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諸子中,道家、特別是莊子,對形神關係極為關注。關於道家對形與神關係的看法,太史公司馬談有一個總結: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聖人重之。司馬談總結說,道家把人一分為二——形和神,神是根本,形是神的寄託體。二者不可分離,一旦分離,就是死亡,因此要二者兼重,不可偏廢。司馬談的這一總結符合道家思想。
《老子》第十章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載」是助詞,沒有實際意義。「營魄」指的是肉體和精神(靈魂)。「營」本指人的住所,《孟子·滕文公下》說:「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朱熹註:「營窟,穴處也。」老子用「營」比喻人的肉體,因為古人認為肉體是靈魂的依託處,是靈魂的住所。「魄」指靈魂。「抱一」的意思是結而為一體。古人認為肉體和靈魂結合為一,就是人的生存;二者一旦分離,就是人的死亡,因此要保證肉體與靈魂的合二為一。
莊子繼承了這一觀點,他同樣認為肉體是精神(靈魂)的載體:「夫大塊載我以形。」大自然之所以要賦予我們一個形體,目的就是讓我們的靈魂有所寄託。莊子在《大宗師》中說: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情死。肉體好比「旦宅」,所謂「旦宅」,就是短暫存在的住宅,而「心(精神)」就是住在這個住宅裡的人,住宅很快破敗,但只要這個人認真修養,精神就可以永世長存。莊子固然更重視精神(關於這一點,下節詳述),但對待肉體也並不輕視,因此他在《天地》篇中明確提出了「形體保神」的思想: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
在本段話中,莊子將萬物的生成與生命的返璞歸真相銜接,提出了一套循環往復的理論,而「形體保神」的思想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銜接點。前半段話講萬物的生成是經過「無名」、「未形」、「物成」幾個階段,首先是宇宙的初始階段,那時沒有具體的事物存在,也沒有各種名稱;其次是「物成」階段,由於大道與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萬物有了來自大道的精神和來自陰陽二氣的形體,形體守護著自己的精神,並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習性,這些各自不同的習性就是本性。在這段文字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形體保神」四字,被莊子反覆強調的「神」還需要「形」來保護,說明莊子清醒地認識到形體的重要性。
對於這一觀點,莊子還用「翻來覆去」的手法進行論證:「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成玄英疏:「言執持道者則德行無虧,德全者則形不虧損,形全者則精神專一。」指出有道之人的天性完備,而天性完備的人形體就會健全,形體健全反過來又能夠促使自己的精神完美。歸結上述文字,莊子認為,精神需要形體作為寄託並予以保護,而形體健全又是精神美好的基礎,精神與肉體兩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淮南子·原道訓》繼承了莊子形神相依、缺一不可的觀點:「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這是通過「生命」把形、氣、神三者緊密聯繫在一起,指出三者之間一損俱損的關係。需要點明的是,此處的「形」與「氣」,具體指外形與血氣,而莊子所說的「形」,主要指形體,是外形與血氣的綜合體。《淮南子·原道訓》將「形體」與「精神」細分為「形、氣、神」,認為這三者對於生命來說雖然功用不同,看似各自獨立,實際上卻是相互依存、不可缺一的。不僅思想家認同莊子的這一思想,後來的文學家對此也持肯定態度。詩人陶淵明作有《形神影三首》,分別為《形贈影》、《影答形》、《神釋》。其中《神釋》的思想便是取自莊子哲學: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託既喜同,安得不相語!本詩是「神」對「形」說的話,所以其中的「我」指神,「君」指形。詩歌的意思大致為:造物主對萬物一視同仁,而萬物的生成都有自身的規律。人之所以能成為「三才(天地人)」之一,就是因為有了「我(精神)」的緣故。「我」與「你(形體)」雖然有些不同,但生來便是互相依存的。既然我們相互依託、共同生存,怎能不相互交談呢。詩人在充分肯定精神重要性的前提下,也強調了形對神的不可或缺。
莊子認為形體與精神如果保養得好,甚至可以長生。「長生」的概念最早出自《老子》,在全書中總共出現過兩次:「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在《莊子》一書中,「長生」總共出現過四次,其中有兩次是莊子對世俗人一味地去追求權勢財富的批評:「夫見下貴者,所以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也。……此其所以論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不亦遠乎!」。另外兩處,都出自《在宥》篇:「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老莊說的「長生」,主要是指長久的生存。到了後來,道教則把這一概念改造為得道成仙,長生不死。有人曾經責難道教說:「道之大旨莫過先乎老莊,老莊之言不尚仙道,而先生何獨貴乎仙者也?」對此,唐代道士吳筠回答說:老子曰「深根蒂固,長生久視之道」,又曰「穀神不死」。莊子曰「千載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又曰「故我修身千二百歲而行未嘗衰」,又曰「乘雲氣,馭飛龍,以遊四海之外」,又曰「人皆盡死,而我獨存」,又曰「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斯則老莊之言長生不死,神仙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