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式閱讀:如何打破普通人「線性思維」的定式?

2020-12-03 36氪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你是否認定自己是一個習慣於利用線性思維來思考的人?又是否羨慕其它人能夠藉助於發散性思維,將知識儲備中的若干看似不相連的知識關聯在一起來理解和認知?這篇文章,原標題是Networked Reading: How to Think Like a Polymath,作者Zat Rana在文章中分享了如何做到像博學家一樣的思考方式。據Zat所稱,我們如今的學習與認知方式,實際上是在人為地給自己製造障礙,從而讓自己被迫將各種知識嚴格按照不同學科來劃分和理解,這為我們的發散性多維度思考形成了客觀的障礙。

圖片來源:Pexels.com

假如1985年你剛好25歲,那個時候的你,手上有2萬美元的資金。

對於如何投資和利用這筆資金,你面臨兩個選擇:其一,將這2萬美元全部投資於平衡的資產組合;其二,從中拿出5千美金用於投資平衡的資產組合,剩餘的資金用於購置一輛新車。

如今,在這兩種不同選擇的背景下,你分別能有多少資金了呢?

就第一個選擇而言,在過去這35年間,如果我們把每年的複合增長率假設為相對可觀的7%,那你當時的這筆資金在如今就可以變成21.3萬美元。針對第二個選擇,如果保持一樣的複合增長率,如今你手上的資金大概只有5.3萬美元。

最初的1.5萬美元差距,過了35年過後,數額越來越大,甚至超過了一些人的想像。

對許多人而言,他們可能根本不會去在意這些差距。他們也許在上學的時候就學過這些內容,可能自己也通過計算證實過這個結果。然而,許多人仍然不會立即清晰地認識到,長時間下來這個差距可以如此地大。

至於這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主要習慣於用線性思維來思考,但是複合增長卻是一個多維、非線性的過程。它不是加法,而是乘法。

在某種程度上,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知識積累。你掌握的知識越多,那你就能夠通過增長的知識而獲得更多收穫。

一方面,隨著知識的積累與深入,要想在現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再增加新的知識,就愈發困難。但在另一方面,當你在接觸新的知識時,你卻可以通過更高更全面的視角去認識它。你能夠通過更多的模式將事物聯繫起來,展開發散性思考,而且還能夠收穫更多不同角度的觀點。

在世界各地的教育體制中,我們都能看到死記硬背的這種做法。這種死記硬背的方法,試圖將各種知識強行灌輸於學生的大腦中,通過線性模式的學習方式,一次只學習一個科目,一次只學習一個特定的知識。

所有的知識都被完全地劃分開了。這樣一來,真正能掌握和吸收的知識空間也具有相對的局限性。

然而,當我們在通過新的模式與概念而增強直覺的背景下,我們所學習的新知識能夠關聯我們現有的知識網絡,並且不僅僅是聚焦於某個單獨的領域。

例如,當你嘗試學習煎蛋的時候,你必然不會去思考化學或者生物相關的知識。你可能只需要藉助一份食譜來指導你,但更重要的是,你會通過不斷地嘗試與犯錯,不斷增強你的直覺,直到你能夠做出最完美的煎蛋。

學習食品有關的化學和生物知識肯定有所幫助,但是當我們在煎蛋的時候,當下的現實狀況卻與那些在某個特定領域基於語言文字的抽象概念沒有太大的關係。

早在我們把這些學科進行分類之前,我們就已經經歷了這些現實狀況。對於這些學科的分類,其的確存在合理性和適用性,特別是在我們工作或者討論某個事物的時候,這些學科知識能夠提供相關的知識支撐。

但說到底,這些學科知識都是相互交錯在一起的,並且綜合起來形成了強大的知識集合。而這些知識集合就相對更加抽象,比我們通過一節政治課或者經濟學課所了解和學習的知識抽象多了。

圖片來源:Pexels.com

我們的大腦,能夠自然而然地像博學家那樣去吸收消化知識,但是我們卻總是人為地製造障礙,試圖通過劃分知識的方式,去理解和認知這些知識。

死記硬背,或者過分系統化地嘗試去總結某個特定學科話題,其之所以不管用的原因在於,這種學習知識的方法,都是在沒有真實上下文的基礎上去學習的。

脫離上下文,大腦可能就無法了解該如何使用這些知識,這即意味著,大腦可能無法真正地理解這些知識,到最後,很快就會忘記這些知識。

例如,假如你在閱讀一本關於政治學的歷史書籍,但你在閱讀這本書籍之前,基本沒有接觸過這個課題。在閱讀過程中,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學到了書中這裡或者那裡的某些知識。但如果我讓你來具體複述你從中學到的內容,或者在三到四年過後再讓你回憶書中的內容,你很有可能說不出太多有用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所在的城市剛好有一場民眾發起的暴動,而且你恰好能夠親身經歷這場事件,並且能夠結合書中所講述的一些原理來理解這場事件。而這剛好就是上下文信息,它能夠有效地加強你大腦中對這些知識的理解與認知。

