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線溞孤雌生殖狀態基因表達譜研究

2020-12-03 科學網

 

2009年6月,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科學及信息重點實驗室與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作的研究成果,「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a set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of the parthenogenetic water flea Daphnia carinata」 論文在《分子遺傳學與基因組學》(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雜誌上發表。

 

隆線溞隸屬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綱(Crustacea)、鰓足亞綱(Branchiopoda)、雙甲目(Diplostraca)、枝角亞目(Cladocera)、溞科、溞屬 。隆線溞有兩種不同的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單性生殖)與兩性生殖。當外界條件比較適宜時,枝角類就行孤雌生殖。在環境條件惡化時,枝角類就行兩性生殖,這時種群中不僅有雌體,同時還出現雄體,二者隨即交配。兩種生殖方式的交替,是枝角類對外界環境的一種特殊適應,孤雌生殖在有利環境下充分利用了條件,而兩性生殖在不利環境下保證了種的生存與連續性。枝角類不但生殖方式特殊,還是一類重要的水生經濟動物。它具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佔乾重的40 % - 60 % ),還含有水產經濟類動物魚、蝦、蟹等生長發育所必需的胺基酸、維生素及鈣質,是生產上十分理想的活體餌料,其產量與漁業生產關係密切。

 

科研人員對樣品隨機測序(5′端)3072條,一共得到3,040條高質量的EST序列,並最終得到1,495條unique sequences(465條contigs和1,030條singletons)。通過與公共資料庫內的序列進行比對,總共注釋了959個(64%)基因。通過基因表達豐度和功能分析(主要是GO和KEGG),對其基因表達譜特徵有了全面的認識。其中與生殖和胚胎發育相關的基因共鑑定到57個基因,其中VTN和VTG基因所佔比重較高;發現了生殖特異性表達的基因如ubulin alpha chain;另外檢測到一些化學感應基因(CSP)和熱激蛋白(HSP)基因。推測這些密切感受環境變化的基因在孤雌生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為以後克隆其全長基因序列並研究功能奠定了基礎。

 

通過與近緣物種蚤狀溞(Daphnia pulex)基因組序列的比對,比對之後得到1,283條(86%)unique sequences與其基因組有較高的相似性。其中1,158條比對到基因的編碼區域,另外有125條序列比對到基因間區或者內含子區。這些結果從側面反映了水溞近緣種間(D. pulex和D. carinata)基因組序列、表達水平上的差異,為後續的比較基因組學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來源: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相關焦點

