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之 張桐:在「中心—邊緣」結構中重新看世界

2020-12-06 人民網

原標題:在「中心—邊緣」結構中重新看世界

  人們放眼世界的時候,往往很自然地接受了一系列給定的概念,即用「先進」「落後」「發達」「不發達」「發展中」「欠發達」「新興國家」等概念去表達對不同國家的直觀認識,用這些概念去在國際社會中為不同的國家進行定位。其實,用這些概念編織起來的那幅世界圖景掩蓋了國家間關係的諸多具有實質性意義的事實。這些概念是來自於一些率先發展起來的和掌握了話語權的國家的,也被它們所充分地加以利用了,即利用這些概念建構起了某種意識形態,形成了某些理論,去為其各種各樣的非正義行為辯護,甚至讓人們把國家間的剝削、掠奪以及危機轉移看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與這些流行的概念不同,「中心—邊緣」概念則給我們提供了分析國家間關係的另一個視角,從這一視角看去,國家間的不平等狀況清晰地暴露了出來。
 

  「發達」「不發達」等概念包含著西方話語霸權
 

  表面看來,「發達」、「不發達」等概念都是一些描述性詞語,客觀地表達了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或所處的歷史階段。其實不然,中心國家使用「發達」與「不發達」概念而實現了意識形態的建構。至少,給人們傳達了兩種極其錯誤的觀念:

  一種是把「不發達」簡單地理解為「貧窮」,即一國自身的貧窮,而不考慮其與富裕國家的關係,這種孤立地看待一個國家的做法顯然是錯誤的。因為,「不發達」是相對於「發達」而言的,是在與發達的比較中而形成的一種認識,而且這種比較是發生在一個體系之中的,邊緣國家如果說是「不發達」的話,那麼,恰恰是因為中心國家的發達而置這些國家於邊緣和不發達狀態之中。另一種錯誤是把「不發達」與「發達」看作是國家歷史中的不同階段,即把發達國家的「發達」宣稱為「不發達」國家的目標和未來,從而掩蓋了中心國家對邊緣國家的剝削,讓邊緣國家接受「發達」與「不發達」的意識形態,努力去擺脫「不發達」的狀態。結果,邊緣國家就會盲從於中心國家的歷史經驗,模仿中心國家在歷史上走過的道路和發展模式。那樣的話,中心國家就可以在邊緣國家對它走過的道路的模仿中獲益,即通過國際貿易以及廣泛的國際交往而把邊緣國家發展中所取得的成果佔為己有。實質上,是實現了對邊緣國家的剝削,讓邊緣國家源源不斷地向中心國家輸送利益。在邊緣國家這裡,一旦制定了追趕發達國家的策略,就會竭澤而漁式地破壞性地開採其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無所不用其極地榨取本國邊緣的剩餘價值,在追求「發達」的目標下把這些剩餘價值輸送到中心國家去,卻為自己留下環境汙染、貧窮、社會的兩極分化以及矛盾的積累。

  在「發達」與「不發達」的觀念下,如果邊緣國家不走中心國家曾經走過的道路,中心國家就可以打著「國際責任」的旗號對邊緣國家實施幹涉,而且宣稱是為了邊緣國家的發展,是正義的行動。美國可以把對越南的侵略說成是承擔國際責任和幫助越南經濟社會發展的舉措。根據羅斯託的「經濟發展階段論」,所有國家的發展都要經歷發達國家曾經經歷的那些階段才能走向繁榮。這樣一來,他就把中心國家剝削和壓迫邊緣國家的事實一筆抹殺了,讓人們不再關注國際關係對一國發展的影響,讓邊緣國家誤以為憑著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追趕所謂「發達」國家並進入「發達」狀態。事實上,在實現了資本主義世界化之後,無論是自主的發展還是模仿「發達國家」的模式,都是不可能的。因為,資本主義世界化已經把「不發達」與「發達」整合到了同一個世界體系中,當一些國家成為所謂的「發達國家」後,另一些國家就不可能再走進「發達國家」的行列,也不被允許成為「發達國家」,它們受到各種國際關係的制約,在源源不斷地把自身的發展成果轉移和輸送給「發達國家」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獲得成為「發達國家」的機遇的。總之,與「發達國家」並存於一個互動的世界體系中,「不發達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策略只能給自身帶來更大的災難,它們在自身的努力中所造成的自然資源以及人力資源的破壞只能使自己收穫更多的貧窮。所以,如果按照「不發達」「發達」的概念所確立的話語體系來謀劃發展的話,邊緣國家將永遠無法擺脫自己在世界體系中的邊緣地位,反而會把自己推向更為邊緣的方向上去。

