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孤雌生殖」到「孤雄胚胎」:生育從此告別兩性?

2020-12-03 果殼網

十八年前,一隻沒有父親的小羊羔「多莉」讓全世界陷入了瘋狂。在此之後,多種不需要精子的生殖技術便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問世,以至於都有一些媒體宣稱女人生育不再需要男人了[1]。然而,到了2012年,中科院發表了關於「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的學術成果[2]卻似乎又讓廣大男同胞們實現了一次華麗麗的逆襲——你說不需要男人了,我還「孤雄」了,不需要女人了呢。但實際上,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到底是什麼?這是否意味著,從此以後男男也可以產子了呢?

故事還得從很久以前說起。大部分動物都需要雌雄兩性的結合才能繁殖後代,人也不例外——性,不但能給予浪漫的愛情,更可以防止基因的品質在傳播過程中發生退化,使得優秀的基因一代代地傳下去[3]。然而,自然界當中總有那麼一些「異類」,它們不需要交配,不需要受精,就可以繁殖後代。對它們而言,只靠雌性就足以傳宗接代了,科學家們把這種繁育方式稱為「孤雌生殖」。

一隻正在繁殖後代的蚜蟲,大部分蚜蟲都主要通過孤雌生殖產生。圖片來源:wiki.answers.com

在孤雌生殖過程中,卵細胞(註:根據物種的不同,這裡的「卵細胞」指的可能是卵子,也可能是次級卵母細胞,下文主要討論哺乳動物,一概稱為次級卵母細胞)採用一種稱為「孤雌激活」的方式。使體內未受精的次級卵母細胞像已經受精了一樣地發生卵裂,並最終發育成胚胎——在這樣的過程中不需要精子。

最初,人們覺得孤雌激活是這些註定孤獨一生的動物所特有的能力。高等的哺乳動物,斷然不會這樣吧?然而,在對小鼠胚胎發育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極少數小鼠次級卵母細胞也會在沒有受精的情況下自行卵裂,從而在小鼠卵巢中形成畸胎瘤[4]。這類發現揭示,哺乳動物的次級卵母細胞一樣存在孤雌激活的現象,精子的存在感再一次受到了「打擊」。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科學家們發現,藉助於一些離子或小分子(比如乙醇、鍶離子、環乙醯亞胺、某些酶等)、精子提取物或電刺激去模擬精子進入次級卵母細胞時釋放的信號,就可以讓其「誤以為」自己已經受精,因而被激活並開始發育[5]。通過這種人工孤雌激活技術,科學家們就可以製作出孤雌胚胎幹細胞。利用特殊的培養體系,這樣的胚胎幹細胞也可以像別的細胞一樣被培養在培養皿中。

 建立孤雌胚胎幹細胞系的一般流程。圖片來源:Wei Li et al. (2014) Cell Stem Cell 編譯:鬼谷藏龍

一般而言,高等動物體細胞的基因組當中包含兩套幾乎一樣的染色體組,因此這些個體都被稱為二倍體。從2009年起,各地的研究組相繼報導,利用人工孤雌激活所得到的胚胎幹細胞,有時候會少掉一套染色體組[6],因此,這樣的孤雌胚胎幹細胞是單倍體的——沒有精子似乎都不算什麼,這些結果意味著,僅僅依靠來源於卵子的一套染色體就足以維持胚胎幹細胞的生存了。

養在培養皿裡面的小鼠胚胎幹細胞。圖片來源:鬼谷藏龍

在這個男女平等的時代,胚胎幹細胞既然可以只依靠卵子的一套染色體生存,精子的那一套染色體沒道理不行啊。可是,「孤雄激活」較之「孤雌激活」更為複雜。次級卵母細胞當中包含了一個最基本的胚胎形成所需的一切物質條件,精子的功能只是啟動她的「發育開關」並帶入一套遺傳物質而已。但雄性生殖細胞——精子,可沒有這麼好的先天條件,孤雄激活的細胞基礎還得是卵子。

目前,「孤雄激活」有兩種比較常見的實現方法,一種是先讓一個次級卵母細胞正常受精:在受精後,來自精卵的染色質會各自被包裝成一個類似細胞核的結構——原核,在兩個原核形成但還沒有接觸的時候,設法去掉雌原核。這時,次級卵母細胞發育的「開關」已經被精子開啟,而雌原核沒了,受精卵的後續發育就只能依靠來自精子的遺傳物質[7]

