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爸爸也能生孩子?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2020-12-05 澎湃新聞
孤雄生殖小鼠首次降臨人世。 中國科學報 圖

距離下一個光棍節還有一個月,兩隻公老鼠喜獲結晶的消息就在朋友圈裡炸了鍋。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李偉課題組、周琪課題組和胡寶洋課題組聯合在《細胞—幹細胞》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由兩隻雄性小鼠基因結合產生的後代,第一次有機會呼吸這個世界的空氣——雖然只有短短兩天。

「這項研究證明哺乳動物孤雄生殖的主要障礙正是印記基因,並且首次證實我們可以跨越這些障礙。」未參與這項研究的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楊運桂說,「這對我們理解印記基因的進化和功能,以及它們在發育和疾病中的作用都有重要意義。」

楊運桂所說的「印記基因」是怎麼給孤雄生殖添堵的,中國科學家又解除了什麼了不得的封印,你想弄明白嗎?

印記基因為啥支持異性戀?

在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甚至鳥類的世界裡,有時只靠一個超人媽媽就生出寶寶——這種現象叫「孤雌生殖」。但在哺乳動物的世界裡,「陰陽調和」一直是生兒育女的不二法門。

科學家早已發現,哺乳動物中普遍存在的印記基因,是一種為異性戀站臺的強大封印。這些基因的存在,讓孤雄和孤雌產生的胚胎根本活不到預產期。

印記基因還很喜歡「攀高枝」,主要存在於哺乳動物和高等植物。就算在哺乳動物裡,也主要集中在比較高等的真獸亞綱(有胎盤的哺乳類)中。而在較為原始、沒有胎盤的鴨嘴獸、袋鼠等動物中,印記基因不是數量極少就是暫未發現。這是為什麼呢?

李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學術界對這種現象還沒有定論。但有學者猜想,相比卵生的魚類、爬行類等動物,胎盤類哺乳動物懷胎時間長、子代數目少,母體還會面臨難產死亡等巨大的風險。因此優生優育對它們至關重要。

如果哺乳動物過度依賴同性生殖,會造成種群基因多樣性的損失,導致物種退化甚至滅絕。哺乳動物進化出異性戀的死忠粉——印記基因,可能正是為了避免同性生殖對有性生殖的競爭。

科學家是怎樣把「印記」洗掉的?

十多年前,日本東京農業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刪除印記區,第一次得到了可以存活的孤雌生殖小鼠「輝夜姬」。這證明科學家有可能解除印記基因對同性生殖的「詛咒封印」。但人們很快發現輝夜姬是位生長遲緩、神經兮兮的女士,顯然科學家不能滿足於此。

輝夜姬所用的技術涉及利用未成熟卵細胞來攜帶敲除基因。這種方法受到遺傳規律的制約。

這一次,中國的科研工作者決定另闢蹊徑,用單倍體幹細胞技術來「清洗」印記。事實證明,幹細胞技術不僅能改善孤雌生殖,還讓之前難以想像的孤雄生殖成為可能。

「我們運氣真好。」論文第一作者、動物所博士後李治琨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基因組印記是一種DNA上的甲基化修飾。通常這種甲基化非常穩定,非常難以去除。」

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操作和分析,他們驚喜地發現,這種單倍體幹細胞展現出了比未成熟卵更完全的、跟原始生殖細胞相似的 「無印記狀態」,這也是實驗最終成功的基礎。

這麼多印記,到底該修改誰呢?

在小鼠的基因組中有20多個印記基因,究竟該把哪些刪除掉呢?「實驗開始時,這些都是完全未知的。」李偉說。

研究人員首先嘗試改善孤雌生殖。除了日本科學家刪除過的兩個印記基因外,他們又通過篩選比對敲定了第3個需要刪除的位點,得到了跟正常小鼠幾乎一樣的孤雌生殖小鼠。

至於孤雄生殖的小鼠,那就全憑摸索了。「我們的想法一開始很簡單,就是挑選那些文獻中最常提到的,跟疾病關係最密切的基因。」李治琨說。

幸運再一次降臨了。在刪除掉第7個印記基因後,部分胚胎經過19天的孕育,順利從代孕媽媽的子宮中降臨人世。

解除封印的魔法可以用來治病嗎?

已發現的印記基因中,有很多與嚴重的人類疾病相關,包括精神類疾病(某些自閉症)、代謝類疾病(BWS症候群等),生長發育異常(小胖威利症候群等),這類疾病統稱為「單親二倍化疾病」。由於印記基因數目眾多,單親二倍化疾病的患者也為數不少。

「在病人體內修復這些異常的印記區段,有可能具有治療效果。」李偉說,「理論上,孤雌和孤雄小鼠集中了多種可能的單親二倍化異常,而我們的敲除操作可以被視為一種『修復』。我們希望這項研究可以提供一個操作平臺,來篩選出對更多印記區段進行修復的初步方法。」

說了這麼多,兩個人類爸爸到底能不能生孩子?

目前全球已經有30個國家實現了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同性愛人們領到結婚證後,難免也會憧憬更多的幸福:隨著科技進步,我們是不是也能擁有自己的孩子?

