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只是一個智慧機器人,操縱你的是你細胞內的遺傳基因。一定會問我怎麼可能是機器呢?我有智慧、有思想,別急,看完這個視頻你會找到答案的。
在大約三十億到四十億年前,海洋中的一些簡單的化合物有水、二氧化碳等,經過漫長的化學反應之後,出現了複雜的有機大分子,類似於蛋白質、糖類、核苷酸等。
這一點在一九五三年美國化學家哈羅德、尤裡斯坦利米勒進行的原湯試驗中已經實現。之後經過漫長的演化,一個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它具有一種特殊的性質,能夠複製自己,我們稱之為複製基因。
不過你可能會想,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得多低呀?怎麼剛好就發生了呢?如果用人的一生來看,發生這種偶然情況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並且基本上可以將其視為不可能,但是如果時間是一億年這樣長久的時間去考慮的話,就有可能發生。
所以傳說中的複製基因就這樣誕生。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基因需要儘可能地複製自己,但複製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完全精確。於是隨著複製錯誤產生和擴散,原始海洋裡卻充滿了有好幾個品種的複製分子組成的種群。
這樣一來,不同品種的複製基因就形成了競爭關係,相互爭奪。海洋中用來複製自己的材料,在競爭中有一些複製基因相比其它的基因而言,可能壽命更長,複製的速度更快,或者複製的精確度更高。
具備這三個特點的複製基因明顯更具有生存的優勢。於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化,那些生存時間短、複製速度慢或出錯率高的基因就日漸稀少,甚至一些品種難逃絕種的命運,這便是自然的選擇。也就是進化的實質。
於是漫長的進化就這樣開始,不同的環境篩選出不同的進化方向,單細胞、多細胞,植物、動物相繼出現,生物越來越多樣化,基因不斷為自己製造各種生存機器。
後來隨著新的競爭對手陸續出現,基因也不斷進化,直到人的出現。那麼上述的機器人在哪裡呢?看到這裡我想你已經猜到了,沒錯,我們以及其他的一切生物都是各種基因所創造的機器,他們創造了我們創造了我們的肉體和心靈,我們只是基因用來繁衍的工具。經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最大化自己的生存機會,在某些情況下會滋長出一種個體行為的自私性。
我們來舉個例子,南極洲的企鵝有一種膽怯的行為,它們矗立在水邊,由於有被海豹吃掉的危險,在潛入水中前就躊躇猶豫。
但只要有一隻先潛入了水中,其餘的就會知道水中是否有海。自然沒有哪一個肯當實驗品,所以大家都在等,有時甚至相互往水中推。
這便是基因的自私性所導致的個體行為的自私性。但是這明顯是個體自己採取的行為,跟基因有什麼關係呢?事實上個體的行為本質上是由基因控制的,我們的身體、大腦以及神經系統都是由基因控制建造的,基因通過間接的方式來對生存機器的行為施加最終的影響。因此基因是策略制定者,而生存機器執行者。
那麼如果基因是自私的,個體的利他行為又怎麼解釋呢?例如羚羊媽媽為了保護幼崽讓幼崽逃離,把自己送到了鱷魚的口中。這個在個體的角度來看,它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獻出了生命。
但從基因的角度來看,小羚羊體內有它的基因拷貝,犧牲自己一個而保護更多的後代,對於基因的生存來說是更有利的。像這種明顯的例子。行為實際上是基因偽裝起來的自私行為。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我們有意識會思考,甚至會去思考我們體內基因的自私性,難道這也是基因操控的?如果我們完全被控制,那意識為什麼會出現呢?這是基因對生命的弱約束。生命所處的外部環境瞬息萬變,難道要等到基因轉錄成蛋白質改變身體來應對嘛。
所以基因讓生命擁有自主意識去決策,通過思考來決定行為。不過隨著意識在生物進化下的不斷發展,基因的約束會變得越來越弱。
人類依靠自我的意識,產生了可以擺脫基因控制的人類所特有的複製基因密碼。那麼什麼是面目呢?所謂面目就是一種文化基因,它可以是一首歌曲、一本書的內容,或者某個人的觀點。
這些秘密通過人類的大腦進行複製傳播,就好比基因通過身體複製傳播一樣。而對於人類而言,慄木比基因更重要,比如孔子的基因到今天可能已經。所剩無幾了,但是孔子的秘密卻仍然存在於千千萬萬個人的大腦之中。
因此我們可以同我們自私基因的本能相抗衡,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複製基因的暴政。說到這裡,你是不是在想,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難道真的是因為基因的複製而存在的工具?為了實現基因自私的生存目的,我們就按部就班的出生、長大、結婚、生子,從一個受精卵開始,最終又把所有的生存和繁衍努力的還原為另一個受精卵。從自私基因的角度來看,人生確實是沒有意義的,但作為有主觀意識的人類,我們可以為自己的生命確定意義,聽自己的聲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基因是自私的,但人生仍然是你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