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將對基因疾病研究產生潛在巨大影響

        日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胡寶洋研究員、周琪研究員和李偉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合作,對單倍體胚胎幹細胞進行印記基因修飾,在對其進行複雜胚胎操作後,得到了世界上首隻雙父親來源的小鼠,以及性狀正常的雙母親小鼠。相關工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上。地球生命在千百萬年的進化中,高等動物早已進化出了有性生殖這種更高級的生殖方式。那麼,科學家為什麼還要反其道而行之,去探索哺乳動物其他生殖方式的可能性?

        突破哺乳動物有性生殖的「枷鎖」

        自然界中,簡單的生命體,例如病毒和細菌,採用簡單的無性生殖方式;蜜蜂和螞蟻則採用孤雌繁殖方式——只要有蜂后或蟻后,就能保證種群的繁衍,一些低等動物,比如一些種類的蜥蜴、蛙和魚類,也有孤雌生殖現象。哺乳動物,則進化出了更高級的有性生殖方式。而為了保證這種生殖方式在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大自然還給精子和卵子加了不可替換、不可逆轉的「鎖」——印記基因。

        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後王樂韻介紹,研究組採用基因編輯技術,重新修飾了小鼠生殖細胞來源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中的印記基因,再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操作,最終分別獲得了以兩個雌性小鼠作為親本(孤雌生殖)和兩個雄性小鼠作為親本(孤雄生殖)的後代。

        「孤雌生殖成功的實驗以前已有報導,但當時出生的小鼠只存活了幾天就死亡了。這次我們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精子印記基因Rasgrf1,在孤雌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中將這個基因敲除掉,我們獲得的孤雌個體基本與正常個體一樣的健康小鼠。」王樂韻說,接下來,科學家們將繼續關注孤雌小鼠後代的健康狀況,進行持續觀察和研究。

        「而孤雄生殖是首次順利誕生,並實現了短期存活。」王樂韻介紹,孤雄生殖是一種更難實現的生殖方式,「因為相關研究還不多。」

        王樂韻介紹,孤雄小鼠的產生需要刪除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中7個印記區段,遠多於孤雌小鼠出生所需敲除的數目。「據我們所知,這也是在小鼠中一次進行的數目最多的基因敲除操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善孤雄小鼠的健康狀況將具有較大的難度,但我們將持續研究下去。」

        揭開生殖奧秘、探索基因疾病治療的方式

        有性生殖在進化上是一種更高級的生殖方式。王樂韻介紹,相較低等動物(如卵生的魚類或爬行類),哺乳動物的生育資源更珍貴,不僅孕育過程耗費大量資源,而且懷胎時間長,子代數目少,分娩過程中母體甚至面臨死亡的風險。因此,每個後代都需要經歷更嚴格的挑選。有性生殖不僅確保了基因組的穩定性,又能通過基因重組推動物種的進化。王樂韻說:「這個過程如果過度依賴同性生殖(如孤雌生殖),將對種群基因的多樣性造成損失,丟失有利的突變,最終導致物種退化甚至滅絕。」

        既然有性生殖方式更高級,那科學家們為什麼還要研究孤雌生殖或孤雄生殖?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表示,這是一項重要的基礎研究。他說:「探索未知是科學的本質,科學研究就是探索未知的過程,是不斷增加人類對自身、對宇宙認識的過程。探索生殖的奧秘,有助於了解我們如何進化到今天、我們現有生殖方式的優劣、未來如何進一步克服我們自身面臨的困難。這是我們研究的主要意義所在。」

