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並非是由大腦控制的,而是細胞與遺傳基因在指揮你!

2020-12-03 OEM專家

其實你只是一個智慧機器人,操縱你的是你細胞內的遺傳基因。一定會問我怎麼可能是機器呢?我有智慧、有思想,別急,看完這個視頻你會找到答案的。

在大約三十億到四十億年前,海洋中的一些簡單的化合物有水、二氧化碳等,經過漫長的化學反應之後,出現了複雜的有機大分子,類似於蛋白質、糖類、核苷酸等。

這一點在一九五三年美國化學家哈羅德、尤裡斯坦利米勒進行的原湯試驗中已經實現。之後經過漫長的演化,一個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它具有一種特殊的性質,能夠複製自己,我們稱之為複製基因。

不過你可能會想,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得多低呀?怎麼剛好就發生了呢?如果用人的一生來看,發生這種偶然情況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並且基本上可以將其視為不可能,但是如果時間是一億年這樣長久的時間去考慮的話,就有可能發生。

所以傳說中的複製基因就這樣誕生。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基因需要儘可能地複製自己,但複製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完全精確。於是隨著複製錯誤產生和擴散,原始海洋裡卻充滿了有好幾個品種的複製分子組成的種群。

這樣一來,不同品種的複製基因就形成了競爭關係,相互爭奪。海洋中用來複製自己的材料,在競爭中有一些複製基因相比其它的基因而言,可能壽命更長,複製的速度更快,或者複製的精確度更高。

具備這三個特點的複製基因明顯更具有生存的優勢。於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化,那些生存時間短、複製速度慢或出錯率高的基因就日漸稀少,甚至一些品種難逃絕種的命運,這便是自然的選擇。也就是進化的實質。

於是漫長的進化就這樣開始,不同的環境篩選出不同的進化方向,單細胞、多細胞,植物、動物相繼出現,生物越來越多樣化,基因不斷為自己製造各種生存機器。

後來隨著新的競爭對手陸續出現,基因也不斷進化,直到人的出現。那麼上述的機器人在哪裡呢?看到這裡我想你已經猜到了,沒錯,我們以及其他的一切生物都是各種基因所創造的機器,他們創造了我們創造了我們的肉體和心靈,我們只是基因用來繁衍的工具。經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最大化自己的生存機會,在某些情況下會滋長出一種個體行為的自私性。

我們來舉個例子,南極洲的企鵝有一種膽怯的行為,它們矗立在水邊,由於有被海豹吃掉的危險,在潛入水中前就躊躇猶豫。

但只要有一隻先潛入了水中,其餘的就會知道水中是否有海。自然沒有哪一個肯當實驗品,所以大家都在等,有時甚至相互往水中推。

這便是基因的自私性所導致的個體行為的自私性。但是這明顯是個體自己採取的行為,跟基因有什麼關係呢?事實上個體的行為本質上是由基因控制的,我們的身體、大腦以及神經系統都是由基因控制建造的,基因通過間接的方式來對生存機器的行為施加最終的影響。因此基因是策略制定者,而生存機器執行者。

那麼如果基因是自私的,個體的利他行為又怎麼解釋呢?例如羚羊媽媽為了保護幼崽讓幼崽逃離,把自己送到了鱷魚的口中。這個在個體的角度來看,它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獻出了生命。

但從基因的角度來看,小羚羊體內有它的基因拷貝,犧牲自己一個而保護更多的後代,對於基因的生存來說是更有利的。像這種明顯的例子。行為實際上是基因偽裝起來的自私行為。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我們有意識會思考,甚至會去思考我們體內基因的自私性,難道這也是基因操控的?如果我們完全被控制,那意識為什麼會出現呢?這是基因對生命的弱約束。生命所處的外部環境瞬息萬變,難道要等到基因轉錄成蛋白質改變身體來應對嘛。

所以基因讓生命擁有自主意識去決策,通過思考來決定行為。不過隨著意識在生物進化下的不斷發展,基因的約束會變得越來越弱。

人類依靠自我的意識,產生了可以擺脫基因控制的人類所特有的複製基因密碼。那麼什麼是面目呢?所謂面目就是一種文化基因,它可以是一首歌曲、一本書的內容,或者某個人的觀點。

這些秘密通過人類的大腦進行複製傳播,就好比基因通過身體複製傳播一樣。而對於人類而言,慄木比基因更重要,比如孔子的基因到今天可能已經。所剩無幾了,但是孔子的秘密卻仍然存在於千千萬萬個人的大腦之中。

