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文化感悟人與自然的關係

2020-12-06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韓星

  2020年的春節,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後,華南海鮮市場非法銷售野生動物的攤位分離到了新型冠狀病毒,鍾南山院士也曾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來自野味。這讓人不禁聯想到2003年,我們也曾因「吃野味」引發SARS而付出了沉重代價。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們無節制貪食野味、忽視敬畏自然所招致的惡果。因此,我們要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在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往往通過「天」表示出來。天有多重含義。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把中國古代的 「天」歸納為五種意義:物質之天、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命運之天、義理之天或道德之天。至於天人關係,也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感應、天人合德等多種天人關係,其中以天人合一為主流。

  敬畏上天源於古人對天的信仰。中國古人信仰是多元的,但終極來源還是天。人們對上天以及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鬼神精靈都有懷有敬畏戒懼之心,才會規範與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

  出於對上天的敬畏,災異之變就能使帝王警覺,反省理政當中的過失,減少施政當中的失誤。因此,每當出現災異和人為的治理失誤時,帝王就會自我反省。據史料記載,大禹登上天子之位後,有一次在出外視察時看見犯罪的人,下車詢問而並難過地哭了起來,左右問其故,大禹說:堯舜之時,民皆用堯舜之心為心,而予為君,百姓各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禹見民心渙散,深感內疚,認為自己沒有當好這個天子,於是自省自責,主動承擔失查和保護的責任。商滅夏後,湯布告天下,安撫民心,他在《湯誥》中說:「爾有善,朕弗敢蔽;罪當朕躬,弗敢自赦,惟簡在上帝之心。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你們有善行,我不敢掩蓋;罪過在我自身,我不敢自己寬恕,因為這些在上天心裡都明明白白。你們萬方有過失,原因都在於我;我有過失,不會連及你們萬方諸侯。從漢代起歷代帝王在朝廷出現問題、國家遭受天災、政權處於安危時經常下「罪己詔」,自省或檢討自己過失、過錯。歷史上第一次以「罪己詔」的形式頒布天下的是漢文帝。後元元年(公元前163年)漢文帝下詔曰:「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此?將百官之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據統計,在中國歷史上,總共有八十九位皇帝下過罪己詔。

  士人敬畏上天指敬畏天道、天命,《論語•季氏》載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比你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知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敬重地位高貴的人,還輕侮聖人之言。孔子把敬畏天命放在第一位。在《論語•八佾》中孔子強調「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如果人得罪了上天,違背天理,你就無處可祈禱了。「仰不愧於天,俯不作於人」(《孟子•盡心上》)是孟子人生三樂之一。孟子重視人的道德本心,認為一個人只有做到立其大本,心正無邪,才能仰俯無有愧作。董仲舒說:「不敬畏天,其殃來至暗,暗者不見其端,若自然也。」(《春秋繁露•郊語》)不敬畏上天,天降災禍之至,可能默而無聲、潛而無形。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世應當常存敬畏之心。

  這種敬畏上天的觀念影響到民間就形成了人在做,天在看,三尺頭上有神明。《增廣賢文》說:「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做什麼壞事不要試圖隱瞞,頭上三尺就有神明在監視你的一舉一動。《太上感應篇》說:「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是說還有三臺星和北鬥星的主管神君,經常在人的頭上,記錄人所行的罪惡情況,按其事實輕重,給予減算或削紀不等的報應。《了凡四訓》說:「舉頭三尺,決有神明」,頭頂三尺有神明,做事說話要憑著良心,做到心中無愧就好,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別人。這實際上是讓人們具有敬畏鬼神之心,藉以強化人的道德感,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只有敬畏天地之道,敬畏道德律令,心存對民族文化的「溫情與敬意」,才能保持理性與信仰的平衡,才不會驕泰泛濫。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酒。正是靠著這份敬畏之心,我們中華民族雖歷盡苦難,中華文明卻得以延續。反觀當今國人或將遺失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對天道沒有敬畏,於是無所顧忌,肆意妄行,傷天害理,害人害己,於是遭到報復。自然界原本存在良好的生態鏈,食物鏈,如果人類嘗試去適應它,保護它,社會與自然就會和諧發展,相安無事;如果去惡意破壞它,損害它,則必將招致大自然的報應與懲罰。

  儒家認為,心存敬畏的人就能夠仁民愛物,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論語•學而》子曰:「泛愛眾,而親仁。」《論語•顏淵》中孔子答樊遲問仁曰「愛人」,邢昺疏:「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者,言此泛愛濟眾,是仁道也。」孔子還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對世界上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也要以血緣親情的方式來對待。孟子繼承「泛愛眾」發揮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還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一個人只有當你能夠親愛親人時,才有可能推己及人,仁愛百姓;只有當你能夠仁愛百姓時,才有可能推己及物,愛惜萬物。

  漢代董仲舒說:「質於愛民,以下至於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春秋繁露•仁義法》)非但愛他人,連鳥獸昆蟲都要愛。愛人而不愛鳥獸昆蟲,還稱不上是仁愛。又說:「泛愛群生,不以喜怒賞罰,所以為仁也。」(《春秋繁露•離合根》)這樣就把仁愛的道德範疇從人擴展到鳥獸魚蟲,表現了儒家泛愛生靈的博大胸懷。

