有頻率都會變得更高。」

儘管研究中的兩個主要趨勢——頻帶之間的反比關係和每個頻帶內的系統峰值頻率上升——都得到了一致的觀察,並在統計上具有顯著意義,但它們只顯示出與功能有關,而不是因果關係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研究結果與一種模型一致即α和β交替抑制或釋放γ來控制信息編碼——一種自上而下控制感官活動的形式。

同時,他們假設峰值頻率在系統層次上的增加可以起到多種作用。例如,如果每個頻帶中的波都攜帶信息,則較高的區域將以更快的頻率進行採樣,從而對來自較低區域的原始輸入進行更細粒度的採樣。而且,更快的頻率更有效地將相同的頻率帶入其他區域,從而為較高的區域提供了控制較低區域活動的有效方法。

振蕩節奏頻率的增加可能有助於塑造大腦皮層中的信息流。」作者強調。

原文地址:https://www.technologynetworks.com/neuroscience/news/brain-wave-tug-of-war-determines-how-information-flows-through-the-brain-340373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1,MIT最新研究!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來源:腦友記BrainUp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使用新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
  • 腦科學日報: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1,MIT最新研究!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來源:腦友記BrainUp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使用新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
  • 研究揭示了腦電波是如何控制大腦皮層的信息流的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即大腦皮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為使用新發現的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試圖解釋這個組織報告出現兩大趨勢:在三個不同的地區,信息編碼或其抑制與類似的特定腦電波頻帶之間的拔河比賽,和一個地區的地位等級越高,峰值越高頻率的電波在每一個樂隊。
  • 腦電波之謎困惑科學家百年,最新研究稱其很重要
    破譯腦電圖數據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很難確定腦電波活動的位置,而且在大腦中的傳遞會讓信號變得模糊。這項最新研究藉助了一種名為腦皮層電圖學(ECoG)的新技術。這項技術直接將電極放置在大腦表面,讓信號扭曲最小化而且極大的提高了空間解析度。科學家們已經提出了許多觀點描述腦電波可能扮演的角色。
  • 同步腦電波可以反映短期記憶信息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從猴子身上破譯大腦視覺工作記憶的代碼的研究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一項動物研究表明,通過把在大腦的工作記憶電路的腦電波進行同步,就可以看到大腦能夠儲存什麼。更多的同步電子信號神經元存在於關鍵電路的兩端樞紐,剛剛看到的物體上可以看到細胞的短期記憶。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大腦晶片」,讓我們向那種未來又邁進了一步。研究人員所用的晶片物理體積比一片紙屑還要小,但卻被工程師們放置了成千上萬個「人工大腦突觸」,這種被稱為「憶阻器」的矽基元件,能夠模仿人類大腦中信息傳遞的突觸結構。
  • 睡眠時大腦可以激活與記憶相關的腦電波
    德國研究人員最新發現,人在睡眠時大腦可以激活與記憶相關的腦電波,這對學習至關重要。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與波恩大學的研究人員向接受測試者展示了一系列照片並要求他們記住,接著讓受試者入睡,在此過程中監測他們大腦活動情況,並測試他們醒來後記住了哪些照片。 結果顯示,當受試者觀看照片時,他們的大腦會產生「伽馬節律」,而睡眠時大腦會重新激活相同類型的「伽馬節律」。
  • 國外研究腦電波控制技術
    不過這些遊戲方式還是要身體力行,不管是用手、用講還是用肢體動作來玩遊戲,總比不上用「腦電波」思想控制。    其實以往的科幻小說中常常見有用到腦電波「意識控制」的未來機械,但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不少科學家在研究以腦電波控制機械的方法,透過裝置在大腦上的微小電極,感受腦電波的細微電波變化,只要用腦來移動遊標,不需要靠肢體動作,就可以進行機械操縱。
  • 通過水在大腦中流動的可視化來研究亨廷頓舞蹈病
