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全球首次實現哺乳動物孤雄生殖

2020-12-03 觀察者網

我們所在的這顆藍色星球上,每個角落裡似乎都有生命的存在。無論在進化樹上處於哪個位置,維持種族的繁衍是所有生命體都要必須面對的頭等大事。

最簡單的生命體——病毒,需要藉助宿主細胞進行擴增和繁殖;細菌和部分植物採用孢子繁殖,這是一種簡單的無性生殖;蜜蜂和螞蟻則採用孤雌繁殖,僅靠種群中的雌性就能繁育後代;而處於進化樹頂端的哺乳動物則採用有性生殖,這種精子和卵子結合的生殖方式既能夠保證群體基因組的穩定,又能通過基因重組推動物種的進化。

數以百萬年來,精子和卵子的結合被認為是高等動物新生命誕生的必經之路,同樣維繫著人類種族的繁衍。然而,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正在探索生命形成的本質,人們心中固有的經典生殖規律可能會被打破。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指出,與孤雌生殖對應的孤雄生殖極其罕見,迄今只在一種斑馬魚中發現孤雄生殖。然而對於高等哺乳動物,無論孤雌生殖或孤雄生殖都不存在。科學家們人工構建出的孤雌或孤雄胚胎均在發育早期死亡。在爬行類和兩棲類不存在、而在哺乳類進化出來的印記基因被認為是阻礙哺乳動物同性生殖的重要因素。

東京農業大學Kono實驗室曾在未成熟卵中刪除了2個印記控制區段,成功得到了活的孤雌小鼠,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雌生殖,引起廣泛關注。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胡寶洋研究員、周琪研究員和李偉研究員團隊合作,通過對單倍體胚胎幹細胞進行印記基因修飾並利用該細胞進行複雜胚胎操作的形式,得到了世界上首隻雙父親來源的小鼠,以及性狀正常的雙母親小鼠。相關工作於10月11日以長文的形式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上發表。

雙父親來源的小鼠  圖自phys.org網站

人造精子

科學家們首先創造了「人造精子」:在實驗室中,一顆小鼠的精子被注射到去除細胞核的卵子中,精子經歷了卵子的重編程後華麗地變身為一種新型的幹細胞—「孤雄單倍體幹細胞」。研究發現,孤雄單倍體幹細胞既保持了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和分化潛能,又同精子一樣僅具有1套染色體。更為神奇的是,科學家們利用孤雄單倍體幹細胞成功地替代精子完成了卵母細胞受精的使命,繁育獲得了後代。

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替代精子獲得後代

性別逆轉

那麼,單倍體幹細胞能否「性別逆轉」,實現孤雄單倍體幹細胞和孤雌單倍體幹細胞之間的轉換呢?然而要真正實現性別的「逆轉」可不容易。哺乳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為了區分精子和卵子,在各自的基因位置上進化出類似於「鎖」一樣的印記基因,而要想性別的「逆轉」,就要在印記基因上下功夫。科學家們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了小鼠孤雌單倍體幹細胞中兩個被稱為H19和IG的重要印記基因區域,這使得它們在基因形態上具有了精子的特徵。

孤雌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替代精子獲得雙母親基因組來源孤雌小鼠

孤雌生殖

經過了一系列「瞞天過海」的改造,來自雌鼠A的卵母細胞先被激活、之後完成了性別逆轉,並被再次注射進來自雌鼠B的卵母細胞中。「她們」最終突破了性別的束縛,獲得了愛的結晶,成功地發育成為由兩個雌性小鼠作為親本的後代,這就如同西遊記中神奇的「女兒國之水」,不需要「御弟哥哥」,哺乳動物的孤雌生殖已經在實驗室中成為了現實!

