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北京的一夥科學家對小鼠做了件不「人道」的事情:他們把小鼠的某個基因敲除掉,這只可憐的雄性小鼠就變成了Gay,對雌性視而不見,轉而對弟兄們窮追不捨,甚至不爆菊不罷休。然後,科學家把因為這個基因被敲除而缺少的物質直接注射到小鼠的大腦裡,於是小Gay鼠又一下子被掰直,放棄男鼠改追女鼠,一往無前地OOXX去了……這個實驗說明什麼呢?一是科學家都愛折騰小白鼠,二是基因對哺乳動物的性取向有多重要。此項工作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自然》(Nature)上 [1]。
如果性取向是通過基因遺傳而來,那麼無法繁殖下一代的同性戀者,其同性戀基因如何遺傳下去呢?其實,「導致個體不育的基因,就不能在進化中生存」的觀點,只是進化論初學者的想法。
可以先舉一個反例。大家都知道,工蜂是蜂王的姊妹/女兒,她們是不育的,那麼她們構築蜂巢、採集花蜜的基因如何延續下去呢?答案只有一個:決定這些行為的基因來自於根本不會築巢採蜜的蜂王和雄蜂。可為什麼蜂王攜帶這些基因,卻不表現這類行為呢?那是因為這些基因沒有表達。導致基因不表達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受到某些環境因素的抑制,或者本身就是隱性基因。
回到同性戀基因如何遺傳的問題上來。目前已經有不少具有說服力的研究,在不斷揭示同性戀基因的遺傳之謎。2004年,義大利科學家報告,同性戀者的母親有更強的生育能力,且差別相當顯著——男同性戀的母親平均擁有2.7個孩子,而異性戀男人的母親平均只擁有2.3個,在其姨媽身上也具有類似的趨勢。這樣就彌補了男同性戀者不能生育的劣勢,使同性戀基因通過家族中「特別能生養」的女性同胞延續下去。
2010年,加拿大的科學家提出了另一個解釋——「親族選擇」學說。他們在太平洋中的薩摩亞島上展開實地研究,結果表明,男同性戀更多的關愛親族子女,比如他的侄女或者外甥,由此促進自身的種族延續。為了彌補自身沒有後代的劣勢,薩摩亞島上的每一位男同性戀都可能間接地促進侄女、外甥的數量增多2個左右[5]。如果你的孩子有這樣一位「超級大爺」或者「超級姨媽」,可真是有福氣了呢。
同性戀的成因依然沒有定論,但有兩點可以肯定:第一,無論是動物還是人,其性行為的作用都不可能、也不應該是以繁殖為唯一目的;第二,同性戀基因不會丟失,它已經走過了生物進化的漫漫長路,如果會被淘汰的話,它早就已經沒了,不是嗎?
不必因為同性戀是少數派,就要對其「特別關照」,存在即合理,在這個孤獨的星球上,大家都是一樣的。參考文獻:
[1] Liu, Y. (2011).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sexual preference revealed by genetic studies of 5-HT in the brains of male mice. Nature.
[2] Dongkyu, P., Junghoon, L., Dae-sik, L., and Chankyu, P. (2010). Male-like sexual behavior of female mouse lacking fucose mutarotase. BMC Genetics 11.
[3] Hu, S., Pattatucci, A. M. L., Patterson, C., Li, L., Fulker, D. W., Cherny, S. S., Kruglyak, L., and Hamer, D. H. (1995). Linkage betwee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chromosome Xq28 in males but not in females. Nature Genetics 11(3), 248-256.
[4] Camperio Ciani, A., Cermelli, P., Zanzotto, G., and Brooks, R. (2008). Sexually antagonistic selection in human male homosexuality. Plos One 3(6), e2282.
[5] Vasey, P. L., and VanderLaan, D. P. (2010). An Adaptive Cognitive Dissociation Between Willingness to Help Kin and Nonkin in Samoan Fa¡¯afafin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2),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