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有何具體表現?即在人我關係上,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

2020-12-07 騰訊網

既然道是人的規定,那麼它就是人的看護者。但道自身的本性無聲無色,故對於人的看護從來也不是厲聲厲色。即使是在人無所感覺的地方,道也默默地看守著人的一言一行,讓人行走在正道上。「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一個事物為人所不睹和為人所不聞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事物自身無聲無色,無法讓人感知;另一種是事物雖然有聲有色,但人由於自身的原因而沒有感知。就人沒有感知到事物而言,可能是我和他人都沒有感知到,但也有可能是我感知到而他人沒有感知到,或者相反,是他人感知到而我沒有感知到。

不管情況如何,但道都能感知到。這在於道自身無聲無色,它不僅在有聲有色的地方在場,而且也在無聲無色的地方在場。故道不僅在事物顯明的時候能顯現自身,而且在事物隱微的時候也能顯現自身。根據這種情況,人就要審慎,讓道看守自身的本性,要與道同在,而不要背道而行。

《中庸》特別強調了慎獨。獨是孤獨。它是指人從社會共同體的關聯中分離出來,失去了各種人倫規範的約束。當人和他人在一起的時候,他需要考慮他人的眼睛的注視和耳朵的聽聞。他要麼是誠實的,要麼偽裝是誠實的,欺騙他人。但當人是一個人的時候,他沒有他人的監督,而只有自身的守護。他當然也可能誠實,但也有可能不誠實。此時,他不用欺騙他人,而只用欺騙自己。

因此,一個人獨在的時候比與人共在的時候是更危險的時候,他更容易偏離道和背離道。慎獨就是對於人處在孤獨時刻的警惕。一個小人獨在時會放縱自己欲望;但一個君子獨在時卻仍然需要限制自己的欲望。為何如此,這是因為道在此也在場。道不僅在人共在的時候在場,而且也在人孤獨的時候在場。道會觀察並區分人在孤獨的時候是否是君子或者小人。

如果人作到了慎獨,按道的規定去思考、言說和行動的話,那麼他也就無愧於道了。「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人之所不見或者所不聞的地方也有道的看護。在這個特別的地方,小人既不知道且不行道;但君子既知道且行道。這正是君子超過小人的地方。

雖然道是人的看護者,但它既遍及一切人又超出一切人。一方面,道遍及一切人。它周遍天地,貫通天人。不管人之間有何差異和等級,道對於所有的人都是相關的。另一方面,道超出一切人。不僅最低級的愚人不能通達,而且最高級的聖賢也無法把握。「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道既顯現又遮蔽。就道的可知性和可行性而言,不僅聖人可知和可為,而且愚夫愚婦亦可知和可為。這在於聖人和愚人都有認識和行為的能力,他們之間的差別不過是大小不同而已。就道的不可知性和不可行性而言,不僅愚夫愚婦不可知和可為,而且聖人亦不可知和可為。這在於愚人只能觸及道的淺近部分,而聖人雖然能通達道的高深部分,但他也非全知全能。

道雖然內在於人性,但也超出人性,甚至是人性所不可企及的。道不僅超出了人,還超出了天地。「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道非天地之大小可以度量。於是,道可以說成是天下的最大的,也可說成是天下最小的。道是天地最高的,也是天地最深的。作為如此,道既貫穿於日常生活之間,也超越於天地自然之外。「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雖然道遍及一切存在者和人類,但不同的存在者有不同的道,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道。《中庸》將人類之道主要區分為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儒家從來注重人的規定。它不僅區分人與動物,而且區分人自身。但《中庸》的根本不是人與動物的區分,而是人與自身的區分,在此就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分。

君子和小人的差別可謂多矣,但最主要的是他們與道的關聯的不同。「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如果說君子和小人都共同擁有道的話,那麼君子之道雖然平淡,但日益彰顯,小人之道雖然光耀,但日益消亡。故君子是有道之人,而小人是無道之人。

那麼,君子之道有何具體表現呢?《中庸》對此有很多描述。君子是一個有智慧、有德性的人。有智慧就是知道大道是如何發生和流行的,有德行就是沿道而行,按照道的規定去生活。君子之道特別體現在人我關係上,即如何對待自己和如何對待他人。

一方面,君子本諸其身。「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在此,所謂近處和低處就是自身,所謂遠處和高處就是他人和世界。一個簡單的道理是:由近及遠,由低到高。這就是從自己到他人。人不僅要本諸自身,而且要反諸自身。當人與他人交往而出現問題的時候,人要尋求自身內在的原因,而不是尋找他人外在的原因。

另一方面,君子要寬恕他人。「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忠是忠實於自身的本性,恕是寬恕他人的存在。當人寬恕他人的時候,人就是承認並允許他人自身獨特的存在。人不要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人,而讓他人讓自身的欲望去存在。君子之道不僅是由己及人,而且是由人及天的過程。