  • 人類能孤雌生殖嗎?孤雌生殖的雙髻鯊,世界首例!
    2001年,內布拉斯加州一個水族館誕生了一頭雙髻鯊,同一個水族箱的三隻雌鯊魚都可能是幼鯊的媽媽,但是它們在幼鯊誕生前至少三年未曾與雄鯊魚接觸!不幸的是,小鯊魚出生沒多久就被同缸的紅刺死了。佛羅裡達州和北愛爾蘭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它的DNA,證實它是通過孤雌生殖產生的鯊魚。
  • 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將對基因疾病研究產生潛在巨大影響        日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胡寶洋研究員、周琪研究員和李偉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合作,對單倍體胚胎幹細胞進行印記基因修飾,在對其進行複雜胚胎操作後,得到了世界上首隻雙父親來源的小鼠,以及性狀正常的雙母親小鼠
  • 人類的終極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那麼這種單性生殖的生殖方式有沒有在人的身上真正出現過呢? 單性生殖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生殖方式(目前的單性生殖指的是孤雌生殖)。在低等的原生動物、無脊椎動物和低等脊椎動物中孤雌生殖是很常見的一種生理現象。像蚜蟲、竹節蟲、薊馬,還有大家所熟知的蜜蜂(只有蜂后能生殖),甚至科莫多龍(ZW 型染色體)也出現過孤雌生殖的現象。 那麼,人有沒有出現過孤雌生殖的現象?
  • 【光明日報】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那麼,科學家為什麼還要反其道而行之,去探索哺乳動物其他生殖方式的可能性?  突破哺乳動物有性生殖的「枷鎖」  自然界中,簡單的生命體,例如病毒和細菌,採用簡單的無性生殖方式;蜜蜂和螞蟻則採用孤雌繁殖方式——只要有蜂后或蟻后,就能保證種群的繁衍,一些低等動物,比如一些種類的蜥蜴、蛙和魚類,也有孤雌生殖現象。
  • 如果人類實現孤雌生殖,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如果要具體細分,還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一種是由物理化學方法激活卵子, 發育過程中不涉及精子的純粹孤雌生殖; 2.另一種是精子正常進入卵細胞並將其激活, 但精子的細胞核並不參與胚胎的發育, 胚胎的發育僅在雌核的控制下進行的孤雌生殖。
  • 科學家解開了蜜蜂孤雌生殖的基因之謎
    雪梨大學的科學家們,對生活在南非開普敦的海角蜂的一種特殊情況展開了遺傳學研究,結果解開了孤雌繁殖的某個基因之謎。這項發現不僅回答了困擾人們數十年的歷史問題,也在控制其它物種的蟲害方面具有潛在的重要意義。
  • 哥斯拉的孤雌生殖是怎麼一回事?
    科學家們目前掌握的孤雌生殖的動物有一千多種。最為人知的孤雌生殖的動物就是蜜蜂。蜂后雖然也與雄蜂交配,但是卻能產下受精和非受精兩種卵,前者發育成蜂后或者工蜂(由餵養幼蟲的不同食物決定),後者則發育成雄蜂。與蜜蜂親緣關係比較近的小火紅蟻也能孤雌生殖,與蜜蜂相反的是,蟻后通過孤雌生殖來繁育新蟻后,受精卵發育成不育的雌性工蟻和雄蟻。
  • 從「孤雌生殖」到「孤雄胚胎」:生育從此告別兩性?
    大部分動物都需要雌雄兩性的結合才能繁殖後代,人也不例外——性,不但能給予浪漫的愛情,更可以防止基因的品質在傳播過程中發生退化,使得優秀的基因一代代地傳下去[3]。然而,自然界當中總有那麼一些「異類」,它們不需要交配,不需要受精,就可以繁殖後代。對它們而言,只靠雌性就足以傳宗接代了,科學家們把這種繁育方式稱為「孤雌生殖」。
  • 最新發現的四種孤雌生殖動物:雌竹節蟲獨自產子
    月22日消息,就我們所知,孤雌生殖現象又稱單性生殖,簡單來說就是動物完全不需要雄性個體,單獨的雌性就可以進行繁殖。&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一些人工養殖的蛇中,可見孤雌繁殖現象。之前雌蛇之所以選擇孤雌繁殖是因為身邊沒有雄蛇可以交配。2012年,美國塔爾薩大學研究人員沃倫-布斯發現,有兩窩野生蝮蛇也是通過孤雌繁殖產下。這一發現改變了之前人們的認識。
  • 孤雌生殖是什麼?符合達爾文進化論嗎?
    導讀:關於什麼是孤雌生殖的問題,是不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問題,蜂部落認為孤雌生殖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我們先來看看孤雌生殖與達爾文進化論的理論,然後看看孤雌生殖現象是不是滿足達爾文進化論的推斷。孤雌生殖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孤雌生殖。孤雌生殖比較好理解,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理解為單獨的雌性進行了繁殖,也就是在沒有經過交配的情況下雌性繁殖。孤雌生殖的種類又比較多,有的動物在發生了交配後還能出現孤雌生殖現象,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 綠森蚺孤雌生殖:雌森蚺獨自孵化出三小蛇,其中兩條健康生存著!
