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到底是基因決定,還是後天決定?
科學家比你還好奇。
所以,不同的研究問世,並有了我們微解讀裡各種彩虹指數的解讀。
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家普遍覺得「很扯」!
戳文末「閱讀原文」可測
不過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喜歡搞基這件事,可能既不是「基因決定」,也不是「後天養成」。這是啥玄學?容我細細道來……
在大規模測序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普及之前,雙胞胎,是研究性取向的良好對象。
在一對雙胞胎中,如果一個搞基,那麼同卵雙胞胎兄弟也搞基的概率為 52%,而異卵兄弟的概率為 22% [1],都遠高於同性戀的自然比率 —— 這說明搞基有一定的遺傳性,但又不絕對。
1993 年,通過研究 410 對搞基的兄♂弟,科學家發現了第一個和男性同性戀相關的遺傳位點——位於 X 染色體的 Xq28 區域 [2]。
隨後,7、8、10 號染色體上的一些區域也被發現與搞基有關。這些研究認為,搞基受基因影響強烈。
但近期的超大規模人群研究則對上面的結論瘋狂打臉 —— 23andMe,全球基因檢測行業的翹楚,對 48 萬人進行研究發現 [3],同性性行為的遺傳度也就 8%~25%。
顯著的基因位點找是找到了,但都沒有很強的決定性,完全不能說「找到了同性戀基因型」。
性取向,更像體重、身高一樣,是受無數個基因位點共同影響的性狀——而且受遺傳影響的程度還比身高體重小得多。
有意思的是,在參與研究的 UK Biobank 人群中(大部分是英國中老年人),只有大概 3.5% 有過同性性行為;而來自 23andMe 用戶,則有 23.3% 的人表示自己啪過同性。
不得不說,還是北美的年輕人會玩啊 (¯﹃¯*)。這也說明,同性性行為本身,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圖. 23andMe 用戶的性取向分布
同時,23andMe 發現,啪過同性的年輕人,往往風險承擔意願也更強、經驗開放性更高,並且有更高的大麻吸食率。這些人的肖像,更像是一些喜歡「尋求新鮮刺激」的主,未必是受到了同性多麼致命的吸引力。
或許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只是需要合適的環境和合適的 Ta 來激發。
不過,科學家普遍認為,相比於女性的性取向更加流動,大部分男性的性取向在很早就決定了。
男性中「純粹的同性戀」比例要比女性高得多,而在 UK Biobank 中也確實有一群特別顯眼的「非男人不啪」的大爺。這一撮人群,貌似更加符合大家對「同性戀」的傳統認識(而不是心血來潮看哥們兒也挺不錯不如一起來一發的北美青年)。
圖. UK Biobank 參與者的性取向分布。
相比於偶爾啪兩性的過渡類型,「只啪同性」的分類,尤其是男性(綠色柱子)可謂是一柱擎天
這些「宇宙彎男」的曲率,到底是要甩鍋給基因還是環境呢?
其實,有一把連接先天和後天的鑰匙——表觀遺傳,可能才是解開謎題的關鍵。
細胞有時會對自己的 DNA 進行一些騷操作:比如甲基化、組蛋白修飾、X 染色體失活等。這些操作會改變基因的表達,造成表型的改變,但並不改變 DNA 序列本身。
受表觀遺傳調控的性狀,既不是純粹的先天決定,也不是純粹的後天養成,而是一種中間商賺差價的曖昧概念,因此被稱為「表觀遺傳」。
而有一些非常關鍵的表觀遺傳改變,會發生在子宮裡,並伴隨我們一輩子,甚至能影響人的性取向。
比如,患有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CAH)的孕婦,體內雄性激素水平要高出正常好多,而這些媽媽生出拉拉女兒的概率則是常人的數倍之高 [4]。
而之前發現與搞基有關的 10 號染色體區域,來自母親的那一條也存在更多的甲基化修飾 [5]。
還有一個鬼畜發現是「哥哥越多,弟弟越基」:孕婦每生一個男孩兒,下一胎男孩兒的「基」率就上升 33%,如果生到第十個男孩兒,那他是彎的的概率就會超過 50% [6]。
這件事兒機理未明,大概並不是率先發育到青春期的哥哥們強行開發弟弟讓其穿上女僕裝導致的(?)。
不過有假說猜測,懷男孩兒會讓孕婦產生一種特殊的「抗男抗體」,懷得越多,這種特異性免疫就越強,從而通過表觀遺傳機制讓小兒子更基(一種「媽媽受夠了家裡越來越多的臭直男們,想要個女裝大佬」的隱藏呼喚?)。
還有一個更加意義不明的發現。女性在每個細胞中有兩條 X 染色體,但一般都有一整條是完全失活的,並且每個細胞失活掉哪一條 X 是隨機的,概率大致是 1:1。
但「基媽」不同,「基媽」兩條染色體的失活比例可以誇張到 9:1 [7],但科學家還不知道這究竟怎麼影響了男孩兒的性取向。
比起用基因檢測計算「彩虹指數」,用表觀遺傳學修飾判斷一個人的性取向,從原理上恐怕是靠譜多了。2015 年有人在美國人類遺傳學會年會上報告說,通過五個位點的表觀遺傳信息,可以預測一個人是直是彎,準確率竟達到 70% [8]!
那豈不是相親市場中的準·同妻福音?
然而這項研究並未最終發表,而是引來了非常多的吐槽。看來便捷地通過遺傳信息判斷性取向,不管是科學上還是社會倫理上,都還有一段路要走。
不過不難發現,上面這些表觀遺傳修飾,大多是在娘胎裡就完成的,並不受個人選擇和生活方式所改變。
人的主要性取向,尤其是男性,大都是早早就決定好了的,也比較符合表觀遺傳修飾的發現。母親孕期的狀況,對孩子未來有多彩虹,恐怕起到了相當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跟媽媽出櫃的話請勇敢,因為「那還不是你害的」!
說到同性戀這個話題,菜哥真的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比如搞基到底是否違背進化論?比如古代帝王愛搞基究竟是為什麼?你們想看嗎?「在看」滿 66 我就來寫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