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易經》看生態系統的邊緣效應

2021-01-10 LAC景觀網
從《易經》看生態系統的邊緣效應

admin 2005-09-24 來源:景觀中國網

  《易經》自古以來被認為是,"群經之首"而備受推崇。《易經》本是一卜筮之書,然而到後來經儒家研究寫為易傳(十翼)以及原有一套陰陽八卦符號及變化系統,才使《周易》在中國文化

  《易經》自古以來被認為是,"群經之首"而備受推崇。《易經》本是一卜筮之書,然而到後來經儒家研究寫為易傳(十翼)以及原有一套陰陽八卦符號及變化系統,才使《周易》在中國文化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周易》作為集先民之自然和社會經驗於一書的最早經著,必然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周易》所記載的"經驗"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些經驗所帶來的或預示的古人對客觀世界的集訓和思維方式等的研究,必將促進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及起源的探討,也有助於世界各國文化的比較研究。本文將主要通過《周易》來探討生態系統的邊緣效應與周民族文化,乃至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生發展之關係。

  一、《易經》卦爻辭產生的歷史地理觀

  關於《易》卦爻辭產生之時代,《周易·繫辭》有"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其文王與紂王之事邪?",認為其當作於殷末周初。近人對這一問題也作了許多考證,所得結論卻差異很大。有考證其成書於殷末安陽地區的,也有論證其成書於戰國初年,為楚人所輯而並非周人之所為,也有言其成書於西周末年者,或西周末年至春秋中葉者。通過《易經》卦爻辭本身所載的歷史史實,風俗制度諸方面的考證,有人認為其成書於周民族遷於岐山之前後,且尚未與殷發生關係之時,也有人認為《易經》之卦爻作於周成王時代,為卜官之流所為,還有人認為卦辭作於文王,爻辭作於周公。

  《易經》最初雖為卜筮之書,但稱其為真實記載周人的自然與社會經驗的早期史書也並非過譽。既是經驗之記載,其必然是長期實踐的結果,應當是周人共同長期實踐經驗之積累。從這個意義上講,把《易經》之形成作為一個長期自然和社會經驗的積累過程來研究,比考究其具體的成書年代、著者及成書地點更具有價值。為此,根據《易經》卦爻辭本身之事實和其他歷史學,及社會學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認為;從周太王古公 父乃至更早的周始祖后稷,到周文王的創業及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乃或延至周公"覆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時期,都是《易經》卦爻辭形成時期(指所載經驗的積累過程)。就地域而言,從周初期活動的岐山及豐、鎬一帶(今長安附近),再到後來周人沿黃河經河南孟津進佔商都朝歌(河南淇縣)過程中,周人的主要活動地域都是《易經》卦爻辭的發源地,而不能認為是孤立地產生於岐山或安陽等某一地點。這樣系統地、動態地考察《易經》形成的歷史和地理過程,將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認識《易經》之產生的根源及其對中國文化發展的意義。 二、從《易經》看自然生態系統的邊緣效應

  這裡所謂的邊緣效應是指在某一生態系統的邊緣,或兩個或多個生態系統的交界區域內能流、物流和信息流都遠遠大於某一生態系統內部的能流、物流和信息流。比如,有關研究表明,一個森林生態系統,其邊緣(林緣帶)往往分布著比森林內部更為豐富的動植物種類,具有更高的生產力和更豐富的景觀;又如,山地與平原的過渡區內往往是山洪的多髮帶,也是多種動物遷徙的必經之地和多種植被類型的集中分布區。人和許多動物都需要在多種生態系統中尋求食物和庇護,所以,多個生態系統的交界地帶,往往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最佳環境。這種邊緣環境一方面能提供最豐富的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另一方面,它也使他們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包括更為激烈的競爭和更為頻繁的自然災害(劇烈的物質和能量的運動)。並不是所有人(部落)和動物都能生活在這種邊緣地帶,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地遷徙便成為滿足其對多種生態系統的需求的必要方式。   考察周民族的主要活動中心,也就是《易經》之形成地域,即在今旬邑--岐山--長安--孟津--安陽一帶(圖1),正是多個生態系統的交叉和過渡帶。其西北為黃土高原生態系統,中部為渭河平原生態系統,西南--南--東南部為秦嶺山地生態系統。從宏觀上講,這一帶具有下列幾種明顯的邊緣特徵:

  1、氣候上的邊緣帶:處於黃土高原邊緣一側的旬邑--岐山一線,是溫帶半乾旱氣候與溫帶半溼潤氣候的過渡帶;沿秦嶺北坡一線,則是暖溫帶與亞熱帶氣候的過渡帶。這兩條氣候過渡帶在這一三角區內的交匯,使其具有強烈的邊緣氣候特徵。
  2、景觀上的邊緣帶:黃土高原海拔為1000-1600米,地勢平坦,坡度1-2度;渭河平原海拔300-800米,平原上河流縱橫;而花崗巖構成的高峻的秦嶺山地,海拔達2000米以上。這三種對比極其強烈的景觀在此狹小範圍內的交匯,形成了獨特的景觀邊緣帶(圖1)。
  圖1 3、地質構造上的邊緣帶:渭河平原為一斷陷盆地,而秦嶺和北山山地為強烈上升的斷塊山地,使得兩種構造的邊緣帶--渭河谷地,成為中國的一個強烈地震帶。
  由於上述邊緣特性,產生了明顯的邊緣效應,表現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頻繁的自然災害和高度密集的天、地、生信息。這三方面都是促進周民族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易》的卦爻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考慮到帛書《周易》是目前已發現的最早和較完整的版本,當更接近於《周易》原貌,故更能反映周人之生活及思維方式,本文引證將以帛書為主。

  (一)資源的多樣化效應

  在上述周人主要活動區域內,由於邊緣氣候和邊緣景觀的影響,集中分布了暖溼、溫溼、溫幹及冷幹型的植物區系成份和多種植被類型,包括森林、森林草原;灌木叢及草原等,這些生態系統也是多種類型的動物的集中分布區,而其邊緣帶往往是動物的南北遷徙、高原和平原之間遷徙的必經之地。這就使得周人更有效地介入各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取得食物。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為其提供了豐富的獵物和木材;黃土高原半乾旱地帶又是牧畜的好場所;河谷平原則是農耕的發源地;而平原上眾多的河流湖泊提供了豐富的漁業資源;林緣、水邊又是多種果樹、穀類和小動物的集中分布區,因而是最佳的採集場所。所以,《易經》中有大量的卦爻辭都記錄了周人多樣化的生產活動經驗。據帛書卦爻辭統計:反映牧畜經驗的約有17條,包括"泰畜"的九三、九四、六五、"泰壯"的九三、九四、九五、尚六等諸爻辭;反映漁獵生活經驗的有20多餘條,如"襦"的卦辭和各條爻辭,"井"初六、九二,"明夷"的九三、六四,"羅"的六二等;反映農業生產(包括林業)的有"無孟"的六二,"少孰"及"林"諸卦爻辭約有十餘條,反映採集經驗的約有八條,主要是"蘩"的各爻辭。顯然,豐富的資源和多樣化的物質生產活動,為部落的生存和穩定發展提供了保證,而豐富的生產和生活經驗又是更早地認識自然規律的基礎。林"九二;"禁林,吉,無不利"。"林"六三,"甘林,無攸利;既憂之,無咎。""林"上六:"敦林,吉,無咎"等都反映了周人對森林的正確認識,把保護森林作為利用森林的前提條件,並包含了根據季節,根據林木的生長規律進行合理採伐的思想。周人的上述經驗和認識,被後來的學者所繼承並發揚,如孟子就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誇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中國先民對自然界及人與自然生態關係的正確認識和精闢論述,使現代生態學家都為之讚嘆不已。周民族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邊緣優勢"是其他生活在草原上或森林深處的民族所沒有的。

