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發現:有哥哥的男生,更容易成為同性戀

2020-07-02 WeGene微基因
科研發現:有哥哥的男生,更容易成為同性戀

同性戀到底是基因決定,還是後天決定?

科學家比你還好奇。

所以,不同的研究問世,並有了我們微解讀裡各種彩虹指數的解讀。

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家普遍覺得「很扯」!

科研發現:有哥哥的男生,更容易成為同性戀

戳文末「閱讀原文」可測

不過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喜歡搞基這件事,可能既不是「基因決定」,也不是「後天養成」。這是啥玄學?容我細細道來……

科研發現:有哥哥的男生,更容易成為同性戀

在大規模測序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普及之前,雙胞胎,是研究性取向的良好對象。

在一對雙胞胎中,如果一個搞基,那麼同卵雙胞胎兄弟也搞基的概率為 52%,而異卵兄弟的概率為 22% [1],都遠高於同性戀的自然比率 —— 這說明搞基有一定的遺傳性,但又不絕對。

1993 年,通過研究 410 對搞基的兄♂弟,科學家發現了第一個和男性同性戀相關的遺傳位點——位於 X 染色體的 Xq28 區域 [2]。

隨後,7、8、10 號染色體上的一些區域也被發現與搞基有關。這些研究認為,搞基受基因影響強烈。

科研發現:有哥哥的男生,更容易成為同性戀

但近期的超大規模人群研究則對上面的結論瘋狂打臉 —— 23andMe,全球基因檢測行業的翹楚,對 48 萬人進行研究發現 [3],同性性行為的遺傳度也就 8%~25%。

顯著的基因位點找是找到了,但都沒有很強的決定性,完全不能說「找到了同性戀基因型」。

性取向,更像體重、身高一樣,是受無數個基因位點共同影響的性狀——而且受遺傳影響的程度還比身高體重小得多。

有意思的是,在參與研究的 UK Biobank 人群中(大部分是英國中老年人),只有大概 3.5% 有過同性性行為;而來自 23andMe 用戶,則有 23.3% 的人表示自己啪過同性。

不得不說,還是北美的年輕人會玩啊 (¯﹃¯*)。這也說明,同性性行為本身,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科研發現:有哥哥的男生,更容易成為同性戀

圖. 23andMe 用戶的性取向分布

同時,23andMe 發現,啪過同性的年輕人,往往風險承擔意願也更強、經驗開放性更高,並且有更高的大麻吸食率。這些人的肖像,更像是一些喜歡「尋求新鮮刺激」的主,未必是受到了同性多麼致命的吸引力。

或許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只是需要合適的環境和合適的 Ta 來激發。

不過,科學家普遍認為,相比於女性的性取向更加流動,大部分男性的性取向在很早就決定了。

男性中「純粹的同性戀」比例要比女性高得多,而在 UK Biobank 中也確實有一群特別顯眼的「非男人不啪」的大爺。這一撮人群,貌似更加符合大家對「同性戀」的傳統認識(而不是心血來潮看哥們兒也挺不錯不如一起來一發的北美青年)。

科研發現:有哥哥的男生,更容易成為同性戀

圖. UK Biobank 參與者的性取向分布。

相比於偶爾啪兩性的過渡類型,「只啪同性」的分類,尤其是男性(綠色柱子)可謂是一柱擎天

這些「宇宙彎男」的曲率,到底是要甩鍋給基因還是環境呢?

其實,有一把連接先天和後天的鑰匙——表觀遺傳,可能才是解開謎題的關鍵。

科研發現:有哥哥的男生,更容易成為同性戀

細胞有時會對自己的 DNA 進行一些騷操作:比如甲基化、組蛋白修飾、X 染色體失活等。這些操作會改變基因的表達,造成表型的改變,但並不改變 DNA 序列本身。

受表觀遺傳調控的性狀,既不是純粹的先天決定,也不是純粹的後天養成,而是一種中間商賺差價的曖昧概念,因此被稱為「表觀遺傳」。

而有一些非常關鍵的表觀遺傳改變,會發生在子宮裡,並伴隨我們一輩子,甚至能影響人的性取向。

科研發現:有哥哥的男生,更容易成為同性戀

比如,患有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CAH)的孕婦,體內雄性激素水平要高出正常好多,而這些媽媽生出拉拉女兒的概率則是常人的數倍之高 [4]。

