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雌生殖」小龍蝦席捲全球,是造福吃貨?醒醒吧,明明禍到臨頭了!

2020-12-03 噼啪音樂圈

20年研究,5年測序,科學家們終於弄清了席捲歐亞非的小龍蝦娘子軍是哪來的。

愚蠢的人類製造出了一種能自我克隆、繁殖極快的惡魔生物,然而一個大意,這種生物就逃逸到自然界裡,逮誰滅誰,血雨腥風——這種情節曾是科幻恐怖片的最愛,然而科學家們發現,這事早在二十幾年前就已經成真了。

主角就是這隻看上去平凡無奇的小龍蝦。

一隻成年的大理石紋螯蝦,圖中黑線代表現實裡的1釐米長度。圖片來源:natureecoevocommunity.nature.com

能打又能生的怪胎螯蝦

1990年代中,德國寵物圈裡出現了一種新螯蝦,品種不明,起源地不明。飼主們一般根據殼紋叫它「大理石紋螯蝦」(Marmorkrebs),也有人管它叫「美國德州螯蝦」,還有些比較認真的飼主則會寫信給水產研究者,詢問這種蝦的學名。去信裡往往會提到一件事——

這種蝦即使一個蝦孤零零地養在缸裡,

也會產卵,

卵也能孵出後代。

研究界就是這樣注意到這種蝦的。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動物學家格哈德·舒爾茨(Gerhard Scholtz)試著單獨養了一隻大理石紋螯蝦,她沒有配偶,沒有藏著此前交配遺留下來的精囊,但她不斷產卵,孵出後代。舒爾茨檢查發現,這些後代全部是雌性。

這是已知的第一種能孤雌生殖的螯蝦!

舒爾茨測了這種螯蝦的線粒體基因,發現和原產美國的龍紋螯蝦(Procambarus fallax)非常接近,可能是其近親。2003年,舒爾茨在《自然》上發表論文首次報告了這種螯蝦。在論文的最後一段,舒爾茨寫道「這種螯蝦……可能對歐洲淡水生態系統造成威脅,哪怕只放一隻到野外,就能建立起一個足以勝過本地螯蝦的種群。」

只是「歐洲」淡水?太小看蝦啦!

舒爾茨這篇論文,是大理石紋螯蝦研究的開端。科學家們很快注意到這種「神秘的孤雌生殖蝲蛄科螯蝦」,這一研究不得了,他們發現,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大理石紋螯蝦,那就是——

強到逆天

首先,大理石紋螯蝦長得快,長得大。實驗室裡同樣條件下飼養250天,大理石紋螯蝦比龍紋螯蝦生長速度至少快了一倍。最後的體長,大理石紋螯蝦也往往比龍紋螯蝦長出一倍。長就意味著重,重就意味著戰鬥力和搶食力都強。

左上F圖,體長8.4釐米的大理石紋螯蝦左鉗。右上G圖,體長4.7釐米的雌性龍紋螯蝦左鉗。一看就知道誰能打。圖片來源:Themarbled crayfish as a paradigm for saltational speciation by autopolyploidy andparthenogenesis in animals

其次,大理石紋螯蝦生得多,每次產的卵平均是龍紋螯蝦的6倍,性成熟的速度還不比龍紋螯蝦慢。養上一年,一隻大理石紋螯蝦基本上就會變成幾百隻。

大理石紋螯蝦(紅線所示)和雌性龍紋螯蝦(藍線所示)對比。大理石紋螯蝦體長平均在35毫米,實驗室裡甚至發現了長到了103毫米的個體(左上圖)。雌性龍紋螯蝦則平均僅有18毫米。產卵,大理石紋螯蝦每次平均能產300顆卵。雌性龍紋螯蝦平均僅50顆卵。圖片來源同圖1

此外,這貨還特別能適應環境。它能適應很大範圍內的溫度、鹽度、酸鹼度,30℃以上的溫暖水域裡活蹦亂跳,冰面下的水流中也能安之若素。它們能安家於湖泊、稻田或沼澤,既吃素也吃葷,水藻腐葉、蝸牛魚卵、小蟲小魚,都在它的狩獵範圍內,實在餓了,就連木頭也吃,反正有消化纖維素的酶。

最後,大理石紋螯蝦是美國起源,天生自帶「螯蝦瘟疫」真菌(龍蝦瘟疫真菌,Aphanomyces astaci,歐洲的鰲蝦感染之後幾個星期就會死去)。這種真菌美國小龍蝦倒是比較適應,可歐洲小龍蝦不適應啊。一百多年前從美洲傳到歐洲,差點滅了歐洲的本土小龍蝦。歐洲花了好些力氣才滅了這病,歐洲小龍蝦也才喘口氣——得,這貨又帶著傳染源來了。

