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學得好不好?基因說了算 | BMC Genomics

2020-12-07 科學網
「唱歌」學得好不好?基因說了算 | BMC Genomics

論文標題:The constitutive differential transcriptome of a brain circuit for vocal learning

期刊:BMC Genomics

作者:Peter V. Lovell, Nicole A. Huizinga, Samantha R. Friedrich, Morgan Wirthlin and Claudio V. Mello

發表時間:2018/04/03

數字識別碼:10.1186/s12864-018-4578-0

原文連結:https://bmcgenomic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64-018-4578-0?utm_source=other&utm_medium=other&utm_content=null&utm_campaign=BSCN_2_DD_Article_Sciencenet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D4jU_76NO2R0tk8yhxNz6Q

聲樂學習,即模仿他人發聲的能力,是人類口語習得的基礎。它是一種相對罕見的特性,目前認為是從少數哺乳動物群(如鯨目動物、蝙蝠)和三種鳥類(蜂鳥、鸚鵡、鳴禽)中進化而來的。

近期發表在BMC Genomics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斑胸草雀(Taeniopygia guttata)腦核的鳴聲控制系統基因差異化的表達及其與聲音模仿能力的關聯。

斑胸草雀(也常被稱為珍珠鳥或斑馬雀)是典型的鳴禽物種,對斑胸草雀進行最深入的研究發現:習得、記憶和產生聲音需要一組專門腦核的協調活動,這些腦核統稱為聲音控制系統。幾十年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在聲樂學習和歌曲創作的背景下,這些腦核(統稱為鳴聲控制系統)的組織、連接和生理特性。

斑胸草雀,Taeniopygia guttata。

斑胸草雀的鳴聲控制系統是由成兩個截然不同但相互連接的通路所構成的,包括直接聲動通路(DMP;圖1:黑核和投影,)這是歌曲的產生所必需的,和前腦通路(AFP;圖1:白核和投影),它們是產生歌曲和實現成年人的發聲可塑性所必需的。在成年人中,損害DMP的腦核會導致歌唱中斷,而微刺激可根據被刺激的大腦水平誘發呼叫或歌唱。在歌曲學習期間,對這些腦核的損傷會阻止成人對歌曲的學習。

圖2. 斑胸草雀聲樂學習和歌唱的主要大腦區域(本文中分析的區域用紅色標出)

之前已經有研究揭示了在這些發聲腦核中部分表達的基因,但是仍然缺少對這個系統的轉錄特徵的全面描述。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空缺,來自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s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對斑胸草雀聲樂控制系統中DMP的組分(即HVC,RA和nXIIts)以及AFP的X區域進行了徹底的轉錄組學分析,並與成年雄性中相鄰腦區的基因表達進行對比。鑑定出了斑胸草雀腦核中組成型表達的生物標記物。

圖3. 受到HVC,RA,nXIIts和X區差異化調節的生物標記物基因數目的韋恩圖

研究人員分析了之前用於識別唱歌調節基因的微陣列數據(www.zebrafinchatlas.org)、鳥類和人類中發聲腦核的特異性以及HVC的分子特徵。此外,還分析了380個基因的原位雜交數據,這不僅極大地擴展了分析的範圍,而且使研究者有機會評估未經微陣列分析的腦核的表達情況。重要的是,與以往研究的不同之處在於,本文章的研究者專注於識別在安靜,非唱歌的鳥類的歌曲系統中組成型表達基因的情況,從而排除了歌唱誘導表達帶來的混淆。同時還對微陣列進行了嚴格和廣泛的注釋工作,並使用原位雜交模式獨立地建立每個腦核中差異表達的高置信度截止值,分析未通過微陣列分析的腦核中的表達情況。同時還對與聲音系統的發育和生理學相關的特定基因家族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檢查未在微陣列上取樣的許多高度相關基因的原位雜交模式。在成年雄性鳥類中,研究人員最終確定了超過3300個基因,與相鄰腦區的情況不同,這些基因在一個或多個聲樂腦核中受到了差異化地調控。

此外,研究者還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揭示了這些基因可能參與分子通路調控的機制:如細胞形態發生,內在細胞興奮性,神經傳遞和神經調節,軸突介導和細胞間相互作用以及細胞存活等等。這些發現對現有脊椎動物中涉及到促進聲樂學習行為腦迴路的生物標記物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並且對大腦聲音控制迴路中可能起作用的的功能性分子提供了新的見解。

摘要:

Background

The ability to imitate the vocalizations of other organisms, a trait known as vocal learning, is shared by only a few organisms, including humans, where it subserves the acquisition of speech and language, and 3 groups of birds. In songbirds, vocal learning requires the coordinated activity of a set of specialized brain nuclei referred to as the song control system. Recent efforts have revealed some of the genes that are expressed in these vocal nuclei, however a thorough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ranscriptional specializations of this system is still missing. We conducted a rigorou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icroarrays, and conducted a separate analysis of 380 genes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s in order to identify molecular specializations of the major nuclei of the song system of zebra finches (Taeniopygia guttata), a songbird species.