在某種程度上,這剛好是在講述一個明顯的做法,即為了學習和掌握某個知識,我們在能夠將知識與現實結合起來理解之前,應該要學會認識和了解不同學科的知識提煉。

然而,更具體一點的話,問題的關鍵卻在於,當我們在學習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時,我們更傾向於通過二維架構來學習和理解,而不是在複雜的現實背景中去學習。

如果我們能夠將特定領域的知識遷移至全然不同的領域,特別是和那些知識基本不相關的領域,我們能夠將這種對現實認知的二維架構轉變為三維架構。

例如,當你在閱讀前文提到的那本政治學書籍的同時,還在讀另一本小說。你首先翻開政治學書籍閱讀了一段時間,然後又翻開了這本小說來閱讀。這本小說與政治學毫無關聯,也許它就是一本愛情小說,或者它可能是一本科幻小說。

但你可能發現,之前在閱讀政治學書籍的時候,你已經在大腦中形成了「權力」這個概念。儘管乍看之下,這本小說和權力無關,但從深層次而言,你卻能夠從中聯想出權力這個概念。

隨後,當你在拾起政治學書籍的時候,書中所講述的那些身份認同和部落主義等概念,以及這些概念又是如何影響並塑造了社會等級制度,卻能夠讓你更容易地聯想到小說中說講述的家庭關係及家族競爭等內容。

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它可能也沒有真正體現,我們心目中的博學家在理解世間萬事萬物時的那種「關聯通透」。然而,其背後潛在的那種認知方式,仍然具有非常強的關聯性。

將我們的學習與閱讀方式從線性思維轉變為非線性思維,我們實際上是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讓知識能夠有更多更廣的「關聯通道」。

我們在學校所學到的死記硬背,剛好是這種「關聯通透」的對立面。然而,正是這種「關聯通透」,從一本書跳躍關聯到另一本書,從一個上下文聯想到另一個上下文,從一個學科關聯到另一個學科,才讓我們將不同的事物有趣地關聯在一起,同時又填補了學科嚴格劃分下那些本來看不見摸不著的空缺或差距。

我們所掌握的知識,緊密交錯在一個網絡之中。而我們閱讀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就應該能夠反映出這個事實。當這個網絡恰當地整合在一起時,必然能夠從中洞察更清晰的事實,而且還能發現單獨靠某種知識無法發現的全新認知。

當我們能夠透過事物表面發現其背後彼此相連的複雜模式後,你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是如此的有趣。但是,如果你不嘗試去打破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知識邊界,打破這種線性認知狀態的話,那你可能就很難發現這個世界的樂趣所在了。

而要真正地發現這個世界樂趣所在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在我們的閱讀和吸收知識的過程中,或者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故意製造一些「混亂」。

與其通過線性思維的方式來閱讀某內容,並且按照某個固定框架系統有序地去認知這些內容,我們可以將知識的來源或者某本書籍,與其它出處的知識或其它書籍「混合」在一起來閱讀或學習。

就我個人而言,在我閱讀時,我通常都會同時閱讀三至五本書籍,並且時不時地從這本書跳到另一本書中。

有時候,我可能會花幾個小時快速略讀一本書。有時候,我也會斷斷續續地閱讀一本書,並且可能需要耗費幾個月的時間來閱讀完一本書,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可能還會閱讀其它的書籍。

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由於缺乏硬邏輯關係(hard logic),所以我能夠更加「通透」地關聯其它事物。而這種關聯,實際上就是把那些本來不可能交織在一起的事物和觀點匯集在一起,讓自己能夠更加動態多維地去思考。

人們總是以為,博學家的思考方式,肯定存在和常人思考方式的不同之處。但事實上,我們已經從直覺上就認定,自己和博學家的思考方式存在不同了。畢竟,我們已經慢慢地學會了隱藏通過直覺學習而獲得的智慧,而這種學習背景下,我們所接觸到的,基本都是那些嚴格劃分學科的死板知識系統。

