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君子,何為君子?「君子」一語,廣泛出現於先秦典籍,在先秦古籍中大多是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與後世的君子之意有很大的不同。之後,「君子」一詞被後人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小人,那又何為小人?在本文中小人專指人格卑下的人。小人是君子的「反義詞」。小人就是不走正道,卑鄙的。
君子是仁義,小人是卑鄙,那麼晏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為何他被「汙名化」?這背後到底有點什麼樣的原因呢?
一、 晏殊被「汙名化」的歷史背景
1. 晏殊罷相
要說起晏殊被「汙名化」這件事,還得從他罷相這件事情說起。在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有如下記載 : 庚午,刑部尚書、平章事兼樞密使晏殊 罷為工部尚書、知潁州。殊初入相,擢歐陽 修等為諫官,既而苦論事煩數,或面折之。 及修出為河北都轉運使,諫官奏留修,不許。 孫甫、蔡襄遂言 :「章懿誕生聖躬,為天下主, 而殊被詔志章懿墓,沒而不言。」又奏論殊役 官兵治僦舍以規利。殊坐是黜。
表面上看來,晏殊是由於受到與範仲淹同一陣營臺諫的彈劾而罷相,又因為這件事,伴隨著範仲淹、歐陽修等人的聲名鵲起,伴隨著改革派逐漸掌握了歷史話語權,晏殊就慢慢的被放到了改革派的對立面。
但是呢,這卻是改革派的一個嚴重的失誤,可以說是一次嚴重的誤判。其實晏殊可以說是改革派事實上的「保護傘」 。為什麼呢?晏殊將歐陽修外放,實際上是為了讓他避風頭,不要被卷進不該卷進的事件中。臺諫因為晏殊不同意把留下歐陽修就對他進行彈劾,這真的是一次難以原諒、難以接受的烏龍事件。但實際上這次烏龍事件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即使足以混淆視聽。晏殊的罷相,其實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晏殊是誰?晏殊官至宰相,怎麼可能如此甘願罷相。他為人剛簡威猛,待人以誠。雖身處富貴,但生活十分簡樸,並且樂於褒獎賢能的人。當世名士,如範仲淹、孔道輔、歐陽修等,都是出自晏殊門下;又賞識富弼,即使他身處寒門之中還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晏殊執政時,範仲淹、韓琦、富弼皆受重用,臺閣也是一時賢者居多,做了許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大事。晏殊任人唯賢,舉薦賢能人士不避親不避仇。被史學家稱讚的「慶曆新政」,事實上都是由晏殊總領其事。任地方官時,他曾大興學校,不斷為地方和中央政府培養人才,歐陽修說「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並非虛譽。那麼這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下面要講的「朋黨」。
範仲淹
2. 朋黨之爭
客觀地追溯歷史可以發現,導致晏殊外放以及慶曆新政失敗的內在原因,還是北宋統治者三令五申要規避的「朋黨」問題。或許都知道,對於北宋來說,朋黨之爭在朝堂上真的是一件家常便飯的事情。甚至可以說,在封建王朝的幾千年裡,朋黨就是一個大忌。在晏殊執政當時,又慢慢的有了「君子黨」「小人黨」之分。在慶曆新政期間,圍繞在晏殊周圍的一群人,早已形成一股不小的勢力,富弼是晏殊的女婿,範仲淹是由晏殊一手推薦提拔並成為執政,歐陽修則是晏殊之門生,雖然官品不高,卻居臺諫之要職。
那麼無意中,晏殊等人犯了宋朝國君之大忌。範仲淹等人又不無「朋黨」的嫌疑。雖然蘇轍《龍川別志》 說過,范文正公篤於忠亮,雖喜功名,而不為朋黨。但事實上,範仲淹、歐陽修都曾經默認他們是「君子黨」,歐陽修《朋黨論》對此亦直言無諱。有學者認為 :「範仲淹等是以政治集團的面貌出現的」,「不僅範、歐們自己認為是一個政治集團或朋黨,當時的人也同樣認為他們是一個政治集團或朋黨。
二、 晏殊被「汙名化」的原因
1.朋黨之爭的影響:「君子黨」的構陷