孤雌單倍體幹細胞經過基因編輯後注入卵母細胞中,能夠發育成個體

雙母親來源的小鼠  圖自phys.org網站

然而更多人的關注點在於這種來源的個體是否健康。正如公眾關心的一樣,我們驚奇地發現這種獲得個體除了意外獲得了長壽特性外,存在生長速度緩慢,焦慮難安的精神問題。為了獲得健康的雙母親來源的個體,科學家又找到了一個新的精子來源的大鎖——Rasgrf1,這把大鎖一加,獲得的孤雌個體就和正常個體無異。

3KO的小鼠比2KO的小鼠更加接近野生型小鼠


雙母親來源的小鼠  圖自phys.org網站

孤雄生殖

既然雌性之間的同性生殖已經被科學家攻克,那麼雄性之間的同性生殖也不會遠了。這一次,科學家試圖尋找限制雄性單倍體幹細胞的「枷鎖」。通過精確修飾孤雄單倍體幹細胞上6個印記基因(Nespas,Grb10,Igf2r,Snrpn,Kcnq1,Peg3),並將其與另外一枚精子同時注射到小鼠去核卵中,經歷多輪改造後,兩枚精子來源的胚胎也成功獲得了後代。然而,這種個體存在很多健康問題並不能存活。科學家將另外一個重要印記基因(Gnas)進行了精確修飾後,終於獲得了更為正常、健康的雙父親小鼠,並實現了短期的存活。

通過精確修飾孤雄單倍體幹細胞上6個印記基因,並將其與另外一枚精子同時注射到小鼠去核卵中,培養成胚胎幹細胞,通過四倍體補償的方式可以得到後代。7KO的小鼠相比與6KO的小鼠更接近正常小鼠,可以短期存活。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指出,該項研究利用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作為平臺,系統證明了哺乳動物中跨越同性生殖障礙需要經歷的三步:1、單倍體幹細胞展現出類似原始生殖細胞的「無印記」模式;2、在單倍體幹細胞中對特定印記區段進行修飾,建立新的印記模式;3、結合卵母細胞注射或四倍體囊胚補償技術獲得孤雌或孤雄動物。

該研究也證實了,更完善的印記修飾能夠完全跨越孤雌生殖障礙,獲得健康發育的孤雌動物。得到孤雄小鼠需要更多的印記修飾,而所有的孤雄小鼠均無法存活至成年,意味著相比孤雌生殖,孤雄生殖有著更多的障礙。這些發現對理解基因組印記的進化、調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對於開發新的動物生殖手段也有重要價值。