思維方式,除了受形成思維的原因和目的所影響之外,還受其形成方法而影響。而至於思維方式的形成方法,則主要受我們的閱讀習慣、學習習慣,以及我們如何創造性地將事物聯繫在一起等重要方式所影響。

譯者:俊一

相關焦點

  • 《萬萬沒想到》:打破定式思維,科學家也有相信上帝的權利
    1、打破思維定式如果牛頓沒有打破定式思維,那他可能是一個無神論者,只相信自己所見到的,只相信科學實驗所證明出來的結果。但不管如何,打破定式思維,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去發現這個世界不同的東西,就像牛頓發現了能用上帝去解釋那些不明白的事情。
  • 60連勝Master實為AlphaGo 圍棋界:打破職業棋手思維定式
    更加令人驚嘆的是,Master在過去七天裡一次又一次打破了不少「定式」和「棋理」,很多此前被認為「鐵虧」的下法,它最後都贏了。  與人工智慧下棋和與人下棋的感受到底有什麼不同?時越九段說:「跟它下有些不太適應,幾乎每步棋它都保持在8到10秒。而一般棋手在複雜局面下會用更久的時間,通過用時、何時停頓,來判斷、分析對手的內心。」
  • 管理學:別讓你的思維空間限制了你的高度,取代過去的定式思維
    做好發散思考,取代定式思維許多人在解決問題時,愛說「過去是這樣做的」「領導是這樣講的」「書上是這樣寫的」「別人是這樣幹的」,不動腦,不思考,妄想一個模子解決一切,這是典型的定式思維表現。要想保證問題得到最佳解決,就得跳脫定式思維,不唯書、不唯上、不唯習慣、不唯他人,一切從實際出發。
  • 通證經濟模型設計:打破線性結構,樹立分布式思維
    不少探討通證經濟模型的言論,進入線性思維的誤區。通證經濟是分布式思維,與線性思維完全不同。通證經濟模型實際上是以通證為核心的商業模式設計。從商業模式的角度,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當前通證經濟模型設計該如何入手。
  • 識別線性思維誤區,並如何跳出思維陷阱
    ……以上都是屬於線性思維產生的決策誤區,對很多人來說,一次次陷入困境,可能也不是別的,而是早就習以為常的線性思維。那麼,到底什麼是線性思維呢?線性思維是一種直線的、均勻的、不變的、單一的、單維的思維方式,一切都隨著初始條件的給定而給定。
  • 思維進化:突破直覺思維、線性思維定勢,提升思考能力
    今天我在這裡先講人類三個初級的思維方式 初級思維一:直覺思維(單點反射)初級思維二:線性思維(從A到B)冰塊的思路,可以完好的從保鮮盒內取出整塊的冷凍鮮奶,這個過程我們就 走出了直覺思維定式 。她認為男士需要這個,外觀小巧美觀已經超過了刀片能用多久,這個剃鬚刀用於然後後面25天銷售數量等於公司其他銷售員總合3、直覺思維案例:超市儲物櫃,已用密碼紙開櫃,但部分物品遺漏,櫃門已關,如何處理?
  • AlphaGo讓棋手見識全新圍棋 傳統思維已被打破
    人類棋手雖然輸了,但收穫了新招,體會了傳統定式被打破帶來的震撼,同樣是贏家。雖然棋手對AlphaGo仍有不服氣的挑戰,雖然人類對人工智慧仍有不信任和不接受的情緒,至少在圍棋界,人工智慧的時代已經無法阻擋地到來了。
  • 肖升初:經濟普查應突破四種傳統思維定式的束縛
    首次經濟普查,是建立健全二、三產業統計調查體系的重要基礎工作,應成為新舊調查體系的轉折點和分水嶺,如果不突破現有思維定式的束縛,其質量很可能難以達到均衡,其作用也將受到影響,筆者認為,必須突破以下四種思維定式的束縛,以全新的理念認識、對待首次經濟普查。
  • 打破限制的思維模式,你的能量超乎想像:每個人都是天才!
    在這裡你可以學到如何突破你的動力極限,如何突破記憶力、專注力和日常習慣的極限。更能使你心細倍增的加入終身學習的世界,讓我們一起走進全新世界的大門:《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如果雞蛋被外力打碎,那就是生命的結束;如果雞蛋被內力打破,那就是生命的開始;奇蹟的開端永遠在事物內部。
  • 突破線性思維的寫作利器 Milanote
    Milanote 是一款突破線性思維的寫作利器,它可以在任何平臺使用。在和編輯部同事討論選題時,常常會用到一個工具——白板。故事的不同切入角度、不同素材間的邏輯順序、受訪對象之間的關係等等,都可以通過在白板上的塗寫,一目了然的呈現在面前。
