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稻水象甲,以水稻等作物為食,無論它在哪個地方,人們和它的戰爭就從未停止過!
稻水象甲是一種奇怪的昆蟲,這個種族裡是沒有雄性的,也就是說它們是孤雌生殖。但也正是這種緣故,它們對水稻的殺傷力極大,堪稱「水稻殺手」!
為什麼會這樣呢?
每隻雌蟲都能產生100到200粒卵,這些卵不需要受精就可以孵化,產生下一代的幼蟲和蛹,再產生新一代的雌蟲。 這樣的話,只要有一隻雌蟲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就有可能建立起一個種群。
稻水象甲的成蟲取食稻秧的部分葉肉,影響稻葉的光合作用。比起成蟲,稻水象甲的幼蟲危害對水稻生長發育影響更大,幼蟲直接影響其根系發育,減少水稻穗數。
孤雌生殖在自然界中是少有的現象,也是一種有缺陷的生殖方式,為什麼呢?
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物種如果一直以無性繁殖的方式進行下去,沒有其他外部基因物質的出現,那麼過不了幾代,這個物種將會因基因缺陷導致最後的絕種。
這就意味著,稻水象甲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但是,稻水象甲一直以孤雌生殖方式繁衍後代,絲毫沒有滅絕的趨勢,種群反而是不斷地擴張。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有一種叫做Wolbachia的革蘭氏陰性內共生菌在幫助它們不斷壯大。這種細菌廣泛分布於昆蟲、蟎等節肢動物門以及線蟲體內。科學家推測,孤雌生殖的稻水象甲之所以生生不息,與廣泛存在於其生殖系統內的共生菌Wolbachia有極大的關係。
稻水象甲是如何對水稻造成傷害的?
稻水象甲成蟲懷卵後幾乎天天產卵,產卵時間多為中午時分,產卵期約為30~60天。卵經過7天後孵化,即進入幼蟲生長階段,幼蟲期為30~45天。
幼蟲共4齡,1齡幼蟲取食少許葉鞘及附近組織,造成的為害狀不明顯。2齡以上幼蟲能鑽斷鬚根,附著或鑽入根中為害。幼蟲達到4齡後,危害開始加重,直接咬斷稻根,或在稻根上鑽出孔洞,使稻根不能正常向植株輸送水分和養分。
少量的幼蟲就可使秧苗生長緩慢,長勢不旺;幼蟲量大時,會造成整株枯黃甚至死苗,為害嚴重的地塊,會出現倒伏、植株矮小、成熟期推遲、產量降低等後果。
幼蟲在發育過程中還會多次轉根為害,造成很多水稻空根和斷根!
幼蟲生長為成蟲後,成蟲還有聚集過冬的習慣,而且死亡率極低。它們在田邊、路旁、林緣、荒地等潮幹土交界處的淺土層中越冬,土表有枯草落葉等覆蓋物是其越冬的必需條件,有時也在落葉、枯草下及稻草和稻茬堆中越冬。
等到第二年開春溫度上升時,稻水象甲便從越冬場所出來活動,這標誌著它們又一年為害的開始。
稻水象甲從哪來,到哪去?
稻水象甲是國際性農業植物檢疫性害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全球100種最具威脅性的外來人侵物種之一 ,我國也把稻水象甲列為國家級檢疫性有害生物。
稻水象甲原本生活在美國東部一帶,以野生禾本科、莎草科等潮溼地帶生長的植物為食。19世紀後半葉,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阿肯色州、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薩斯州等地開始大規模種植水稻,稻水象甲便轉而成為水稻上的重要害蟲,並逐漸向南蔓延至墨西哥、古巴和多米尼加等地。
1959年,稻水象甲又向西發展,入侵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薩克拉門託流域。10年後,它已經遍及整個美國的水稻種植區,成為美國水稻生產中的主要害蟲之一。
1976年,稻水象甲傳入亞洲,首先在日本愛知縣被發現,至1983年,稻水象甲幾乎遍及日本全境,並於5年後傳入韓國及朝鮮。
1988年,我國在河北省唐海縣首次發現了稻水象甲。稻水象甲剛剛在我國一些水稻產區出現的時候,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然而,沒過幾年的時間,這個小小的昆蟲不僅對水稻產區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甚至生態安全方面的風險。此後,它的疫區不斷向全國擴大,它幾乎威脅全國所有稻區的水稻生產,成為我國農業上傳播最迅速的外來有害物種。
為什麼稻水象甲的適應性這麼強,能在全球蔓延開呢?
事實上,在稻水象甲的身上幾乎具備了所有外來物種入侵的優勢條件!
它的繁殖力強且孤雌生殖,寄主範圍廣,棲息地環境多樣,遷飛擴散迅速,天敵少,越冬基數高,人為傳播概率大等。再加上成蟲水陸兩棲性、具有較強的耐飢性和耐窒息性、抗藥性和抗逆性強等特點,使得它們在世界範圍內暢通無阻。
與大多數外來人侵物種一樣,稻水象甲的遠距離遷移主要靠的是貨物的攜帶,因為它可以存在於稻穀、稻草中,或者在運輸稻草類物品的包裝物裡面,然後隨著海運或者空運的交通工具,依靠搭便車的方式,完成遠距離的傳播。
它還有一個能力,就是「懂一些簡單的飛行技術」!
稻水象甲的飛翔能力不是很強,但在風的幫助下,稻水象甲即可實現遠距離傳播。
有資料記載,它可借氣流一次遷移12000米以上。不僅如此,它還會藉助江河湖泊,完成水上的擴散。稻水象甲可以潛水和遊泳,以及隨水漂流,遷移相對比較近的距離。如果將其浸在海水或淡水中,均可存活20~ 45天。稻水象甲的發生與水有著密切的關係。它的分布也與水有密切關係,目前稻水象甲在全世界的發生區大多在沿海、沿江流域。
話題:你見識過稻水象甲的危害嗎?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