而之前發現與搞基有關的 10 號染色體區域,來自母親的那一條也存在更多的甲基化修飾 [5]。

還有一個鬼畜發現是「哥哥越多,弟弟越基」:孕婦每生一個男孩兒,下一胎男孩兒的「基」率就上升 33%,如果生到第十個男孩兒,那他是彎的的概率就會超過 50% [6]。

這件事兒機理未明,大概並不是率先發育到青春期的哥哥們強行開發弟弟讓其穿上女僕裝導致的(?)。

科研發現:有哥哥的男生,更容易成為同性戀

不過有假說猜測,懷男孩兒會讓孕婦產生一種特殊的「抗男抗體」,懷得越多,這種特異性免疫就越強,從而通過表觀遺傳機制讓小兒子更基(一種「媽媽受夠了家裡越來越多的臭直男們,想要個女裝大佬」的隱藏呼喚?)。

還有一個更加意義不明的發現。女性在每個細胞中有兩條 X 染色體,但一般都有一整條是完全失活的,並且每個細胞失活掉哪一條 X 是隨機的,概率大致是 1:1。

但「基媽」不同,「基媽」兩條染色體的失活比例可以誇張到 9:1 [7],但科學家還不知道這究竟怎麼影響了男孩兒的性取向。

比起用基因檢測計算「彩虹指數」,用表觀遺傳學修飾判斷一個人的性取向,從原理上恐怕是靠譜多了。2015 年有人在美國人類遺傳學會年會上報告說,通過五個位點的表觀遺傳信息,可以預測一個人是直是彎,準確率竟達到 70% [8]!

科研發現:有哥哥的男生,更容易成為同性戀

那豈不是相親市場中的準·同妻福音?

然而這項研究並未最終發表,而是引來了非常多的吐槽。看來便捷地通過遺傳信息判斷性取向,不管是科學上還是社會倫理上,都還有一段路要走。

不過不難發現,上面這些表觀遺傳修飾,大多是在娘胎裡就完成的,並不受個人選擇和生活方式所改變。

人的主要性取向,尤其是男性,大都是早早就決定好了的,也比較符合表觀遺傳修飾的發現。母親孕期的狀況,對孩子未來有多彩虹,恐怕起到了相當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跟媽媽出櫃的話請勇敢,因為「那還不是你害的」!

說到同性戀這個話題,菜哥真的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比如搞基到底是否違背進化論?比如古代帝王愛搞基究竟是為什麼?你們想看嗎?「在看」滿 66 我就來寫寫吧~

