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2005-09-24 來源:景觀中國網
《易經》自古以來被認為是,"群經之首"而備受推崇。《易經》本是一卜筮之書,然而到後來經儒家研究寫為易傳(十翼)以及原有一套陰陽八卦符號及變化系統,才使《周易》在中國文化
《易經》自古以來被認為是,"群經之首"而備受推崇。《易經》本是一卜筮之書,然而到後來經儒家研究寫為易傳(十翼)以及原有一套陰陽八卦符號及變化系統,才使《周易》在中國文化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周易》作為集先民之自然和社會經驗於一書的最早經著,必然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周易》所記載的"經驗"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些經驗所帶來的或預示的古人對客觀世界的集訓和思維方式等的研究,必將促進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及起源的探討,也有助於世界各國文化的比較研究。本文將主要通過《周易》來探討生態系統的邊緣效應與周民族文化,乃至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生發展之關係。
一、《易經》卦爻辭產生的歷史地理觀
關於《易》卦爻辭產生之時代,《周易·繫辭》有"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其文王與紂王之事邪?",認為其當作於殷末周初。近人對這一問題也作了許多考證,所得結論卻差異很大。有考證其成書於殷末安陽地區的,也有論證其成書於戰國初年,為楚人所輯而並非周人之所為,也有言其成書於西周末年者,或西周末年至春秋中葉者。通過《易經》卦爻辭本身所載的歷史史實,風俗制度諸方面的考證,有人認為其成書於周民族遷於岐山之前後,且尚未與殷發生關係之時,也有人認為《易經》之卦爻作於周成王時代,為卜官之流所為,還有人認為卦辭作於文王,爻辭作於周公。
《易經》最初雖為卜筮之書,但稱其為真實記載周人的自然與社會經驗的早期史書也並非過譽。既是經驗之記載,其必然是長期實踐的結果,應當是周人共同長期實踐經驗之積累。從這個意義上講,把《易經》之形成作為一個長期自然和社會經驗的積累過程來研究,比考究其具體的成書年代、著者及成書地點更具有價值。為此,根據《易經》卦爻辭本身之事實和其他歷史學,及社會學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認為;從周太王古公 父乃至更早的周始祖后稷,到周文王的創業及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乃或延至周公"覆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時期,都是《易經》卦爻辭形成時期(指所載經驗的積累過程)。就地域而言,從周初期活動的岐山及豐、鎬一帶(今長安附近),再到後來周人沿黃河經河南孟津進佔商都朝歌(河南淇縣)過程中,周人的主要活動地域都是《易經》卦爻辭的發源地,而不能認為是孤立地產生於岐山或安陽等某一地點。這樣系統地、動態地考察《易經》形成的歷史和地理過程,將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認識《易經》之產生的根源及其對中國文化發展的意義。 二、從《易經》看自然生態系統的邊緣效應
這裡所謂的邊緣效應是指在某一生態系統的邊緣,或兩個或多個生態系統的交界區域內能流、物流和信息流都遠遠大於某一生態系統內部的能流、物流和信息流。比如,有關研究表明,一個森林生態系統,其邊緣(林緣帶)往往分布著比森林內部更為豐富的動植物種類,具有更高的生產力和更豐富的景觀;又如,山地與平原的過渡區內往往是山洪的多髮帶,也是多種動物遷徙的必經之地和多種植被類型的集中分布區。人和許多動物都需要在多種生態系統中尋求食物和庇護,所以,多個生態系統的交界地帶,往往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最佳環境。這種邊緣環境一方面能提供最豐富的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另一方面,它也使他們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包括更為激烈的競爭和更為頻繁的自然災害(劇烈的物質和能量的運動)。並不是所有人(部落)和動物都能生活在這種邊緣地帶,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地遷徙便成為滿足其對多種生態系統的需求的必要方式。 考察周民族的主要活動中心,也就是《易經》之形成地域,即在今旬邑--岐山--長安--孟津--安陽一帶(圖1),正是多個生態系統的交叉和過渡帶。其西北為黃土高原生態系統,中部為渭河平原生態系統,西南--南--東南部為秦嶺山地生態系統。從宏觀上講,這一帶具有下列幾種明顯的邊緣特徵:
1、氣候上的邊緣帶:處於黃土高原邊緣一側的旬邑--岐山一線,是溫帶半乾旱氣候與溫帶半溼潤氣候的過渡帶;沿秦嶺北坡一線,則是暖溫帶與亞熱帶氣候的過渡帶。這兩條氣候過渡帶在這一三角區內的交匯,使其具有強烈的邊緣氣候特徵。
2、景觀上的邊緣帶:黃土高原海拔為1000-1600米,地勢平坦,坡度1-2度;渭河平原海拔300-800米,平原上河流縱橫;而花崗巖構成的高峻的秦嶺山地,海拔達2000米以上。這三種對比極其強烈的景觀在此狹小範圍內的交匯,形成了獨特的景觀邊緣帶(圖1)。
圖1 3、地質構造上的邊緣帶:渭河平原為一斷陷盆地,而秦嶺和北山山地為強烈上升的斷塊山地,使得兩種構造的邊緣帶--渭河谷地,成為中國的一個強烈地震帶。
由於上述邊緣特性,產生了明顯的邊緣效應,表現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頻繁的自然災害和高度密集的天、地、生信息。這三方面都是促進周民族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易》的卦爻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考慮到帛書《周易》是目前已發現的最早和較完整的版本,當更接近於《周易》原貌,故更能反映周人之生活及思維方式,本文引證將以帛書為主。
(一)資源的多樣化效應
在上述周人主要活動區域內,由於邊緣氣候和邊緣景觀的影響,集中分布了暖溼、溫溼、溫幹及冷幹型的植物區系成份和多種植被類型,包括森林、森林草原;灌木叢及草原等,這些生態系統也是多種類型的動物的集中分布區,而其邊緣帶往往是動物的南北遷徙、高原和平原之間遷徙的必經之地。這就使得周人更有效地介入各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取得食物。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為其提供了豐富的獵物和木材;黃土高原半乾旱地帶又是牧畜的好場所;河谷平原則是農耕的發源地;而平原上眾多的河流湖泊提供了豐富的漁業資源;林緣、水邊又是多種果樹、穀類和小動物的集中分布區,因而是最佳的採集場所。所以,《易經》中有大量的卦爻辭都記錄了周人多樣化的生產活動經驗。據帛書卦爻辭統計:反映牧畜經驗的約有17條,包括"泰畜"的九三、九四、六五、"泰壯"的九三、九四、九五、尚六等諸爻辭;反映漁獵生活經驗的有20多餘條,如"襦"的卦辭和各條爻辭,"井"初六、九二,"明夷"的九三、六四,"羅"的六二等;反映農業生產(包括林業)的有"無孟"的六二,"少孰"及"林"諸卦爻辭約有十餘條,反映採集經驗的約有八條,主要是"蘩"的各爻辭。顯然,豐富的資源和多樣化的物質生產活動,為部落的生存和穩定發展提供了保證,而豐富的生產和生活經驗又是更早地認識自然規律的基礎。林"九二;"禁林,吉,無不利"。"林"六三,"甘林,無攸利;既憂之,無咎。""林"上六:"敦林,吉,無咎"等都反映了周人對森林的正確認識,把保護森林作為利用森林的前提條件,並包含了根據季節,根據林木的生長規律進行合理採伐的思想。周人的上述經驗和認識,被後來的學者所繼承並發揚,如孟子就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誇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中國先民對自然界及人與自然生態關係的正確認識和精闢論述,使現代生態學家都為之讚嘆不已。周民族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邊緣優勢"是其他生活在草原上或森林深處的民族所沒有的。
(二)災害效應
物質和能量的劇烈運動往往形成我們所說的自然災害。在周人早期活動的黃土高原邊緣地帶,黃土層極易受到侵蝕,而且,降雨量分布很不均勻,夏季常有暴雨出現,使得這一帶的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地表徑流夾帶大量泥砂,衝入河谷,使沿河居住的周人經常遭受洪水和泥石流的襲擊。帛書《周易》的"渙"卦生動地記載了他們受洪水之患的經驗。如《渙》九二的"渙賁其階";"渙"六三的"渙其宮";"渙"六四的"渙其群","渙有丘"等。由於被切割得支離破碎的黃土保水能力極差,雨季一過,便又迎來旱災。"少孰":"亨·密雲不雨,自我西茭"。"少孰"尚九:"既雨,尚德載"等,都反映了周人大旱之時對雨的渴望和嘉得甘霖之後的愉悅心情。除旱澇之災外,周人所生活的渭河平原強震帶在歷史上一直有頻繁的活動,強烈的地勢高差對比,也使得崩塌、滑坡等災害經常發生。《辰》諸卦爻辭生動記載周人對這種自然災害的經驗,如"辰"六三:"辰疏疏,辰行無省"。《辰》九四:"辰遂泥"。《辰》尚六:"辰昔昔,視懼懼,正兇"等等。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