如今,哺乳動物同性生殖已在實驗室中獲得了成功。然而,科學仍在不斷發展,終有一天,我們將解開關於生命和人類自身的奧秘。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孤雄生殖小鼠首次降臨人世。王樂韻攝  距離下一個光棍節還有一個月,兩隻公老鼠喜獲結晶的消息就在朋友圈裡炸了鍋。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李偉課題組、周琪課題組和胡寶洋課題組聯合在《細胞—幹細胞》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由兩隻雄性小鼠基因結合產生的後代,第一次有機會呼吸這個世界的空氣——雖然只有短短兩天。  「這項研究證明哺乳動物孤雄生殖的主要障礙正是印記基因,並且首次證實我們可以跨越這些障礙。」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孤雄生殖小鼠首次降臨人世。 中國科學報 圖距離下一個光棍節還有一個月,兩隻公老鼠喜獲結晶的消息就在朋友圈裡炸了鍋。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李偉課題組、周琪課題組和胡寶洋課題組聯合在《細胞—幹細胞》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 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將對基因疾病研究產生潛在巨大影響        日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胡寶洋研究員、周琪研究員和李偉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合作,對單倍體胚胎幹細胞進行印記基因修飾,在對其進行複雜胚胎操作後,得到了世界上首隻雙父親來源的小鼠,以及性狀正常的雙母親小鼠
  • 【光明日報】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地球生命在千百萬年的進化中,高等動物早已進化出了有性生殖這種更高級的生殖方式。那麼,科學家為什麼還要反其道而行之,去探索哺乳動物其他生殖方式的可能性?  突破哺乳動物有性生殖的「枷鎖」  自然界中,簡單的生命體,例如病毒和細菌,採用簡單的無性生殖方式;蜜蜂和螞蟻則採用孤雌繁殖方式——只要有蜂后或蟻后,就能保證種群的繁衍,一些低等動物,比如一些種類的蜥蜴、蛙和魚類,也有孤雌生殖現象。哺乳動物,則進化出了更高級的有性生殖方式。
  • 如果人類實現孤雌生殖,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與之相對應的是孤雄生殖, 是指僅由雄性個體提供生殖細胞, 將兩個處理過的精子注入去核卵母細胞, 從而獲得胚胎甚至單獨個體, 這在自然界中幾乎不存在。在哺乳動物中, 同性生殖受到表觀遺傳基因組印記的限制有些基因只在母本或父本基因組中表達, 導致同性之間無法成功繁殖後代。
  • 動物所突破哺乳動物同性生殖障礙
    東京農業大學Kono實驗室曾在未成熟卵中刪除了2個印記控制區段,成功得到了活的孤雌小鼠,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雌生殖,引起廣泛關注。然而許多新的科學問題也隨之而來:為什麼在眾多印記區段中,僅僅改變兩個即可實現孤雌生殖?這些孤雌小鼠為什麼有發育缺陷?孤雄生殖有可能在最高等的哺乳動物中實現嗎?
  • 中科院實現哺乳動物同性繁殖:雌性小鼠完全健康,雄性早夭
    東京農業大學Kono實驗室曾在未成熟卵中刪除了2個印記控制區段,即H19和IG,就成功得到了活的孤雌小鼠。這也是全球實驗室中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雌生殖,曾引起廣泛關注。然而,許多新的科學問題也隨之而來:為什麼在眾多印記區段中,僅僅改變兩個即可實現孤雌生殖?這些孤雌小鼠為什麼有發育缺陷?
  • 2個同性雄老鼠已經生崽,你能接受人類同性生殖嗎?
    然而在一些低等植物、低等動物中存在另一種同性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孤雌生殖這一概念是1894年由科學家Owen首次提出,孤雌生殖的最顯著特點就是直接由卵細胞分裂,這一過程沒有任何精子參與,直接有卵細胞發育成新的個體,這一過程也被成為無性生殖。
  • 哥斯拉的孤雌生殖是怎麼一回事?
    科學家們目前掌握的孤雌生殖的動物有一千多種。最為人知的孤雌生殖的動物就是蜜蜂。蜂后雖然也與雄蜂交配,但是卻能產下受精和非受精兩種卵,前者發育成蜂后或者工蜂(由餵養幼蟲的不同食物決定),後者則發育成雄蜂。與蜜蜂親緣關係比較近的小火紅蟻也能孤雌生殖,與蜜蜂相反的是,蟻后通過孤雌生殖來繁育新蟻后,受精卵發育成不育的雌性工蟻和雄蟻。
  • 雌性鯊魚已生崽,雄性老鼠都抱娃,人類同性生殖還要多久?
    孤雌生殖這一概念是1894年由科學家Owen首次提出,孤雌生殖的最顯著特點就是直接由卵細胞分裂,這一過程沒有任何精子參與,直接有卵細胞發育成新的個體,這一過程也被成為無性生殖。接下來在2001年和2007年都發生了鯊魚的孤雌生殖,也就是說在魚類級別,比較高的鯊魚也會孤雌生殖。那麼,高等哺乳動物能否邁過同性生殖的坎呢?無性生殖太難了對於哺乳動物來講無性生殖或者同性生殖太難了,要解釋這一現象,先要從基因開始說起。
  • 我國科學家接連突破同性生殖障礙,沒對象也能生孩子了嗎?
