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雌生殖是什麼?符合達爾文進化論嗎?

2020-12-03 蜂部落

導讀:關於什麼是孤雌生殖的問題,是不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問題,蜂部落認為孤雌生殖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我們先來看看孤雌生殖與達爾文進化論的理論,然後看看孤雌生殖現象是不是滿足達爾文進化論的推斷。

孤雌生殖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孤雌生殖。孤雌生殖比較好理解,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理解為單獨的雌性進行了繁殖,也就是在沒有經過交配的情況下雌性繁殖。孤雌生殖的種類又比較多,有的動物在發生了交配後還能出現孤雌生殖現象,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少量的孤雌生殖現象

這種現象是指一些動物在進行了交配以後,還是偶爾會出現產下未受精卵的現象,這些未受精卵可以發育為完整個體。比如蜜蜂在經過交尾的情況下,會產下兩種不同蜂卵,一種是受精卵,一種是未受精卵,受精卵發育成工蜂,未受精卵發育成雄蜂,蜜蜂產下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主要根據巢房大小而定,在雄蜂的巢房中產下未受精卵,在工蜂的巢房中產下受精卵。

第二:正常的孤雌生殖

正常的孤雌生殖是指大量的孤雌生殖,在雌性動物或者物質在沒有經過受精作用的情況下出現正常的孤雌生殖現象,比如蜜蜂在沒有經過交尾的情況下也能產卵,但是產下的全是未受精卵,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蜜蜂孤雌生殖現象。孤雌生殖現象不但出現於間斷性孤雌生殖,有的動物還能進行常規的孤雌生殖,終身以孤雌生殖現象來進行繁衍。

第三:周期性孤雌生殖

周期性故此生殖是指雌性動物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有性生殖以後開始進行孤雌生殖,比如胡蜂在開始的時候蜂王產下較多的受精卵,發育成職蜂,而在後期需要培育新王的時候,胡蜂蜂王又開始產下未受精卵,發育成雄蜂,與未來的新王交配,這種產卵往往呈現周期性和季節性。

達爾文進化論的推斷

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我們可以簡單的總結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就是說生物之間存在著各種競爭,只有能夠勝出的生物才能夠得到保留,不適者將被淘汰,實際上就是一個自然選擇的結果,而生物通過遺傳和變異,在自然選擇的條件下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進化。

孤雌生殖為什麼符合達爾文進化論?

關於這個問題,蜂部落認為可以從蜜蜂的繁殖來看,蜂部落認為孤雌生殖現象有一種在物種遭遇滅種的時候出現奇蹟的感覺,相當於是物種適應自然的一種方式。比如一個正常的蜂群在正常情況下是只有蜂王會產卵的,但是如果蜂王死掉,則會出現工蜂產卵的現象,而工蜂產卵屬於孤雌生殖,將來只能培育成雄蜂,而雄蜂在本蜂群中是不會產卵的,也就是說如果蜂群中再沒有可能產生受精卵的雌性蜜蜂出現,則預示著這個蜂群滅亡。

但是工蜂的孤雌生殖現象並不是完全的沒有可能產下受精卵,很多進行孤雌生殖的動物是有產下少量受精卵的可能的,比如海角蜂的蜂王在進行孤雌生殖的時候,還可以產下大量的受精卵,中蜂和意蜂蜂王在沒有經過交配的情況下,產下的卵中有1%的比例是受精卵。從這點來說,如果沒有經過交配的蜂王完全沒有可能產下受精卵,則這個蜂群絕對的滅亡,但是如果有可能產下受精卵,只要概率不是零,這個蜂群都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正常的蜂群,所以蜂部落認為這是一種對自然選擇的適應,也是物種長期與自然作鬥爭形成的特殊行為,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推斷的。

