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性取向到底是先天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環境影響?
1993年,美國遺傳學家迪恩·哈默(Dean Hamer)首次提出「同性戀基因」(gay gene)理論,引發全球關注。
性取向到底是先天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環境影響?
多年來,人們從生物學、社會學、民俗學、心理學等角度,對生物界中存在的同性戀現象開展調查和研究。
隨著基因科學的發展,一些從事生物學與社會學交叉研究的學者,開始探索基因與性取向的關係。
阿蘭·桑德爾斯博士(Alan R. Sanders)是美國伊利諾州埃文斯敦醫院(Evanston Hospital)西北研究所(NorthShore Research Institute)的學者。西北研究所在基因研究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桑德爾斯教授是該所行為遺傳學(Behavior Genetics)研究的負責人。他領導的小組一直在就基因與同性戀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該團隊根據對409對同性戀兄弟及其異性戀家屬的血液研究,得出最新研究成果:在人類的X染色體與第8染色體上,存在著同性戀遺傳信息。桑德爾斯對自己的研究充滿信心,他宣稱,研究報告「大大削弱了所謂 性取向是可以選擇 的論調。」
桑德爾斯的研究報告,從某種意義上說並不新鮮,早在1993年,美國遺傳學家迪恩·哈默(Dean Hamer)就首次提出了「同性戀基因」(gay gene)理論,即人類性取向受基因影響,他認為該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由母親遺傳。該理論引發全球關注。當時,哈默等人調查了40名男性同性戀者,經他們同意提取其細胞做基因檢測。他們發現,這40人中,有30多人X染色體中具有相同的Xq28基因,因此認定Xq28基因可能控制著男性同性戀行為和趨向。
不過多年來,美國恐同(homophobia)人士一直對哈默的研究加以譴責。而桑德爾斯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許證明哈默的說法是對的,而且他們還擴展了哈默的學說,即不止X染色體上存在「同性戀基因」。還有一點,桑德爾斯的樣本人數也比哈默當年大大增加了。
2014年6月5日,《華盛頓郵報》對西北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報導,文章採訪了該所一位參與研究的麥可·貝利(Michael Bailey),他說,「性取向與後天選擇沒有任何關係。我們的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受基因控制,我們已經有證據可以證明,有兩組基因會影響男性的性取向。」但在那篇文章中,貝利並未把話說死,他又說,「基因的作用不完全是決定性的,肯定還有一些環境因素。」
荷蘭神經學專家迪克·斯瓦布(Dick F. Swaab)曾撰文指出,女性在懷孕期間的行為或所處環境,對孩子天生是雙性戀或同性戀者的機率有一定影響。
關於性取向先天還是後天的爭論,目前遠未到終結的時候。即便是桑德爾斯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如今也面臨正反兩面影響。
先說消極面,假設真的存在「同性戀基因」,並且該基因決定了一個人是「同志」(gay)還是「直人」(straight),那麼拋開那些持牴觸態度的保守人士不提,另外一些保守人士在接受「同性戀基因」的同時,也開始對一些「同性戀基因」研究項目進行資助,其出發點是將「同性戀基因」視為「基因缺陷」,他們試圖通過「基因藥物」或「基因治療」的方式,徹底解決性取向給他們帶來的「煩惱」。
不過,從積極面來說,「同性戀基因」會給那些掙扎在性取向認同的人們帶來哪怕是心理上的寬慰,讓他們明白自己與異性戀一樣,沒有什麼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