  北宋張載《西銘》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朱熹解釋說:「萬物雖皆天地所生,而人獨得天地之正氣,故人為最靈,故民同胞,物則亦我之儕輩。」(《朱子語類》卷九十八)人和萬物都是天地所生,比起其他萬物來人最為尊貴,所以人就應該把天底下所有人看成是同胞兄弟,把所有萬物看成是同輩朋友。在此基礎上宋儒提出了「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之說。二程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屬己,自與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故博施濟眾,乃聖人之功用。」 (《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王陽明在《答顧東橋書》的最後一段說:「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王陽明:《傳習錄》中)

  敬畏上天,仁民愛物可以簡化為敬天愛民。金元時期全真道七真之一丘處機萬裡西行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元史•釋老傳•丘處機》)他以「敬天愛民」為治國平天下之本,讓成吉思汗減少屠殺、清心寡欲。明儒王竑在景泰四年(1453年)正月,因災異頻繁出現,正是春天卻非常寒冷,遂上書:「陛下嗣位以來,非不敬天愛民,而天變民窮特甚者,臣竊恐聖德雖修而未至,大倫雖正而未篤。」(《明史•王竑傳》)皇上採納了他的建議,遂下詔修身反省,徵求直言。

  日本「經營四聖」之一、京瓷創始人稻盛和夫受儒家影響,提出「敬天愛人」經營哲學。直接的解釋即敬畏上天,關愛眾人。「敬天」,就是要敬重人類賴以生存和工作的大自然和社會,並自覺地遵從天理、公理;「愛人」就是要對社會和他人抱有真誠的關愛、幫助之心並付之行動。簡單地說,敬天就是依循自然之理、人間正道;愛人就是摒棄私慾、體恤他人。

[ 責編:鄭芳芳 ]

