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的投資觀:線性思維,非黑即白,拒絕獨立思考......
中國確實是全球範圍內最大的一片韭菜田!
情緒、衝動、線性思維、非黑即白、既要又要還要、渴求一夜暴富、拒絕獨立思考、陰謀論、喜歡吃福利……
說白了,大家認定入世後的經濟增長,乃「理所應當」。而眼下的困境,更多的是有壞蛋,或者白痴所致。比如,川普
這也就引出了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到底中國經濟輪轉的驅動器是什麼?
關注我很久的老鐵都知道,已經在去年的爆文中非常充分的分析了「中國無內需」的經濟特質。
我們從經濟學第一原理薩伊定律出發,從經濟運轉的實踐入手。
那麼,該如何理解過去10多年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呢?
其實,稍微有點記憶的人都知道,中國80年代的通貨膨脹是非常驚人的。
全國到處都是鄉鎮企業,只要能做的產業,基本上馬上就是產能過剩。
最後,大家認定高科技的東西才是保值的。因此,80年代末,排隊買彩電,成為了當時的潮流。
這就跟幾年前委內瑞拉人民排隊買iPhone一樣,都是被通貨膨脹搞怕了。
也因此,自80年代,中國經濟一直是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即一管就過冷,一松就過熱。
即便是到了90年代,全球經濟已經進入新的技術革命周期,中國經濟依舊是這個調調。
說白了,無非是如下的經濟循環 ——
經濟不好的時候,政府刺激,把內需搞起來,然後經濟馬上就進入過熱;當過熱的時候,債務和風險同時飆升,則政府就進行調控,這個時候內需瞬間就沒有了。
也就是,左手是大量的供給,右手則是政府人為製造的需求。
供給的調控從來都是非常痛苦和艱難的,因為這背後是多少個家庭的飯碗,聯繫著各地的財政、還有銀行。
唯一可以收縮自如的,只有需求端。
反正民眾本來就沒有多少購買力,你之前不允許我幹的事情現在同意我幹了,那就暫時需求回來了;你突然又不同意了,那麼需求也就沒有了。
這個節奏直到美國人同意我們入世後,被徹底顛覆了。
入世後,中國人突然發現,無論自己怎麼生產,哪怕政府都不進行擴大內需的穩增長措施,老外那裡的外需永遠是充沛的。
由此,一個相信「生產崇拜」的國家,瞬間忘卻了自己過去的「過冷 — 過熱」的音調。
特別是當這個時間延續了快10年後,大家都認為,中國經濟早就擺脫了過去的束縛,它就應該是線性往上飆的。
然而,不幸的是,即便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也吃不消我們如此規模的低人權出口傾銷。
是的,美國佬的債務也快要爆了 ~
在10多年後,中國又一次遇到了上世界80 / 90年代的困難。即,外需不足的時候,內需本無,那該怎麼保持經濟增長呢?
有意思的是,之前很多人不懂這個底層邏輯,依舊相信我們是「經濟增速換擋」。
因此,大呼小叫,認為中國可以實現經濟內循環,無需依靠出口和外需。
然而,管理層其實早就把中國經濟後續的頂層設計改了 ——
從穩增長,變成了防止系統性風險!
可這樣的改變才1年,就馬上撐不住了,在去年年中,公開提出「穩增長」。
很多人估計還是懵懵懂懂的,搞不清楚這算什麼事情?
其實,這是政策直白的承認了,中國無內需的現實。
由於全球經濟周期進入尾部,外需註定會越來越差。
在這樣的基本面下,任何的降槓桿,本質上就是擠壓需求端。
因為你不可能真的把國企的供給幹掉,你能幹掉的無非是民企的那些供給。
就像去年那麼大的力度降槓桿,可是槓桿大戶,國企和地方財政,根本沒有降多少。降槓桿都降到了槓桿率極低的民企,還有大量中產以上的居民和家庭。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體製成本其實是剛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