因此我們可以同我們自私基因的本能相抗衡,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複製基因的暴政。說到這裡,你是不是在想,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難道真的是因為基因的複製而存在的工具?為了實現基因自私的生存目的,我們就按部就班的出生、長大、結婚、生子,從一個受精卵開始,最終又把所有的生存和繁衍努力的還原為另一個受精卵。從自私基因的角度來看,人生確實是沒有意義的,但作為有主觀意識的人類,我們可以為自己的生命確定意義,聽自己的聲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基因是自私的,但人生仍然是你們自己。

相關焦點

  • 由你的遺傳基因決定
    這個問題歸根結底源於遺傳因素,遺傳信息會影響你的大腦如何處理苦味和冰飲料。事實上是啤酒含有的苦味觸發了我們的一種進化開關,這種開關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遠離潛在的有毒食物和水源,而且這種觸發情況在一部分人當中更加強烈。但是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啤酒的苦味。
  • 人體的秘密:遺傳基因對人類性格的影響?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人的性格是由自身經歷和周圍環境決定的。俗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最新的科學證據表明,有些人敢冒風險、追求新奇,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們身上的遺傳基因與眾不同。研究發現,人的性格確實和遺傳基因有關。
  • 基因定向遺傳和基因突變
    基因定向變異和基因突變遺傳學我們大腦的功能有多強大?你有沒有想過,也許我們的大腦容量並沒有科學家所說的那麼大,如果你了解我們大腦的工作原理以及結構後也許你就會明白,或許我們的大腦容量並不大,只是我們會思考,會創新而已。下面我們就來猜想一下我們的大腦是怎麼工作的?我們先來說說記憶吧!
  • 用「光遺傳」改造基因控制大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頒給了他
    開創光遺傳學學派1999年,有個神經學科學家幻想著用光來控制大腦。他是光遺傳學的創始人,也是第一個通過基因改造神經細胞的科學家,因此可以用光控制神經細胞的電活動。這涉及將用於光響應性視蛋白的DNA插入細胞中。麥森伯克對大腦中含有光響應神經細的飼養型動物進行了類似的基因改造,並且首次證明這些動物的行為可以被遠程控制。
  • 用「光遺傳」改造基因控制大腦治病,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頒給了他
    兩年後,世界上誕生了一種叫做光遺傳學的技術:這個神經科學家成功地通過基因改造神經細胞,讓神經細胞擁有了對光產生反應的蛋白質,結果他就可以將光照射到細胞,接下來這些神經細胞裡的電子活動就會被觸發。這個神經學科學家就是吉羅·麥森伯克(Gero Miesenböck)。他是光遺傳學的創始人,也是第一個通過基因改造神經細胞的科學家,因此可以用光控制神經細胞的電活動。
  • 倒底是基因控制著人體進化,還是人體進化在改進著基因?
    自從西方生命科學發現了生命基因遺傳以來,它就想用基因來解釋生命進化的所有問題。人類是生命進化的結果,因此,人類的基因遺傳,也成了決定人生前途命運的唯一定力。這種把生物的進化論定格在″基因決定論″上的結論,違背了中國「萬物有靈「的二元決定論法則。我研究中國文化的″萬物有靈″論以來,總結″靈性″的功能特點,總感覺到:生命的運動,不管是″求生″運動,求″偶&34;基因決定的″呢?
  • RNA控制核糖體基因的沉默
    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分子細胞》雜誌上。 核仁顯性是一種表觀遺傳現象,指基因表達發生改變但不涉及DNA序列的變化,可以由DNA甲基化之外的組蛋白編碼的改變引起。在這種現象中一套親代遺傳給雜合體子代的核糖體基因遭受沉默。當核仁在從單親那裡遺傳來的染色體上形成時,細胞核內就會發生核仁顯性現象。核糖核酸RNA基因的表達驅動了這些核仁的形成。
  • 科學家描繪人體細胞對基因的損傷反應
    基於CRISPR的遺傳篩選的出現,使得現在能夠進行人類細胞中基因-基因和基因-藥物相互作用的基因組規模分析。因此,可以無偏差地繪製人體細胞對DNA損傷反應的遺傳圖譜。為了提供人類細胞DNA損傷反應的無偏見全局性視圖,作者在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系RPE1-hTERT p53-/- Cas9中對27種遺傳毒性藥物進行了31次CRISPR/Cas9篩選,來繪製對DNA損傷和遺傳毒性劑反應的遺傳網絡圖譜,評估對多種遺傳毒性劑的反應(圖1)。
  • 你知道變成現在僅僅是由一個細胞而成為一個個體的嗎?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精子與卵子的結合是一個歷經艱辛的過程,那麼你知道精子與卵子結合後形成的受精卵是你生命的開始嗎?你攜帶了父親和母親的遺傳信息,然後成為這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以至於你的每一個細胞都有著那行信息,都充斥著相同的基因,只是有些表達出來,而有些沒有表達,出現了分化,其中有自身的有絲分裂、減數分裂。
  • 人體細胞沒有「七年之癢」(科普之窗)