  我們也看到,在「中心—邊緣」的視角下,中心國所提出的任何理論以及所確立的任何話語都需要得到來自邊緣國的支持。而在邊緣國,也確實存在著支持中心國家理論及其話語的力量,特別是對於邊緣國的上層人士來說,需要通過附和中心國和蒙蔽邊緣國而換取中心國的庇護。這樣一來,「發達」「不發達」的概念也就獲得了某種話語霸權的地位,迫使人們在接受這些概念時也錯誤地承認自己所處的狀態,即認為本國只是處在「不發達」的狀態,是可以在發展中走向「發達」狀態的。更為重要的是,會誤以為自己目前所處的「不發達」狀態是由於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從而忽視了世界體系中的國家間不平等關係。更進一步,這會使邊緣國形成某種對未來的不切實際的認識,會制定出錯誤的策略,甚至對自己追趕所謂「發達國家」的錯誤策略深信不疑。這種趕超策略不僅會要求把一切被認為是「發達國家」的東西都照搬過來,而且會讓邊緣國努力模仿「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道路。
 

  「中心—邊緣」概念揭示了真實的國家間關係
 

  與「發達」、「不發達」流行概念不同,拉美經濟學家普雷維什運用「中心—邊緣」概念去分析國家間的關係。後來,這一概念被依附論學派所接受,展現出了一個非傳統認識世界和觀察世界的視角。

  我們知道,現代化在某種意義上是與資本主義世界化相重合的。在近代早期,一些西方國家率先進入現代化進程,但其資本主義發展並非囿於國家邊界內,而是通過進行海外殖民和開拓海外市場而擴展到了世界範圍,即把現代化建立在資本主義世界化的進程中。在這一進程中,一些國家成為世界體系中的中心國,那些被徵服的國家則被置於邊緣國的地位上。在中心國與邊緣國的互動體系中,邊緣國的獨立發展進程中斷了,受到了中心國的阻斷與控制。如此一來,邊緣國的發展道路就不可能與中心國的早期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相同,不僅是因為二者在內部結構上存在著明顯差異,更為重要的是,它們面臨著完全不同的外部環境。在資本主義世界化中所形成的這個世界體系中,邊緣國被強行地納入到了由中心國所掌控的世界體系之中,中心國依據世界的「中心—邊緣」結構而實施著對邊緣國的剝削和改造,使邊緣國的發展適合於中心國的利益要求。

  在世界的「中心—邊緣」結構中,中心國與邊緣國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相對於中心國,邊緣國被置於一種依附的地位上。中心國控制了邊緣國的發展,使邊緣國的發展朝著對中心國依附的方向上趨近。因而,如果說邊緣國也客觀上表現出了發展的狀況,那也僅僅屬於增強「中心—邊緣」的行動,並使中心國與邊緣國之間的不平等關係得到日益強化。從「中心—邊緣」概念所揭示出來的這個世界圖景中可以看到,建立在「發達」「不發達」概念基礎上的解釋框架所提供的理論顯然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所指示的從「不發達」到「發達」的發展道路也顯然是不可取的,資本主義強國在其早期所經歷的那個自主發展的道路是不可能適用於邊緣國家的發展的。所有這些不同都決定了邊緣國在謀求發展時必須承受來自中心國和國內的中心層所施加的雙重剝削,特別是在邊緣國對中心國的依附關係中,邊緣國已經完全喪失了發展的自主性。在這種條件下,讓邊緣國遵從「發達」「不發達」的話語指引,就必然會導致一種結果,那就是在追趕「發達國家」的行動中被打入更加遙遠的邊緣。

