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分享「直道超越」領跑故事—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分享「直道超越」領跑故事 紀念「盛放40年」科學演講活動在京舉行

 

 

 

 

 

 

「我們開發的系列人工神經網絡晶片依次叫diannao(電腦)、dadiannao(大電腦)和pudiannao(普電腦)。2016年時,還有國外學者專門撰文分析這些漢語拼音名字背後的涵義。」「我們就這麼順便傳播了中國文化。」在第31期「SELF格致論道」講壇上,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雲霽分享的「中國芯」故事,引來了聽眾們的會心一笑。

 

26日下午,中科院舉辦「盛放40年」科學演講活動。來自人工智慧、量子信息、再生醫學、海洋科考等領域的中國科學家們分享了他們引領全球創新的科研歷程。

 

「過去我們總講彎道超車。但我認為,作為科技大國,不可彎道超車,必須創立新的直道,換道平行超車。」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飛躍說。他的一席話令其他演講者共鳴不已。

 

「回望改革開放40年,中國崛起了聯想、曙光等企業。如今我們更多的使命,是打破總是跟蹤同行的現狀,去做一些引領學術前沿發展的東西。」陳雲霽說。他曾帶領團隊研製出國際上首個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晶片「寒武紀」,相關技術已經應用在數千萬智能終端上,被Science雜誌評價為深度學習處理器的先驅者和領導者。

 

在幹細胞及再生醫學領域領跑全球,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發射首顆量子衛星、開通首條量子通信幹線、實現首次洲際量子通信——憑藉多個「世界首次」奔跑在量子通信的領域前沿;發起並開拓社會計算、平行智能、知識自動化等全新研究領域;首次揭示中部型厄爾尼諾事件對熱帶西太平洋環流的影響機理……

 

這些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動物所所長周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中科院海洋所副研究員、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首席科學家周慧等人講述的故事,生動詮釋了中國的科技人員正在如何拓展新領域、開闢新跑道,建立全新的話語體系。

 