通過去除雌原核建立孤雄胚胎幹細胞系。圖片來源:Wei Li et al. (2014) Cell Stem Cell 編譯:鬼谷藏龍

另一種方法則是先去除次級卵母細胞的細胞核,然後直接將經過處理的精子注射到去核細胞中,然後再對這個「外雌內雄」的卵細胞進行孤雌激活[2],本文開頭所說的研究就是基於這個方法。顯然,無論怎麼進行「孤雄激活」,卵細胞的細胞質都還是必不可少的。

通過向去核卵細胞注入精子來建立孤雄胚胎幹細胞系。圖片來源:Hui Yang, et al. (2012) Cell,鬼谷藏龍編譯

儘管我們已能夠製備孤雄胚胎幹細胞,但這距離能夠產生正常後代的「孤雄生殖」還有很遠的距離。當高等動物的胚胎發育到一段時期,來自父本和母本的同一個基因將發揮不同的作用,這種「印記基因」現象意味著,無論是「孤雌」還是「孤雄」的胚胎幹細胞,發育到一定階段就會異常、停滯並最終死亡[8],並不能發育到出生。

不過,廣大「腐女」們也不用太失望,科學家們已經證明,印記基因和一種叫做「DNA甲基化」的現象密切相關,只要對DNA做一些複雜的化學修飾,就可以消除「印記基因」的限制。或許真的會有那麼一天,任意兩個個體,無論其性別如何,都能產生後代呢。(編輯:Calo)

參考文獻:

  1. 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2-01/11/content_233927.htm
  2. Yang, H., et al. (2012). Gener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mice by oocyte injection of androgenetic haploid embryonic stem cells. Cell, 149(3), 605-617.
  3.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077
  4. Colledge, W. H., Carlton, M. B. L., Udy, G. B., & Evans, M. J. (1994). Disruption of c-mos causes parthenogenetic development of unfertilized mouse eggs. Nature, 370(6484), 65-68.
  5. 鄧守龍,王安江(2008) 哺乳動物卵母細胞孤雌激活的研究進展. 《黑龍江動物繁殖》第16卷 第3期
  6. Elling, U., et al. (2011). Forward and reverse genetics through derivation of haploid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Cell Stem Cell, 9(6), 563-574.
  7. Li, W., et al. (2014). Genetic modification and screening in rat using haploid embryonic stem cells. Cell Stem Cell, 14(3), 404-414.
  8. Kaufman, M. H., BARTON, S. C., & SURANI, M. A. H. (1977). Normal postimplantation development of mouse parthenogenetic embryos to the forelimb bud stage.