  (二)災害效應

  物質和能量的劇烈運動往往形成我們所說的自然災害。在周人早期活動的黃土高原邊緣地帶,黃土層極易受到侵蝕,而且,降雨量分布很不均勻,夏季常有暴雨出現,使得這一帶的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地表徑流夾帶大量泥砂,衝入河谷,使沿河居住的周人經常遭受洪水和泥石流的襲擊。帛書《周易》的"渙"卦生動地記載了他們受洪水之患的經驗。如《渙》九二的"渙賁其階";"渙"六三的"渙其宮";"渙"六四的"渙其群","渙有丘"等。由於被切割得支離破碎的黃土保水能力極差,雨季一過,便又迎來旱災。"少孰":"亨·密雲不雨,自我西茭"。"少孰"尚九:"既雨,尚德載"等,都反映了周人大旱之時對雨的渴望和嘉得甘霖之後的愉悅心情。除旱澇之災外,周人所生活的渭河平原強震帶在歷史上一直有頻繁的活動,強烈的地勢高差對比,也使得崩塌、滑坡等災害經常發生。《辰》諸卦爻辭生動記載周人對這種自然災害的經驗,如"辰"六三:"辰疏疏,辰行無省"。《辰》九四:"辰遂泥"。《辰》尚六:"辰昔昔,視懼懼,正兇"等等。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森林片斷化的生態效應研究
    由於人類活動的加劇,森林片斷化過程在世界許多森林分布地區都十分普遍,由此產生的森林邊緣也已成為森林景觀中普遍存在的景觀要素,森林管理者迫切需要深刻了解其生態效應,並以此為基礎提出科學的森林管理和保護策略。
  • 人工智慧更接近邊緣:針對物聯網的數據洪流強化生態系統
    整個生態系統已經對這個挑戰作出響應,而縱觀Arm過去一年內的進展, Neoverse正在將其初始願景轉換成今日之現實。AI從雲端擴散,「宙斯」枕戈待旦展望未來,Arm將專注於為下一代基礎設施技術奠定基礎,其中的重中之重是AI的去中心化。
  • 蜀都新城平地起 高新西區「邊緣效應」凸顯
    來源:搜房網   發布時間:2013-07-03 邊緣效應,一般來說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性質的系統交互作用的地段,由於某些生態、屬性上的差異和協同作用,造成該區域行為
  • 易經預測的科學本質
    可見,這雖然看似是個物理問題,但在實踐中我們仍是基於經驗、基於心識進行預測,這與易經預測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一樣的。而易經預測實際上比這個安全駕駛預測要複雜得多,其複雜度大體上應該與天氣預報是一個等級的,甚至更高。
  • 棧道邊緣效應影響蘭花繁殖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羅毅波課題組選擇少花鶴頂蘭和廣布小碟蘭為研究對象,在四川黃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依託「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四川黃龍國家級風景區管理局合作研究博士工作站」,對棧道帶來的邊緣效應和棧道上的遊客對蘭科植物的繁殖成功率進行了連續三年研究
  • 《易經》並非迷信而是超科學,與迷信的區別有5點,看完漲知識了
    那麼,《易經》是迷信嗎? 《易經》和《迷信》之間有根本的區別,可以分為五個方面。易經與迷信的內容不同《易經》是一門描述,總結,論證和應用物體運行規律的學科,它基於陰陽二元論和五個要素。我們擁有完整而系統的知識體系。易經中的陰陽二重性理論在國際科學界被廣泛認可。許多哲學思想也源於《易經》。迷信助長了無形,無形,未經證實,未經證實的鬼魂和世代相傳。
  • 《易經》科普前言
    在我所認識的世界觀裡面,有很多東西都可以在《易經》裡面找到源頭,有很多問題都可以在《易經》上找到原因。比如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出自易經。比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也出自《易經》。 那個時候的我,還不知道佔卜就是源自《易經》,也不知道《易經》就是所謂的「天書」。
  • 大腦情緒控制系統——邊緣系統
    邊緣系統英文名字為limbic system。limbic 源自於拉丁語,意為「邊界」,意指邊緣系統位於大腦皮層的邊界位置。邊緣系統在情緒反應中起重要作用,同時也在學習、記憶、行為中起關鍵作用。邊緣系統命名來源大腦邊緣系統最早是由美國神經學家Paul D. MacLean提出並命名的。
  • 新疆生態補水助沙漠邊緣重現候鳥「天堂」
    近年來,當地管護部門持續開展生態補水,今年已完成近1500萬立方米生態補水,溼地水域面積不斷增加,沙漠邊緣一度萎縮的溼地再現生機。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瑪納斯國家溼地公園管護面積達111平方公裡,位於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鄰近烏魯木齊、石河子等新疆主要城市,地處世界候鳥遷徙「3號線」(東非西亞線,候鳥從蒙古國進入新疆跨越青藏高原進入印度洋半島,飛躍印度洋,最後在非洲落腳),是天山北坡重要生態屏障,對保護流域安全、綠洲穩定和構築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
  • 與其花錢算命,不如自學《易經》,看懂易經
    這是《易經》的真正的心理方法——通過選擇智慧,總是讓自己站在勝利的一邊。什麼意思?原來《易經》有64個卦,每一個卦都是一種生活腳本,他已經幫助你推斷出你的選擇的結果。看懂《易經》也是看懂生命。易與天地似,故能彌倫天地之道。古人認為《周易》包含所有「道」。很簡單,但他是《周易》。