相關焦點

  • 人類能孤雌生殖嗎?孤雌生殖的雙髻鯊,世界首例!
    你見過孤雌生殖的生物嗎?或者是需要精卵結合才能生殖的生物突然出現孤雌生殖的現象你見過嗎?你認為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嗎?為什麼呢?如果發生了,又會是什麼原因呢?不得不說,原本需要精卵結合才能生殖的生物突然出現孤雌生殖的現象,在生活中還真出現了!
  • 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地球生命在千百萬年的進化中,高等動物早已進化出了有性生殖這種更高級的生殖方式。那麼,科學家為什麼還要反其道而行之,去探索哺乳動物其他生殖方式的可能性?        突破哺乳動物有性生殖的「枷鎖」        自然界中,簡單的生命體,例如病毒和細菌,採用簡單的無性生殖方式;蜜蜂和螞蟻則採用孤雌繁殖方式——只要有蜂后或蟻后,就能保證種群的繁衍,一些低等動物,比如一些種類的蜥蜴、蛙和魚類,也有孤雌生殖現象。哺乳動物,則進化出了更高級的有性生殖方式。
  • 【光明日報】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地球生命在千百萬年的進化中,高等動物早已進化出了有性生殖這種更高級的生殖方式。那麼,科學家為什麼還要反其道而行之,去探索哺乳動物其他生殖方式的可能性?  突破哺乳動物有性生殖的「枷鎖」  自然界中,簡單的生命體,例如病毒和細菌,採用簡單的無性生殖方式;蜜蜂和螞蟻則採用孤雌繁殖方式——只要有蜂后或蟻后,就能保證種群的繁衍,一些低等動物,比如一些種類的蜥蜴、蛙和魚類,也有孤雌生殖現象。哺乳動物,則進化出了更高級的有性生殖方式。
  • 人類的終極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原標題:人類的終極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史記·三皇本紀》記載:「太白皋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竹書紀年》卷上記載:「黃帝,軒轅氏 ,母曰附寶 。見大電繞北鬥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
  • 哥斯拉的孤雌生殖是怎麼一回事?
    所以當大腦跟奶酪一樣多孔的主創把1998年版的哥斯拉描述成了一種「孤雌生殖」的動物時,我們不禁要問,這是什麼崎嶇的設定?「孤雌生殖」顧名思義,就是不需要雄性,雌性自身可以產生後代的繁殖方式。上世紀70年代,有發育學者給出過一個更嚴謹的定義:「無須精子,一個卵即可以發育成胚,而不管這個胚是否能發育成個體」。
  • 如果人類實現孤雌生殖,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但生殖能力在不同物種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多樣性, 大多數複雜的高等生物進行有性生殖。然而在自然界中, 一些低等植物、部分動物中存在著一種同性生殖的方式——孤雌生殖。如果要具體細分,還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一種是由物理化學方法激活卵子, 發育過程中不涉及精子的純粹孤雌生殖; 2.另一種是精子正常進入卵細胞並將其激活, 但精子的細胞核並不參與胚胎的發育, 胚胎的發育僅在雌核的控制下進行的孤雌生殖。
  • 蜜蜂孤雌生殖產下的是雄性還是雌性?具有繁殖能力嗎?答案來了
    關於孤雌生殖的雌性是不是可以誕下雄性的問題,其實存在孤雌生殖的生物比較多,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存在孤雌生殖現象,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蜜蜂,對於其他存在孤雌生殖現象的動物或者植物,如果我們要一一分析,那是一把龐大的工程,我們就以蜜蜂為例來看蜜蜂的孤雌生殖現象,本章內容包括下面幾個問題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楊運桂說,「這對我們理解印記基因的進化和功能,以及它們在發育和疾病中的作用都有重要意義。」  楊運桂所說的「印記基因」是怎麼給孤雄生殖添堵的,中國科學家又解除了什麼了不得的封印,你想弄明白嗎?  印記基因為啥支持異性戀?
  • 從「孤雌生殖」到「孤雄胚胎」:生育從此告別兩性?
    在此之後,多種不需要精子的生殖技術便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問世,以至於都有一些媒體宣稱女人生育不再需要男人了[1]。然而,到了2012年,中科院發表了關於「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的學術成果[2]卻似乎又讓廣大男同胞們實現了一次華麗麗的逆襲——你說不需要男人了,我還「孤雄」了,不需要女人了呢。但實際上,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到底是什麼?
