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小人」——非黑即白,論晏殊被「汙名化」的深層原因

2021-01-08 網易

  

  晏殊

  君子,何為君子?「君子」一語,廣泛出現於先秦典籍,在先秦古籍中大多是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與後世的君子之意有很大的不同。之後,「君子」一詞被後人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小人,那又何為小人?在本文中小人專指人格卑下的人。小人是君子的「反義詞」。小人就是不走正道,卑鄙的。

  君子是仁義,小人是卑鄙,那麼晏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為何他被「汙名化」?這背後到底有點什麼樣的原因呢?

  一、 晏殊被「汙名化」的歷史背景

  1. 晏殊罷相

  要說起晏殊被「汙名化」這件事,還得從他罷相這件事情說起。在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有如下記載 : 庚午,刑部尚書、平章事兼樞密使晏殊 罷為工部尚書、知潁州。殊初入相,擢歐陽 修等為諫官,既而苦論事煩數,或面折之。 及修出為河北都轉運使,諫官奏留修,不許。 孫甫、蔡襄遂言 :「章懿誕生聖躬,為天下主, 而殊被詔志章懿墓,沒而不言。」又奏論殊役 官兵治僦舍以規利。殊坐是黜。

  表面上看來,晏殊是由於受到與範仲淹同一陣營臺諫的彈劾而罷相,又因為這件事,伴隨著範仲淹、歐陽修等人的聲名鵲起,伴隨著改革派逐漸掌握了歷史話語權,晏殊就慢慢的被放到了改革派的對立面。

  

  但是呢,這卻是改革派的一個嚴重的失誤,可以說是一次嚴重的誤判。其實晏殊可以說是改革派事實上的「保護傘」 。為什麼呢?晏殊將歐陽修外放,實際上是為了讓他避風頭,不要被卷進不該卷進的事件中。臺諫因為晏殊不同意把留下歐陽修就對他進行彈劾,這真的是一次難以原諒、難以接受的烏龍事件。但實際上這次烏龍事件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即使足以混淆視聽。晏殊的罷相,其實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晏殊是誰?晏殊官至宰相,怎麼可能如此甘願罷相。他為人剛簡威猛,待人以誠。雖身處富貴,但生活十分簡樸,並且樂於褒獎賢能的人。當世名士,如範仲淹、孔道輔、歐陽修等,都是出自晏殊門下;又賞識富弼,即使他身處寒門之中還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晏殊執政時,範仲淹、韓琦、富弼皆受重用,臺閣也是一時賢者居多,做了許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大事。晏殊任人唯賢,舉薦賢能人士不避親不避仇。被史學家稱讚的「慶曆新政」,事實上都是由晏殊總領其事。任地方官時,他曾大興學校,不斷為地方和中央政府培養人才,歐陽修說「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並非虛譽。那麼這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下面要講的「朋黨」。

  

  範仲淹

  2. 朋黨之爭

  客觀地追溯歷史可以發現,導致晏殊外放以及慶曆新政失敗的內在原因,還是北宋統治者三令五申要規避的「朋黨」問題。或許都知道,對於北宋來說,朋黨之爭在朝堂上真的是一件家常便飯的事情。甚至可以說,在封建王朝的幾千年裡,朋黨就是一個大忌。在晏殊執政當時,又慢慢的有了「君子黨」「小人黨」之分。在慶曆新政期間,圍繞在晏殊周圍的一群人,早已形成一股不小的勢力,富弼是晏殊的女婿,範仲淹是由晏殊一手推薦提拔並成為執政,歐陽修則是晏殊之門生,雖然官品不高,卻居臺諫之要職。

  那麼無意中,晏殊等人犯了宋朝國君之大忌。範仲淹等人又不無「朋黨」的嫌疑。雖然蘇轍《龍川別志》 說過,范文正公篤於忠亮,雖喜功名,而不為朋黨。但事實上,範仲淹、歐陽修都曾經默認他們是「君子黨」,歐陽修《朋黨論》對此亦直言無諱。有學者認為 :「範仲淹等是以政治集團的面貌出現的」,「不僅範、歐們自己認為是一個政治集團或朋黨,當時的人也同樣認為他們是一個政治集團或朋黨。

