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所說的「長生」,在道家中是如何表現的?

2020-12-04 百家號

在先秦諸子中,道家、特別是莊子,對形神關係極為關注。關於道家對形與神關係的看法,太史公司馬談有一個總結: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聖人重之。司馬談總結說,道家把人一分為二——形和神,神是根本,形是神的寄託體。二者不可分離,一旦分離,就是死亡,因此要二者兼重,不可偏廢。司馬談的這一總結符合道家思想。

《老子》第十章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載」是助詞,沒有實際意義。「營魄」指的是肉體和精神(靈魂)。「營」本指人的住所,《孟子·滕文公下》說:「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朱熹註:「營窟,穴處也。」老子用「營」比喻人的肉體,因為古人認為肉體是靈魂的依託處,是靈魂的住所。「魄」指靈魂。「抱一」的意思是結而為一體。古人認為肉體和靈魂結合為一,就是人的生存;二者一旦分離,就是人的死亡,因此要保證肉體與靈魂的合二為一。

莊子繼承了這一觀點,他同樣認為肉體是精神(靈魂)的載體:「夫大塊載我以形。」大自然之所以要賦予我們一個形體,目的就是讓我們的靈魂有所寄託。莊子在《大宗師》中說: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情死。肉體好比「旦宅」,所謂「旦宅」,就是短暫存在的住宅,而「心(精神)」就是住在這個住宅裡的人,住宅很快破敗,但只要這個人認真修養,精神就可以永世長存。莊子固然更重視精神(關於這一點,下節詳述),但對待肉體也並不輕視,因此他在《天地》篇中明確提出了「形體保神」的思想: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

在本段話中,莊子將萬物的生成與生命的返璞歸真相銜接,提出了一套循環往復的理論,而「形體保神」的思想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銜接點。前半段話講萬物的生成是經過「無名」、「未形」、「物成」幾個階段,首先是宇宙的初始階段,那時沒有具體的事物存在,也沒有各種名稱;其次是「物成」階段,由於大道與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萬物有了來自大道的精神和來自陰陽二氣的形體,形體守護著自己的精神,並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習性,這些各自不同的習性就是本性。在這段文字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形體保神」四字,被莊子反覆強調的「神」還需要「形」來保護,說明莊子清醒地認識到形體的重要性。

對於這一觀點,莊子還用「翻來覆去」的手法進行論證:「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成玄英疏:「言執持道者則德行無虧,德全者則形不虧損,形全者則精神專一。」指出有道之人的天性完備,而天性完備的人形體就會健全,形體健全反過來又能夠促使自己的精神完美。歸結上述文字,莊子認為,精神需要形體作為寄託並予以保護,而形體健全又是精神美好的基礎,精神與肉體兩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淮南子·原道訓》繼承了莊子形神相依、缺一不可的觀點:「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這是通過「生命」把形、氣、神三者緊密聯繫在一起,指出三者之間一損俱損的關係。需要點明的是,此處的「形」與「氣」,具體指外形與血氣,而莊子所說的「形」,主要指形體,是外形與血氣的綜合體。《淮南子·原道訓》將「形體」與「精神」細分為「形、氣、神」,認為這三者對於生命來說雖然功用不同,看似各自獨立,實際上卻是相互依存、不可缺一的。不僅思想家認同莊子的這一思想,後來的文學家對此也持肯定態度。詩人陶淵明作有《形神影三首》,分別為《形贈影》、《影答形》、《神釋》。其中《神釋》的思想便是取自莊子哲學: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託既喜同,安得不相語!本詩是「神」對「形」說的話,所以其中的「我」指神,「君」指形。詩歌的意思大致為:造物主對萬物一視同仁,而萬物的生成都有自身的規律。人之所以能成為「三才(天地人)」之一,就是因為有了「我(精神)」的緣故。「我」與「你(形體)」雖然有些不同,但生來便是互相依存的。既然我們相互依託、共同生存,怎能不相互交談呢。詩人在充分肯定精神重要性的前提下,也強調了形對神的不可或缺。

