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個連續譜?

2020-12-03 手機鳳凰網

性取向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而有一些科學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是一個連續譜。在社會壓力下,一些位於連續譜中間的同性戀者會轉變性取向,而位於連續譜末端的同性戀者則很難改變。

撰文丨羅伯特•埃普斯坦(Robert Epstein)

翻譯丨劉曉萍

在一個尋常的夏日周六早晨,馬特‧艾弗裡(Matt Avery)和妻子希拉(Sheila)(均為化名),與兩個分別是五歲和八歲的孩子一起做著早餐。之後一家人帶上遊泳用具,坐上車,去到泳池待上一整個下午。馬特說:「周末就是屬於家庭的時光啊。」

馬特和希拉的幸福婚姻已經維持了11年多了。馬特把希拉看作他的靈魂伴侶,即便用整個世界跟現在的生活做交換,他也不願意。然而,在一些人眼中,馬特現在的生活只是一種假象,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全身心投入的丈夫和父親。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馬特曾經是一名同性戀者。

根據美國LGBTQ組織和一些專家的看法,同性戀者對他們的性取向是無法選擇的。如果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是一名同性戀者,那麼他/她將永遠是一名同性戀者。馬特在自己青年時期的大部分時間裡(17~24歲)是一名同性戀者,所以人們認為,他一定一直都是一名同性戀者。我們的社會對同性戀者並不友好,面對這樣的社會壓力,馬特只是簡單地選擇了躲避。同性戀活動家傾向於支持這個說法,部分原因是,調查數據顯示,如果人們相信性取向是不可改變的話,他們會對同性戀者更有同情心。

那麼上述觀點正確嗎?或者就像有些人宣稱的那樣,「同性戀完全是一個選擇問題」?大量的科學證據提供了清晰的答案。事實證明,性取向從來就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它反而是一個連續譜,基因和環境一起決定了人們的性取向,以及人們性取向表達的可塑性,甚至還決定了性取向隨時間變化的程度。

石牆暴動

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很難做到客觀地看待同性戀。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對同性戀的偏見來自聖經裡的內容。根據 《利未記》(Leviticus,基督教聖經《舊約全書》中的一卷)記載,同性戀(至少男性的同性戀行為)是被禁止的,如被發現,會被處以死刑。直到今天,成千上萬的美國教堂還在重複著聖經中這些古老的禁令,加劇了社會各個階層對同性戀的牴觸。

直到幾十年前,對同性戀的偏見甚至還存在於心理健康領域。在20世紀70年代,大多數治療師仍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心理障礙,近乎一種疾病。1968年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是治療師進行診斷時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中在關於性偏離的章節裡,DSM將同性戀描述為性興趣偏向「異性以外的對象」。

1969年,紐約格林尼治村發生的「石牆暴亂」提高了社會對同性戀文化的接受程度。

由於無法再忍受被他人視為怪胎,同性戀者開始宣稱自己的性取向不是病態的。1969年6月27日,警察突擊檢查了美國紐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的一家同性戀酒吧,隨後引發騷亂。人群在該地連續集會了五天,抗議對同性戀者的歧視,並宣揚同性戀者的權利。這個歷史性事件,被稱為「石牆暴動」(Stonewall Riots,以這場運動的核心地點——石牆酒吧的名字命名),它在美國掀起了現代同性戀權利運動,並提高了美國社會對同性戀文化的接受程度。

僅四年之後,在1973年,美國精神病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的命名委員會開始重新評估業內對同性戀者的負面描述,主持這項重評工作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已故精神病學家羅伯特·L·斯皮策(Robert L. Spitzer)。在命名委員會的建議下,DSM的下一個版本刪除了「同性戀」(homosexuality)這個術語。然而,這遠沒有解決問題。超過三分之一的精神病醫生反對這一改動,所以在隨後的版本中,DSM也承認人們可能會因為性取向引發內心的「極大痛苦」或「衝突」而向治療師尋求幫助。

變化的性取向

青少年時期,當艾弗裡的性慾開始活躍的時候,他對自己的性取向毫不懷疑。上世紀80年代初上大學時,他在一家同性戀酒吧工作,並且有過數百名同性伴侶,他還和一名男性有過一段長達四年的戀愛關係。馬特認為自己是一名「女性」。「過去,我重63.5千克,留著長長的指甲,金黃色的馬尾辮,戴著耳環,」他回憶道,「我是一道值得被欣賞的美景。」