  用「發達」「不發達」等概念編織起來的是一幅世界圖景,而「中心—邊緣」概念所揭示的則是另一幅世界圖景。「發達」「不發達」等概念所提供的是「發達」這一標準,所要誤導的是讓邊緣國制定追趕所謂「發達國家」的策略,即讓邊緣國誤以為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與之不同,「中心—邊緣」的概念揭示了中心國與邊緣國之間的支配和依附關係,更加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世界化之後世界體系的實質,也點明了中心國在世界體系中的霸權地位,更為重要的是指出了邊緣國的發展道路是無比曲折的,讓人們認識到其中是包含著複雜性和各種各樣變數的。所以,「中心—邊緣」概念所提供的是新的視角和新的分析框架,它可以讓人們重新認識和審視國家間的關係和世界的結構,從而認識到富裕只是中心的表象,中心國更為重要的特徵則是它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以及對他國的控制力。

  在「發達」「不發達」概念所提供的視角中,人們更多看到的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中心—邊緣」概念所提供的觀察視角就不同了。儘管「中心—邊緣」概念也首先注重於經濟分析的方法,但無論是在中心還是在邊緣,都是以一種完整的形態出現的。中心國是其政治、經濟、文化等所有方面所構成的完整的整體,邊緣國也是如此。通過「中心—邊緣」的概念,可以對一國在世界體系中的位置作出全面認識,避免了片面的「唯經濟論」的觀察和認識方法,從而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去綜合性地把握一國處在世界的「中心」還是「邊緣」。一旦一國能夠正確地認識到自己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也就能夠更多地作出正確的策略選擇,也就會大大地減少行動的盲目性。我們承認,「發達」「不發達」的概念所提供的也是一種比較的視野,是包含著相對性的。但是,這種相對性是一種機械的相對性,「發達」與「不發達」是並列的關係,而不是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的關係。能夠表達國家間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關係的當屬「中心—邊緣」概念,與「發達」「不發達」等相比,「中心—邊緣」概念有著更強的相對性色彩。在中心與邊緣之間存在著勢差,正是由於這種勢差決定了中心與邊緣互動並不是一種平等的互動,而是以中心對邊緣的支配和邊緣對中心的依附的形式出現的。中心與邊緣的相對性不僅表現在國家之間,而且也存在於一國內部,無論在中心國還是邊緣國中,都存在著中心與邊緣。如果說「發達」「不發達」等概念只是在國家間進行比較而形成的認識,那麼,「中心—邊緣」概念則可以從國家間的對應關係入手而深入到一國內部,進而揭示國家間的支配與依附關係是如何通過一國內部的中心而成為具有現實性的運行機制的。

  現在,「中心—邊緣」的概念在社會科學諸多領域產生了廣泛影響,不僅在國際關係中,而且在區域經濟、城市規劃、組織管理、人際交往、複雜網絡以及文化哲學等領域,都得到廣泛應用。
 

  「中心—邊緣」結構實質上是一種壓迫和剝削結構
 

  「中心—邊緣」的概念並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而是對已經聯為一體的世界結構的反映。在人類社會進入近代以來,「脫域化」進程不僅把一塊塊小的地域聯繫起來構成了民族國家,而且,把民族國家聯繫在了一起,構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世界。這個在世界範圍內發生的「脫域化」進程是通過資本以及軍事徵服而實現的,所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資本主義世界化進程。由於資本主義世界化運動而把整個世界聯繫了起來,並在這個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的世界中生成了「中心—邊緣」結構。所以,「中心—邊緣」概念更準確地描繪了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徵,同時,也揭示了這個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的世界的不平等性質。