總而言之,在野外,大理石紋螯蝦絕對立於螯蝦界鄙視鏈上層。

事實也證明,大理石紋螯蝦的確能打,短短幾年就擴散到了歐亞非三大洲的野外。如今,歐洲的德國、捷克、荷蘭、瑞典、烏克蘭、義大利、匈牙利、克羅埃西亞,非洲的馬達加斯加,亞洲的日本北海道,都發現了這種螯蝦的蹤跡。如果考慮寵物市場,形勢就更嚴峻了。美國和中國都不乏養著大理石紋螯蝦的寵物主,意味著大理石螯蝦距離這些地方的野外,也就一次放生之遙。

已知大理石紋螯蝦在野外的擴散範圍。圖片來源:marmorkrebs.org

這貨怎麼變異出來的?

研究了好幾年,其實一直都還沒給大理石紋螯蝦定種。

螯蝦定種的常用依據之一,是雄性生殖肢的形態特徵,可這新螯蝦全是雌性!這就增加了通過形態定種的難度。要說測序吧,這貨基因組還挺大。以前基因測序成本高,整個測下來實在測不起。

科學家本來是把這貨定為龍紋螯蝦裡的孤雌生殖特型,不過後來把這貨跟公龍紋螯蝦放一起,發現二者能交配,最長的據說交配了一個多小時,可惜乾打雷不下雨,再怎麼交配,生出來的後代還是100%純的大理石紋螯蝦,說明大理石紋螯蝦跟龍紋螯蝦無法產生任何後代——這都「生殖隔離」了,乾脆作為獨立種吧。有人就建議把大理石紋螯蝦命名為「處女螯蝦」(Procambarus virginalis),畢竟人家孤雌生殖不用浪費時間談戀愛,一隻蝦就能創造出一整個個大又能打的螯蝦軍團,完全是螯蝦界的聖母瑪利亞加聖女貞德。

公龍紋鰲蝦(上)和大理石紋鰲蝦(下)交配,抱得挺緊,時間也不短,然而……圖片來源同圖1

定了名字後又過了幾年,直到最近這篇新論文,德國遺傳學家弗蘭克·呂科(Frank Lyko)團隊花5年時間給大理石紋螯蝦徹底測了序,總算弄明白了這貨的來龍去脈。

首先,這貨是龍紋螯蝦的三倍體, AA'B基因型。三組染色體裡有2組(A與A')幾乎完全一樣,另一組(B)則有大量基因差異。

其次,這貨出現的時間不長於30年。即使是自我複製,時間長了也多少會出現基因突變。然而,大理石紋螯蝦不同個體的基因組實在太接近了,這意味著這個物種出現的時間太短,以至於來不及產生多少鹼基突變。呂科他們給11隻大理石紋螯蝦做了測序,其中2隻來自德國不同城市的野外,4隻來自德國各地的寵物市場,4隻來自馬達加斯加各地野外,1隻來自馬達加斯加的一個市場。然而這些天南海北的螯蝦裡,任何兩隻的基因組差異最多也就4個非同義單核苷酸!大理石紋螯蝦一共276條染色體,基因組有3.5 Gb,比人類基因組還大7%。這麼大的基因組,11隻個體測下來,一共也就發現了416個單核苷酸差異,算是變異極少了。

科學家在抓大理石紋螯蝦。圖片來源:Ranja Andriantsoa

最後,呂科團隊還發現,從基因變化來看,馬達加斯加的種群應該來自德國。德國才是更早的發源地。再結合兩條信息,大理石紋螯蝦最早出現在德國,美國沒找到這種螯蝦的野生種群,研究者拼出了這樣一個故事——

二十幾年前,兩隻不同產地的美國龍紋螯蝦A與B在德國某個寵物店的水族箱裡相遇,產下了愛情結晶。 A的不知是卵細胞還是精細胞出錯,不慎多保留了一組染色體,於是AB結合後就誕生了一隻AA'B三倍體螯蝦。產地不同導致A與B的基因差異較大,於是這隻三倍體螯蝦生來自帶雜種優勢,個大能生,適應各種環境,還具備了孤雌繁殖功能。於是這隻三倍體螯蝦在這個水族箱裡一隻變成幾百隻,再到很多個水族箱裡一隻變成幾百隻,然後被人類隨手一丟,進軍野外繼續一隻變成幾百隻……短短二十幾年,歐亞非的溪河湖泊裡,處處都是當年那隻蝦的「克隆蝦」。這種蝦在德國已經多到什麼地步?呂科跟兩個同事一起去附近的湖裡收集螯蝦樣本,3個人在1小時內徒手抓了150隻……