但是,在馬特24歲時,周末休假歸來的同性伴侶帶來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他的伴侶認為自己不是一名真正的同性戀者。「我全部的生活是由我身邊的人來定義的,我利用他們來彌補我的缺陷,」這讓馬特感到心煩意亂。他們結束了戀愛關係,並成為了室友和朋友。馬特說,在那之後,他的這位前任同性伴侶開始與女性約會。「有一天,我覺得自己可能也不是同性戀,於是我開始和一位女性約會,感覺還挺不錯,」馬特回憶道。

在接下來的兩三年時間裡,馬特發現自己只和女性發生關係。他的改變沒有受治療和宗教團體的影響。他表示,來自朋友的支持幫助他處理與父親之間的問題,也幫助他學會適應自己的男子氣概。馬特甚至達到了對男性沒有性幻想的程度。在這方面,他可能比許多異性戀者表現得更像異性戀。儘管馬特的轉變沒有尋求專業幫助,但對其他同性戀者來說,有些人面對著家人或宗教團體的巨大社會壓力,則需要「修復性」治療師來幫助他們轉變為異性戀。

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弗洛伊德·戈弗雷(Floyd godfrey)已經做了15年的「修復性」治療師,他此前也是一名同性戀者。他的辦公室有12名臨床醫生,多年來,他們的客戶很多都是想努力克服同性戀傾向的男性。戈弗雷說,這些客戶感到情緒低落、焦慮和不快樂,所以才來這裡需求治療師的幫助。「他們覺得自己格格不入,覺得自己不像一個男人,這往往會導致抑鬱。」

在戈弗雷的客戶中,有些是曾經被父親虐待或者忽視的年輕男性。「他們的父親永遠不在場,也就沒法與他們建立紐帶。或者他們的母親控制欲太強,對他們過度保護,」戈弗雷說:「問題的根源是,這些年輕男性與父親之間本應正常發展的紐帶在他們的童年時期中斷了。」

戈弗雷認為,這種家庭紐帶的缺失有時會導致同性之間產生吸引力。我們暫時把戈弗雷提出的治療方式是否有效這個問題放到一邊,先來考慮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為什麼這種治療方式被稱為「修復性」的?這個詞的意思不就假定了同性戀是一種缺陷,意味著同性戀者像是壞掉的洗衣機,需要修理?換句話說,這種療法難道不是斯皮策和同事在30多年前拋棄的同性戀疾病模型的翻版嗎?

似乎就是如此。那些根深蒂固的觀念甚至影響了我們談論同性戀的方式。比如常用語「性取向」一詞就反映了我們的偏見,它暗示了性取向完全是一個選擇問題。至於戈弗雷和其他人聲稱同性戀是父母養育不當的結果,目前根本還沒有合理的科學證據來支持。的確,有些同性戀者在成長過程中與父親的關係很差,但我們無法判斷,是由於這些父親對兒子的迴避和拒絕使得兒子產生了同性戀傾向,還是因為父親一開始就傾向於迴避和拒絕那些表現得比較柔弱的男孩。

2003年10月,《性行為檔案》(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雜誌發表了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討論了修復性療法的有效性。在研究中,斯皮策採訪了200名過去曾認為自己是同性戀者的男性和女性,他們此前均以異性戀的身份生活了至少五年。大部分採訪對象不僅作為異性戀者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超過10年),還表示他們經歷了性吸引力、性幻想和性慾的變化,變得與異性戀者一致。男性、女性同性戀者的變化都很明顯。

然而,這項研究依然無法解決「同性戀者的性取向是否具有可選擇性」這個問題。斯皮策在2012年發表了一篇短文,撤回了2003年的研究結果,稱「研究無法確定參與者對他們(性取向)變化的描述是否真實。」從那以後,美國精神病學會和其他組織發表正式聲明,對修復性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表示懷疑,並且加利福尼亞州和新澤西州還禁止了有執照的治療師使用該療法。

性取向的連續譜

同性戀話題爭論的核心,其實是一些非常微小的事物:基因。兩個與基因有關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性取向:第一,基因影響性取向嗎?第二,如果基因確實影響性取向,那麼它們是否真的像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性取向類型——同性戀和異性戀,還是說基因產生了一個性取向的連續譜?

