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水象甲:孤雌生殖的水稻殺手,最早出現在美國,現在危害全球!

2020-12-03 shans心理

這是稻水象甲,以水稻等作物為食,無論它在哪個地方,人們和它的戰爭就從未停止過!

稻水象甲是一種奇怪的昆蟲,這個種族裡是沒有雄性的,也就是說它們是孤雌生殖。但也正是這種緣故,它們對水稻的殺傷力極大,堪稱「水稻殺手」!

為什麼會這樣呢?

每隻雌蟲都能產生100到200粒卵,這些卵不需要受精就可以孵化,產生下一代的幼蟲和蛹,再產生新一代的雌蟲。 這樣的話,只要有一隻雌蟲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就有可能建立起一個種群。

稻水象甲的成蟲取食稻秧的部分葉肉,影響稻葉的光合作用。比起成蟲,稻水象甲的幼蟲危害對水稻生長發育影響更大,幼蟲直接影響其根系發育,減少水稻穗數。

孤雌生殖在自然界中是少有的現象,也是一種有缺陷的生殖方式,為什麼呢?

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物種如果一直以無性繁殖的方式進行下去,沒有其他外部基因物質的出現,那麼過不了幾代,這個物種將會因基因缺陷導致最後的絕種。

這就意味著,稻水象甲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但是,稻水象甲一直以孤雌生殖方式繁衍後代,絲毫沒有滅絕的趨勢,種群反而是不斷地擴張。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有一種叫做Wolbachia的革蘭氏陰性內共生菌在幫助它們不斷壯大。這種細菌廣泛分布於昆蟲、蟎等節肢動物門以及線蟲體內。科學家推測,孤雌生殖的稻水象甲之所以生生不息,與廣泛存在於其生殖系統內的共生菌Wolbachia有極大的關係。

稻水象甲是如何對水稻造成傷害的?

稻水象甲成蟲懷卵後幾乎天天產卵,產卵時間多為中午時分,產卵期約為30~60天。卵經過7天後孵化,即進入幼蟲生長階段,幼蟲期為30~45天。

幼蟲共4齡,1齡幼蟲取食少許葉鞘及附近組織,造成的為害狀不明顯。2齡以上幼蟲能鑽斷鬚根,附著或鑽入根中為害。幼蟲達到4齡後,危害開始加重,直接咬斷稻根,或在稻根上鑽出孔洞,使稻根不能正常向植株輸送水分和養分。

少量的幼蟲就可使秧苗生長緩慢,長勢不旺;幼蟲量大時,會造成整株枯黃甚至死苗,為害嚴重的地塊,會出現倒伏、植株矮小、成熟期推遲、產量降低等後果。

幼蟲在發育過程中還會多次轉根為害,造成很多水稻空根和斷根!

幼蟲生長為成蟲後,成蟲還有聚集過冬的習慣,而且死亡率極低。它們在田邊、路旁、林緣、荒地等潮幹土交界處的淺土層中越冬,土表有枯草落葉等覆蓋物是其越冬的必需條件,有時也在落葉、枯草下及稻草和稻茬堆中越冬。

等到第二年開春溫度上升時,稻水象甲便從越冬場所出來活動,這標誌著它們又一年為害的開始。

稻水象甲從哪來,到哪去?

稻水象甲是國際性農業植物檢疫性害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全球100種最具威脅性的外來人侵物種之一 ,我國也把稻水象甲列為國家級檢疫性有害生物。

稻水象甲原本生活在美國東部一帶,以野生禾本科、莎草科等潮溼地帶生長的植物為食。19世紀後半葉,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阿肯色州、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薩斯州等地開始大規模種植水稻,稻水象甲便轉而成為水稻上的重要害蟲,並逐漸向南蔓延至墨西哥、古巴和多米尼加等地。

1959年,稻水象甲又向西發展,入侵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薩克拉門託流域。10年後,它已經遍及整個美國的水稻種植區,成為美國水稻生產中的主要害蟲之一。