「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這裡所闡釋的君子之道不僅是自身之道,而且是遍及天地人之道。它不僅是人可以行走的道路,而且也是天行走的道路。此外,一個君子不僅知道和行道,而且自己就是道的表現,成為了世界的法則。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

收藏

舉報

相關焦點

  • 「慎獨」道德至高之標準,何為「慎獨」?又該如何做到「慎獨」?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如何真正做到"慎獨"?"慎獨"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何為"慎獨"? 慎獨,顧名思義就是審慎地對待自己獨處的時候。獨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釋名》中這樣解釋:獨,無所依也。當周圍環境沒有客觀的約束存在時,自己真實的內心狀態便可顯現出來。此時的自己,怎麼想,怎麼做,才是真正體現一個人素養的時候。
  • 八卦之道,博大精深,上抵天道,下達眾生!
    但因為可以蕩除沉悶、汙濁之氣,又未必不是一種亨通暢達。這不免讓人想到人生的際遇,平靜順心的時候總是顯得少,坎坷動蕩的時候總是那麼多,有時甚至雷霆霹靂、暴風驟雨。我們應當如何對待人生的順境和逆境呢?震卦正好可以為我們提供啟示,指向的是一點——心態。六十四卦中此卦的象傳於是才說:君子以恐懼修省。
  • 從人際關係和自我自由的角度,聊一聊「他人即地獄」
    沒有鏡子,他們感受不了自己的存在,只有在他人的目光裡證明自己存在,從而各懷目的,勾心鬥角,相互折磨。整個故事就是一個荒誕的笑話。但是最後那句"他人即地獄",卻是整個戲劇的精髓所在。接下來,我將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以及如何獲得自我的自由,聊一聊"他人即地獄"。
  • 易經之道:八卦與八種教養
    但因為可以蕩除沉悶、汙濁之氣,又未必不是一種亨通暢達。這不免讓人想到人生的際遇,平靜順心的時候總是顯得少,坎坷動蕩的時候總是那麼多,有時甚至雷霆霹靂、暴風驟雨。我們應當如何對待人生的順境和逆境呢?震卦正好可以為我們提供啟示,指向的是一點——心態。64卦中此卦的象傳於是才說:君子以恐懼修省。
  •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
    以君子指夫子,或也可以從「吉月,必朝服而朝」一句當中推理得出:並非所有君子都在朝為官,如此文中君子是普遍所指,難不成君子只指在朝為官者?必不是如此,鄉野之中亦不失有君子,然鄉野之君子又如何「而朝」?所以,以君子稱夫子,較為可信。大暑天,很多人會只穿單衣外出,而君子則必表而出之,這是說君子與一般人的不同之處。
  • 做人要學會「簿責於人」,遇事多譴責自己,以寬容之心對待每個人
    《論語》中有云:「躬自厚而薄貴於人,則遠怨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多貴備自己,少責備別人,才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也就是說,對於自己,理應嚴加戒律;而對別人,需要以寬容之心對待。「薄責於人」的意義很深刻,尤其在做事的時候,人們往往對於自己的過失視而不見,對他人的錯誤卻加倍譴責。這樣,在做事的過程中,很容易與他人傷了和氣。儒家思想所提倡的觀點就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想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時常自省,多將指責的手指指向自己,這樣做起事來才能夠圓滿順利。
  • 你如何待我,我就如何待你,何必再去討好一個冷漠的人
    01世界本來沒有偽和虛,只因為有了人,所以出現了太多的虛假。你對待別人的態度,就是將來別人對待你的態度,唯有和顏悅色寬待他人,才有可能得到熱情的回應。希望天下善良的人得到優待,心懷叵測的人無處遁形。君子一諾千金,對自己許下的事,不違背,這樣的人才最靠譜。看清一個人確實不易,不但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嘴上說得好的人,有時行動卻做得不怎麼樣,對待這樣的人,我們必須要警惕再警惕。
  • 南懷瑾老師:誰人背後無人說,如何對待他人的批評?
    誰人背後無人說,如何對待他人的批評?【貉稽曰:「稽大不理於口。」】【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詩》云:『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孔子也。這時候,有名氣的人,一定要學會容忍,否則回他一句,他就達到了目的,到處宣揚「某某人和我辯論,如何如何……」這是一種很鄙俗卑下的手段。但既然聽到了反面的誹謗,也不要掉以輕心,要反省自己,嚴格檢查,在自己的心理、行為、道德上如有過錯,立刻要改,因為別人的話,有時並不一定是訕謗。
  • 不能體諒自己?不會關心他人?彌補「情緒顆粒度」,建立良好關係
    而這部劇雖然以喜劇為主線,但裡面不乏溫情和感人的情節。相比於《生活大爆炸》中的謝爾頓來說,小謝爾頓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人的成長曆程可能伴隨著他的一生。雖然能擁有可望而不可即的高智商令人羨慕,但情商似乎更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所關心的。從小到大的謝爾頓都很難與他人和睦共處,而且容易走極端。很多人都認為是自私和自負導致的,雖然看起來是這樣,但這個表述過於籠統。
  • 如何利用紫微鬥數看夫妻的對待關係