許多研究表明,基因在同性戀中似乎起著一定的作用。雖然沒有一項研究的結論是決定性的,但對一起撫養長大的雙胞胎、分開撫養長大的雙胞胎和家譜的研究表明,至少對男性來說,他與同性戀者親屬擁有的相同基因越多,就越有可能成為同性戀者——這正是遺傳特徵的標誌。但是,我們更感興趣的是性取向的連續譜。有時,基因創造出離散的特徵,比如眼睛的顏色。但在很多時候,基因創造出了連續變化的特徵,比如身高和頭部寬度。儘管大多數人可能認為,「異性戀」和「同性戀」是兩個離散的類別,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它們並非如此。這一事實對我們理解與同性戀有關的爭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20世紀40年代末以來,生物學家阿爾弗雷德·金賽(Alfred Kinsey)發表了大量關於美國公民性行為的報告。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正如金賽提出的,人們「並不只是屬於異性戀者和同性戀者這兩種不同的人群……我們生活的世界在每個方面都是一個連續譜」。美國精神病學會、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和美國其他8家全國性組織發表了一份聲明,支持「性取向屬於一個連續譜」。也就是說,性吸引並不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情,「異性戀」和「同性戀」的標籤不能說明問題的複雜性。

出於進化的原因,許多人更喜歡異性伴侶,畢竟這樣的關係能夠產生延續人類種族的後代。但是,也有約3%~7%的人只被同性吸引,還有其他很多人同時被同性和異性吸引。如果一個人的基因將他/她放在性取向連續譜上異性戀方向一端,他/她幾乎肯定永遠不會成為同性戀者。如果一個人的基因把他/她放在連續譜的另一端,這個人幾乎肯定不會成為異性戀者,或者至少不會是一個幸福的異性戀者。但是,如果一個人處於連續譜的中間,環境可能會起到主要影響作用,尤其是在這個人年輕的時候。由於社會強烈支持異性戀的關係模式,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性取向處於連續譜中間的人們傾向於轉變為異性戀。

2012年,我和同事發表了一項研究,對來自48個國家的17 000人進行了研究。結果證實了金賽的觀點:性取向是一個連續譜。我們還發現,許多人在描述自己的性取向時,使用的「同性戀」、「異性戀」和「雙性戀」這些標籤,與他們實際的性吸引力、性幻想和性行為之間存在大量不匹配的情況。此外,正如每個人在性取向連續譜上所處的位置不同,我們發現人們在「性取向範圍」(人們表達性傾向的可塑性程度)上也存在差異。

美國猶他大學的心理學家麗莎·戴蒙德(Lisa Diamond)和其他研究人員也發現,性取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隨時間而改變,對女性而言尤其如此。

本文作者 羅伯特·埃普斯坦於1981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他是《科學美國人·精神》雜誌的特約編輯、《今日心理學》雜誌的前主編,以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維斯塔行為研究和技術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心理學家。