一般來說,自我複製是一種短期特別有效、但長期不那麼看好的演化策略。優點在於省下了談情說愛有性生殖浪費的能量,缺點一是缺少基因多樣性,容易被疾病或寄生蟲一掃而空;二是有害突變可能會不斷累積,直致積重難返,所謂「穆勒棘輪效應(Muller's ratchet)」。不過,歷史上也有一些自我複製的物種一直繁榮興旺,比如被稱為「演化醜聞」的蛭形輪蟲,就這麼孤雌生殖自我複製了幾百萬年。大理石紋螯蝦到底是會長盛不衰還是曇花一現?只能拭目以待。

變異小龍蝦造福吃貨?想多了!

每種入侵生物,必有人問能好怎。不少吃貨摩拳擦掌——儘管放馬過來,我能大吃一斤!

大理石紋螯蝦能吃,但算不上好吃。而且這種動物是請神容易送神難,一旦入侵,絕對不是好事。

前面說到,大理石紋螯蝦個子大,不過,這是和龍紋螯蝦對比出的結果。如果和我們常吃的小龍蝦即克氏原螯蝦相比,那麼克氏原螯蝦體長一般在5.5-12釐米左右,比大理石紋螯蝦還要大那麼一點。也就是說,這種變異螯蝦的肉,還沒有普通小龍蝦多。

現在大理石紋螯蝦在馬達加斯加已經泛濫成災,當地的窮人有時會吃這種螯蝦,作為一種廉價蛋白質。然而,這種螯蝦依然被列為「低經濟價值」。而且這種螯蝦會吃小魚,導致魚類數量下降;在稻田裡,它們會啃食水稻,導致稻穀產量下降。馬達加斯加當地就發現,這種螯蝦導致了稻穀歉收,漁獲減少,總體來說,得不償失。

馬達加斯加市場上有售賣供人食用的大理石紋小龍蝦熟食。圖片來源:Ranja Andriantsoa

更不必說這種螯蝦入侵造成的物種多樣性下降。在馬達加斯加,從2007~2017年,十年裡大理石螯蝦的棲息地範圍增加了100倍,從1000平方千米變成10萬平方千米,現在「蝦口」數以百萬計,已經威脅到7種馬達加斯加的本土野生螯蝦。

馬達加斯加的「吃貨」,沒能阻擋大理石紋螯蝦擴張的腳步。

抵抗變異鰲蝦,必須這樣做

歐盟和美國的密蘇裡州與田納西州已經把大理石紋螯蝦列入「禁品」。在歐盟,禁止出售、飼養、擴散或放生大理石紋螯蝦。儘管中國還沒有這樣的禁令,但如果你養著大理石紋螯蝦,千萬不要把它放生,不要露天飼養因為它可以通過陸路逃走,不要把這種螯蝦當成釣魚用活餌。

這種變異螯蝦最理想的歸宿,不是野外,不是餐桌,應該是實驗室。

它好飼養,長得快,生得多,自己一隻就能生出千軍萬馬,基因型還完全一致,簡直是理想的模式生物,可以用於研究生態、生理、發育、遺傳、表觀遺傳……另外,這種動物能複製自身,能大量增殖,能迅速擴散,完全是癌細胞翻版。事實上,已經有科學家考慮用這種螯蝦來模擬癌症,以研究抗癌策略。也許有一天,「惡魔螯蝦」帶給我們的知識,會拯救無數人類的生命。

一個AI

「生得越多越好,長得越大越好。不就是小龍蝦的親戚麼,控制入侵還得靠中國吃貨。」

拉倒吧,中國境內已有那麼多入侵物種,吃貨並沒有解決問題啊。羅非魚,刺少,好吃吧?牛蛙,肉多,好吃吧?照樣泛濫!

詳情→ 吃貨能擊退入侵物種?愚蠢的人類啊!