  • 解剖 | 邊緣葉與邊緣系統
    由於邊緣葉在結構和功能上和大腦皮層的島葉、顳極、眶回等,以及皮層下的杏仁核、隔區、下丘腦、丘腦前核等,是密切相關的,於是有人把邊緣葉連同這些結構統稱為邊緣系統。邊緣系統:邊緣系統的功能比較複雜,它與內臟活動、情緒反應、記憶活動等有關。
  • 從易經看盒馬鮮生:阿里動物園七星打劫就位,火爆是必然!
    可見,根據易經五行,盒馬鮮生是個好名字。 選址:坐北朝南 當元得運之旺宅店鋪再看選址。這裡以盒馬鮮生首家門店為例。縱觀金橋路張楊路的位置,從地圖上看,正處交通極其便利的十字路口,四通八達。易經文化認為,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最基本單位,氣是萬物之原。氣通了則萬物皆通,財路財路,有路方有財,實屬不折不扣當元得運的旺宅店鋪。
  •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教案
    一、教學目標1.以碳循環為例,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關注碳循環平衡失調與溫室效應的關係。2.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掌握本節的重點知識,提高總結概括和語言表達的能力。3.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理解物質循環的全球性,加強熱愛環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 它---邊緣系統
    "邊緣"一詞源於拉丁語"limbus"。       1878年法國解剖學家P.布羅卡提出"大邊緣葉"的概念,用以指扣帶回、海馬回及其附近與嗅覺功能有關的大腦皮層。       1937年J.W.帕佩茨提出,在組織學上從海馬到乳頭體,經丘腦前核、扣帶回再返回海馬構成了"邊緣環路",這個環路與協調情緒等高級功能有關。
  • 一次弄懂:集膚效應、鄰近效應、邊緣效應、渦流損耗
    在繞組交錯布置時,因為原、副邊繞組的磁勢是相反的,此會存在一個去磁效應,磁芯窗口中的磁勢會有一定的減小,漏磁場和高頻時漏磁場成的導體渦流損耗也會比較小。對於高頻電感而言,它只有一個繞組,磁路中的氣隙磁勢和繞組的磁勢平衡,在窗口中沒有其它繞組的磁勢可以和電感繞組的磁勢相平衡產生去磁效應,因此電感磁芯窗口中的磁勢較大,磁場較強。
  • 科學探索低維量子系統新突破,低維系統中的遷移邊緣
    科學探索低維量子系統新突破,低維系統中的遷移邊緣。為促進低維量子物理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及學術交流,吸引國內外優秀科研人才開展學術合作,鼓勵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前來利用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和設備條件,開展前沿性、原創性或解決重大科技問題的研究,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設立開放研究基金。低維量子功能材料研究組成立於2016年10月。
  • 各種減小印製電路板邊緣輻射效應的方法和技術
    各種減小印製電路板邊緣輻射效應的方法和技術 李倩 發表於 2018-10-04 15:16:00 隨著電子設備向小型化和更高數率的方向發展,由此帶來的是組件之間的間距越來越小、波長不斷縮短。
  • 萬物互聯時代的興起及其邊緣算法效應
    美國社會學家希爾斯在《中心與邊緣》一書中認為,不論是社會結構的中心層還是邊緣層,它們往往都會以各種方式影響著那些生活在社會所處的生態域中的人們。不僅如此,二者還有價值系統和信念秩序上的差異。邊緣算法的強社會效果分析在論述之前,有必要先對邊緣算法的「效應」、「效果」和「後果」等幾個概念簡單地作一區分。正如「計算」(即反覆應用固定的規則使環境得到改變)和「算法」(指任意的具有精確規則的計算程序)二者存在著行為與規則等特質上的不同一樣,我們對「效應」、「效果」和「後果」的語義使用也是既嚴格又靈活的。
  •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在生態系統中,有各種各樣的循環,其中碳循環最為重要。因為碳是構成生命有機體的重要元素。其中碳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中的循環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實際上,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在物質循環過程中無機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反覆利用,能量流動則不同能量在流經生態系統各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而且是單向流動,而不是循環流動。
  • 《易經》與蒸汽機的發明!
    它包括動力系統、傳動系統和工作系統,具有真正機器的主要特徵。不僅如此,把這種操作程序反過來,就是蒸汽機活塞的直線往復運動向圓周運動的轉換。我國冶金最初用的是冶金皮囊,戰國時已有四囊;漢代用「馬排」、「牛排」以至杜詩的水排;宋代己有類似手風琴式的木風扇,這是一種有自動閥門的風箱;特別是到明末,已出現了活塞式鼓風機,活塞加上雙作式閥門,同樣距蒸汽機只有一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