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邊緣」結構下政策過程的線性思維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心—邊緣」結構下政策過程的線性思維

2017年11月22日 09:53 來源:《黨政研究》 作者:向玉瓊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摘 要:工業社會確立起了「中心—邊緣」的社會結構,社會以及社會治理的各方面都被分為中心和邊緣,這是一種支配與依附的關係,是一個不平等的結構。在中心—邊緣的結構之下,政策過程表現為一個單向度的流程,體現出一種線性思維。線性思維決定了政策過程本質上是一種控制導向,無論所遵循的程序如何完善,所應用的技術如何先進,都無法避免政策過程中的排斥和霸權。在線性思維下,民主失落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網絡結構顯示出其無比強大的生命力,「中心—邊緣」結構開始出現鬆動的跡象,這也推動政策過程中的線性思維被一種合作思維所取代。

  關鍵詞:中心—邊緣;政策過程;線性思維;理性;合作;公共政策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大數據條件下公共政策評估研究」(16ZZB002)

  作者簡介:向玉瓊,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江蘇南京210023。

  工業社會中的公共政策是依據民主的流程來加以構建的,也體現著民主所追求的平等、自由和開放的內涵。從形式上看,政策過程對全體人民開放,是在享有平等權利的個體這一假設的前提下來開展,體現出了平等和正義。在對科學的追求中,政策過程在技術上簡化成一個投票和計票的純粹的技術流程,體現出公正和客觀。但透過這些形式和技術的表象,可以發現,政策過程是依附於「中心—邊緣」的社會治理結構的。「中心—邊緣」的社會結構生成於工業化進程中,是在身份等級制被壓扁之後所形成的一個不平等的結構,覆蓋了社會與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也延續了整個工業社會。工業社會中政策過程必然是在中心—邊緣的結構中開展的,而「中心—邊緣」結構與人的線性思維方式聯繫在一起,當政策過程貫穿著線性思維時,表現為單一的目標驅動與單向度的政策流程,體現出自上而下的思維和管理。在線性思維中,政策系統表面上開放,而實則是封閉的,政策過程充滿了排斥與壓制。不過,在形式民主的外衣下,線性思維隱蔽地存在著,甚至不露痕跡。但是,無論線性思維是否被知曉,只要存在「中心—邊緣」的不平等結構,政策過程中就必然受到線性思維的主導,平等和公平的實現也只能流於形式。不過,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終會被意識到並遭到否定,在20世紀後期興起的社會運動中,矛盾最終指向了現象背後的中心—邊緣結構。中心—邊緣結構受到衝擊,政策過程中的線性思維也將被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所代替。

  一、政策過程中的線性思維

  工業社會是建立在原子化個體基礎之上的,社會治理也是基於享有平等權利的個體而展開的。原子化個體所享有的平等的基本權利在法律中得到承認和保護,並在普選權的推廣中得到了現實上的確認。「啟蒙運動導致了一種社會公正和公民權的理念,它已經能夠展望一個國際市民社會、挑戰國家偏見並表達對於被剝削階級和團體的政治關注。」〔1〕平等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被視為是社會正義的核心。不平等與集權統治捆綁在一起,民主作為集權的對立面,必然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沒有平等就無所謂「人民主權」。這種觀念極端地體現在盧梭關於每個人都直接參與到政策過程的觀念中,但由於盧梭代表的激進式民主在現實中無法實現,最終人民主權的實現落實到了代議制的運作上。代議制的運作以個體享有平等權利為基本前提,也通過一系列程序設計得出保障個體平等的結果。當代議制的運作具體化為投票和聚合的過程時,個體被抽象為平等的符號或者代碼,個體的偏好被凝聚在了客觀統一的選票中,進而,在公平合理的計票規則中,個體的意願得以平等地體現到政策過程中。這樣,代議制是基於平等的個體而運行,所得出的結果也就自然被認為是客觀公正的。