        從應用角度而言,這對人類健康研究、特別是對基因疾病的研究,將有潛在的巨大影響。周琪介紹,之前的研究發現,這些印記基因與一些遺傳疾病有很高的相關度。王樂韻解釋:「哺乳動物同性生殖的成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動物繁育手段,可以用來培育具有較高科研和醫學價值的純系動物。而我們在孤雌和孤雄小鼠中,針對不同印記區段所做的遺傳操作可以視作一種『修復』,能夠為未來臨床治療這些疾病提供極具價值的先期探索。」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突破哺乳動物有性生殖的「枷鎖」  自然界中,簡單的生命體,例如病毒和細菌,採用簡單的無性生殖方式;蜜蜂和螞蟻則採用孤雌繁殖方式——只要有蜂后或蟻后,就能保證種群的繁衍,一些低等動物,比如一些種類的蜥蜴、蛙和魚類,也有孤雌生殖現象。哺乳動物,則進化出了更高級的有性生殖方式。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李偉課題組、周琪課題組和胡寶洋課題組聯合在《細胞—幹細胞》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由兩隻雄性小鼠基因結合產生的後代,第一次有機會呼吸這個世界的空氣——雖然只有短短兩天。  「這項研究證明哺乳動物孤雄生殖的主要障礙正是印記基因,並且首次證實我們可以跨越這些障礙。」
  • 中國科學家全球首次實現哺乳動物孤雄生殖
    然而,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正在探索生命形成的本質,人們心中固有的經典生殖規律可能會被打破。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指出,與孤雌生殖對應的孤雄生殖極其罕見,迄今只在一種斑馬魚中發現孤雄生殖。然而對於高等哺乳動物,無論孤雌生殖或孤雄生殖都不存在。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孤雄生殖小鼠首次降臨人世。 中國科學報 圖距離下一個光棍節還有一個月,兩隻公老鼠喜獲結晶的消息就在朋友圈裡炸了鍋。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李偉課題組、周琪課題組和胡寶洋課題組聯合在《細胞—幹細胞》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 如果人類實現孤雌生殖,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如果要具體細分,還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一種是由物理化學方法激活卵子, 發育過程中不涉及精子的純粹孤雌生殖; 2.另一種是精子正常進入卵細胞並將其激活, 但精子的細胞核並不參與胚胎的發育, 胚胎的發育僅在雌核的控制下進行的孤雌生殖。
  • 哥斯拉的孤雌生殖是怎麼一回事?
    科學家們目前掌握的孤雌生殖的動物有一千多種。最為人知的孤雌生殖的動物就是蜜蜂。蜂后雖然也與雄蜂交配,但是卻能產下受精和非受精兩種卵,前者發育成蜂后或者工蜂(由餵養幼蟲的不同食物決定),後者則發育成雄蜂。與蜜蜂親緣關係比較近的小火紅蟻也能孤雌生殖,與蜜蜂相反的是,蟻后通過孤雌生殖來繁育新蟻后,受精卵發育成不育的雌性工蟻和雄蟻。
  • 人類能孤雌生殖嗎?孤雌生殖的雙髻鯊,世界首例!
    你見過孤雌生殖的生物嗎?或者是需要精卵結合才能生殖的生物突然出現孤雌生殖的現象你見過嗎?你認為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嗎?為什麼呢?如果發生了,又會是什麼原因呢?不得不說,原本需要精卵結合才能生殖的生物突然出現孤雌生殖的現象,在生活中還真出現了!
  • 人類的終極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原標題:人類的終極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史記·三皇本紀》記載:「太白皋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竹書紀年》卷上記載:「黃帝,軒轅氏 ,母曰附寶 。見大電繞北鬥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
  • 從「孤雌生殖」到「孤雄胚胎」:生育從此告別兩性?
    對它們而言,只靠雌性就足以傳宗接代了,科學家們把這種繁育方式稱為「孤雌生殖」。一隻正在繁殖後代的蚜蟲,大部分蚜蟲都主要通過孤雌生殖產生。圖片來源:wiki.answers.com在孤雌生殖過程中,卵細胞(註:根據物種的不同,這裡的「卵細胞」指的可能是卵子,也可能是次級卵母細胞,下文主要討論哺乳動物,一概稱為次級卵母細胞)採用一種稱為「孤雌激活」的方式。使體內未受精的次級卵母細胞像已經受精了一樣地發生卵裂,並最終發育成胚胎——在這樣的過程中不需要精子。
  • 孤雌生殖是什麼?符合達爾文進化論嗎?