  在資本主義世界化的任務基本完成後,工業化強國統治和影響世界的手段也從赤裸裸的暴力掠奪轉向了國際經濟貿易。經濟貿易顯然是主權國家在自由的理念之下並以平等的形式進行的,然而,工業化強國對其他國家的剝削和掠奪又是一個基本事實。這種剝削和掠奪之所以能夠得以發生,正是世界的「中心—邊緣」結構發揮了作用。也就是說,在國家之間,表面看來,經濟貿易是建立在平等和自由的基礎之上的,中心國也努力向全世界描繪這樣一種假象:所有國家在國際市場的大舞臺上平等地參與商品交換,雖然一些國家繁榮,另一些國家貧窮,但他們都可以在自由平等的國際貿易中達成自己的目的。特別是服務於欺騙性宣傳的所謂「比較優勢論」更加強化了這一假象,試圖讓人們相信,只要一國選擇生產並出售他們的優勢產品,用以換取他國的優勢產品,就能夠從貿易中獲利,並能最終走向發達狀態。然而,邊緣國在國際經濟貿易中也沒有自由可言,反而是受到了中心國的支配和控制的。中心國所創立和主導的世界「中心—邊緣」結構實質上是一個不平等的結構,中心國通過這一結構能夠高效地把邊緣國發展所獲得的利益佔為己有,而這種不平等也不只存在於經濟方面,在其他層面也是如此。這就讓我們看到,在「中心—邊緣」結構之中,所謂的經濟自由貿易只不過是一個神話。

  民族國家是近代以來的造物,名義上,國家不分大小,都因為有著獨立的主權而是平等的,是應當得到相互承認的。表面看來,國家間的關係是平等的,而在實際上,世界的「中心—邊緣」結構中的國家間關係恰恰是不平等的。正是因為世界的「中心—邊緣」結構,使一些國家處於世界的中心,而更多的國家則被置於世界的邊緣。中心國家對邊緣國家實施著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支配和控制,而這種支配和控制又是從屬於經濟上的剝削和掠奪。中心國在這一結構中處於主導地位,而邊緣國則無所選擇,無論是停留在外圍還是被納入到「中心—邊緣」結構之中而成為邊緣,都無法獲得自身發展的機遇。事實上,在20世紀中後期,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被納入到了這一結構之中。

  當然,我們也需要看到,當今世界的「中心—邊緣」結構是在資本主義世界化的過程中生成的,而資本主義世界化又是與人類歷史上的一場偉大的社會變革聯繫在一起的,那就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運動。現在,人類社會正在發生另一場偉大的革命,那就是全球化、後工業化,這意味著人類歷史正在走進一個新的階段。如果說後工業化意味著工業社會的超越,如果說全球化意味著對資本主義世界化的否定,那麼,在全球化、後工業化中我們將會迎來一個全新的世界,國家間的關係得到改寫。也就是說,在全球化進程中,工業社會的造物都將接受重新審視,一切不合理的因素都將被打破。世界的「中心—邊緣」結構中包含著不平等,它顯然是不合理的,因而,也需要並必將在全球化進程中得到揚棄。

  總之,「中心—邊緣」概念,為我們觀察和理解工業社會提供了獨特視角,它揭示了國家間以及一國內部的不平等結構,也為我們面向未來去思考社會結構提供了啟示。它告訴我們,世界「中心—邊緣」結構是一種具有歷史性的資本主義世界化造物,當人類進入了一個通過全球化而開啟的新的歷史階段時,也就必然要打破這一結構,並建立起一個真正平等的世界。


 