    通過水在大腦中流動的可視化來研究亨廷頓舞蹈病 2020-11-27 13: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攜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紙屑大小卻堪比超算
    研究人員所用的晶片物理體積比一片紙屑還要小,但卻被工程師們放置了成千上萬個「人工大腦突觸」,這種被稱為「憶阻器」的矽基元件,能夠模仿人類大腦中信息傳遞的突觸結構。研究展示了一種很有前途的新型神經形態器件憶阻器設計——基於一種新型電路的電子器件,這種電路以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這種受大腦啟發的電路可以被植入小型可攜式設備中,執行只有今天的超級計算機才能處理的複雜計算任務。與其他現有版本的人工大腦突觸相比,這種突觸的性能有所改善,而且可以在一個晶片上進行組合。
  • 語言是如何把信息塞進大腦裡的?-虎嗅網
    最近他的實驗室完成一項基於自然行為設計的腦活動研究,在語言神經學領域發現了一些超出預期的結果。和珀佩爾的批評類似的觀點可以回溯到數十年前。在70年代,頗具影響力的計算神經科學家大衛·馬爾表示,要想了解行為產生的原因,我們需要研究大腦和其他信息處理系統面臨的具體問題和產生的具體解決方案。他稱其為計算層分析。
  • 大腦記憶或許來自於海馬體的腦電波振蕩,科學家發現一種奇特波動
    宇宙是人類科學研究中最複雜的一類,那麼有沒有比研究宇宙更複雜的科學項目呢?答案是肯定的,大腦的科學研究就遠遠比宇宙研究更加複雜,因為科學家至今都無法解讀很多大腦的秘密,而相對於宇宙科學來說,科學家起碼能夠揭示很多宇宙基礎物理現象。
  • 「迷你大腦」發出類似早產兒的腦電波 類器官將形成自我意識?
    」第一次自發地產生類似人類的腦電波,其腦電波模式看起來與早產兒相似。這一進步可以幫助科學家研究早期的大腦發育。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相當緩慢,部分原因是難以獲得用於分析的胎兒組織樣本,並且幾乎不可能在子宮內檢查胎兒。許多研究人員對這些「類器官」的前景感到興奮,這些「類器官」在作為3D培養物生長時,可以發展出一些在大腦中看到的複雜結構。但該技術也提出了關於創造可以發展意識的微型器官的倫理問題。
  • 你知道腦電波嗎? 腦電波是什麼鬼?
    你知道腦電波嗎? 腦電波是什麼鬼?時間:2016-12-01 11:04   來源:百度知道日報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你知道腦電波嗎? 腦電波是什麼鬼? 現代科學研究已經知道,人腦工作時會產生自己的腦電波,可用電子掃描儀檢測出,至少有四個重要的波段。
  • 腦電波信息交流時代,中文將成為最高效的交流神器
    我認為未來人類的交流方式分兩個階段:1、大腦結構不變下的人類交流人類生物大腦不發生結構性改變,運算機制不發生改變,只對信息發送方式進行改變的交流。目前最可能的信息交流方式是,把腦電波轉換成「文字數據」,無線發送給對方。腦電波是神經元運算時的放電現象。
  • 造夢機來了,潛入大腦、控制夢境,MIT研發定向夢境孵化設備
    但在催眠階段時,人們處於從清醒到入睡(或反過來)的過程中,能夠聽到並處理音頻信息。在這種狀態下,大腦特別容易接受對夢的暗示。因此,該團隊就利用這一特點,研究出一種名為 Dormio 的可穿戴設備。該設備形似手套,裝有傳感器,可以輕鬆地戴在手上。
  • 美研發腦電波「翻譯」設備 「入侵」霍金大腦解讀思維
    目前,霍金正在嘗試iBrain腦電波掃描器。據英國《每日電訊報》6月24日報導,目前,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正在同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合作,試圖利用一種名為iBrain的腦神經設備來「解讀」失語病患的腦電波,並通過電腦同他們進行交流。在過去的近30年中,霍金因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而喪失了語言能力,他一直利用電腦語言合成器來繼續自己的科學研究。
  • 大腦中的腦電波易受手機電磁波幹擾
    緊接著,從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又傳出消息,動物實驗研究表明,手機對胎兒的腦組織有損害。  5年前,北京天壇醫院就曾在醫院病房的醒目位置張貼著「為了病人的安全,請您禁用手機」的提示。膠質瘤診療中心病房的呂護士長告訴記者,這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手機輻射不僅會干擾儀器的診斷,還會使近距離接觸的病人受到危害。
  • 腦電波頻率研究
    --美國 荷西•西瓦       學習心理學時,碰到催眠這個術語,我進入該領域進行研究。碰到超心理學這個術語,我也進入該領域去研究。後來碰到腦電圖這個語,我同樣進入該領域去研究 。我開始進行實驗,檢查人們的大腦。
  • 神秘的超低頻腦電波
    每隔幾秒,大腦會發出一個腦電波,就像海面上升起一個巨大的波浪。幾十年前,科學家在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掃描人和動物的大腦時,首次發現了這種超低頻腦電波,不過,當時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只是一種電子噪音,或是幾種較快腦電波的集合,沒有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