    ,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雌生殖。孤雄生殖2018年10月,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胡寶洋研究員、周琪院士、李偉研究員合作,幹細胞領域頂級學術期刊 Cell Stem Cell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該研究在之前的基礎上,結合單倍體幹細胞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首次獲得具有兩個父系基因組的孤雄小鼠,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 中國科學家分享「直道超越」領跑故事—新聞—科學網
    紀念「盛放40年」科學演講活動在京舉行   26日下午,中科院舉辦「盛放40年」科學演講活動。來自人工智慧、量子信息、再生醫學、海洋科考等領域的中國科學家們分享了他們引領全球創新的科研歷程。   「過去我們總講彎道超車。但我認為,作為科技大國,不可彎道超車,必須創立新的直道,換道平行超車。」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飛躍說。他的一席話令其他演講者共鳴不已。
  • 從「孤雌生殖」到「孤雄胚胎」:生育從此告別兩性?
    在此之後,多種不需要精子的生殖技術便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問世,以至於都有一些媒體宣稱女人生育不再需要男人了[1]。然而,到了2012年,中科院發表了關於「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的學術成果[2]卻似乎又讓廣大男同胞們實現了一次華麗麗的逆襲——你說不需要男人了,我還「孤雄」了,不需要女人了呢。但實際上,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到底是什麼?
  • 人類能孤雌生殖嗎?孤雌生殖的雙髻鯊,世界首例!
    你見過孤雌生殖的生物嗎?或者是需要精卵結合才能生殖的生物突然出現孤雌生殖的現象你見過嗎?你認為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嗎?為什麼呢?如果發生了,又會是什麼原因呢?不得不說,原本需要精卵結合才能生殖的生物突然出現孤雌生殖的現象,在生活中還真出現了!
  • 人類的終極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原標題:人類的終極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史記·三皇本紀》記載:「太白皋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竹書紀年》卷上記載:「黃帝,軒轅氏 ,母曰附寶 。見大電繞北鬥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
  • 稻水象甲:孤雌生殖的水稻殺手,最早出現在美國,現在危害全球!
    稻水象甲是一種奇怪的昆蟲,這個種族裡是沒有雄性的,也就是說它們是孤雌生殖。但也正是這種緣故,它們對水稻的殺傷力極大,堪稱「水稻殺手」!為什麼會這樣呢?孤雌生殖在自然界中是少有的現象,也是一種有缺陷的生殖方式,為什麼呢?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物種如果一直以無性繁殖的方式進行下去,沒有其他外部基因物質的出現,那麼過不了幾代,這個物種將會因基因缺陷導致最後的絕種。
  • 同性老鼠已經生出了幼崽,人類離同性生殖還遠嗎?你能接受嗎?
    因此在動物身上的這種無性生殖往往也被稱為孤雌生殖。例如:母雞沒有受精的卵有時也能孵化出小雞,這是我們生活中最近的例子。聽了孤雌生殖當然你也會想到孤雄生殖,也就是雄性的繁殖細胞發育成了一個完整的個體,雖然這聽起來不可思議,在自然界極其罕見,但也有這種現象,目前我們只在斑馬魚這種生物的雄性身上發現了此現象。
  • 最新發現的四種孤雌生殖動物:雌竹節蟲獨自產子
    &nbsp&nbsp&nbsp&nbsp最新發現的四種孤雌生殖動物:雌竹節蟲獨自產子&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2
  • 孤雌生殖是什麼?符合達爾文進化論嗎?
    導讀:關於什麼是孤雌生殖的問題,是不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問題,蜂部落認為孤雌生殖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我們先來看看孤雌生殖與達爾文進化論的理論,然後看看孤雌生殖現象是不是滿足達爾文進化論的推斷。孤雌生殖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孤雌生殖。孤雌生殖比較好理解,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理解為單獨的雌性進行了繁殖,也就是在沒有經過交配的情況下雌性繁殖。孤雌生殖的種類又比較多,有的動物在發生了交配後還能出現孤雌生殖現象,大致可以分為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