科研發現:有哥哥的男生,更容易成為同性戀

相關焦點

  • 被女孩子叫「哥哥」,男生究竟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在《水滸傳》中有這樣的一個片段:李逵:「哥哥幾時起義兵,我那裡也起軍來接應。」生時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個小鬼!」一個男人能把「哥哥」叫得如此「義薄雲天且不失俏皮」的,我想普天之下,除了李逵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了。在如今這個時代,女孩子叫男生「哥哥」,可以有很多深層次的含義。當然了,這跟當時的環境以及語境密切相關。
  • 知否|性取向研究新發現:左撇子男性更可能成為同性戀?
    近年來,研究人員對「同性戀基因」的研究過程中產生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同性戀存在生物學基礎嗎?關於該問題不同人群的解釋眾說紛紜,科學家很難在調查問卷中找到合理解釋。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最新發表文章指出, 有證據表明,某些生物進程與男性性取向密切相關。意味著這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一些男性會成為同性戀。
  • 漲姿勢「同性戀雷達」根本不存在
  • 女生叫你「哥哥」究竟是什麼意思?情商高的男生都很清楚
    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讓「哥哥」這個詞更加說不清道不明。而很多被女生叫做「哥哥」的男生,多是實在人,他們沒有那麼多的花花心思,很難猜透女人叫他「哥哥」,是出於尊重還是愛慕。今天梅娘就帶著大家分析一下。男生是個熱心腸,而女生在工作生活中較為弱勢,得到了男生很多的幫助,於是女生帶著感恩之心,叫男生做「哥哥」,雖然你不是她親哥,但她已經把你當做是最信賴的人了。對於這樣的女生,男生應該好好的守護,不要輕易辜負她對你的信任,不要以此做為條件,向她提出非分的要求。
  • 同性戀符合達爾文進化論嗎?從未被淘汰
    過去二十年間,關於同性戀的生物學起源的論文發表了數十篇,這個問題變成了正兒八經的科學問題。那麼,同性戀的出現符合達爾文演化理論嗎?邁克摩爾和瑞恩的當紅歌曲《Same Love》成為美國支持同性婚姻陣營的非官方主題曲,這首歌引起許多同性戀人士在認識自己性向上的共鳴。
  • 女生稱呼你「哥哥」究竟是什麼意思?情商高的男生都能明白
    在男女關係當中,這種暗示普遍地存在著,但很多時候,特別是男生,不是很能夠理解女生的意思。其實在男女交往當中,採用什麼樣的稱謂也是很有講究的,不同的關係會用不同的稱謂,但有時候同樣的稱謂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思。「哥哥」就是一個在男女關係當中很具有歧義性的成稱謂。很多男生在聽到女生叫自己自己「哥哥」的時候,會在腦子裡想很多,會去猜測別人的意思,但又卻不能確定。
  • 臺灣同性戀合法!娛樂圈這幾位同性戀,每一位都是了不得的人物
    臺灣同性戀合法!娛樂圈中的這幾位同性戀,每一位都是了不得的人物近日中國臺灣公布了同性戀合法化草案,明訂同性伴侶將可準用《民法》婚姻章規定結婚,擁有合法財產繼承、醫療權,也能繼親收養子女,同時須遵守單一配偶的義務。
  • 從手指長度真的能看出你是不是同性戀?
    這則關於同性戀手指長度的測試過去曾經在許多場合見到過,那麼,這條流言究竟有沒有科學根據呢?同性戀的手指長短特徵,真的與異性戀不同?答案是:或許是真的。同性戀的手指長短特徵,或許還真的與異性戀有差別。來自加州的科學家發現:同性戀女性與異性戀女性之間,她們在無名指與食指的長度上有較大差別。同樣現象也在男同性戀身上也有所顯現,但研究對象僅限於那些家中數位兄弟中最小的「弟弟」。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們的研究課題實際上是:較高的雄性激素—即男性荷爾蒙-在子宮內影響胎兒性取向同時,也會影響手指長度。
  • 「同性戀雷達」根本不存在
    國研究團隊發現,「同性戀雷達」(Gaydar,即僅通過觀察一個人便得知其性取向)不僅毫無證據支持,而且這個概念極其有害。威斯康星大學的主要研究人員William Cox說:大多數人認為刻板印象是不妥的。
  • 中國有多少人是同性戀?