文章題圖:kepu.net.cn

(本文作者是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博士生,果殼網歡迎更多科研工作者為我們撰稿或者接受我們採訪,熱情的邀請函在此。)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創孤雄小鼠震驚世界:難道生育從此告別兩性
    孤雌小鼠從此不是稀罕貨。,既然孤「雌」有了,「孤雄」哺乳動物啥時候出生呢?圖片來源:生化細胞所與動物所官網不出所料,這些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保持著精子的「印跡」,在合適的條件下,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完全可以像精子那樣,讓卵子受精並正常發育[7,8]。而且,和之前的孤雌單倍體的情況一樣,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在培養一段時間後,其「雄性印記」也會逐漸退化,使其變成「微弱的」雄性。
  • 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將對基因疾病研究產生潛在巨大影響        日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胡寶洋研究員、周琪研究員和李偉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合作,對單倍體胚胎幹細胞進行印記基因修飾,在對其進行複雜胚胎操作後,得到了世界上首隻雙父親來源的小鼠,以及性狀正常的雙母親小鼠
  • 【光明日報】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那麼,科學家為什麼還要反其道而行之,去探索哺乳動物其他生殖方式的可能性?  突破哺乳動物有性生殖的「枷鎖」  自然界中,簡單的生命體,例如病毒和細菌,採用簡單的無性生殖方式;蜜蜂和螞蟻則採用孤雌繁殖方式——只要有蜂后或蟻后,就能保證種群的繁衍,一些低等動物,比如一些種類的蜥蜴、蛙和魚類,也有孤雌生殖現象。
  • 人類能孤雌生殖嗎?孤雌生殖的雙髻鯊,世界首例!
    只是除非這些異常讓生物來不及長大,否則一旦新生代有兩性交配的機會,經過有性生殖,下一代就可以恢復的常軌,擺脫單套的短絀。人類跟雙髻鯊都是由XY系統決定性別,雄性的性染色體是XY,雌性是XX。所以女人如果孤雌生殖,子代必然是女嬰,因為女人沒有Y染色體,不可能生出必須有Y染色體上的基因才能產生出來的男嬰。
  • 如果人類實現孤雌生殖,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但生殖能力在不同物種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多樣性, 大多數複雜的高等生物進行有性生殖。然而在自然界中, 一些低等植物、部分動物中存在著一種同性生殖的方式——孤雌生殖。如果要具體細分,還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一種是由物理化學方法激活卵子, 發育過程中不涉及精子的純粹孤雌生殖; 2.另一種是精子正常進入卵細胞並將其激活, 但精子的細胞核並不參與胚胎的發育, 胚胎的發育僅在雌核的控制下進行的孤雌生殖。
  • 請問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兩性繁殖會不會變成無性繁殖了?
    一些科學家正在研製「人造子宮」,未來的目的是使人類受精卵完全在體外發育,幫助無生育能力的人群實現做父母的願望,但是大概率還是無法脫離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對於生物來說,兩性繁殖可以集中父母雙方的基因,可以使後代的適應性更強,在生物的演化史中,無性生殖是先出現的,由於兩性繁殖適應性更強,趨同進化使得多數大型動物都以此種方式為主要的生殖方式。靠近化基本是不可能使人類再返回到海裡的年代,不可能再拐過頭來變成無形繁殖,那就只能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人類的無形繁殖,但是這對人類的生存也是不利的,還面臨著倫理學的問題。
  • 克隆多利羊的實驗室獲準用孤雌生殖造人類胚胎
    東方網6月14日消息:日前,曾經因克隆多利羊而聞名世界的英國羅斯林研究所伊恩·維爾穆特研究小組得到該國首個胚胎幹細胞研究許可證,進行「孤雌生殖」的人類胚胎的製造。所謂孤雌生殖是指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直接發育成為胚胎,這種情況在自然界中的某些爬蟲和昆蟲身上會發生,無需雄性的參與,雌性可以直接繁殖。
  • 中國科學家全球首次實現哺乳動物孤雄生殖
    然而,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正在探索生命形成的本質,人們心中固有的經典生殖規律可能會被打破。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指出,與孤雌生殖對應的孤雄生殖極其罕見,迄今只在一種斑馬魚中發現孤雄生殖。然而對於高等哺乳動物,無論孤雌生殖或孤雄生殖都不存在。
  • 哥斯拉的孤雌生殖是怎麼一回事?
    在我們看來,男歡女愛,陰陽調和,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似乎兩性的存在不僅是生物界繁榮發展的基礎,也是宇宙萬物和諧的根本。所以當大腦跟奶酪一樣多孔的主創把1998年版的哥斯拉描述成了一種「孤雌生殖」的動物時,我們不禁要問,這是什麼崎嶇的設定?「孤雌生殖」顧名思義,就是不需要雄性,雌性自身可以產生後代的繁殖方式。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楊運桂所說的「印記基因」是怎麼給孤雄生殖添堵的,中國科學家又解除了什麼了不得的封印,你想弄明白嗎?  印記基因為啥支持異性戀?  在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甚至鳥類的世界裡,有時只靠一個超人媽媽就生出寶寶——這種現象叫「孤雌生殖」。但在哺乳動物的世界裡,「陰陽調和」一直是生兒育女的不二法門。