  政策過程因為投票民主而表現出公正客觀的一面,但是,民主運行背後的結構是更具實質性的。當農業社會中的身份等級制度被消除之後,工業社會並沒有實現完全的平等。雖然個體在法律上具有了平等的身份,但是所有社會要素形成了一種中心—邊緣結構,也就是一個不平等的社會結構。無論是在社會領域,還是在組織框架中,中心—邊緣結構都得到充分體現。一處是中心,周邊是邊緣;中心主導著邊緣,而邊緣依附著中心;中心—邊緣結構覆蓋整個社會,支配—依附關係也無處不在。工業社會中的政策過程正是基於中心—邊緣的社會結構來開展,內部也建構起一種中心—邊緣結構。精英位於政策過程的中心,主導著政策過程,並且使得政策過程中貫穿著一種線性思維。線性思維是中心—邊緣結構的體現,其核心是中心對邊緣行使權力或者權威的單向度,表現為政策過程的單一流向和單一目標性。「線性思維是中心—邊緣結構的反映,反過來,線性思維又作用於中心—邊緣結構,為其提供支持,使之強化。」〔2〕線性思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中心的地位,並排斥可能對中心帶來威脅的一切因素。中心—邊緣結構與線性思維是一個本質和現象之間的關係,只要存在中心—邊緣結構,線性思維就必然存在,政策過程就只能是一種單向度的流程,其中的排斥與控制就不可避免。

  啟蒙運動中所確立起來的民主這一主題是作為約束統治者權力的最佳的政治形式,民主為社會成員設置了制度化的渠道來表達自己的意願,並與統治者相抗衡,而實際上,選民投票只能產生選民代表,而不能直接參與到政策過程中。選民代表一旦當選,他們就斬斷了與選民之間的委託—代理關係,脫離了選民的意願表達和期待,他們成為了社會中的精英並與選民分離開來,並掌控了整個偏好聚合的過程。這時,精英們擁有多種手段來劃分出多數人的利益和少數人的利益,目的只是為了維護社會的不平等結構和自己的優勢地位。可以發現,為了連任,或者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或者地位上的支持,精英可能會更多地關注少數利益集團的偏好。「只有剝奪民主議會所控制的諸項決定權力並將這些權力交給業已確立的有組織的利益集團和受聘於它們的專家,才有可能使人們提出的諸多預期得到實現。正如有的論者指出的,代議機構的功能已經變成了『動員贊成意見』,換言之,它們的功能已不再是表達它們所代表的那些人的意見,而是操縱或擺布他們的意見。人們遲早會發現,不僅他們不得不聽憑新生的既得利益集團的擺布,而且就是作為『供養性國家』的必然結果而發展起來的庇護性政府這種政治機器,也由於阻止社會做出必要的調適而正陷入絕境之中。」〔3〕少數的偏好可以被建構成是多數人的利益,多數人的意願也可以被說成是少數人的想法而忽略掉,鑑於整個政策過程都是人為建構起來的,可以說,在中心—邊緣結構下,政策過程中出現的任何結果都不是自然的、客觀的,而是人有意識的、自覺行為的結果,是適應這個不平等的社會治理結構的目的的。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孫志香)