  • 最新發現的四種孤雌生殖動物:雌竹節蟲獨自產子
    &nbsp&nbsp&nbsp&nbsp最新發現的四種孤雌生殖動物:雌竹節蟲獨自產子&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2
  • 中國科學家全球首次實現哺乳動物孤雄生殖
    最簡單的生命體——病毒,需要藉助宿主細胞進行擴增和繁殖;細菌和部分植物採用孢子繁殖,這是一種簡單的無性生殖;蜜蜂和螞蟻則採用孤雌繁殖,僅靠種群中的雌性就能繁育後代;而處於進化樹頂端的哺乳動物則採用有性生殖,這種精子和卵子結合的生殖方式既能夠保證群體基因組的穩定,又能通過基因重組推動物種的進化
  • 這種生物不僅能孤雌生殖,還能自我複製,它的存在不違背規律嗎?
    這個名字也形象地說明了這種蝦的特點,它們不但可以無限複製自身,還可以實現孤雌生殖。研究人員翻閱歷史資料發現,25年前這種蝦還沒有現在這麼有名氣,讓它變得世界聞名的是因為它自身的基因發生了突變。科學家研究發現,歐洲複製蝦體內的一個簡單發生改變後,它們就獲得了無限複製自身的能力。不僅如此,它們還額外獲得了另外一種能力,那就是孤雌生殖。
  • 科學家解開了蜜蜂孤雌生殖的基因之謎
    雪梨大學的科學家們,對生活在南非開普敦的海角蜂的一種特殊情況展開了遺傳學研究,結果解開了孤雌繁殖的某個基因之謎。這項發現不僅回答了困擾人們數十年的歷史問題,也在控制其它物種的蟲害方面具有潛在的重要意義。
  • 隆線溞孤雌生殖狀態基因表達譜研究
    隆線溞有兩種不同的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單性生殖)與兩性生殖。當外界條件比較適宜時,枝角類就行孤雌生殖。在環境條件惡化時,枝角類就行兩性生殖,這時種群中不僅有雌體,同時還出現雄體,二者隨即交配。兩種生殖方式的交替,是枝角類對外界環境的一種特殊適應,孤雌生殖在有利環境下充分利用了條件,而兩性生殖在不利環境下保證了種的生存與連續性。枝角類不但生殖方式特殊,還是一類重要的水生經濟動物。
  • 綠森蚺孤雌生殖:雌森蚺獨自孵化出三小蛇,其中兩條健康生存著!
    對於蛇類的繁殖方式,最為常見的就是兩種:卵生和卵胎生兩種,不管是卵生還是卵胎生,都需要雌蛇和雄蛇結合。但近日在美國波士頓的一個水族館中卻展現了兩條「獨特」的小綠森蚺:是因為這兩條小綠森蚺是有一條雌性綠森蚺罕見繁殖方式產出的——孤雌生殖!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這項研究證明哺乳動物孤雄生殖的主要障礙正是印記基因,並且首次證實我們可以跨越這些障礙。」未參與這項研究的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楊運桂說,「這對我們理解印記基因的進化和功能,以及它們在發育和疾病中的作用都有重要意義。」楊運桂所說的「印記基因」是怎麼給孤雄生殖添堵的,中國科學家又解除了什麼了不得的封印,你想弄明白嗎?
  • 克隆多利羊的實驗室獲準用孤雌生殖造人類胚胎
    東方網6月14日消息:日前,曾經因克隆多利羊而聞名世界的英國羅斯林研究所伊恩·維爾穆特研究小組得到該國首個胚胎幹細胞研究許可證,進行「孤雌生殖」的人類胚胎的製造。所謂孤雌生殖是指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直接發育成為胚胎,這種情況在自然界中的某些爬蟲和昆蟲身上會發生,無需雄性的參與,雌性可以直接繁殖。
  • 稻水象甲:孤雌生殖的水稻殺手,最早出現在美國,現在危害全球!
    稻水象甲是一種奇怪的昆蟲,這個種族裡是沒有雄性的,也就是說它們是孤雌生殖。但也正是這種緣故,它們對水稻的殺傷力極大,堪稱「水稻殺手」!為什麼會這樣呢?孤雌生殖在自然界中是少有的現象,也是一種有缺陷的生殖方式,為什麼呢?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物種如果一直以無性繁殖的方式進行下去,沒有其他外部基因物質的出現,那麼過不了幾代,這個物種將會因基因缺陷導致最後的絕種。
  • 若是孤雌繁殖成為女性的一種選擇
    就像楊笠的脫口秀中女性的溝通方式一樣,為何會這樣,因為無論我們說什麼,做什麼,我們怎麼吶喊,我們怎麼奮鬥,我們的思想總是被忽略。男性定義我們的思想,決定我們該怎麼去思考。直到今天,女性的意識開始甦醒;女性的能力開始被證明;女性的力量無法逃避;因為現如今,女性頂起來的,不只是半邊天。
  • 科學家研究"孤雌生育" 響尾蛇體內保存精液5年
    有科學家稱,這也「可能是一種進化結果」―――即「孤雌生育」。  它可能5年前曾經交配過  沃倫 布斯是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整合分子生態學家,他說,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有頜類脊椎動物門類中,都已經觀察到自然發生的所謂「孤雌生育」,只有哺乳動物除外。「我們已經在一些物種的基因組中找到了相關證據證明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