  二、 晏殊被「汙名化」的原因

  1.朋黨之爭的影響:「君子黨」的構陷

  在歷史背景中,著重提到了朋黨問題。從史書中,可以得知範仲淹、歐陽修等人自己都曾默認自己是君子黨。隨著思想對文人的影響越來越大,範仲淹、歐陽修等人可以說都是被神化,被後世看得崇高的人。對於他們來說,晏殊的罷相成了導火索,藉此機會,將自己的恩師一步一步逼到了改革派的對立面,又讓保守黨抓住機會,抹黑晏殊。可以說,在範仲淹,歐陽修,富弼這些人在後世不斷得到讚譽不斷的被崇高化,這樣的事情在晏殊被「汙名化」這件事情上起到一定程度的負面作用

  

  晏殊

  對晏殊罷相事件之誤讀,將慶曆新政成員的保護者,當成了與新政中範仲淹、歐陽修等人的對立面;在歷史上本是「剛俊」「耿介」,在很多重大事件中起到重要歷史作用的晏殊,在後世卻成了一個處世圓滑的官場平庸之輩。原本是在仁宗皇帝授意下推行新政,本是處在同一陣營的晏殊與範仲淹等人,在後世卻逐漸走向了「對立」。

  不得不說,對於當時的君子黨來說,已經被政治利益衝昏頭腦,他們對於評判是非曲直的度量衡,完全趨向於「非黑即白」。因此,歐、範等人不僅不能理解晏殊的為官之道,後世之人又是偏聽偏信,盲目跟風,使得黨爭以及衍生出來的思想成為了晏殊「汙名化」的罪魁禍首

  2.對君子與小人的道德看法由於黨爭之激烈而激進

  晏殊長期以來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評價,受到嚴重的「汙名化」,與大量真相被嚴重遮蔽或者錯誤釋讀有關之外,傳統的君子小人、非黑即白以及黨爭思維方式,也是這其中重要的原因。北宋黨爭思維下衍生的「君子」「小人」的爭辯,造成了黨同伐異,排斥異己;不是君子就是小人這樣的線性思維模式,長期以來難以消除這種不利影響。這種黨爭思維模式,一直延續到了南宋。

  朱熹推崇範仲淹,理學思想也是有著範仲淹的影子,因此朱熹等人推重揄揚,隨著理學逐漸成為主流思想,隨著籠罩在範仲淹等身上的光環越來越亮,其他重要的歷史人物原有的光輝被遮蔽,甚至被歪曲被抹殺。

  

  歐陽修

  直至今天,人們對於諸多歷史事件的看法與解釋,也大多是人云亦云罷了,根本不屑於去尋找歷史的真相。偉人是不容許有一點抹黑與錯誤,偉人的對手、阻擋偉人的人自然就都成了反面人物、對立人物;偉人的朋友自然是君子,那麼偉人的對手就都是小人了。這樣的線性思維方式往往是普羅大眾的思維邏輯,不少學者們有時候也很難擺脫這種思維方式的桎梏。

  長期以來,範仲淹早已被神化,歐陽修、富弼,也幾乎是完美的,當年石介《慶曆聖德頌》中讚美的聖賢有仁宗、章得象、晏殊、杜衍、範仲淹、歐陽修等共十一人。其中,晏殊作為仁宗朝之宰相,作為文壇的重要人物,這樣一個不管是在政治操守上還是在人品上都值得後世肯定的人物,隨著時勢的推移,從「正面人物」逐漸走向了「反面」,被嚴重「汙名化」 。由此可見,黨爭思維和衍生出來的君子小人的爭辯對於當時和後世有多麼大的影響。

  三、 晏殊被「汙名化」的意義

  1. 歷史意義

  這種線性思維模式影響下造成的很多歷史事實的長期被「遮蔽」和歪曲,值得反思。王瑞來《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論—以範仲淹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說道,平心而論,範仲淹的政績在宋代政治家中其實並不突出。更是在宋代的一些私下的議論中,對範仲淹也不是一片讚譽,全無非議。那麼出現像範仲淹等人這樣的完美的現象,實在值得人們深思。直至今日,有多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是跳脫固有的呢?