    細胞的正常代謝,不會讓你變成一個不同的人。「七年之癢」,與大腦中神經細胞突觸連接的變化有關,因為突觸連接的數目和連接強度決定了我們的感官思維記憶。「七年之癢」,也與多巴胺的分泌及基因有關。    現在「七年之癢」已成為感情變化的專用描述,也成為許多人失戀療傷金句。
  • 研究揭示不同人體組織中基因表達的細胞類型特異性遺傳調控
    研究揭示不同人體組織中基因表達的細胞類型特異性遺傳調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4 13:42:31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Tuuli Lappalainen、Sarah Kim-Hellmuth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不同人體組織中基因表達的細胞類型特異性遺傳調控
  • 腦科學:左右利手的形成,並非是由大腦控制
    因為我們人體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之所以說習慣用左手的人頭腦更靈活,主要是左邊大腦控制右邊的身體而有20%的人會對空間和記憶的表現能力更強。 但並不是所有的左撇子都是右腦型,而人的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沒有一項科學研究說明左撇子比右撇子聰明,當然這也只是一個概率問題。
  • ...創建大腦神經元的基因表達「藍圖」 有望解釋大腦細胞多樣性的...
    2020年11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紐約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基因測序和機器學習技術對果蠅大腦中超過25萬個神經元進行分類,繪製出了大腦神經元中基因表達的發育藍圖,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神經元細胞在發育過程中能夠表現出最豐富的分子多樣性,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了此前未知類型的神經元細胞
  • 基因檢測並非無所不能 理性看待基因檢測
    目前,基因測序相關產品和技術已由實驗室研究演變到臨床使用。業內人士透露,包括產前基因檢測在內的基因測序相關產品和技術屬於當代前沿產品和技術研究範疇,涉及倫理、隱私和人類遺傳資源保護、生物安全以及醫療機構開展基因診斷服務技術管理、價格、質量監管等問題。
  • 專家稱人體細胞沒有「七年之癢」—新聞—科學網
    「七年之癢」,也與多巴胺的分泌及基因有關。 現在「七年之癢」已成為感情變化的專用描述,也成為許多人失戀療傷金句。他們這樣解釋七年之癢的理論:人體細胞新陳代謝,每三個月會替換一次,隨著舊細胞的死去,新細胞則誕生。由於不同細胞代謝時間和間隔的不同,將一身細胞全部換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說,在生理上,我們每七年就是另外一個人。 細胞真的也有「七年之癢」嗎?
  • 改變人類基因,能否達到控制大腦的目的
    改變人類基因,能否達到控制大腦的目的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大腦活動來自於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包括現在了解得很少的反饋迴路。神經重塑等詞語只是一種用來說明大腦活動並非像以前理解的那樣是一成不變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說,神經學家正在取得進展,換句話說,他們正在一層層解開這個複雜的問題。雖然科學發現的速度呈指數增長,但是「生命之書」仍需要許多許多代人來完成。
  • 何謂「致癌基因」?致癌基因如何促使人體發生癌症?
    有的蛋白質會分派至細胞膜上接收細胞外的訊息;有的在細胞核內調控基因表現;有的在細胞內負責合成能量分子 ATP;有些蛋白質會分泌到細胞外傳送訊息至其他細胞;也有負責清除自由基、修復 DNA 破損及複製染色體等蛋白質。有些基因表現出來的蛋白質扮演著調節細胞生長速度的角色,精密控制細胞的新生以滿足生體所需,不能過多或太少,若這些基因出了差錯,細胞就有可能生長過剩了。
  • 大腦衰老或是這個基因在作怪 大腦保持年輕的方法就在這裡!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研究人員利用來自4隻年輕獼猴、3隻老年獼猴44個腦區的547個轉錄組數據,研究了非人靈長類動物大腦老化的潛在分子遺傳機制,並找到可能導致大腦衰老的新標記基因。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期刊《基因組生物學》上。
  •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9 10:27:05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Patrick F.
  • Science特刊從轉錄組角度專注於人體遺傳變異
    人類表型的全貌源自常見和罕見的遺傳變異的混合,其中的一些遺傳變異會影響基因在體內的表達和剪接方式。十多年前,科學家們為了更好地了解遺傳多樣性對健康人體的影響,發起了基因型-組織表達(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 GTEx)聯盟。在此,Science期刊公布了這個項目的第三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的成果:共計5篇論文,展示了第8版(v8)GTEx的分析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