與試管嬰兒技術相似,這項技術也是把來自兩個個體的生殖細胞在體外融合後,再把得到的早期胚胎移植進雌性的子宮中。只不過,科學家經過大膽的探索,讓傳統有性生殖的精卵結合,可以被「卵卵結合」甚至「精精結合」所取代。這似乎是說,同一性別的兩個人也可能擁有攜帶雙方基因的後代。

「理論上是這樣,但目前看來風險太大了。」李治琨說,「從當前的小鼠實驗數據來看,孤雌生殖的成功率在10%~20%,孤雄生殖只有2%。這個成功率在臨床上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他進一步指出,孤雄生殖的小鼠只能存活很短一段時間。即便孤雌生殖得到的小鼠在實驗室條件下看起來是正常的,也不敢保證它能和普通小鼠一樣闖蕩世界。

(原題為《兩個爸爸也能生孩子?!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孤雄生殖小鼠首次降臨人世。王樂韻攝  距離下一個光棍節還有一個月,兩隻公老鼠喜獲結晶的消息就在朋友圈裡炸了鍋。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李偉課題組、周琪課題組和胡寶洋課題組聯合在《細胞—幹細胞》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由兩隻雄性小鼠基因結合產生的後代,第一次有機會呼吸這個世界的空氣——雖然只有短短兩天。  「這項研究證明哺乳動物孤雄生殖的主要障礙正是印記基因,並且首次證實我們可以跨越這些障礙。」
  • 中國科學家全球首次實現哺乳動物孤雄生殖
    然而,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正在探索生命形成的本質,人們心中固有的經典生殖規律可能會被打破。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指出,與孤雌生殖對應的孤雄生殖極其罕見,迄今只在一種斑馬魚中發現孤雄生殖。然而對於高等哺乳動物,無論孤雌生殖或孤雄生殖都不存在。
  • 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將對基因疾病研究產生潛在巨大影響        日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胡寶洋研究員、周琪研究員和李偉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合作,對單倍體胚胎幹細胞進行印記基因修飾,在對其進行複雜胚胎操作後,得到了世界上首隻雙父親來源的小鼠,以及性狀正常的雙母親小鼠
  • 【光明日報】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地球生命在千百萬年的進化中,高等動物早已進化出了有性生殖這種更高級的生殖方式。那麼,科學家為什麼還要反其道而行之,去探索哺乳動物其他生殖方式的可能性?  突破哺乳動物有性生殖的「枷鎖」  自然界中,簡單的生命體,例如病毒和細菌,採用簡單的無性生殖方式;蜜蜂和螞蟻則採用孤雌繁殖方式——只要有蜂后或蟻后,就能保證種群的繁衍,一些低等動物,比如一些種類的蜥蜴、蛙和魚類,也有孤雌生殖現象。哺乳動物,則進化出了更高級的有性生殖方式。
  • 動物所突破哺乳動物同性生殖障礙
    東京農業大學Kono實驗室曾在未成熟卵中刪除了2個印記控制區段,成功得到了活的孤雌小鼠,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雌生殖,引起廣泛關注。然而許多新的科學問題也隨之而來:為什麼在眾多印記區段中,僅僅改變兩個即可實現孤雌生殖?這些孤雌小鼠為什麼有發育缺陷?孤雄生殖有可能在最高等的哺乳動物中實現嗎?
  • 如果人類實現孤雌生殖,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與之相對應的是孤雄生殖, 是指僅由雄性個體提供生殖細胞, 將兩個處理過的精子注入去核卵母細胞, 從而獲得胚胎甚至單獨個體, 這在自然界中幾乎不存在。在哺乳動物中, 同性生殖受到表觀遺傳基因組印記的限制有些基因只在母本或父本基因組中表達, 導致同性之間無法成功繁殖後代。
  • 我國科學家接連突破同性生殖障礙,沒對象也能生孩子了嗎?
    孤雌小鼠,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雌生殖。孤雄生殖2018年10月,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胡寶洋研究員、周琪院士、李偉研究員合作,幹細胞領域頂級學術期刊 Cell Stem Cell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該研究在之前的基礎上,結合單倍體幹細胞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首次獲得具有兩個父系基因組的孤雄小鼠,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 2個同性雄老鼠已經生崽,你能接受人類同性生殖嗎?
    然而在一些低等植物、低等動物中存在另一種同性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孤雌生殖這一概念是1894年由科學家Owen首次提出,孤雌生殖的最顯著特點就是直接由卵細胞分裂,這一過程沒有任何精子參與,直接有卵細胞發育成新的個體,這一過程也被成為無性生殖。