    命宮四化給夫妻什麼,就是我對配偶如何。夫妻宮四化給命盤什麼,就是配偶待我如何。鬥數談因果,有因必有果;鬥數談對待,有對必有待。這個「有對必有待」,絕非「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的對待。「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的對待,對我來說,是勸善的哲學,不是人生的真實面。
  • 目光奴役:他人即地獄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我們常常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可是更多的時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世界上的很多人在意的不是自己眼中的自己,而是他人眼中的自己。誠如尼採說的,「幾人能走自己的路而不改其志、憑人家去說而無動於衷呢」?有幾個能逸得出勒龐意義上的「烏合之眾」的集合?幾個能不被角色或定位所綁定而道得出「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 《他人的力量》:遠離消耗型關係,建立第四層級的積極關係
    這時候自我修復會很困難,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之一,就是心理諮詢師自己和來訪者之間建立良好的聯繫,這是為來訪者提供一個社會功能良好的樣板,幫助來訪者更好地恢復社會功能。穿插一句我的偏激理解,「窮則獨善其身」在現代社會是不成立的,會剛好相反,表現為「獨善其身,則窮」。商業之美,在於給他人提供價值。這是積極人際關係的表現形式之一。
  • 何藍逗上《嚮往的生活》被全網嘲:情商高的人都有這四個特點
    文|胡明陽宅家追劇,因為彭彭(彭昱暢)重新看了一遍《嚮往的生活》有一期是演員何藍逗和陳飛宇去宣傳新電影《最好的我們》,本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由於何藍逗的表現被罵上熱搜。妹妹面露難色,彭彭直接說:不行,她是我妹妹。何藍逗有些不屑:「這有啥,演員啥不能演」黃磊立刻接了一句:「那讓彭彭跟你,你不是喜歡彭彭嘛」何藍逗立馬垮臉:「不行」。
  • 他人即地獄?錯了,想奪回被綁架的人生,藉助他人的力量才是答案
    01 「 他人即地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現在一提起「他人即地獄」,大部分人都會想到那部同名高分韓劇。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於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薩特的哲理劇《禁閉》,三個罪惡的靈魂,被投進地獄。每個靈魂想要看清自己,只能依靠其他人的描述。
  • 謙卦:九三爻「勞謙,君子有終」;政如農功,日夜思之,君子無逸
    這是衛康叔上任之前,周公對康叔的訓誡之辭。《詩經·周頌·我將》「我其夙夜,畏天之威,於時保之。」;詩歌以周武王第一人稱的語氣,講說自己日夜勤奮努力,畏天威,遵循天帝和文王之命,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保佑周邦,安定天下。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在古代,真正的貴族,不僅要擁有地位和財富,還必須通過不斷學習,把自己進化成有修養、有抱負的人,主動肩負起社會責任感,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導社會的公俗良序。當孔子長到15歲左右,弄清自己的身世,並明白自己是貴族的後代時,身上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決定努力做學問,成為一個棟梁之才。
  • 老莊所說的「長生」,在道家中是如何表現的?
    在先秦諸子中,道家、特別是莊子,對形神關係極為關注。關於道家對形與神關係的看法,太史公司馬談有一個總結: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聖人重之。司馬談總結說,道家把人一分為二——形和神,神是根本,形是神的寄託體。
  • 「君子」、「小人」——非黑即白,論晏殊被「汙名化」的深層原因
    晏殊  君子,何為君子?「君子」一語,廣泛出現於先秦典籍,在先秦古籍中大多是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與後世的君子之意有很大的不同。之後,「君子」一詞被後人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小人,那又何為小人?在本文中小人專指人格卑下的人。小人是君子的「反義詞」。小人就是不走正道,卑鄙的。  君子是仁義,小人是卑鄙,那麼晏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為何他被「汙名化」?這背後到底有點什麼樣的原因呢?
  • 從傳統文化感悟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2003年,我們也曾因「吃野味」引發SARS而付出了沉重代價。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們無節制貪食野味、忽視敬畏自然所招致的惡果。因此,我們要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在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往往通過「天」表示出來。天有多重含義。
  • 我如何用能量治療他人?
    有太多人問我,治療的時候我看到什麼、有什麼感覺、知道什麼? 剛開始學習治療的時候,患者必須做在我的雙手可及之處,也就是說,讓我的能量系統能接觸到他。現在,空間與距離不再是障礙。病患坐在我旁邊或處於世界的另一個角落,都沒什麼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