相關焦點

  • 人類能孤雌生殖嗎?孤雌生殖的雙髻鯊,世界首例!
    你見過孤雌生殖的生物嗎?或者是需要精卵結合才能生殖的生物突然出現孤雌生殖的現象你見過嗎?你認為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嗎?為什麼呢?如果發生了,又會是什麼原因呢?不得不說,原本需要精卵結合才能生殖的生物突然出現孤雌生殖的現象,在生活中還真出現了!
  • 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將對基因疾病研究產生潛在巨大影響        日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胡寶洋研究員、周琪研究員和李偉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合作,對單倍體胚胎幹細胞進行印記基因修飾,在對其進行複雜胚胎操作後,得到了世界上首隻雙父親來源的小鼠,以及性狀正常的雙母親小鼠
  • 人類的終極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原標題:人類的終極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史記·三皇本紀》記載:「太白皋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竹書紀年》卷上記載:「黃帝,軒轅氏 ,母曰附寶 。見大電繞北鬥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
  • 【光明日報】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突破哺乳動物有性生殖的「枷鎖」  自然界中,簡單的生命體,例如病毒和細菌,採用簡單的無性生殖方式;蜜蜂和螞蟻則採用孤雌繁殖方式——只要有蜂后或蟻后,就能保證種群的繁衍,一些低等動物,比如一些種類的蜥蜴、蛙和魚類,也有孤雌生殖現象。哺乳動物,則進化出了更高級的有性生殖方式。
  • 哥斯拉的孤雌生殖是怎麼一回事?
    科學家們目前掌握的孤雌生殖的動物有一千多種。最為人知的孤雌生殖的動物就是蜜蜂。蜂后雖然也與雄蜂交配,但是卻能產下受精和非受精兩種卵,前者發育成蜂后或者工蜂(由餵養幼蟲的不同食物決定),後者則發育成雄蜂。與蜜蜂親緣關係比較近的小火紅蟻也能孤雌生殖,與蜜蜂相反的是,蟻后通過孤雌生殖來繁育新蟻后,受精卵發育成不育的雌性工蟻和雄蟻。
  • 孤雌生殖是什麼?符合達爾文進化論嗎?
    導讀:關於什麼是孤雌生殖的問題,是不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問題,蜂部落認為孤雌生殖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我們先來看看孤雌生殖與達爾文進化論的理論,然後看看孤雌生殖現象是不是滿足達爾文進化論的推斷。孤雌生殖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孤雌生殖。孤雌生殖比較好理解,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理解為單獨的雌性進行了繁殖,也就是在沒有經過交配的情況下雌性繁殖。孤雌生殖的種類又比較多,有的動物在發生了交配後還能出現孤雌生殖現象,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 自然界中神奇的孤雌繁殖
    水蚺在生物學的概念上,安娜的此次分娩屬於孤雌繁殖,也可以說是單性生殖。這種特殊的生殖方式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其一是偶發性孤雌繁殖,也就是說,採用這種生殖方式的生物在正常情況下是進行兩性繁殖的,但是雌性生物體偶爾也能夠將沒有受精的卵細胞培育成新個體。這類生物包括枯葉蛾、家蠶還有水蚺等。
  • 如果人類實現孤雌生殖,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但生殖能力在不同物種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多樣性, 大多數複雜的高等生物進行有性生殖。然而在自然界中, 一些低等植物、部分動物中存在著一種同性生殖的方式——孤雌生殖。如果要具體細分,還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一種是由物理化學方法激活卵子, 發育過程中不涉及精子的純粹孤雌生殖; 2.另一種是精子正常進入卵細胞並將其激活, 但精子的細胞核並不參與胚胎的發育, 胚胎的發育僅在雌核的控制下進行的孤雌生殖。
  • 這種生物不僅能孤雌生殖,還能自我複製,它的存在不違背規律嗎?
    首先要介紹的是歐洲大理石紋背小龍蝦,這種蝦還有另外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那就是「歐洲複製蝦」。這個名字也形象地說明了這種蝦的特點,它們不但可以無限複製自身,還可以實現孤雌生殖。研究人員翻閱歷史資料發現,25年前這種蝦還沒有現在這麼有名氣,讓它變得世界聞名的是因為它自身的基因發生了突變。
  • 從「孤雌生殖」到「孤雄胚胎」:生育從此告別兩性?