  • 「線性思維」沒用了嗎?
    眼下,非線性思維盛行。那麼,線性思維是不是就可以完全拋棄了呢?  世界著名組織理論家基佛說:「仍有許多問題用直線思維最恰當」。過去,線性是「正」,非線性是「奇」。非線性作戰方式多是以輔助線式作戰的形式而出現的。現在,可以反過來了,非線性是「正」,線性成為「奇」。
  • 主流學界思維定式壟斷了期刊,扼殺了近代科學真理
    主流學界思維定式壟斷了期刊,扼殺了近代科學真理。驅雲趕霧 簡介:由於主流學界的思維定式,不容質疑和挑戰權威,長期以來偽科學相對論大行其道,荒唐理論滿天飛,同時製造對圈外自發探索者的歧視和排斥,有真憑實據而拒絕思維定式的重要科學發現,都被視為「民科」而排除在期刊媒體大門之外,扼殺了多少科學真理。
  • 初識:線性思維與非線性思維
    思維方式成一種直線、單向的、單維的、缺乏變化的,稱為線性思維。線性思維方式,把認識停留在對事物質的抽象,而不是本質的抽象,並以這樣的抽象為認識的出發點、片面、直線、直觀的思維方式,它的邏輯只是知性邏輯。
  • 思維方式:線性思維並不足以支撐我們認識世界
    線性思維可能是一種「思維陷阱」。線性思維?一種很簡單的解釋是,因為A所以B。這就是典型的線性思維思考的體現。那為什麼說線性思考是陷阱呢?因為我們知道,很多事情都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正如馬雲的成功,跟他的個人能力,情商以及格局都有關係,而絕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當時沒有電商。
  • 有趣的線性思維模式
    線性思維是沿著一定的線型做直線性推理的思維方式,線性思維是沿著直線軌跡尋找解決問題方案的思維模式,線性思維是解決科學問題的重要思維方式,線性思維亦是解決日常問題的重要思維方式,線型思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有必要更多的了解線型思維的架構與釋義。
  • 孩子就是從「線性思維」中成長起來的
    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線性思維,是孩子們所具有的思維方式。萬維鋼老師在《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一書中,對線性思維做了很深刻的描述。線性思維,就是簡單明了的因果關係思維,也就是這樣的思維:既然有這麼一個結果,就一定有一個相應的原因;只要找到了原因,就能解決問題。
  • 改變線性思維,才是認知升級第一步
    其實,將莊稼「燒死」的原因不是別的,正是農民B的「線性思維」。什麼是線性思維?線性思維是一種直線的、均勻的、不變的、單一的、單維的思維方式,一切都隨著初始條件的給定而給定。比如剛剛講的這個故事,農民B看到農民A每增加一些肥料,莊稼的收成就會等比增加,於是想到自己也可以用這種方法讓收成翻倍。誰知結果卻適得其反,收成不增反減。
  • 線性思維是怎麼形成的?
    對有正常邏輯能力的人們而言,小孩的時候,思維跳躍性很強,隨著年紀的長大,逐漸的訓練自己的思維,其實很多人根本沒有訓練思維的素養,要是隨便敢在不知道什麼叫做思維訓練的老師面前,還有工作操勞的父母面前談思維素養,看他會不會一個嘴巴子給過去。
  • 三種方式,教你突破線性思維,看透事物本質讓別人刮目相看
    什麼是線性思維呢?從字面理解就是思考問題時,一條線的去思考,而沒有更深度的思考。從書面的定義是:線性思維方式,是把認知停留在對事物物質的抽象,而不是本質的抽象,並以這樣認識的出發點,片面,直線,直觀的思維方式。
  • 「中心—邊緣」結構下政策過程的線性思維
    在中心—邊緣的結構之下,政策過程表現為一個單向度的流程,體現出一種線性思維。線性思維決定了政策過程本質上是一種控制導向,無論所遵循的程序如何完善,所應用的技術如何先進,都無法避免政策過程中的排斥和霸權。在線性思維下,民主失落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網絡結構顯示出其無比強大的生命力,「中心—邊緣」結構開始出現鬆動的跡象,這也推動政策過程中的線性思維被一種合作思維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