1976年,稻水象甲傳入亞洲,首先在日本愛知縣被發現,至1983年,稻水象甲幾乎遍及日本全境,並於5年後傳入韓國及朝鮮。

1988年,我國在河北省唐海縣首次發現了稻水象甲。稻水象甲剛剛在我國一些水稻產區出現的時候,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然而,沒過幾年的時間,這個小小的昆蟲不僅對水稻產區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甚至生態安全方面的風險。此後,它的疫區不斷向全國擴大,它幾乎威脅全國所有稻區的水稻生產,成為我國農業上傳播最迅速的外來有害物種。

為什麼稻水象甲的適應性這麼強,能在全球蔓延開呢?

事實上,在稻水象甲的身上幾乎具備了所有外來物種入侵的優勢條件!

它的繁殖力強且孤雌生殖,寄主範圍廣,棲息地環境多樣,遷飛擴散迅速,天敵少,越冬基數高,人為傳播概率大等。再加上成蟲水陸兩棲性、具有較強的耐飢性和耐窒息性、抗藥性和抗逆性強等特點,使得它們在世界範圍內暢通無阻。

與大多數外來人侵物種一樣,稻水象甲的遠距離遷移主要靠的是貨物的攜帶,因為它可以存在於稻穀、稻草中,或者在運輸稻草類物品的包裝物裡面,然後隨著海運或者空運的交通工具,依靠搭便車的方式,完成遠距離的傳播。

它還有一個能力,就是「懂一些簡單的飛行技術」!

稻水象甲的飛翔能力不是很強,但在風的幫助下,稻水象甲即可實現遠距離傳播。

有資料記載,它可借氣流一次遷移12000米以上。不僅如此,它還會藉助江河湖泊,完成水上的擴散。稻水象甲可以潛水和遊泳,以及隨水漂流,遷移相對比較近的距離。如果將其浸在海水或淡水中,均可存活20~ 45天。稻水象甲的發生與水有著密切的關係。它的分布也與水有密切關係,目前稻水象甲在全世界的發生區大多在沿海、沿江流域。