  對於這樣的事情,是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我們從歷史真實發生的事件中可以去探尋這樣的固有思維對於今後對人物的判斷是弊大於利的,衍生到現實當中來,這樣的思維會造成怎樣的後果,無法想像?這樣武斷的、非黑即白的思維是才是真正的大忌。

  

  歐陽修

  2. 現實意義

  對於現實的我們來說,總結經驗,跳脫出固有思維,主動追尋真相,才是這件歷史大事的背後想要告訴我們的,這樣或許也不枉晏殊被誤解這麼長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探尋這件事背後深層原因的原因。

  四、 總結

  晏殊對於自己被如此誤解,辯駁極少,但也絕非並無怨言。正如他自己在《踏莎行.小徑紅稀》中寫的那樣,將自己的不滿化作詩詞留給後人慢慢品味。誰都無法抹去他的成就,一如真相永遠不會缺席。

  參考文獻

  1.《續資治通鑑長編》

  2.《範仲淹集團與慶曆新政》

  3.《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4.《宋代臺諫制度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鬼谷子:層次越高的人,越明白這個真相,這世界從不是非黑即白!
    由此可見,川總很可能不是故意的,他就是這麼一個「非黑即白」的人,比如他正忙著跟譚德賽論戰。現在都0202年了,這樣做是不是太幼稚了點呢?三當然了,不可否認這種極端的觀點總是很洗腦,因為在很多人看來這個世界上就是非黑即白的。
  • 既非君子又非小人的普通人,也可以作為行為標準和追求目標。|...
    11.20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筆者注】本章講的是篤這一價值的特點。朱熹《論語集注》:言不可以容貌取人也。李澤厚先生的解釋就是根據朱熹的註解而來。根據這一解釋,「莊」字被譯出「裝」字,意思是裝出來。筆者有兩處疑問:一是忠厚老實就是君子嗎?未必。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君子之道有何具體表現?即在人我關係上,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
    這在於愚人只能觸及道的淺近部分,而聖人雖然能通達道的高深部分,但他也非全知全能。 道雖然內在於人性,但也超出人性,甚至是人性所不可企及的。道不僅超出了人,還超出了天地。「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道非天地之大小可以度量。於是,道可以說成是天下的最大的,也可說成是天下最小的。道是天地最高的,也是天地最深的。
  • 看英語版《論語心得》如何翻譯「君子」、「小人」
    在巴黎機場書店,看到署名Yu Dan的Le bonheur selon Confucius: Petit manuel de sagesse universelle(《孔夫子論幸福:普世智慧小手冊》)和其它暢銷書擺在一起。這不是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嗎?
  • 曾國藩:真正強大的人,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01君子與小人鬥,小人必勝中國有這樣句俗語:「狹路相逢勇者勝。」其實很多時候如果君子和小人正面交鋒的時候,往往是小人獲勝君子吃虧。意思是君子不但對自己嚴格,對身邊的其他人也嚴格,這樣就會導致君子明面上的人際關係比小人差上一籌。因此在很多事情上,君子和小人競爭的過程中君子總是略輸一籌。《周易·泰卦》裡有這樣一段話: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 《中庸》中講「小人而無忌憚也」;君子就知道,要「適可而止」
    這時候就能分出小人和君子了。當形勢大好的時候小人就會「用壯」。九三爻辭「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小人那個時候就會把自己當作一隻公羊。公羊是很狠的,它就是要往上衝。很兇的去衝撞籬笆,連角也會卡在籬笆裡面。
  • 《動物狂想曲》:哪有所謂的非黑即白
    由此可見,《動物狂想曲》裡的動物形象沒有非黑即白的標籤。大灰狼不見得狡猾兇狠,小白兔未必純潔,紅鹿也不是一直光彩照人。這世上並沒有所謂的非黑即白。
  • 修身養德做君子
    第二條出自宋代愛國將領嶽飛的《滿江紅》:「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第三條出自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勸學詩·偶成》:「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最後一條是毛主席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的名句:「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一組詩詞名句的共同主旨是勸誡人們要珍惜大好時光,不要蹉跎歲月,否則將追悔莫及。這樣的主旨,也是對單元學習目標的一種呼應和拓展。
  • 《非黑即白》蛇蠍女主太上頭,短短12集,卻拍出了美劇的燒腦味道