相關焦點

  • [光明網-理論頻道]韓星:從傳統文化感悟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2003年,我們也曾因「吃野味」引發SARS而付出了沉重代價。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們無節制貪食野味、忽視敬畏自然所招致的惡果。因此,我們要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在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往往通過「天」表示出來。天有多重含義。
  •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因為人,天生就被賦予一種驚人的耐力,在那裡,有著科學無法解釋,人們無法想像的極限。餘華的作品《活著》中,徐福貴從富家少爺一夜成了窮光蛋,外出給母親尋醫,卻被半路抓去當壯丁。多年後回家,母親已去世,女兒是個啞巴。兒子為救人失血過多死了,女兒生育時死在手術臺,隨後妻子也去世了。緊接著,搬運工女婿出差時也死了,快要餓死的外孫吃豆子時被撐死了。
  • 用法律的力量協調人與自然關係(感悟)
    30位代表主動聯署這份議案,讓我感動,也讓我由衷地覺得,善待野生動物,妥善處理好人與動物、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迫切而重要。作為人大代表,今年是我第二年關注野生動物保護。去年我曾提出制定《反虐待動物法案》的建議,旨在呼籲尊重動物生命,保護動物不受虐待。之所以連續關注野生動物的保護,因為我一直是「自然之友」,身邊還有著一群以保護動物、保護大自然為使命的專業人士。
  •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文化是國人精神宗教
    核心提示: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生活有著怎樣的意義?西方現代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卻未能改變中國文化的價值核心部分。文章從中國人內傾的文化精神入手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其現代意義在人與天地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對於自己的態度、對生死的看法四個領域內的具體表現。
  •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生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其表現形態有哲學、倫理、文學等,其流派主要是儒、道、佛三家。這些文化形態與流派,尤其是儒、佛所論及的內容,總起來說可以歸結為關於人的問題。這是一種偏重於講怎樣做人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生價值學說。
  • 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是怎麼的?
    整體觀古人特別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講究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古人認為天人合一的具體體現是「天人相通」與「天人相類」。所謂天人相通,是說人的生命活動與天地自然是一氣相通的。明朝張介賓在《類經圖翼·醫易》中說:「天之氣,即人之氣;人之體,即天之體。」又說:「一念方萌,便達乎氣,神隨氣見,便與天地鬼神相感通。」從以上經文可以看出,古人認為人與天地萬物都是元氣生化的產物,元氣充塞於天地人之中,人之氣能通於天之氣,天之氣亦能影響人之氣,所以天之氣影響著人的生命活動。
  • 學前教育與文化的關係
    民間遊戲以活生生的情感形態存在於時空之中,它來自民間來自大眾,植根於民族傳統文化,與兒童的現實生存狀態緊密相連,是人們在生活中根據需要、經驗創編的兒童喜聞樂見的遊戲活動,與兒童的自然生活狀態和生活的實際緊密貼近,呈現出更多的教育的原生態,更多的體現出兒童的內在需求。
  • 黃信陽:發揮道教文化優勢,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六項原則」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我們舉辦本次論壇,就是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對影響中華生態文明的道家文化做現代性的思考,追索中華傳統生態文明的根源——道家道教文化對多元一體的中華生態文明文化的積極貢獻,探討和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尋找和破解應對生態環境危急方法。
  • 名城四合坊|四合院建築的傳統文化蘊涵
    作為中國傳統建築的一個重要類型,四合院凝聚了中華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創造才能,形象地傳達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意蘊。陰陽和合——四合院的哲理觀四合院所反映的哲理觀,首推陰陽、五行、八卦思想。在四合院的構成和空間組合上,陰陽法則倍受遵從。「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陰陽往來,即合天道自然,吉昌之象也。」
  •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一直有朋友留言讓我以通俗的語言,寫一寫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陰陽對於學習《易經》等學習傳統文化非常重要,可以說對陰陽的理解是基礎的基礎。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的傳承過程,將陰陽學說發展得簡練而深刻。但是倘若我們學習伏羲上觀天象,俯察地理的方法,積極探索我們所在的自然界,用心感悟,其實陰陽也非常實在,是真實的。陰陽,是整個宇宙的簡練概括總結陰陽,是我國傳統文化對於整個宇宙的簡練概括和總結。
  • 打破鬼神迷信思想,需要重塑傳統文化
    而所謂的道德行為,也是發生在人與人的相互制約的二元關係中,只不過是由人-人模型變形為人-神模型而已。眾所周知,伴隨著近現代的民族危機,中國傳統文化在近現代經歷了一次文化危機,西方文化的輸入給中國文化帶來了挑戰,但是文化的危機恰恰就是文化的轉機,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轉型,自然是需要理論參照物,西方文化自然是充當了參照物的角色,產生並推動西方文明飛速發展的文化傳統,自然也就成為了中國人學習的對象。
  • 「自然筆記」今晚頒獎,看孩子們對生活和大自然的感悟與愛
    上遊新聞記者了解到,五年來,通過堅持做自然觀察和自然筆記,越來越多的少年兒童像徐莊懿一樣,不僅養成了用圖文分享見聞的習慣,還越來越善於用表情、動作和語言來表達對生命的感悟,對自然的感恩,從而進一步拉近了親子關係和家校聯繫。對此,本屆大賽策劃組織了「小小自然代言人」選拔活動,江北、九龍坡等區縣推選的200餘名小學生走上舞臺,站在鏡頭前,展示自然筆記作品,講述自己的自然觀察經歷。
  • 用傳統文化浸潤學生成長之路
    本報記者 呂海波 通訊員 劉莎莎 黃晶 趙亞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從小接觸傳統文化,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青少年日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大有益處。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作者: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 陳紅兵,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 楊曉春摘 要:傳統生態思想文化也存在自身固有的局限。如傳統生態哲學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帶有直觀籠統特點,缺乏嚴格的科學分析與論證。
  • 人與自然關係的「三個改變」
    改正觀念,牢固樹立人與自然構成生命共同體的意識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態度和意識。新冠肺炎疫情在敦促我們調整和改變對待野生動物行為的同時,也在敦促我們有必要重新檢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關係。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在人類認識、利用、改造和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前進,不斷向前發展。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關係的歷史。
  • 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有一種認識,認為為了顯示和展示人類的力量,人類應當「主宰」自然,成為自然的「統治者」,而自然是被使用者,給人類提供資源。人類或許可以改變自然的外貌,但卻無法改變絕對的自然規律。即使這些改變也是要在遵守自然規律之上進行,否則也終將是害人害己。
  • 感悟數學之美 品味數學文化
    2020年與366位名師相約每天30分鐘一講座把你的思維帶到未曾去過的地方第845期感悟數學之美 品味數學文化王庚 | 南京財經大學教授華羅庚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物之秘,火箭之速,地球之變和化工之巧,無處不用數學。」
  • 中國科學報:顧沛:體驗數學文化 感悟數學之美
    在很多人看來,傳統的數學課往往都和繁雜的公式、無盡的題海聯繫在一起,這讓很多學生對於數學課難以產生「好感」,甚至一些學生僅僅是為了學分而掙扎在數學課程的世界中。  然而,在南開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有位老師的一門與數學有關的公選課,卻讓很多學生愛上了數學,這位老師便是該院教授顧沛。這是一位怎樣的老師,他又開設了怎樣的一門課程呢?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上述缺陷使得以現代性價值體系為指導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實踐沒有給人帶來所期待的自由和幸福,相反,它不僅造成了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和唯科學主義盛行,而且造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和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啟蒙理性的「祛魅」走向了它的反面,即從擺脫對自然和宗教的束縛,走向了商品拜物教崇拜,西方現代化實踐的結果是工具理性的現代化和效率的提高,但也是物的價值的上升和人的價值的下降。
  • 陳來: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怎麼把握中國傳統文化裡邊主流的治國理政理念?   首先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這四個字是見於《管子》,中國講的以人為本有鮮明的特色,這個特色就是從西周以來,中國文化就向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為本,中國早期歷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為本,但從西周開始,從周公封於魯開始,他的思想就從以神為本的文化開始轉向以人為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