話題:你見識過稻水象甲的危害嗎?歡迎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生物入侵的危害多大?錯誤引入互花米草,只注重利益而忽視了危害
    傳入中國的主要害蟲類的外來入侵種有32種,如美國白蛾、美國稻水象甲;主要病原菌類外來入侵物種有23種,如甘薯黑斑病病原菌等稻水象甲是人工溼地一水稻最嚴重的外來人侵害蟲之一,是世界公認的最具毀滅性的檢疫害蟲,原產美國、古巴,由於危害性大,傳播速度驚人,被國際植保組織確定為世界性的檢疫性有害生物。1988 年從日本傳人我國,被國家列為重點防控的E大檢疫害蟲之一 。
  • 生物入侵的危害不大?三種入侵我國的生物,第一種後悔引入!
    稻水象甲,世界害蟲?傳入中國的主要害蟲類的外來入侵種有32種,如美國白蛾、美國稻水象甲;主要病原菌類外來入侵物種有23種,如甘薯黑斑病病原菌等。害蟲和病原菌類外來入侵物種大多數是在引進植物材料或運輸其他物資時無意引進的。另外,亦有一部分是通過自然傳播途徑傳人的。
  • 人類能孤雌生殖嗎?孤雌生殖的雙髻鯊,世界首例!
    你見過孤雌生殖的生物嗎?或者是需要精卵結合才能生殖的生物突然出現孤雌生殖的現象你見過嗎?你認為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嗎?為什麼呢?如果發生了,又會是什麼原因呢?不得不說,原本需要精卵結合才能生殖的生物突然出現孤雌生殖的現象,在生活中還真出現了!
  • 人類的終極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那麼這種單性生殖的生殖方式有沒有在人的身上真正出現過呢? 單性生殖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生殖方式(目前的單性生殖指的是孤雌生殖)。在低等的原生動物、無脊椎動物和低等脊椎動物中孤雌生殖是很常見的一種生理現象。像蚜蟲、竹節蟲、薊馬,還有大家所熟知的蜜蜂(只有蜂后能生殖),甚至科莫多龍(ZW 型染色體)也出現過孤雌生殖的現象。 那麼,人有沒有出現過孤雌生殖的現象?
  • 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將對基因疾病研究產生潛在巨大影響        日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胡寶洋研究員、周琪研究員和李偉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合作,對單倍體胚胎幹細胞進行印記基因修飾,在對其進行複雜胚胎操作後,得到了世界上首隻雙父親來源的小鼠,以及性狀正常的雙母親小鼠
  • 哥斯拉的孤雌生殖是怎麼一回事?
    科學家們目前掌握的孤雌生殖的動物有一千多種。最為人知的孤雌生殖的動物就是蜜蜂。蜂后雖然也與雄蜂交配,但是卻能產下受精和非受精兩種卵,前者發育成蜂后或者工蜂(由餵養幼蟲的不同食物決定),後者則發育成雄蜂。與蜜蜂親緣關係比較近的小火紅蟻也能孤雌生殖,與蜜蜂相反的是,蟻后通過孤雌生殖來繁育新蟻后,受精卵發育成不育的雌性工蟻和雄蟻。
  • 孤雌生殖是什麼?符合達爾文進化論嗎?
    孤雌生殖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孤雌生殖。孤雌生殖比較好理解,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理解為單獨的雌性進行了繁殖,也就是在沒有經過交配的情況下雌性繁殖。孤雌生殖的種類又比較多,有的動物在發生了交配後還能出現孤雌生殖現象,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 【光明日報】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突破哺乳動物有性生殖的「枷鎖」  自然界中,簡單的生命體,例如病毒和細菌,採用簡單的無性生殖方式;蜜蜂和螞蟻則採用孤雌繁殖方式——只要有蜂后或蟻后,就能保證種群的繁衍,一些低等動物,比如一些種類的蜥蜴、蛙和魚類,也有孤雌生殖現象。哺乳動物,則進化出了更高級的有性生殖方式。
  • 如果人類實現孤雌生殖,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但生殖能力在不同物種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多樣性, 大多數複雜的高等生物進行有性生殖。然而在自然界中, 一些低等植物、部分動物中存在著一種同性生殖的方式——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這一概念最早在1894年由科學家Owen提出, 指卵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胚胎或個體的能力,
  • 「孤雌生殖」小龍蝦席捲全球,是造福吃貨?醒醒吧,明明禍到臨頭了!