相關焦點

  • 通證經濟模型設計:打破線性結構,樹立分布式思維
    不少探討通證經濟模型的言論,進入線性思維的誤區。通證經濟是分布式思維,與線性思維完全不同。通證經濟模型實際上是以通證為核心的商業模式設計。從商業模式的角度,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當前通證經濟模型設計該如何入手。
  • 初識:線性思維與非線性思維
    思維方式成一種直線、單向的、單維的、缺乏變化的,稱為線性思維。線性思維方式,把認識停留在對事物質的抽象,而不是本質的抽象,並以這樣的抽象為認識的出發點、片面、直線、直觀的思維方式,它的邏輯只是知性邏輯。
  • 改變線性思維,才是認知升級第一步
    其實,將莊稼「燒死」的原因不是別的,正是農民B的「線性思維」。什麼是線性思維?線性思維是一種直線的、均勻的、不變的、單一的、單維的思維方式,一切都隨著初始條件的給定而給定。比如剛剛講的這個故事,農民B看到農民A每增加一些肥料,莊稼的收成就會等比增加,於是想到自己也可以用這種方法讓收成翻倍。誰知結果卻適得其反,收成不增反減。
  • 社會學視野下教育政策中的「邊緣群體」
    用社會學的眼睛看教育政策,使得我們發現了正常的社會是複雜的,是散裂的,社會學視野下的政策空間體現為多樣性、複雜性、立體性和模糊性。在社會學眼裡,至少存在著兩類政策空間,與此相關,有兩個「中心群體」和兩個「邊緣群 體」。一個是形式的政策空間,一個是實質的政策空間。前者體現在政策的文本中,後者凸顯在政策的運行結果中。
  • 有趣的線性思維模式
    1、 正向線性思維正向線性思維是由開始端向結果端做直線性推理的思維方式,我們製造創新新的事物需要正向思維方式,正向線性思維方式猶如想像搜集利用製作創造組合新事物的過程,正向線性思維方式增加了你搜集利用製作創造組合新事物的能力,如果你要製作創造新事物,除了要學習擁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外,亦需要,擁有強大的正向線性思維能力。
  • 做決策鑽進牛角尖,因為你錯用了「線性思維」
    如何改變「線性思維」?1,對「線性思維」傾向保持覺知思維是人腦反應外部世界本質和規律的能力,是對事物認識的活動過程和對信息的一種排序。所以我們天生就具有一種將事物簡化思考的傾向,線性思維非常簡單易懂,因此我們也傾向於用「線性思維」去思考萬事萬物,對此,我們需要保持一定的覺知,然後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究竟是簡單的因果關係,還是系統問題?」2,學習並實踐系統思維「線性思維」體現的是一種簡單因果關係,與之對應的則正是「系統思維」。
  • 「線性思維」沒用了嗎?
    眼下,非線性思維盛行。那麼,線性思維是不是就可以完全拋棄了呢?  世界著名組織理論家基佛說:「仍有許多問題用直線思維最恰當」。過去,線性是「正」,非線性是「奇」。非線性作戰方式多是以輔助線式作戰的形式而出現的。現在,可以反過來了,非線性是「正」,線性成為「奇」。
  • 張康之 張桐:在「中心—邊緣」結構中重新看世界
    在邊緣國家這裡,一旦制定了追趕發達國家的策略,就會竭澤而漁式地破壞性地開採其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無所不用其極地榨取本國邊緣的剩餘價值,在追求「發達」的目標下把這些剩餘價值輸送到中心國家去,卻為自己留下環境汙染、貧窮、社會的兩極分化以及矛盾的積累。
  • 思維方式:線性思維並不足以支撐我們認識世界
    線性思維可能是一種「思維陷阱」。線性思維?一種很簡單的解釋是,因為A所以B。這就是典型的線性思維思考的體現。那為什麼說線性思考是陷阱呢?因為我們知道,很多事情都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正如馬雲的成功,跟他的個人能力,情商以及格局都有關係,而絕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當時沒有電商。
  • 孩子就是從「線性思維」中成長起來的
    我和女婿在修理的過程中,八歲多的外孫,過來問我:「爺爺,你們在幹嘛?」我說,我們在修理這個推拉門。外孫在旁邊看了一會兒,又看到我是站在椅子上在幹活,外孫就說,「哦,爺爺,我知道了,是因為門上邊壞了,往下掉,所以,推拉時好費勁。」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線性思維,是孩子們所具有的思維方式。