在歷史背景中,著重提到了朋黨問題。從史書中,可以得知範仲淹、歐陽修等人自己都曾默認自己是君子黨。隨著思想對文人的影響越來越大,範仲淹、歐陽修等人可以說都是被神化,被後世看得崇高的人。對於他們來說,晏殊的罷相成了導火索,藉此機會,將自己的恩師一步一步逼到了改革派的對立面,又讓保守黨抓住機會,抹黑晏殊。可以說,在範仲淹,歐陽修,富弼這些人在後世不斷得到讚譽,不斷的被崇高化,這樣的事情在晏殊被「汙名化」這件事情上起到一定程度的負面作用。
晏殊
對晏殊罷相事件之誤讀,將慶曆新政成員的保護者,當成了與新政中範仲淹、歐陽修等人的對立面;在歷史上本是「剛俊」「耿介」,在很多重大事件中起到重要歷史作用的晏殊,在後世卻成了一個處世圓滑的官場平庸之輩。原本是在仁宗皇帝授意下推行新政,本是處在同一陣營的晏殊與範仲淹等人,在後世卻逐漸走向了「對立」。
不得不說,對於當時的君子黨來說,已經被政治利益衝昏頭腦,他們對於評判是非曲直的度量衡,完全趨向於「非黑即白」。因此,歐、範等人不僅不能理解晏殊的為官之道,後世之人又是偏聽偏信,盲目跟風,使得黨爭以及衍生出來的思想成為了晏殊「汙名化」的罪魁禍首。
2.對君子與小人的道德看法由於黨爭之激烈而激進
晏殊長期以來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評價,受到嚴重的「汙名化」,與大量真相被嚴重遮蔽或者錯誤釋讀有關之外,傳統的君子小人、非黑即白以及黨爭思維方式,也是這其中重要的原因。北宋黨爭思維下衍生的「君子」「小人」的爭辯,造成了黨同伐異,排斥異己;不是君子就是小人這樣的線性思維模式,長期以來難以消除這種不利影響。這種黨爭思維模式,一直延續到了南宋。
朱熹推崇範仲淹,理學思想也是有著範仲淹的影子,因此朱熹等人推重揄揚,隨著理學逐漸成為主流思想,隨著籠罩在範仲淹等身上的光環越來越亮,其他重要的歷史人物原有的光輝被遮蔽,甚至被歪曲被抹殺。
歐陽修
直至今天,人們對於諸多歷史事件的看法與解釋,也大多是人云亦云罷了,根本不屑於去尋找歷史的真相。偉人是不容許有一點抹黑與錯誤,偉人的對手、阻擋偉人的人自然就都成了反面人物、對立人物;偉人的朋友自然是君子,那麼偉人的對手就都是小人了。這樣的線性思維方式往往是普羅大眾的思維邏輯,不少學者們有時候也很難擺脫這種思維方式的桎梏。
長期以來,範仲淹早已被神化,歐陽修、富弼,也幾乎是完美的,當年石介《慶曆聖德頌》中讚美的聖賢有仁宗、章得象、晏殊、杜衍、範仲淹、歐陽修等共十一人。其中,晏殊作為仁宗朝之宰相,作為文壇的重要人物,這樣一個不管是在政治操守上還是在人品上都值得後世肯定的人物,隨著時勢的推移,從「正面人物」逐漸走向了「反面」,被嚴重「汙名化」 。由此可見,黨爭思維和衍生出來的君子小人的爭辯對於當時和後世有多麼大的影響。
三、 晏殊被「汙名化」的意義
1. 歷史意義
這種線性思維模式影響下造成的很多歷史事實的長期被「遮蔽」和歪曲,值得反思。王瑞來《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論—以範仲淹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說道,平心而論,範仲淹的政績在宋代政治家中其實並不突出。更是在宋代的一些私下的議論中,對範仲淹也不是一片讚譽,全無非議。那麼出現像範仲淹等人這樣的完美的現象,實在值得人們深思。直至今日,有多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是跳脫固有的呢?
對於這樣的事情,是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我們從歷史真實發生的事件中可以去探尋這樣的固有思維對於今後對人物的判斷是弊大於利的,衍生到現實當中來,這樣的思維會造成怎樣的後果,無法想像?這樣武斷的、非黑即白的思維是才是真正的大忌。
歐陽修
2. 現實意義
對於現實的我們來說,總結經驗,跳脫出固有思維,主動追尋真相,才是這件歷史大事的背後想要告訴我們的,這樣或許也不枉晏殊被誤解這麼長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探尋這件事背後深層原因的原因。
四、 總結
晏殊對於自己被如此誤解,辯駁極少,但也絕非並無怨言。正如他自己在《踏莎行.小徑紅稀》中寫的那樣,將自己的不滿化作詩詞留給後人慢慢品味。誰都無法抹去他的成就,一如真相永遠不會缺席。
參考文獻
1.《續資治通鑑長編》
2.《範仲淹集團與慶曆新政》
3.《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4.《宋代臺諫制度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