    這是已知的第一種能孤雌生殖的螯蝦!舒爾茨測了這種螯蝦的線粒體基因,發現和原產美國的龍紋螯蝦(Procambarus fallax)非常接近,可能是其近親。2003年,舒爾茨在《自然》上發表論文首次報告了這種螯蝦。
  • 最新發現的四種孤雌生殖動物:雌竹節蟲獨自產子
    &nbsp&nbsp&nbsp&nbsp最新發現的四種孤雌生殖動物:雌竹節蟲獨自產子&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2
  • 綠森蚺孤雌生殖:雌森蚺獨自孵化出三小蛇,其中兩條健康生存著!
    對於蛇類的繁殖方式,最為常見的就是兩種:卵生和卵胎生兩種,不管是卵生還是卵胎生,都需要雌蛇和雄蛇結合。但近日在美國波士頓的一個水族館中卻展現了兩條「獨特」的小綠森蚺:是因為這兩條小綠森蚺是有一條雌性綠森蚺罕見繁殖方式產出的——孤雌生殖!
  • 科學家解開了蜜蜂孤雌生殖的基因之謎
    雪梨大學的科學家們,對生活在南非開普敦的海角蜂的一種特殊情況展開了遺傳學研究,結果解開了孤雌繁殖的某個基因之謎。這項發現不僅回答了困擾人們數十年的歷史問題,也在控制其它物種的蟲害方面具有潛在的重要意義。
  • 隆線溞孤雌生殖狀態基因表達譜研究
    隆線溞有兩種不同的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單性生殖)與兩性生殖。當外界條件比較適宜時,枝角類就行孤雌生殖。在環境條件惡化時,枝角類就行兩性生殖,這時種群中不僅有雌體,同時還出現雄體,二者隨即交配。兩種生殖方式的交替,是枝角類對外界環境的一種特殊適應,孤雌生殖在有利環境下充分利用了條件,而兩性生殖在不利環境下保證了種的生存與連續性。枝角類不但生殖方式特殊,還是一類重要的水生經濟動物。
  • 從「孤雌生殖」到「孤雄胚胎」:生育從此告別兩性?
    對它們而言,只靠雌性就足以傳宗接代了,科學家們把這種繁育方式稱為「孤雌生殖」。一隻正在繁殖後代的蚜蟲,大部分蚜蟲都主要通過孤雌生殖產生。圖片來源:wiki.answers.com在孤雌生殖過程中,卵細胞(註:根據物種的不同,這裡的「卵細胞」指的可能是卵子,也可能是次級卵母細胞,下文主要討論哺乳動物,一概稱為次級卵母細胞)採用一種稱為「孤雌激活」的方式。使體內未受精的次級卵母細胞像已經受精了一樣地發生卵裂,並最終發育成胚胎——在這樣的過程中不需要精子。
  • 蜜蜂孤雌生殖產下的是雄性還是雌性?具有繁殖能力嗎?答案來了
    關於孤雌生殖的雌性是不是可以誕下雄性的問題,其實存在孤雌生殖的生物比較多,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存在孤雌生殖現象,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蜜蜂,對於其他存在孤雌生殖現象的動物或者植物,如果我們要一一分析,那是一把龐大的工程,我們就以蜜蜂為例來看蜜蜂的孤雌生殖現象,本章內容包括下面幾個問題
  • 中國科學家全球首次實現哺乳動物孤雄生殖
    然而,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正在探索生命形成的本質,人們心中固有的經典生殖規律可能會被打破。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指出,與孤雌生殖對應的孤雄生殖極其罕見,迄今只在一種斑馬魚中發現孤雄生殖。然而對於高等哺乳動物,無論孤雌生殖或孤雄生殖都不存在。
  • 克隆多利羊的實驗室獲準用孤雌生殖造人類胚胎
    東方網6月14日消息:日前,曾經因克隆多利羊而聞名世界的英國羅斯林研究所伊恩·維爾穆特研究小組得到該國首個胚胎幹細胞研究許可證,進行「孤雌生殖」的人類胚胎的製造。所謂孤雌生殖是指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直接發育成為胚胎,這種情況在自然界中的某些爬蟲和昆蟲身上會發生,無需雄性的參與,雌性可以直接繁殖。
  • 這種生物不僅能孤雌生殖,還能自我複製,它的存在不違背規律嗎?
    但是上帝在「造物」的時候也會出現紕漏,遺留下一些看似違背自然規律,但實際上是有章可循的物種。這些奇特的物種中有些獲得了無限繁殖的能力,有的獲得了軀體再生的能力,下面讓我們來了解其中的一些奇葩。首先要介紹的是歐洲大理石紋背小龍蝦,這種蝦還有另外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那就是「歐洲複製蝦」。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楊運桂所說的「印記基因」是怎麼給孤雄生殖添堵的,中國科學家又解除了什麼了不得的封印,你想弄明白嗎?  印記基因為啥支持異性戀?  在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甚至鳥類的世界裡,有時只靠一個超人媽媽就生出寶寶——這種現象叫「孤雌生殖」。但在哺乳動物的世界裡,「陰陽調和」一直是生兒育女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