  • 隆線溞孤雌生殖狀態基因表達譜研究
    隆線溞有兩種不同的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單性生殖)與兩性生殖。當外界條件比較適宜時,枝角類就行孤雌生殖。在環境條件惡化時,枝角類就行兩性生殖,這時種群中不僅有雌體,同時還出現雄體,二者隨即交配。兩種生殖方式的交替,是枝角類對外界環境的一種特殊適應,孤雌生殖在有利環境下充分利用了條件,而兩性生殖在不利環境下保證了種的生存與連續性。枝角類不但生殖方式特殊,還是一類重要的水生經濟動物。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在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甚至鳥類的世界裡,有時只靠一個超人媽媽就生出寶寶——這種現象叫「孤雌生殖」。但在哺乳動物的世界裡,「陰陽調和」一直是生兒育女的不二法門。科學家早已發現,哺乳動物中普遍存在的印記基因,是一種為異性戀站臺的強大封印。這些基因的存在,讓孤雄和孤雌產生的胚胎根本活不到預產期。
  • 我國科學家接連突破同性生殖障礙,沒對象也能生孩子了嗎?
    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雌生殖。成功產生了能生育的小鼠後代。然後將這些修飾過的細胞與另一顆精子所形成的孤雄胚胎幹細胞,成功發育成為了活的孤雄小鼠。證實了即便在最高等的哺乳動物中,孤雄生殖也有可能實現。這些孤雄小鼠外觀正常,可以自主呼吸,但是都在出生後48小時內死亡。這也表明,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比孤雌生殖更難實現。從這些研究能夠看出,曾經不可想像的孤雌生殖、孤雄生殖,並非遙不可及,我國科學家已經在哺乳動物上實現了。自人類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以來,生命科學的發展速度也遠遠超出了普通人的想像。
  • 動物所突破哺乳動物同性生殖障礙
    同性生殖的現象在動物中並不罕見,例如在爬行類的蜥蜴、兩棲類的蛙,以及多種魚類中,都有「孤雌生殖」現象:即不經過與雄性的交配,雌性個體即可生下後代。作為有性生殖的補充,孤雌生殖能在缺乏雄性的情況下,維持個體的繁衍與種群的更新。與孤雌生殖對應的孤雄生殖則極其罕見,迄今只在一種斑馬魚中發現孤雄生殖。
  • 科學家揭示豬早期胚胎發育的三維基因組學重編程規律
    生豬的育種中廣泛應用了輔助生殖技術,包括體外受精技術、孤雌和孤雄生殖技術等。但與體外受精胚胎相比,孤雌和孤雄胚胎的存活率級低。這一存活率差異產生的機制目前還不清楚。深入理解這一機制不僅有助於增加商業化豬育種的產仔數,也將有利於生物醫學研究中轉基因豬模型的建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經歷複雜的表觀遺傳信息的重編程。表觀遺傳信息的重編程其與胚胎的存活緊密關聯。
  • 人類的終極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原標題:人類的終極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史記·三皇本紀》記載:「太白皋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竹書紀年》卷上記載:「黃帝,軒轅氏 ,母曰附寶 。見大電繞北鬥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
  • 科學家研究"孤雌生育" 響尾蛇體內保存精液5年
    它可能5年前曾經交配過  沃倫 布斯是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整合分子生態學家,他說,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有頜類脊椎動物門類中,都已經觀察到自然發生的所謂「孤雌生育」,只有哺乳動物除外。「我們已經在一些物種的基因組中找到了相關證據證明此說。比如大蟒蛇、彩虹蟒蛇等,還有很多種鯊魚種類、科莫多巨蜥以及家養的火雞等。」
  • 同性老鼠已經生出了幼崽,人類離同性生殖還遠嗎?你能接受嗎?
    因此在動物身上的這種無性生殖往往也被稱為孤雌生殖。例如:母雞沒有受精的卵有時也能孵化出小雞,這是我們生活中最近的例子。聽了孤雌生殖當然你也會想到孤雄生殖,也就是雄性的繁殖細胞發育成了一個完整的個體,雖然這聽起來不可思議,在自然界極其罕見,但也有這種現象,目前我們只在斑馬魚這種生物的雄性身上發現了此現象。
  • 孤雌生殖是什麼?符合達爾文進化論嗎?
    導讀:關於什麼是孤雌生殖的問題,是不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問題,蜂部落認為孤雌生殖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我們先來看看孤雌生殖與達爾文進化論的理論,然後看看孤雌生殖現象是不是滿足達爾文進化論的推斷。孤雌生殖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孤雌生殖。孤雌生殖比較好理解,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理解為單獨的雌性進行了繁殖,也就是在沒有經過交配的情況下雌性繁殖。孤雌生殖的種類又比較多,有的動物在發生了交配後還能出現孤雌生殖現象,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 雌性鯊魚已生崽,雄性老鼠都抱娃,人類同性生殖還要多久?
    孤雌生殖這一概念是1894年由科學家Owen首次提出,孤雌生殖的最顯著特點就是直接由卵細胞分裂,這一過程沒有任何精子參與,直接有卵細胞發育成新的個體,這一過程也被成為無性生殖。孤雌生殖的鯊魚無性生殖,尤其是孤雌生殖在爬行類和魚類中太常見了,比如在爬行動物類的蜥蜴、青蛙等,在沒有雄性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種族的延續,它們會選擇孤雌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