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韓星
2020年的春節,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後,華南海鮮市場非法銷售野生動物的攤位分離到了新型冠狀病毒,鍾南山院士也曾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來自野味。這讓人不禁聯想到2003年,我們也曾因「吃野味」引發SARS而付出了沉重代價。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們無節制貪食野味、忽視敬畏自然所招致的惡果。因此,我們要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在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往往通過「天」表示出來。天有多重含義。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把中國古代的 「天」歸納為五種意義:物質之天、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命運之天、義理之天或道德之天。至於天人關係,也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感應、天人合德等多種天人關係,其中以天人合一為主流。
敬畏上天源於古人對天的信仰。中國古人信仰是多元的,但終極來源還是天。人們對上天以及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鬼神精靈都有懷有敬畏戒懼之心,才會規範與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
出於對上天的敬畏,災異之變就能使帝王警覺,反省理政當中的過失,減少施政當中的失誤。因此,每當出現災異和人為的治理失誤時,帝王就會自我反省。據史料記載,大禹登上天子之位後,有一次在出外視察時看見犯罪的人,下車詢問而並難過地哭了起來,左右問其故,大禹說:堯舜之時,民皆用堯舜之心為心,而予為君,百姓各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禹見民心渙散,深感內疚,認為自己沒有當好這個天子,於是自省自責,主動承擔失查和保護的責任。商滅夏後,湯布告天下,安撫民心,他在《湯誥》中說:「爾有善,朕弗敢蔽;罪當朕躬,弗敢自赦,惟簡在上帝之心。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你們有善行,我不敢掩蓋;罪過在我自身,我不敢自己寬恕,因為這些在上天心裡都明明白白。你們萬方有過失,原因都在於我;我有過失,不會連及你們萬方諸侯。從漢代起歷代帝王在朝廷出現問題、國家遭受天災、政權處於安危時經常下「罪己詔」,自省或檢討自己過失、過錯。歷史上第一次以「罪己詔」的形式頒布天下的是漢文帝。後元元年(公元前163年)漢文帝下詔曰:「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此?將百官之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據統計,在中國歷史上,總共有八十九位皇帝下過罪己詔。
士人敬畏上天指敬畏天道、天命,《論語•季氏》載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比你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知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敬重地位高貴的人,還輕侮聖人之言。孔子把敬畏天命放在第一位。在《論語•八佾》中孔子強調「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如果人得罪了上天,違背天理,你就無處可祈禱了。「仰不愧於天,俯不作於人」(《孟子•盡心上》)是孟子人生三樂之一。孟子重視人的道德本心,認為一個人只有做到立其大本,心正無邪,才能仰俯無有愧作。董仲舒說:「不敬畏天,其殃來至暗,暗者不見其端,若自然也。」(《春秋繁露•郊語》)不敬畏上天,天降災禍之至,可能默而無聲、潛而無形。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世應當常存敬畏之心。
這種敬畏上天的觀念影響到民間就形成了人在做,天在看,三尺頭上有神明。《增廣賢文》說:「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做什麼壞事不要試圖隱瞞,頭上三尺就有神明在監視你的一舉一動。《太上感應篇》說:「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是說還有三臺星和北鬥星的主管神君,經常在人的頭上,記錄人所行的罪惡情況,按其事實輕重,給予減算或削紀不等的報應。《了凡四訓》說:「舉頭三尺,決有神明」,頭頂三尺有神明,做事說話要憑著良心,做到心中無愧就好,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別人。這實際上是讓人們具有敬畏鬼神之心,藉以強化人的道德感,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只有敬畏天地之道,敬畏道德律令,心存對民族文化的「溫情與敬意」,才能保持理性與信仰的平衡,才不會驕泰泛濫。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酒。正是靠著這份敬畏之心,我們中華民族雖歷盡苦難,中華文明卻得以延續。反觀當今國人或將遺失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對天道沒有敬畏,於是無所顧忌,肆意妄行,傷天害理,害人害己,於是遭到報復。自然界原本存在良好的生態鏈,食物鏈,如果人類嘗試去適應它,保護它,社會與自然就會和諧發展,相安無事;如果去惡意破壞它,損害它,則必將招致大自然的報應與懲罰。
儒家認為,心存敬畏的人就能夠仁民愛物,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論語•學而》子曰:「泛愛眾,而親仁。」《論語•顏淵》中孔子答樊遲問仁曰「愛人」,邢昺疏:「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者,言此泛愛濟眾,是仁道也。」孔子還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對世界上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也要以血緣親情的方式來對待。孟子繼承「泛愛眾」發揮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還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一個人只有當你能夠親愛親人時,才有可能推己及人,仁愛百姓;只有當你能夠仁愛百姓時,才有可能推己及物,愛惜萬物。
漢代董仲舒說:「質於愛民,以下至於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春秋繁露•仁義法》)非但愛他人,連鳥獸昆蟲都要愛。愛人而不愛鳥獸昆蟲,還稱不上是仁愛。又說:「泛愛群生,不以喜怒賞罰,所以為仁也。」(《春秋繁露•離合根》)這樣就把仁愛的道德範疇從人擴展到鳥獸魚蟲,表現了儒家泛愛生靈的博大胸懷。
北宋張載《西銘》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朱熹解釋說:「萬物雖皆天地所生,而人獨得天地之正氣,故人為最靈,故民同胞,物則亦我之儕輩。」(《朱子語類》卷九十八)人和萬物都是天地所生,比起其他萬物來人最為尊貴,所以人就應該把天底下所有人看成是同胞兄弟,把所有萬物看成是同輩朋友。在此基礎上宋儒提出了「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之說。二程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屬己,自與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故博施濟眾,乃聖人之功用。」 (《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王陽明在《答顧東橋書》的最後一段說:「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王陽明:《傳習錄》中)
敬畏上天,仁民愛物可以簡化為敬天愛民。金元時期全真道七真之一丘處機萬裡西行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元史•釋老傳•丘處機》)他以「敬天愛民」為治國平天下之本,讓成吉思汗減少屠殺、清心寡欲。明儒王竑在景泰四年(1453年)正月,因災異頻繁出現,正是春天卻非常寒冷,遂上書:「陛下嗣位以來,非不敬天愛民,而天變民窮特甚者,臣竊恐聖德雖修而未至,大倫雖正而未篤。」(《明史•王竑傳》)皇上採納了他的建議,遂下詔修身反省,徵求直言。
日本「經營四聖」之一、京瓷創始人稻盛和夫受儒家影響,提出「敬天愛人」經營哲學。直接的解釋即敬畏上天,關愛眾人。「敬天」,就是要敬重人類賴以生存和工作的大自然和社會,並自覺地遵從天理、公理;「愛人」就是要對社會和他人抱有真誠的關愛、幫助之心並付之行動。簡單地說,敬天就是依循自然之理、人間正道;愛人就是摒棄私慾、體恤他人。
[ 責編:鄭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