    導讀:關於什麼是孤雌生殖的問題,是不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問題,蜂部落認為孤雌生殖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我們先來看看孤雌生殖與達爾文進化論的理論,然後看看孤雌生殖現象是不是滿足達爾文進化論的推斷。孤雌生殖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孤雌生殖。孤雌生殖比較好理解,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理解為單獨的雌性進行了繁殖,也就是在沒有經過交配的情況下雌性繁殖。孤雌生殖的種類又比較多,有的動物在發生了交配後還能出現孤雌生殖現象,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 動物所突破哺乳動物同性生殖障礙
    然而對於高等哺乳動物,無論孤雌生殖或孤雄生殖都不存在。科學家們人工構建出的孤雌或孤雄胚胎均在發育早期死亡。在爬行類和兩棲類不存在、而在哺乳類進化出來的印記基因被認為是阻礙哺乳動物同性生殖的重要因素。目前已經發現的印記基因超過100個,隨機分布於染色體的數十個區段上,表達模式由印記控制區段的差異甲基化來控制。
  • 最新發現的四種孤雌生殖動物:雌竹節蟲獨自產子
    &nbsp&nbsp&nbsp&nbsp最新發現的四種孤雌生殖動物:雌竹節蟲獨自產子&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2
  • 2個同性雄老鼠已經生崽,你能接受人類同性生殖嗎?
    生物學上,將生物具有產生與自己相同或相似的新個體能力,稱為生殖能力。生殖是生命延續的必要方式,但是由於物種生理特徵、生殖方式也不同。我們最為了解的是:陸生哺乳動生殖方式,對於哺乳動物來說,一般是雌、雄雙方通過交配方式完成,即雌性產生的卵細胞與雄性產生的精子形成受精卵,受精卵通過細胞分裂逐漸變大,直到產生一個新的個體,這一過程被稱為有性生殖。
  • 隆線溞孤雌生殖狀態基因表達譜研究
    隆線溞有兩種不同的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單性生殖)與兩性生殖。當外界條件比較適宜時,枝角類就行孤雌生殖。在環境條件惡化時,枝角類就行兩性生殖,這時種群中不僅有雌體,同時還出現雄體,二者隨即交配。兩種生殖方式的交替,是枝角類對外界環境的一種特殊適應,孤雌生殖在有利環境下充分利用了條件,而兩性生殖在不利環境下保證了種的生存與連續性。枝角類不但生殖方式特殊,還是一類重要的水生經濟動物。
  • 科學家解開了蜜蜂孤雌生殖的基因之謎
    雪梨大學的科學家們,對生活在南非開普敦的海角蜂的一種特殊情況展開了遺傳學研究,結果解開了孤雌繁殖的某個基因之謎。這項發現不僅回答了困擾人們數十年的歷史問題,也在控制其它物種的蟲害方面具有潛在的重要意義。
  • 克隆多利羊的實驗室獲準用孤雌生殖造人類胚胎
    東方網6月14日消息:日前,曾經因克隆多利羊而聞名世界的英國羅斯林研究所伊恩·維爾穆特研究小組得到該國首個胚胎幹細胞研究許可證,進行「孤雌生殖」的人類胚胎的製造。所謂孤雌生殖是指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直接發育成為胚胎,這種情況在自然界中的某些爬蟲和昆蟲身上會發生,無需雄性的參與,雌性可以直接繁殖。
  • 蜜蜂孤雌生殖產下的是雄性還是雌性?具有繁殖能力嗎?答案來了
    關於孤雌生殖的雌性是不是可以誕下雄性的問題,其實存在孤雌生殖的生物比較多,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存在孤雌生殖現象,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蜜蜂,對於其他存在孤雌生殖現象的動物或者植物,如果我們要一一分析,那是一把龐大的工程,我們就以蜜蜂為例來看蜜蜂的孤雌生殖現象,本章內容包括下面幾個問題
  • 綠森蚺孤雌生殖:雌森蚺獨自孵化出三小蛇,其中兩條健康生存著!
    對於蛇類的繁殖方式,最為常見的就是兩種:卵生和卵胎生兩種,不管是卵生還是卵胎生,都需要雌蛇和雄蛇結合。但近日在美國波士頓的一個水族館中卻展現了兩條「獨特」的小綠森蚺:是因為這兩條小綠森蚺是有一條雌性綠森蚺罕見繁殖方式產出的——孤雌生殖!
  • 雌性鯊魚已生崽,雄性老鼠都抱娃,人類同性生殖還要多久?
    孤雌生殖這一概念是1894年由科學家Owen首次提出,孤雌生殖的最顯著特點就是直接由卵細胞分裂,這一過程沒有任何精子參與,直接有卵細胞發育成新的個體,這一過程也被成為無性生殖。孤雌生殖的鯊魚無性生殖,尤其是孤雌生殖在爬行類和魚類中太常見了,比如在爬行動物類的蜥蜴、青蛙等,在沒有雄性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種族的延續,它們會選擇孤雌生殖。
  • 這種生物不僅能孤雌生殖,還能自我複製,它的存在不違背規律嗎?
    這個名字也形象地說明了這種蝦的特點,它們不但可以無限複製自身,還可以實現孤雌生殖。研究人員翻閱歷史資料發現,25年前這種蝦還沒有現在這麼有名氣,讓它變得世界聞名的是因為它自身的基因發生了突變。科學家研究發現,歐洲複製蝦體內的一個簡單發生改變後,它們就獲得了無限複製自身的能力。不僅如此,它們還額外獲得了另外一種能力,那就是孤雌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