    中國有多少同性戀?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數據顯示,約有4.5%的美國人為同性戀。 可以作為參照的是,今年7月在美國上市的同性社交第一股blued,其招股書披露,該應用軟體(男同性戀交友軟體)有4900萬的註冊用戶,其中49%為海外人士,也就是說,該軟體有51%的中國用戶——約2500萬。
  • 南非成為非洲同性戀避難所
    > 【西班牙《阿貝賽報》5月18日報導】題:南非,非洲同性戀的避難所
  • "同性戀測試"恐懼不應阻礙性取向遺傳研究
    我的實驗室在1993年報導了第一個性取向的DNA標記,當時我們發現了X染色體上的一個區域——Xq28——能影響同性戀兄弟裡的性取向。今年,那項發現被一項新研究證實,該研究的樣本是我們當初的十倍,這項研究同時還發現第八號染色體上另一個區域也與性取向有關。雖然有了這些對所謂的遺傳連鎖效應的研究,但很明顯,DNA中的遺傳差異也不能完全解釋觀察到的性取向差異。
  • 性取向被懷疑很鬱悶 走近大學同性戀主題志願者
    中國人民大學大二男生任牧最近很鬱悶。一星期內,他婉言拒絕了3個男生的「真情」告白,同時不斷地告訴一個又一個詢問他性取向的朋友:「任牧還是異性戀,任牧有喜歡的女生了。」  這些活動大多數由該校的紅十字會或青年志願者協會等組織,北京高校中少有專做同性戀主題志願工作的組織。朱雅璋所在的中國人民大學觀影組,本是一個向同學們推薦優秀電影並組織觀看的學生組織,關注同性戀人群只是偶一為之。   在北京高校中,像任牧這樣公開做同性戀主題志願工作的「直人」(Straight,非同性戀者———作者注)很少。
  • 關於同性戀:你可以不支持,但別惡意傷人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12月27日晚,兩個男生當眾出櫃在河北大學校園裡表白的視頻上了微博熱搜,這件事引發了熱議,他們在網上得到一些祝福的同時,經歷更多的是惡語相向。作為一個局外人,我想替他們發聲:你可以不支持,但別惡意傷人。
  • 動物界的同性戀,都有哪些操作
    動物園的17隻企鵝中,有一對同性戀公企鵝十分堅定,一直想要擁有自己的孩子。它們去年就嘗試偷蛋,結果發現偷的蛋沒有受精。原因是那枚蛋來自一對同性戀母企鵝。  今年,它們終於在一對異性戀夫婦那裡偷來一枚蛋,並嘗試自己孵化。動物園管理者承諾會將孵化結果告訴大家。  為了安撫群眾對這對公企鵝的道德譴責,他們說,那對異性戀夫婦後來又生了一個蛋。
  • 解密同性戀:是什麼決定了你的性取向?
    有些人認為同性戀是一個學習行為,但也有人認為,如果同性戀是一種學習行為的話,應該可以通過讓同性戀者學習異性戀者的性覺醒、性刺激和性行為來改變同性戀取向,但這事實上是很困難的。科學家通過對同性戀者的大腦解剖,發現同性戀男性的大腦與異性戀女性的大腦有相似的地方,而與異性戀男性的大腦有區別。其他的發現包括同性戀男性的手指印與異性戀女性的相類似,如一個胎兒的手指印在16周形成。
  • 一米八男生「理想女友」身高是多少?小哥哥的回答很耿直,八成女生...
    在過去,一些老人會說:"身高有什麼用,你能發財嗎?"然而,幾十年後,他們被打臉了,因為這確實是一個看臉的時代,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身高已經成為父母最關心女孩的問題。尤其是男孩,因為身高對結婚和戀愛有一定的影響,或者是一些特殊的工作也會受到牽扯。最近,一位網友在網上分享了一段相親經歷。
  • 研究發現,同性戀可能和遺傳有一定關係
    關於基因在同性戀行為中的作用的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研究報告的發表,引發了關於同性戀是由基因還是環境引起的爭論。這項研究首次在2018年的遺傳學會議上報告,發現了5種與同性性伴侶相關的基因變體(SN:10/20/18)。但是研究人員在8月30日的《科學》雜誌上報導,這些被稱為SNPs的變異並不能預測人們的性行為。
  • 冬青樹之園——永遠的哥哥
    Leslie,這是哥哥的英文名字,作為哥哥的資深粉絲都知道,哥哥本來的英文名字不是這個,這是因為哥哥說,Leslie是他最喜歡的人物的名字,哥哥也出行過一張以他的英文名字命名的專輯《Leslie》,現在還被大街小巷傳唱的《Monica》就在這一張專輯裡。
  • 基因科學:同性戀基因≠基因缺陷
    對於這個群體來說,他們非常認同也支持同性戀基因是真實存在的,因為這樣一來社會的包容度會相對更加廣泛,也更容易被接受;而傳統觀念則反對這個說法,認為同性戀是後天的,並將其當做一種疾病對待,「提倡」應該對其進行矯正。所以「原罪」與「人之初性本善」的交鋒至今,並仍在繼續,但有一個結論卻是毋庸置疑的:同性戀既有基因的先天影響,也有環境等後天因素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