本文譯者 劉曉萍是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研究生。

本文審校 毛利華是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社會認知神經科學。

相關焦點

  • 性取向不是非黑即白
    研究證據表明,性取向是一個連續譜,也就是說,和身高與頭部寬度一樣,性取向也可能是隨著時間流逝而產生連續變化的。在此之前,許多人認為同性戀與異性戀是兩個離散的類別,就像眼睛顏色的類別那樣彼此獨立、沒有重疊。但是,這類觀念恰恰忽視了性取向的內在複雜性,個體的真實情況也並非同性戀、異性戀之類的標籤能夠一舉概括的,在家庭、社會等外部環境的影響之下,性取向或許會以與本性相違背的形態出現在個體認知之中。
  • 中國「象牙女王」被判刑: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一畢業,楊鳳蘭就開始為坦贊鐵路建設項目擔任翻譯,並且在坦尚尼亞成家,生下一女,為了紀念非洲的經歷,女兒的名字還專門用了一個「非」字。後來,她擔任坦尚尼亞中非民間商會副主席,積極活躍於中非關係的建設中。注意,是「違法」而不是「犯罪」,也就是說他們雖然經常性地違法,卻不會做非常嚴重的犯罪事件——這個度,我的許多外國朋友都無法理解,它來自於華人價值觀的一個自我把握。
  • 《動物狂想曲》:哪有所謂的非黑即白
    路易的剛,並非莽撞,而是對自身處境的清醒認知。他知道,肉食動物與生俱來的強大力量,草食動物需要拼命努力才勉強可以獲得。女主哈魯是個渾身雪白的小白兔,大灰狼和小白兔的cp令人激動。但是哈魯並不像她表面看上去那麼純良。由此可見,《動物狂想曲》裡的動物形象沒有非黑即白的標籤。
  • 鬼谷子:層次越高的人,越明白這個真相,這世界從不是非黑即白!
    由此可見,川總很可能不是故意的,他就是這麼一個「非黑即白」的人,比如他正忙著跟譚德賽論戰。現在都0202年了,這樣做是不是太幼稚了點呢?三當然了,不可否認這種極端的觀點總是很洗腦,因為在很多人看來這個世界上就是非黑即白的。
  • 64種性取向,等你來測 | 不是所有的愛情,都是異性戀!
    雖然大部分人對自己的性取向是比較明確的,但仍舊會有一些人感到困惑:我的大學同學K先生,就經歷過這樣的困惑。當時他剛結束了一場短暫的戀愛,理由是:女生主動追求他,相處了一段時間發現不來電,不想再耗著。就在我們打算慫恿他去追求另一個女生時,他卻一臉不自在,總是逃避這個話題。
  • 沒那麼多非黑即白
    三體文明在研究出的質子二維展開,所形成的質子球後給人類發了一個信息 「你們都是蟲子!」。如果一定要給這隻蟲子塗上一個顏色的話,我想是灰色的。所謂的灰色,就是既不是黑色、也不是白色,而是介於黑白之間、既黑又白的顏色。在我們小時候,歷史老師也好,父老鄉親也罷,總是告訴我們某某某還是個好人、XXX是個壞人,比如張居正是好人,白的、嚴嵩是壞的,黑的。
  • 「絕對主義」:非黑即白的世界觀如何讓你走向深淵?
    他們是否固執己見,世界觀非黑即白?對自己和身邊的人是否要求刻板?當面對壓力、遭遇不幸時,他們會不會容易舉輕若重,難以釋懷?總之,他們是否具有絕對主義的思維方式?「絕對主義」是指規模或機率中表示總體性的概念,短語和詞語。絕對主義思維沒有細微差別,它忽視給定主題的複雜性。
  • 人的性取向居然超過1225種,你能確定你的性傾向嗎?
    而性別,也並非一個非黑即白的概念,它既包括了生理性別(Sex,即我的身體性別是xxx),又包括了社會性別(Gender,即我覺得我的性別是xxx)。比如,有些爺們味兒十足的假小子,她的生理性別為女性,而社會性別則可能是男性;這也就是為什麼臉書(Facebook)上選擇自己性別的時候會有高達56個選項。
  • 《非黑即白》蛇蠍女主太上頭,短短12集,卻拍出了美劇的燒腦味道
    2020過了與眾不同的一個年,宅在家裡刷了很多劇。其中,一部12集的搜狐視頻自製的《非黑即白》引起了觀眾的追捧。目前,無論是會員還是非會員,只要打開搜狐視頻都能觀看此劇。《非黑即白》也借用了雙男主這一模式,張層層飾演的退伍軍人肖昂和利晴天飾演的溫丹,他們相識,同患難,同抗敵,最後還出現了反目的畫面。在日常點滴中,溫丹照顧了肖昂,肖昂不放心溫丹的老實,倆人的日常像手足一樣。他們一個是尋找未婚妻的退伍軍人,一個是尋找姐姐的緬甸小青年,他倆一起來到異國三不管的地界帕孔,和黑惡勢力展開殊死搏鬥。
  • 「君子」、「小人」——非黑即白,論晏殊被「汙名化」的深層原因
    不得不說,對於當時的君子黨來說,已經被政治利益衝昏頭腦,他們對於評判是非曲直的度量衡,完全趨向於「非黑即白」。因此,歐、範等人不僅不能理解晏殊的為官之道,後世之人又是偏聽偏信,盲目跟風,使得黨爭以及衍生出來的思想成為了晏殊「汙名化」的罪魁禍首。