  • 中心與邊緣地位的思考
    「中心—邊緣」理論揭示:「中心」是發達的,「邊緣」是落後的,而「邊緣」的落後正是因為中心的剝削。即「中心」對「邊緣」進行控制、剝削和壓迫,使其空洞化,而「邊緣」則深深陷入了對「中心」的依附,處於不利地位。但筆者認為:中心和邊緣的地位是動態的。在城市圈經濟中心的邊緣地帶,在一定條件下,邊緣城市也可以成功崛起,成為半邊緣城市,產生「次經濟增長級」。
  • 線性思維是怎麼形成的?
    對有正常邏輯能力的人們而言,小孩的時候,思維跳躍性很強,隨著年紀的長大,逐漸的訓練自己的思維,其實很多人根本沒有訓練思維的素養,要是隨便敢在不知道什麼叫做思維訓練的老師面前,還有工作操勞的父母面前談思維素養,看他會不會一個嘴巴子給過去。
  • 思維進化:突破直覺思維、線性思維定勢,提升思考能力
    今天我在這裡先講人類三個初級的思維方式 初級思維一:直覺思維(單點反射)初級思維二:線性思維(從A到B)冰塊的思路,可以完好的從保鮮盒內取出整塊的冷凍鮮奶,這個過程我們就 走出了直覺思維定式 。@科學思維探索者初級思維二:線性思維(從A到B)線性思維(圖片來自網絡)
  • 思維升級第3講:線性思維被深度使用後,效果驚人的厲害
    線性思維:是最常用的思考方式,每天都在使用。基本上是一條線向前,用主線就可以串聯起來。線性思維是人類最本能的思維習慣。不需要過多的思考,比較適合人的理解。1,理論拆解:線性思維:一種直線的,單向的,單維的思維方式。線性思維就是我們從一點開始思考,逐步往前推斷的思考過程。舉例:先寫一個詞,再變成一個句子,句子改寫成一個段落,最後把段落寫成文章。這樣一個過程就是線性思維,線性思維通常善於處理一些因果關係的問題。
  • 為什麼系統思維會比線性思維更好用?
    努力有點像線性思維,很多時候孩子明明學習不好,作為家長著急的心態其實可以理解,但一味地在旁邊督促孩子努力往往收效甚微,原本晚上九點鐘應該完成的作業任務硬生生地會拖到十點。沒有人會承認是自己的孩子不行,畢竟這裡寄託了你所有的希望。如果你改變一種溝通方式,比如放學回家寫作業,你跟孩子承諾只要儘早完成作業,九點之前的時間你想怎樣玩耍都可以。就這一招,孩子的拖延症竟然不治自愈了。
  • 突破線性思維的寫作利器 Milanote
    Milanote 是一款突破線性思維的寫作利器,它可以在任何平臺使用。在和編輯部同事討論選題時,常常會用到一個工具——白板。故事的不同切入角度、不同素材間的邏輯順序、受訪對象之間的關係等等,都可以通過在白板上的塗寫,一目了然的呈現在面前。
  • 識別線性思維誤區,並如何跳出思維陷阱
    ……以上都是屬於線性思維產生的決策誤區,對很多人來說,一次次陷入困境,可能也不是別的,而是早就習以為常的線性思維。那麼,到底什麼是線性思維呢?線性思維是一種直線的、均勻的、不變的、單一的、單維的思維方式,一切都隨著初始條件的給定而給定。
  • 線性思維是有多可怕?
    像柯達,像摩託羅拉這樣的公司,諾基亞這樣的公司,他們都逐漸的被這些新興的企業淘汰掉,那為什麼企業會發生這麼大的巨變,這裡面非常核心的是兩個思想的決戰,一個叫做指數型思維,一個叫做線性思維。那麼什麼叫做線性思維,舉一個例子,摩託羅拉是怎麼完蛋的呢?摩託羅拉耗資50億美元要做一個星計劃。
  • 通往複雜世界的死胡同:線性思維
    地球是顆行星,人和其他生命、非生命共同生活在同一星球上,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共生關係。演化過程是非線性的,非線性系統可以出現一種複雜的運動:混沌運動。混沌運動的軌跡、空間結構是分形。我戴著眼鏡,通過眼鏡看世界。摘掉眼鏡,我可能看不清。那麼,整個人類也一樣,通過各種模型這類「眼鏡」看世界。
  • 請正確認知線性思維這幾點
    這是因為土壤裡的有機質被過量的糞料破壞了,於是大豆在成長過程中自然受到影響,也就是俗話說的被「燒死」了。其實導致這樣的結果,起因是這位村民的「線性思維」。其實當這樣說的時候,我們就是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勻速的,但是事情發展卻並非如此,過程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更多是像一個心電圖。這種線性思維也經常出現在項目管理者裡邊,比如今年目標1200萬,分解後就是每個月120萬,那麼每個月只需要完成120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