    其中,一部12集的搜狐視頻自製的《非黑即白》引起了觀眾的追捧。目前,無論是會員還是非會員,只要打開搜狐視頻都能觀看此劇。一部雙男主的古裝劇《陳情令》大火,肖戰飾演的魏無羨,王一博飾演的藍忘機都成為觀眾心目中的優秀男主,二個演員給這兩個角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肖戰和王一博成功出圈,成為頂流。
  • 中國「象牙女王」被判刑: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一畢業,楊鳳蘭就開始為坦贊鐵路建設項目擔任翻譯,並且在坦尚尼亞成家,生下一女,為了紀念非洲的經歷,女兒的名字還專門用了一個「非」字。後來,她擔任坦尚尼亞中非民間商會副主席,積極活躍於中非關係的建設中。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放下自己的「正確」人很容易帶著非黑即白的眼光去看人、看事情,一會覺得人崇高偉大,一會又覺得人卑鄙下流。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像人們耳熟能詳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一句跟做人有關的名言,後世許多文人對這句名言頂禮膜拜,會把它寫成書法作品,懸掛在書桌旁,當作激勵自己的金玉良言。君子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名言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是孔子跟某個弟子對話時,語重心長地教誨弟子時所說
  • 沒那麼多非黑即白
    所謂的灰色,就是既不是黑色、也不是白色,而是介於黑白之間、既黑又白的顏色。在我們小時候,歷史老師也好,父老鄉親也罷,總是告訴我們某某某還是個好人、XXX是個壞人,比如張居正是好人,白的、嚴嵩是壞的,黑的。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有時候,好人也會做黑事。
  • 「絕對主義」:非黑即白的世界觀如何讓你走向深淵?
    他們是否固執己見,世界觀非黑即白?對自己和身邊的人是否要求刻板?當面對壓力、遭遇不幸時,他們會不會容易舉輕若重,難以釋懷?總之,他們是否具有絕對主義的思維方式?「絕對主義」是指規模或機率中表示總體性的概念,短語和詞語。絕對主義思維沒有細微差別,它忽視給定主題的複雜性。
  • 大部分人的投資觀:線性思維,非黑即白,拒絕獨立思考...
    大部分人的投資觀:線性思維,非黑即白,拒絕獨立思考......中國確實是全球範圍內最大的一片韭菜田!情緒、衝動、線性思維、非黑即白、既要又要還要、渴求一夜暴富、拒絕獨立思考、陰謀論、喜歡吃福利……說白了,大家認定入世後的經濟增長,乃「理所應當」。而眼下的困境,更多的是有壞蛋,或者白痴所致。比如,川普這也就引出了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到底中國經濟輪轉的驅動器是什麼?
  • 「君子以申命行事」是什麼意思?
    「命」在這裡包括天命、政命等,即不同時節的氣候、時令、農事、政事、田獵、祭祀、刑事等。申時為孟秋之月,申命就是指申時之命,具體講就是指合乎孟秋之月物候物性的農事、政事、田獵、祭祀、刑事等。(二)釋象《巽卦》上巽下巽,「巽為風」。「風」者,天之氣息也,即空氣。空氣中包含著大自然(天)的所有信息,如溫度、溼度、密度、能見度、速度、氣味等等。
  • 性取向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個連續譜?
    同性戀活動家傾向於支持這個說法,部分原因是,調查數據顯示,如果人們相信性取向是不可改變的話,他們會對同性戀者更有同情心。那麼上述觀點正確嗎?或者就像有些人宣稱的那樣,「同性戀完全是一個選擇問題」?大量的科學證據提供了清晰的答案。
  • 佛說阿彌陀經析.194 一個事物有很多面,並不能以非黑即白來定論
    邊見是我們常常用的一種方式,非白即黑,非善即惡,這是二元對立的錯誤見解。而人類完全是建立在二元對立獲取信息模式上發展而來,就像你們看到這裡的文字,也會看到有錯別字,錯別字就不是字了?就沒有他本身的意思了?就沒有一份辛勞了?而錯別字為什麼可以被看到、被分辨出來,就是因為我們以二元對立見解在處理信息。
  • 《寄生蟲》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總有一些灰色地帶!
    而狡猾和欺騙,在電影裡通過戲劇的方式被很好地消解掉了,所以最終在觀眾面前呈現出來的階級對立有很多的灰度,而不是非黑即白,因此也多了很多玩味的空間。他的《雪國列車》講的是世界末日最後倖存的人類,生存在一列永不停歇的火車上,窮人生活在火車的尾部,有錢人生活在火車的前部,雪國這部電影是一部娛樂性很強的電影。也為觀眾貢獻了很多具有先鋒感的視覺元素,看著是很過癮了。
  • 母蚊子提醒我們:江湖路遠,人心險惡|近君子,遠小人,幸福可期
    母蚊子是貪得無厭的主,「佔一次便宜」還不夠,非要再佔第二次、第三次不可!於是,我們的身上便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紅疙瘩……我們會因為母蚊子的存在,而間接討厭夏天。同理,我們也會因為討厭一個人,而間接厭惡這個人周圍所有的朋友,這便是我們的思維邏輯,也是我們的思維慣性!而公蚊子與母蚊子,又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