  • 中科院實現哺乳動物同性繁殖:雌性小鼠完全健康,雄性早夭
    數百萬年來,處於進化樹頂端的高等動物有著固有的經典生殖規律,即依靠精子和卵子結合維繫著種族繁衍。目前,這一經典規律或有被打破的可能,中科院動物所的研究團隊在小鼠身上率先獲得了與正常小鼠無異的孤雌生殖小鼠,同時首次看到了孤雄小鼠能存活至出生後48小時。
  • 人類能孤雌生殖嗎?孤雌生殖的雙髻鯊,世界首例!
    2001年,內布拉斯加州一個水族館誕生了一頭雙髻鯊,同一個水族箱的三隻雌鯊魚都可能是幼鯊的媽媽,但是它們在幼鯊誕生前至少三年未曾與雄鯊魚接觸!不幸的是,小鯊魚出生沒多久就被同缸的紅刺死了。佛羅裡達州和北愛爾蘭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它的DNA,證實它是通過孤雌生殖產生的鯊魚。
  • 哥斯拉的孤雌生殖是怎麼一回事?
    所以當大腦跟奶酪一樣多孔的主創把1998年版的哥斯拉描述成了一種「孤雌生殖」的動物時,我們不禁要問,這是什麼崎嶇的設定?「孤雌生殖」顧名思義,就是不需要雄性,雌性自身可以產生後代的繁殖方式。上世紀70年代,有發育學者給出過一個更嚴謹的定義:「無須精子,一個卵即可以發育成胚,而不管這個胚是否能發育成個體」。
  • 雌性鯊魚已生崽,雄性老鼠都抱娃,人類同性生殖還要多久?
    孤雌生殖這一概念是1894年由科學家Owen首次提出,孤雌生殖的最顯著特點就是直接由卵細胞分裂,這一過程沒有任何精子參與,直接有卵細胞發育成新的個體,這一過程也被成為無性生殖。河野友宏第一次實現了兩個雌性產生的哺乳動物後代。2018年,Nissim Benvenisty用採用人工刺激卵細胞,讓卵細胞可以像受精卵一樣分裂,Nissim Benvenisty對卵細胞做了幾個處理,包括擦除母體印記和CRISPR-Cas9,刪除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中的一個或兩個父系印記區域 。
  • 從「孤雌生殖」到「孤雄胚胎」:生育從此告別兩性?
    大部分動物都需要雌雄兩性的結合才能繁殖後代,人也不例外——性,不但能給予浪漫的愛情,更可以防止基因的品質在傳播過程中發生退化,使得優秀的基因一代代地傳下去[3]。然而,自然界當中總有那麼一些「異類」,它們不需要交配,不需要受精,就可以繁殖後代。對它們而言,只靠雌性就足以傳宗接代了,科學家們把這種繁育方式稱為「孤雌生殖」。
  • 兩個男人也能生孩子?基因修飾或成改變人類生命起源新方式
    精子在不受精的情況下也能產後代?如今科學家得出了肯定的回答,巴斯大的科學家近期將精子注入非卵細胞,成功創造了小鼠胚胎,並且能生育後代。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兩個男人也能生孩子該研究也顛覆了傳統的哺乳動物生育觀。
  • 同性老鼠已經生出了幼崽,人類離同性生殖還遠嗎?你能接受嗎?
    因此在動物身上的這種無性生殖往往也被稱為孤雌生殖。例如:母雞沒有受精的卵有時也能孵化出小雞,這是我們生活中最近的例子。聽了孤雌生殖當然你也會想到孤雄生殖,也就是雄性的繁殖細胞發育成了一個完整的個體,雖然這聽起來不可思議,在自然界極其罕見,但也有這種現象,目前我們只在斑馬魚這種生物的雄性身上發現了此現象。
  • 人類的終極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那麼這種單性生殖的生殖方式有沒有在人的身上真正出現過呢? 單性生殖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生殖方式(目前的單性生殖指的是孤雌生殖)。在低等的原生動物、無脊椎動物和低等脊椎動物中孤雌生殖是很常見的一種生理現象。像蚜蟲、竹節蟲、薊馬,還有大家所熟知的蜜蜂(只有蜂后能生殖),甚至科莫多龍(ZW 型染色體)也出現過孤雌生殖的現象。 那麼,人有沒有出現過孤雌生殖的現象?
  • 中國科學家分享「直道超越」領跑故事—新聞—科學網
    26日下午,中科院舉辦「盛放40年」科學演講活動。來自人工智慧、量子信息、再生醫學、海洋科考等領域的中國科學家們分享了他們引領全球創新的科研歷程。   「過去我們總講彎道超車。但我認為,作為科技大國,不可彎道超車,必須創立新的直道,換道平行超車。」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飛躍說。他的一席話令其他演講者共鳴不已。
  • 生孩子不需要「男人」! 哪些動物可以單性生殖?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生孩子不需要男人! 哪些動物可以單性生殖? 在動物界中也有很多物種面臨著找不到異性,甚至是不存在異性的窘境。但是無論如何, 動物們也要努力完成生育下一代的偉大使命啊,怎麼辦呢? 於是它們另闢蹊徑, 開創了單性生殖的另類繁殖方式。
  • 【科學快遞】沒有爸爸也可以生孩子:單性生殖的奧秘
    這則新聞著實讓小編我驚呆不已,沒有爸爸它究竟是如何生娃的?難道像電影《侏羅紀公園》裡的恐龍一樣?單性生殖一直存在儘管十分奇特,但這種情況並非獨一無二。自然界中,許多物種中都存在單性生殖現象,包括兩棲類、爬行類、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甚至是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