相關焦點

  • 張桐:拍戲差點雙目失明,從高材生到被導演批成抑鬱,今現況如何
    成就了魏和尚,也成就了張桐 在《亮劍》中,魏和尚武功高強,深受李雲龍青睞, 可惜戰士沒死在前線戰場上,卻被土匪暗算 李雲龍衝冠一怒為紅和尚,炮打黑風寨,還挨了處分 這是後話
  • 「中心—邊緣」結構下政策過程的線性思維
    但透過這些形式和技術的表象,可以發現,政策過程是依附於「中心—邊緣」的社會治理結構的。「中心—邊緣」的社會結構生成於工業化進程中,是在身份等級制被壓扁之後所形成的一個不平等的結構,覆蓋了社會與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也延續了整個工業社會。
  • 中心與邊緣地位的思考
    1.2 中心與邊緣的地位常常呈動態變化著名學者嗄爾騰(Galtung,1971)提出了「中心—邊緣結構」(center-periphery structure)概念,認為在「中心—邊緣」結構中發達國家處於中心位置,發展中國家處於邊緣位置,這就造成了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賴及其實質,但是全球是一個相互依存的系統,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網絡
  • 網絡時代新結構「中心管理 邊緣控制」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絡規模越來越大,網絡核心交換機的負荷也越來越重,從用戶反饋的情況來看,網絡上的很多問題都是從邊緣網絡引發的。針對網絡發展的新趨勢,艾泰科技提出「中心管理、邊緣控制」的新型網絡拓撲。
  • 太陽系邊緣的磁場結構是「泡泡」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10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旅行者」(Voyager)姐妹探測器已經到達太陽系邊緣,距地球約90億英裡(約145億公裡),並傳回了迄今為止來自太陽系最遠處的信息。 根據高能粒子傳感器的數據,旅行者正在間或地進入、穿出一些磁泡。
  • 朱嘉明:數字貨幣已經實現從邊緣到中心的歷史性轉型
    從古到今,人類文明的分布和演變,經濟地理,區域發展,空間經濟,世界分工,社會體系,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普遍存在「中心-邊緣」的轉換現象。自20世紀60年代末至70 年代初,「中心-邊緣」分析法,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常用方法。各國之間的貿易流動和外交關係符合這一結構。經濟學(Snyder-Kick,1979年)、社會學、國際關係(Nemeth & Smith,1985年)等學科也都涉及相關理論。
  • 以邊緣為中心的網絡神經科學揭示重疊系統級架構
    以邊緣為中心的網絡神經科學揭示重疊系統級架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3:41:02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Richard F.
  • 數據中心網絡壓力及邊緣計算漫談
    隨著5G時代的到來,邊緣計算,物聯網以及AI也將逐步落地,未來將出現星羅棋布的邊緣數據中心,再加上用戶端的各類計算設備,將構成一個雲、邊、端彼此交叉訪問的物聯世界,屆時產生的數據將呈幾何倍數增長,給網絡端帶來的壓力也將進一步擴大。那麼,在未來的邊緣時代,數據中心網絡將出現哪些變化?又如何保障其穩定運行呢?
  • 【IDCC2019】數據中心技術論壇|中國信通院李潔:邊緣數據中心的發展
    終端設備來了以後,大家可以看出來,會造成流量更加速的增長,流量會佔到網際網路流量63.5%。視頻流量,這是第三個主要的因素,就是用戶體驗。大家很多人都是通過手機看視頻,看視頻的過程中包括視頻、遊戲,從清晰度和流暢度上來說都會有一個用戶體驗的不斷要求的提升,從這三個方面,終端、數據和體驗就會催生邊緣計算的發展,而且可以看出物聯網有45%的數據都會在網絡邊緣進行處理。
  • 《明日邊緣》與管理諮詢的鏡像世界
    這個怪,放在一部科幻電影中,必然是入侵的外星人,明日邊緣中的外星人被叫做擬態外星人,是一種完美進化的霸主級生物,最大的特點就是有一個統一的大腦,叫做「歐米伽」,摧毀歐米伽就能徹底打敗擬態外星人。王志文在《天道》說他扶貧是通過成立公司讓幾個股東扒在井沿上向外看一眼,最終的結果可能是重新掉入井底。他的朋友說,這是飽了眼福、苦了貪心。我們今天絕大多數的專業從業者,基本上都是有能力扒井沿的人,但是想掙脫物質豐裕、精神豐富、人格獨立的困井,卻很不容易。也因為不容易,所有行為都會表現為:堅韌。