    對於蛇類的繁殖方式,最為常見的就是兩種:卵生和卵胎生兩種,不管是卵生還是卵胎生,都需要雌蛇和雄蛇結合。但近日在美國波士頓的一個水族館中卻展現了兩條「獨特」的小綠森蚺:是因為這兩條小綠森蚺是有一條雌性綠森蚺罕見繁殖方式產出的——孤雌生殖!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李偉課題組、周琪課題組和胡寶洋課題組聯合在《細胞—幹細胞》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由兩隻雄性小鼠基因結合產生的後代,第一次有機會呼吸這個世界的空氣——雖然只有短短兩天。  「這項研究證明哺乳動物孤雄生殖的主要障礙正是印記基因,並且首次證實我們可以跨越這些障礙。」
  • 這種生物不僅能孤雌生殖,還能自我複製,它的存在不違背規律嗎?
    這個名字也形象地說明了這種蝦的特點,它們不但可以無限複製自身,還可以實現孤雌生殖。研究人員翻閱歷史資料發現,25年前這種蝦還沒有現在這麼有名氣,讓它變得世界聞名的是因為它自身的基因發生了突變。科學家研究發現,歐洲複製蝦體內的一個簡單發生改變後,它們就獲得了無限複製自身的能力。不僅如此,它們還額外獲得了另外一種能力,那就是孤雌生殖。
  • 中國科學家全球首次實現哺乳動物孤雄生殖
    最簡單的生命體——病毒,需要藉助宿主細胞進行擴增和繁殖;細菌和部分植物採用孢子繁殖,這是一種簡單的無性生殖;蜜蜂和螞蟻則採用孤雌繁殖,僅靠種群中的雌性就能繁育後代;而處於進化樹頂端的哺乳動物則採用有性生殖,這種精子和卵子結合的生殖方式既能夠保證群體基因組的穩定,又能通過基因重組推動物種的進化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由兩隻雄性小鼠基因結合產生的後代,第一次有機會呼吸這個世界的空氣——雖然只有短短兩天。「這項研究證明哺乳動物孤雄生殖的主要障礙正是印記基因,並且首次證實我們可以跨越這些障礙。」未參與這項研究的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楊運桂說,「這對我們理解印記基因的進化和功能,以及它們在發育和疾病中的作用都有重要意義。」
  • 克隆多利羊的實驗室獲準用孤雌生殖造人類胚胎
    東方網6月14日消息:日前,曾經因克隆多利羊而聞名世界的英國羅斯林研究所伊恩·維爾穆特研究小組得到該國首個胚胎幹細胞研究許可證,進行「孤雌生殖」的人類胚胎的製造。所謂孤雌生殖是指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直接發育成為胚胎,這種情況在自然界中的某些爬蟲和昆蟲身上會發生,無需雄性的參與,雌性可以直接繁殖。
  • 科學家研究"孤雌生育" 響尾蛇體內保存精液5年
    布斯稱,他對一條蝮蛇科的響尾蛇進行DNA分析研究時發現,這條蛇在它大約1歲時在野外被捕獲,之後多年來一直在北卡羅來納州水族館展出,在此期間從未交配。其分子DNA指紋測定數據,也排除了它在出生地有過與雄性蝮蛇交配的可能性,而這條雌性蝮蛇卻實實在在地產下了4條幼蛇。由此證明蛇類是可能「孤雌生育」的。
  • 「孤雌生殖」小龍蝦席捲全球,是造福吃貨?醒醒吧,明明禍到臨頭了!
    研究界就是這樣注意到這種蝦的。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動物學家格哈德·舒爾茨(Gerhard Scholtz)試著單獨養了一隻大理石紋螯蝦,她沒有配偶,沒有藏著此前交配遺留下來的精囊,但她不斷產卵,孵出後代。舒爾茨檢查發現,這些後代全部是雌性。這是已知的第一種能孤雌生殖的螯蝦!
  • 動物所突破哺乳動物同性生殖障礙
    然而對於高等哺乳動物,無論孤雌生殖或孤雄生殖都不存在。科學家們人工構建出的孤雌或孤雄胚胎均在發育早期死亡。在爬行類和兩棲類不存在、而在哺乳類進化出來的印記基因被認為是阻礙哺乳動物同性生殖的重要因素。目前已經發現的印記基因超過100個,隨機分布於染色體的數十個區段上,表達模式由印記控制區段的差異甲基化來控制。
  • 稻水象甲:孤雌生殖的水稻殺手,最早出現在美國,現在危害全球!
    稻水象甲是一種奇怪的昆蟲,這個種族裡是沒有雄性的,也就是說它們是孤雌生殖。但也正是這種緣故,它們對水稻的殺傷力極大,堪稱「水稻殺手」!為什麼會這樣呢?孤雌生殖在自然界中是少有的現象,也是一種有缺陷的生殖方式,為什麼呢?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物種如果一直以無性繁殖的方式進行下去,沒有其他外部基因物質的出現,那麼過不了幾代,這個物種將會因基因缺陷導致最後的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