Results

Our efforts identified more than 3300 genes that are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in one or more vocal nuclei of adult male birds compared to the adjacent brain regions. Bioinformatics analyses provided insights into the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these genes in molecular pathways such as cellular morphogenesis, intrinsic cellular excitability, neurotransmission and neuromodulation, axonal guidance and cela-to-cell interactions, and cell survival, which are known to strongly influence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song system. Moreover, an in-depth analysis of specific gene families with known involvement in regula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neuronal circuits provides further insights into possible modulators of the song system.

Conclusion

Our study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s of a brain circuit that evolved to facilitate a learned behavior in a vertebrate. The data provide novel insights into possible 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song control circuitry. It also provides lists of compelling targets for pharmacological and genetic manipulations to elucidate the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song behavior and vocal learning.

閱讀論文全文請訪問:

https://bmcgenomic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64-018-4578-0?utm_source=other&utm_medium=other&utm_content=null&utm_campaign=BSCN_2_DD_Article_Sciencenet

期刊介紹:

BMC Genomics (https://bmcgenomics.biomedcentral.com/, 3.730 - 2-year Impact Factor, 4.257 - 5-year Impact Factor ) is an open access, peer-reviewed journal that considers articles on all aspects of genome-scale analysis,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遺傳基因組學(Genetical genomics)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微陣列技術,  基因表達的數量性狀座位  (QTL),  基因調控網絡 摘要:               遺傳基因組學  (genetical  genomics)  是將微陣列技術和數量性狀座位  (QTL)  分析結合起來,全基因組水平上定位基因表達的QTL  (eQTL).
  • 你睡得好不好,微生物說了算!
    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腸道微生物還影響睡眠質量,你睡得好不好,微生物說了算!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hysiological Genomics上的研究報告揭示了睡眠幹擾和腸道微生物組改變之間的關聯,研究對機體實施睡眠幹擾並監測集體腸道微生物變化,發現幹擾睡眠會導致機體腸道不同類型細菌之間的失衡,包括與炎症相關細菌水平的增加等。
  • 生活中唱歌的人比比皆是,他們都唱得好嗎,怎樣練好唱歌
    「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我也沒辦法…」 生活中唱歌的人比比皆是,他們都唱得好嗎,怎樣練好唱歌歌唱是人最美好的語言,大家都羨慕唱歌好聽的人,當然,很多人對自己的聲音不滿意,也有好多人總是在後臺留言自己唱歌不好聽怎麼辦,其實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你,不好聽的原因是什麼你知道嗎?我思索再三,就告訴你唱歌不好聽究竟該怎麼辦。其實唱歌也是有技巧的,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 學得好不好,學生「說」了算——兼談質性評價的教學應用
    因而,學生學得好不好,往往是「考試」說了算、「分數」說了算、「標準答案」說了算、「老師」說了算……要從深層次上推進教學變革,就有必要從評價視角、方式方法等方面尋求突破。一、質性研究的興起20年前,我國第一部系統評介「質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專著《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陳向明,2000年)出版。
  • 聊一聊10X genomics的技術發展史