  • 永恆劍主世界結構
    劍主的世界結構大致上可以分為五個大層次,其中又穿插著一些比較小的劃分。主次關係是這樣的:破碎海(原初之時)>虛言湖>大宇宙/反物質宇宙>黑宇宙最高級的是破碎海。大宇宙理論上無窮大,因為其在無時無刻的瘋狂擴張。這種擴張是無限的。而破碎海(原初之時),則是代表原初者們聚集和居住的根源之地。
  • 從雲計算+邊緣計算的角度看工業物聯網
    為了克服這些挑戰,邊緣計算可以補充雲計算的大數據處理能力。它可以執行需要即時響應的計算密集型任務,並在適當的時候將數據存儲和過濾到雲中。邊緣計算可以包含簡單的數據過濾,事件處理,甚至機器學習等元素,並且可以託管在任何連接的設備上,從小型嵌入式計算機或PLC到工業PC或本地微型數據中心。從同一平臺上運行的其他進程隔離並佔用很小的空間是關鍵要求。
  • 邊緣計算對雲計算意味著什麼?
    賢集網 發表於 2020-10-17 10:02:01 處於邊緣的基礎正在促使人們對基礎設施、遠程工作以及組織如何從所取得的進步中獲得最大收益的方式進行重新思考。
  • 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邊緣系統
    邊緣系統包括杏仁核、海馬回、乳頭體。杏仁核是調節情緒邊緣系統第一站,當感覺刺激進入杏仁核,杏仁核會搜尋過去的經驗記憶來界定這個刺激的情緒意圖,進一步決定情緒反應——表現出歡喜、焦慮或是害怕等。杏仁核創造情緒圖譜,記載個體對環境大小事件的情緒意義。 海馬回主要負責記憶,對事件的發生、確實的人和事物的記憶都儲存起來。乳頭位於下視丘。是信息核和海馬回的信息傳遞中心,主要功能是儲存短期記憶。
  • 利用這個方法在宇宙中尋找參照物,找準方向觀測宇宙邊緣更加容易
    重新測量宇宙的方法,找準一個方向,直接觀測,看看宇宙到底有多大。雖然我們科技在飛速發展,但是我們還是無法觀測到宇宙的邊緣,我們不妨放下之前的概論,重新開始測量宇宙。因為在宇宙中沒有參考物,並不知道宇宙的上下左右,那麼我們重新開始意味著又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財力,但是我們之前的發展已經給我們未來做了鋪墊,所以我們並不需要再投入很多的財力去製造各種觀測設備!利用現有的設備,重新找準一個方向進行觀測。
  • 解剖 | 邊緣葉與邊緣系統
    ,與腦幹連接部和胼胝體旁的環周結構;它由隔區(胼胝體下區和終板旁回)、扣帶回、海馬回、海馬和齒狀回組成。這部分結構曾被認為只與嗅覺聯繫,而稱為嗅腦;但現已明確,其功能遠不止這些,而是調節內臟活動的重要中樞。由於邊緣葉在結構和功能上和大腦皮層的島葉、顳極、眶回等,以及皮層下的杏仁核、隔區、下丘腦、丘腦前核等,是密切相關的,於是有人把邊緣葉連同這些結構統稱為邊緣系統。
  • 從《易經》看生態系統的邊緣效應
    對《周易》所記載的"經驗"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些經驗所帶來的或預示的古人對客觀世界的集訓和思維方式等的研究,必將促進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及起源的探討,也有助於世界各國文化的比較研究。本文將主要通過《周易》來探討生態系統的邊緣效應與周民族文化,乃至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生發展之關係。
  • 重新解釋中國大歷史系列(二)文明結構的差異
    現在有不少學者仍然有一些糊塗的看法,總是拿近代以前的中國文明超越當時的世界其他各國來說事,如果以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用來衡量工業化程度「經濟總量」或GDP來衡量前現代社會,那會造成很可笑的錯位誤讀。把小舢舨用竹條連結起來,並不意味著可以達到航空母艦的總量。
  • 我要重新闡述原子結構
    通過對原子結構的重新定義,我們眼前的一切物質現象都變得清晰明朗。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能量傳遞和轉化的過程。能量的產生和傳遞都是從物質結構的變化而來的。人們實際上就生活在不同的能量場中,地球上的一切運動都是相對閉環的能量轉化過程,人類的生存實際上也處於這種狀態。能量的產生和傳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物質結構改變的過程,一種所謂的化學和物理的結構改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