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大二男生任牧最近很鬱悶。一星期內,他婉言拒絕了3個男生的「真情」告白,同時不斷地告訴一個又一個詢問他性取向的朋友:「任牧還是異性戀,任牧有喜歡的女生了。」
這不是「愛情宣言」。這種誤解的產生,僅僅因為任牧是一名同性戀主題志願工作者。為了澄清自己的異性戀身份,他不得不在人民大學「天地人大」BBS上發帖聲明。
大二女生朱雅璋也很鬱悶。她所在的人民大學「觀影組」社團,舉辦的第一屆主題影展———「同一片天空,另一種關注」,本想辦成同性戀主題電影展,卻不得不打著關懷弱勢群體的旗號,將關於民工、愛滋病病毒攜帶者和同性戀者的電影聯合展映。
「我感覺我們的工作處在中間地帶。一方面很多『同志』一旦知道你是異性戀就會很排斥志願者,尤其是拉拉們(女同性戀者———作者注);另一方面,我們的工作不能為主流社會所接受,比如在學校開展活動就會困難重重。」
他們的工作被稱為同性戀主題志願工作,是指以同性戀人群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同志維權和知識普及的活動。
自復旦大學今年為本科生在全國首開同性戀研究課程以來,北京高校學生組織了不少這樣的主題志願工作。從2005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學就同性戀問題展開問卷調查開始,北京林業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都舉辦了同性戀知識論壇等主題活動。
這些活動大多數由該校的紅十字會或青年志願者協會等組織,北京高校中少有專做同性戀主題志願工作的組織。朱雅璋所在的中國人民大學觀影組,本是一個向同學們推薦優秀電影並組織觀看的學生組織,關注同性戀人群只是偶一為之。
在北京高校中,像任牧這樣公開做同性戀主題志願工作的「直人」(Straight,非同性戀者———作者注)很少。「在人民大學,我知道做這方面工作的『直人』就我一個。」任牧說。而介入到志願工作的學生同志為了避免公開身份,往往做著做著就退出了。
任牧學的是社會學,開始是做愛滋病防治方面的志願工作,由於認識到男性接觸的特殊性行為方式使得男同性戀人群面臨更大的HIV感染危險,他逐漸參與到同性戀主題志願工作中來,到現在大約有半年了。
任牧的父母覺得不理解。社會學可關注的問題多了,為什麼一定得關注同性戀的問題呢?「你不會把自己陷進去吧?」任牧的爸爸有些擔心。
任牧並不覺得自己會改變。同志社工中有不少幫助人認清自己性取向的科學方法,他一直用這些方法小心地審視自己。不過他也有困惑:「做『同志』工作必然要先對這一群體進行認同,當認同程度太深的時候,是不是會把自己也一起認同進去?」
他舉了個例子:「同性戀的眼神跟『直人』有些不同。通常我參加志願工作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是跟他們一樣的眼神;平時跟朋友接觸的時候,我又會是『直人』的眼神。最尷尬的是帶著『直人』朋友去參加同性戀的聚會,實在不知道用什麼眼神好,只好折衷一下。」
與相關志願工作短缺的情況相反,高校的同性戀群體並非少數。著名社會學者、性問題專家李銀河在《同性戀亞文化》中引用美國性社會學家懷特姆的結論稱:不管一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形態是什麼樣,同性戀在人口中所佔比率十分接近並保持穩定。據悉,中國目前可接受的同性戀佔總人口比例約為3%~5%。不少專業社工認為,在大學校園中,這一比例還會有所增加。
例如任牧在這半年來的志願工作中,僅在中國人民大學就認識了近50名同性戀者,他們通過一個QQ群彼此聯繫,而對外界隱瞞身份。「確實不少同學對同性戀問題很過敏,說『怎麼著也不理解』的不在少數;但我在工作中也發現,很多同學非常關心如何面對同性戀、如何跟他們打交道。我覺得真正打動我的是很多『直人』對同志確實很關注,這是我想不到的。我沒有想到有那麼多人只是苦於沒有機會真正接觸同志。」任牧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羅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