本場活動由中科院工會委員會主辦、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中心承辦。「SELF格致論道」講壇是由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科院科學傳播局聯合推出的公益科學文化演講品牌,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 特刊 (2017年4月)     本刊將梳理2016年度在《細胞》雜誌及其子刊以中國內地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對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所做出的科研成果進行系統的介紹。
  • 中國科學家探測到黑洞周邊氣體響應的突變信號—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仔細分析了美國斯隆數字巡天(SDSS)望遠鏡像資料庫中,數據質量較高且有數十次觀測的類星體SDSS J141955.26+522741.1,發現它的幾個不同的吸收線同時存在陡增現象,從而有力地證明了模型假設的可靠性。 「我們進一步分析發現,探測率曲線還可以將速度空間和天空位置同時重疊的不同密度氣體成分分離開來,而此前並無有效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何志成說。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攝影李星傑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中國科學家與他表示,中國科學報社現已打造形成了包括《中國科學報》、《醫學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系列新媒體公眾號等在內的全媒體平臺,在中國科技新聞領域和科學家群體中深具影響力,並力爭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第一窗口。陳鵬指出,近些年來,《細胞》雜誌在中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及公眾的認可,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項目會越做越好。
  • 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聞—科學網
    打開未知世界的大門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 在上世紀70年代早期,當時的理論認為超導現象和超流體現象不可能在薄層中產生,而麥可·科斯特利茨和大衛·索利斯推翻了這一理論。他們證明了超導現象能夠在低溫下產生,並闡釋了超導現象在較高溫度下也能產生的機制——相變。 後來到了80年代,大衛·索利斯成功地解釋了之前的一個實驗,即超薄導電層中的電導係數可被精確測量到整數。他證明了這些整數在自然屬性中處於拓撲狀態。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路走來,我們欣喜有一大群可愛的科學家與《中國科學報》、科學網一起成長,在新的起點,我們願與益友們共同前行,一起講述更多中國科技發展的故事。 ◆王恩哥(中國科學院院士) 傳播科學,探索真知;擔當歷史,啟迪未來。祝賀《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周年!
  • 2020「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活動即將直播,誠邀參會!
    在全球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際,體現國際合作精神的「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系列活動如約而至。2020年6月16日-17日,中國科學報社與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聯合新浪科技將舉辦「科學無界——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年度盛典暨在線學術論壇。
  • 碳基晶片賽道上,僅中美兩個選手,我們可以直道超車嗎?
    一條是AI財經社報導,中科院網站在7月刊登了一則國產5nm光刻技術獲突破的新聞;另一條則是中科院院士的「碳基晶片直道超車」觀點登上網絡熱搜。然而,中科院的消息不久被刪除,讓人質疑讓人失落。那麼,「碳基晶片直道超車論」又有多少含金量?由於電晶體是晶片的核心元器件,所以聊碳基晶片,需要先說碳基電晶體。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於北京時間5月1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Article)在線發表。
  • 聆聽科學報國故事 傳承中國科學家精神
    聆聽科學報國故事 傳承中國科學家精神 2020-09-07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登錄極光新聞 分享感動故事
    登錄極光新聞 分享感動故事 2020-11-17 1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超越影響因子之《光》—新聞—科學網
    陸延青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笑稱:「說明他們的出版要求越來越高,已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頂刊,」 而對《光》來說,在辦一份高水平期刊的同時,超越論文、服務科研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塊陣地 2014年,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崔鐵軍教授團隊提出用數字編碼表徵超材料的新思路。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活動介紹-2017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年,在繼2014和2015年度「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特刊後,中國科學報社與美國細胞出版社攜手聯袂推出「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系列活動,舉辦一系列前沿論壇,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與青年科研人員匯聚一堂,共同致力於促進中國生命科學研究的發展。
  • 【聚焦】登錄極光新聞分享感動故事
    【聚焦】登錄極光新聞分享感動故事 2020-11-17 2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30餘名動力三角翼飛行員將於9月飛越秦直道
    新華社西安8月18日電(記者姚友明)18日,2020「涇陽茯茶杯」飛越秦直道拉力賽新聞發布會在陝西西安舉行。大賽組委會秘書長王紅衛介紹,本次比賽將於9月中旬啟動,屆時,30餘名動力三角翼飛行員將駕駛10架飛行器在被稱為我國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的上空完成短距起飛、定點降落、精確領航和經濟飛行等競賽科目。
  • 直道超車,量子通信跑在世界前列
    陸朝陽告訴記者,利用國際一路領先的多光子糾纏和幹涉技術,中國團隊在2017年實現了第一臺在「波色取樣」這個特定任務上能夠超越最早期兩臺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這是邁向「量子霸權」先期基礎測試的一步。  「我們一直在做的不是彎道超車,而是直道超車。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直道超車的一個非常好的範例。」陸朝陽說,最開始在論證的時候,有些專家會問國外有沒有開展這樣的研究。
  • 探尋DNA複製起點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 「曲線救國」測星系氣體密度—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仔細分析了美國斯隆數字巡天(SDSS)望遠鏡像資料庫中,數據質量較高且有數十次觀測的類星體SDSS J141955.26+522741.1,發現它的幾個不同的吸收線同時存在陡增現象,從而有力地證明了模型假設的可靠性。 「我們進一步分析發現,探測率曲線還可以將速度空間和天空位置同時重疊的不同密度氣體成分分離開來,而此前並無有效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何志成說。
  • 中國腦電聯盟在京成立—新聞—科學網
    隨後,堯德中圍繞以往腦電大型研究隊列做了總結報告,並指出中國腦電聯盟的願景是,整合全國優勢力量,加速推進符合倫理的腦功能和腦疾病研究,促進兒童青少年教育變革,提升國人腦健康水平,推動智能科學發展,提升國家的國際學術地位,促成從局部並跑到多領域領跑的轉變。 中國腦電聯盟秘書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宋豔則從運行方式、理事會、工作組等方面對聯盟進行了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