  • 食品安全難以做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判斷
    是否安全不是一個「黑」與「白」的二元判斷。它是一個從小到大的連續變量——所謂的「風險」,不會有「零」,現代社會也很難有「巨大」。我們所面對的,是「多大的風險算有害」,與「多小的風險算安全」。  許多人會說「我一點風險也不想要」——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安全風險」與食品成本密切相關,風險越小,成本越高。比如黃麴黴毒素是強致癌物,但它在糧食生長中幾乎無法避免。
  • 《寄生蟲》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總有一些灰色地帶!
    寄生蟲主要講的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四口之家,而且全家都處於失業狀態,然而通過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他們得以用一系列不太正當的手段,一家四口一起進入到一個富裕的家庭為他們打工,而這過程中富裕家庭完全不知道這四個人其實是一家人。故事情節大致如此。
  • 佛說阿彌陀經析.194 一個事物有很多面,並不能以非黑即白來定論
    邊見是我們常常用的一種方式,非白即黑,非善即惡,這是二元對立的錯誤見解。而人類完全是建立在二元對立獲取信息模式上發展而來,就像你們看到這裡的文字,也會看到有錯別字,錯別字就不是字了?就沒有他本身的意思了?就沒有一份辛勞了?而錯別字為什麼可以被看到、被分辨出來,就是因為我們以二元對立見解在處理信息。
  • 大部分人的投資觀:線性思維,非黑即白,拒絕獨立思考...
    大部分人的投資觀:線性思維,非黑即白,拒絕獨立思考......中國確實是全球範圍內最大的一片韭菜田!情緒、衝動、線性思維、非黑即白、既要又要還要、渴求一夜暴富、拒絕獨立思考、陰謀論、喜歡吃福利……說白了,大家認定入世後的經濟增長,乃「理所應當」。而眼下的困境,更多的是有壞蛋,或者白痴所致。比如,川普這也就引出了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到底中國經濟輪轉的驅動器是什麼?
  • 白噪聲不是噪音!
    (該部分主要參考了知乎)        白噪聲不是噪音,相反,當周圍嘈雜,而你想靜靜,你可以選用白噪聲來加以遮蔽。        為了減弱內部空間中分散人注意力並且不希望出現的噪聲(如人的交談),使用持續的低強度噪聲作為背景聲音。白噪聲充滿整個人類耳朵可以聽到的振動頻率(20~20000 Hz),可以幫助一個人放鬆或睡眠。為啥?
  • 黑眼睛不是black eyes,那是什麼?
    黑頭髮是black hair,但黑眼睛卻不是black eyes,大家在中英表達的切換中一定要注意這些小陷阱。
  • 說說自相關函數,功率譜與白噪聲
    所以,當知道一個信號的傅立葉變換時,也可以直接求出該信號的功率譜。至於維納辛欽定理是怎麼來的。知道當然 是好的,但是不知道也不要緊。重要的是理解功率譜的意義,並且會使用維納辛欽定理計算功率譜。比如在圖像處理裡,將圖像函數看做一個信號函數,對圖像某一區塊其進行上述標準化互相關函數中講到的亮度和對比度不變性處理後,進行傅立葉變換,並最後算出圖像功率譜,於是就有了一個很好的以頻率表達的可用於模板匹配的模板屬性。這就是圖像處理中所說的,把對圖像處理的時空域內思考,轉化到頻域。可以使一些在時空域較難處理的問題,在頻域裡找到直觀簡便的解決方案。
  • 超連續譜雷射光源研究進展
    高功率超連續譜產生過程中選用的增益光纖與PCF的模場面積相差數倍甚至一個數量級以上。因此,為實現高功率超連續譜光源,不僅需要攻克高光束質量的脈衝光纖雷射器、高性能光子晶體光纖設計與製作等關鍵技術,還需要解決大模場光纖與 PCF 的低損耗熔接問題,目前常採用的技術方案有光纖拉錐、PCF選擇性空氣孔塌縮、增加過渡光纖等。當前,基於單芯 PCF 的可見光超連續譜輸出功率已突破百瓦量級。
  • 驚了,人的64種性取向
    一般來說人有四種性取向但人是一種多元化和社會化的複雜生物我無意中看到有第五種因此產生好奇,通過百度深度搜索發現常見的性取向被定義為15種怎麼樣,三觀被刷新了沒?看了這麼多,你一定要記住性取向和性別是兩回事這讓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一句話:同性之間才是真愛想來,這句話也已經過時了吧說了這麼多,到底什麼是性取向?生理上,染色體只有 X 和 Y 兩種,構成了兩種人。但每個人自我認同的性別,以及傾向於發生愛戀的對象,卻是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