    對它們而言,只靠雌性就足以傳宗接代了,科學家們把這種繁育方式稱為「孤雌生殖」。一隻正在繁殖後代的蚜蟲,大部分蚜蟲都主要通過孤雌生殖產生。圖片來源:wiki.answers.com在孤雌生殖過程中,卵細胞(註:根據物種的不同,這裡的「卵細胞」指的可能是卵子,也可能是次級卵母細胞,下文主要討論哺乳動物,一概稱為次級卵母細胞)採用一種稱為「孤雌激活」的方式。使體內未受精的次級卵母細胞像已經受精了一樣地發生卵裂,並最終發育成胚胎——在這樣的過程中不需要精子。
  • 最新發現的四種孤雌生殖動物:雌竹節蟲獨自產子
    &nbsp&nbsp&nbsp&nbsp最新發現的四種孤雌生殖動物:雌竹節蟲獨自產子&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2
  • 稻水象甲:孤雌生殖的水稻殺手,最早出現在美國,現在危害全球!
    稻水象甲是一種奇怪的昆蟲,這個種族裡是沒有雄性的,也就是說它們是孤雌生殖。但也正是這種緣故,它們對水稻的殺傷力極大,堪稱「水稻殺手」!為什麼會這樣呢?孤雌生殖在自然界中是少有的現象,也是一種有缺陷的生殖方式,為什麼呢?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物種如果一直以無性繁殖的方式進行下去,沒有其他外部基因物質的出現,那麼過不了幾代,這個物種將會因基因缺陷導致最後的絕種。
  • 科學家解開了蜜蜂孤雌生殖的基因之謎
    雪梨大學的科學家們,對生活在南非開普敦的海角蜂的一種特殊情況展開了遺傳學研究,結果解開了孤雌繁殖的某個基因之謎。這項發現不僅回答了困擾人們數十年的歷史問題,也在控制其它物種的蟲害方面具有潛在的重要意義。
  • 中國科學家全球首次實現哺乳動物孤雄生殖
    然而,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正在探索生命形成的本質,人們心中固有的經典生殖規律可能會被打破。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指出,與孤雌生殖對應的孤雄生殖極其罕見,迄今只在一種斑馬魚中發現孤雄生殖。然而對於高等哺乳動物,無論孤雌生殖或孤雄生殖都不存在。
  • 隆線溞孤雌生殖狀態基因表達譜研究
    隆線溞有兩種不同的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單性生殖)與兩性生殖。當外界條件比較適宜時,枝角類就行孤雌生殖。在環境條件惡化時,枝角類就行兩性生殖,這時種群中不僅有雌體,同時還出現雄體,二者隨即交配。兩種生殖方式的交替,是枝角類對外界環境的一種特殊適應,孤雌生殖在有利環境下充分利用了條件,而兩性生殖在不利環境下保證了種的生存與連續性。枝角類不但生殖方式特殊,還是一類重要的水生經濟動物。
  • 綠森蚺孤雌生殖:雌森蚺獨自孵化出三小蛇,其中兩條健康生存著!
    對於蛇類的繁殖方式,最為常見的就是兩種:卵生和卵胎生兩種,不管是卵生還是卵胎生,都需要雌蛇和雄蛇結合。但近日在美國波士頓的一個水族館中卻展現了兩條「獨特」的小綠森蚺:是因為這兩條小綠森蚺是有一條雌性綠森蚺罕見繁殖方式產出的——孤雌生殖!
  • 克隆多利羊的實驗室獲準用孤雌生殖造人類胚胎
    東方網6月14日消息:日前,曾經因克隆多利羊而聞名世界的英國羅斯林研究所伊恩·維爾穆特研究小組得到該國首個胚胎幹細胞研究許可證,進行「孤雌生殖」的人類胚胎的製造。所謂孤雌生殖是指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直接發育成為胚胎,這種情況在自然界中的某些爬蟲和昆蟲身上會發生,無需雄性的參與,雌性可以直接繁殖。
  • 蜜蜂孤雌生殖產下的是雄性還是雌性?具有繁殖能力嗎?答案來了
    關於孤雌生殖的雌性是不是可以誕下雄性的問題,其實存在孤雌生殖的生物比較多,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存在孤雌生殖現象,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蜜蜂,對於其他存在孤雌生殖現象的動物或者植物,如果我們要一一分析,那是一把龐大的工程,我們就以蜜蜂為例來看蜜蜂的孤雌生殖現象,本章內容包括下面幾個問題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楊運桂所說的「印記基因」是怎麼給孤雄生殖添堵的,中國科學家又解除了什麼了不得的封印,你想弄明白嗎?  印記基因為啥支持異性戀?  在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甚至鳥類的世界裡,有時只靠一個超人媽媽就生出寶寶——這種現象叫「孤雌生殖」。但在哺乳動物的世界裡,「陰陽調和」一直是生兒育女的不二法門。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在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甚至鳥類的世界裡,有時只靠一個超人媽媽就生出寶寶——這種現象叫「孤雌生殖」。但在哺乳動物的世界裡,「陰陽調和」一直是生兒育女的不二法門。科學家早已發現,哺乳動物中普遍存在的印記基因,是一種為異性戀站臺的強大封印。這些基因的存在,讓孤雄和孤雌產生的胚胎根本活不到預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