    |撰文:周老師對於基礎科研領域來說,如果有高通量單細胞檢測需要,10X genomics技術是比較好的選擇之一。因為該技術的發展線似乎就是圍繞基礎科研的各個組學單細胞研究展開的(如下圖)。2015 Linked Reads測序最早2015年,10X genomics技術實際是開發用構建基因組大片段linked reads文庫,用於輔助基因組組裝拼接的。但基因組組裝畢竟是小眾需求,所以很多人可能對這個應用不一定熟悉。
  • 我的血脂好不好,到底哪個指標說了算?
    體檢查門診查住院查 看不懂的指標搞不懂的箭頭 管住了嘴邁開了腿吃上了藥 指標升降病情好壞 到底誰說了算> 這可能是不少血脂異常病友的真實寫照…… 那麼到底哪個血脂指標說了算
  • 行為研究和基因組學來揭曉 | BMC Genomics
  • BMC Series 5 月精彩回顧
    原文連結:http://blogs.biomedcentral.com/bmcseriesblog/2018/06/19/highlights-bmc-series-may
  • 為什麼有的人唱歌好聽,有的人唱歌難聽?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的人唱歌那麼動聽,而有的人唱出來就像鬼哭狼嚎一般?有人說:「對於有些樂器,例如鋼琴和小提琴來說,我們會發現有些人天生就有很強的演奏能力。唱歌就很不一樣,因為所有人都能發聲,即使人們不學習歌唱技巧,也會用聲音來說話,因此所有人都能很熟練地控制聲音。會唱歌的和不會唱歌的人的差別關鍵在於訓練,先天條件並不是主要原因。」
  • BMC Genomics:基因「跳一跳」,跳出食管癌
    2015年7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英國劍橋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最近發現,在超過四分之三食道癌病例中,都有「跳躍基因」在增加遺傳基因的混亂。「跳躍基因」,稱為L1元素,可以自己連根拔起,並移動到新的DNA序列中,有時會不小心跳進控制細胞生長的基因中。本文主要作者Paul Edwards教授說:「這些跳躍基因在癌症細胞中「玩跳房子」的興奮程度比在正常細胞中高得多。」研究人員將腫瘤樣品的序列通過末端配測序(Paired-end sequencing)的方法,與參考基因組匹配序列中的異常之處。
  • 通過卵巢超聲圖像預測生殖系BRCA1-2狀態放射基因組學
    Germline BRCA 1-2 status prediction through ovarian ultrasound images radiogenomics: a hypothesis generating study (PROBE study).
  • 比較基因組學終將走向黃金時代
    大量基因組數據的深入研究,開闊了人類對物種進化及生命之樹(地球上所有生命之間的進化關係網絡,圖1)認識的眼界,推動了物種間的比較基因組學的研究。其中,基因組的結構特徵包括DNA序列、基因及基因家族、基因排序、調控序列和其它基因組結構標誌等(圖2)。
  • BMC Biology 最新內容目錄
    期刊:BMC Biology BMC Biology 最新內容目錄 閱讀原文: https://bmcbiol.biomedcentral.com
  • CRISPR/Cas9介導的非同源DNA敲入在多拷貝基因敲除中的應用 | BMC...
  • 新成員BMC Materials開始徵稿啦 | BMC系列邁入材料學
    utm_source=other&utm_medium=other&utm_content=null&utm_campaign=BSCN_1_DD_BMCMaterial_Scinet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jnONvn84qU8ahjuizB91BQ 2019年1月,BMC家族又迎來了新成員:
  • Science:利用單細胞基因組學進行人類細胞表型分析
    2019年10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篇近期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標題為「Mapping human cell phenotypes to genotypes with single-cell genomics」的綜述類型文章中,瑞士研究人員認為在了解構成人體的細胞表型和人類基因組如何被用來構建和維持每個細胞的目標中
  • 怎麼快速學唱歌?
    很多朋友們都非常喜歡唱歌,唱歌能夠排除不良的情緒,盡情放鬆自己。快速學習唱歌是有技巧的,在用嗓子,練習嗓子上面還是需要費一些功夫的。下面和小編一起來學習怎麼快速學唱歌這篇文章吧。可以去KTV練習唱歌。KTV就是業餘歌唱愛好者的一個很好的練習地方,有專業的話筒,還有配唱的明星,通過多練習唱歌可以更快的把握好歌曲的調韻,保證唱歌不跑掉,同時在練習的時候要找找自己的感覺,通常最放鬆的時候就是發音最自然的時候。找專業的音樂老師做指導。
  • BMC系列9月摘要
    BMC Plant Biology:AgriSeqDB:供農業相關植物物種功能學研究使用的在線RNA序列資料庫 論文連結:https://bmcplantbi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70-018-1406-2
  • 想學唱歌的人,先明白這些原理,在踏上音樂之路就不會走歪
    1、跟老師學唱歌時候記得一定要從中音區開始練,因為中聲區要紮實穩固,才能擴展音域,不然你會學的非常吃力浪費很多時間。,不要感覺你唱不好高音,所有的唱歌技巧都是可以練出來的4、先把唱歌的氣息方法完全練的如火純清,因為所有的唱歌技巧都是基於氣息之上,這個不先練好,所有的都不會練好。
  • 三個小訣竅,讓你迅速掌握唱歌的氣息,分分鐘唱好高音
    喜歡唱歌的朋友肯定很想和他們一樣擁有這麼好的歌唱能力,那麼,是不是我們就很難唱他們的歌呢?也不是,最主要的是要掌握正確的呼吸方式,我們唱歌有專門的呼吸方式,相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可是知道歸知道,很多人在唱歌的過程中卻運用不到氣息,依然用嗓子去吼叫,導致喉嚨緊張,甚至沙啞,卻依然唱不上去。氣息對於我們學唱歌的人來說就像是手術刀之於醫生一樣,醫生如果沒有手術刀,還怎麼做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