莊子認為形體與精神如果保養得好,甚至可以長生。「長生」的概念最早出自《老子》,在全書中總共出現過兩次:「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在《莊子》一書中,「長生」總共出現過四次,其中有兩次是莊子對世俗人一味地去追求權勢財富的批評:「夫見下貴者,所以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也。……此其所以論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不亦遠乎!」。另外兩處,都出自《在宥》篇:「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老莊說的「長生」,主要是指長久的生存。到了後來,道教則把這一概念改造為得道成仙,長生不死。有人曾經責難道教說:「道之大旨莫過先乎老莊,老莊之言不尚仙道,而先生何獨貴乎仙者也?」對此,唐代道士吳筠回答說:老子曰「深根蒂固,長生久視之道」,又曰「穀神不死」。莊子曰「千載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又曰「故我修身千二百歲而行未嘗衰」,又曰「乘雲氣,馭飛龍,以遊四海之外」,又曰「人皆盡死,而我獨存」,又曰「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斯則老莊之言長生不死,神仙明矣。

相關焦點

  • 如何把握「道德」或「道」,孔子、老莊認為:其實並不是一件難事
    三,老莊眼裡的「道」,和人的直覺體驗有關。「道」是老莊哲學的一個核心概念。這個神秘的「道」到底是什麼?如何才能把握這個「道」呢?根據西方哲學的邏輯,要想認識「道」的存在,恐怕只有兩種辦法,一是邏輯推理,二是宗教信仰。
  • 老莊股交易策略是什麼?老莊股如何操作
    老莊股,顧名思義,指的是在一隻股票長期潛伏駐守的股票莊家。那麼老莊股如何操作呢?莊家也分為新莊和老莊,老莊股操控的股票其股價走勢基本不與大市亦步亦趨,甚至逆市而為,圖表上常常表現為長上下影線的日K線,忽大忽小、參差不齊的成交量,並且不論量大還是量小,都與其流通盤不甚協調的一類個股。
  • 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三分暖意說生活,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老子與道家道家形成於先秦時期,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所以其學說又稱「老莊思想」。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所以其學派稱為「道家」。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0古宋聖賢話老莊
    其實,作為老子和莊子的故裡故鄉也頗有議論,但史籍史書中所記載的,當不是一家之言,而是一個時代一種思潮所重視並認可的,筆者認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在這方鄉土上所曾經存在的人與物,事與情將持續存在,為了這方閃爍著思想光輝的精神聖地。因為,這裡曾經是百家爭鳴的策源地。
  • 老莊思想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ps:老莊思想比較高深,我這裡說得簡單粗暴了點,見諒。)脫胎於老莊思想的魏晉玄學主要有幾個大主題:崇有與貴無、名教與自然、言意之辯、形神之辯、名理之辯,其中對文學產生直接影響的就是崇尚自然派、言不盡意派、得意忘言派。那老莊思想對於文學的具體影響是什麼呢?我想首先老莊思想直接導致了玄言詩的出現。其二是推動了詩歌中的隱逸主題的出現。
  • 老莊思想的憤世嫉俗,對世俗的鄙夷,在茶人身上是如何表現的?
    前面講到茶人的以茶養廉、胸襟廣闊虛懷若谷、與自然為友的氣質修養,是受到老莊思想的影響。都說茶文化吸納了佛家、儒家、道家的思想主張,其實道家老莊的思想對茶人的影響還有以下兩點。
  • 老莊賦予魏晉靈魂,風骨使隱逸更為超脫
    (ps:老莊思想比較高深,我這裡說得簡單粗暴了點,見諒。)脫胎於老莊思想的魏晉玄學主要有幾個大主題:崇有與貴無、名教與自然、言意之辯、形神之辯、名理之辯,其中對文學產生直接影響的就是崇尚自然派、言不盡意派、得意忘言派。 那老莊思想對於文學的具體影響是什麼呢?我想首先老莊思想直接導致了玄言詩的出現。其二是推動了詩歌中的隱逸主題的出現。
  •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位大聖大智者,窮其畢生精力,給後人栽下了一棵參天大樹。這位智者,就是被我國三大教派之一的道教尊奉為教祖的老子。他的《道德經》有如一棵冠頂參天、四季長青的智慧之樹,蔭庇後人、惠及子孫。
  • 老莊文化與美麗中國
    原標題:傳承老莊文化精髓豐富美麗中國內涵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老莊文化尊道、崇德、重和的理念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觀點,洞悉了人類與自然和諧永續發展的基本規律,傳承老莊思想的文化精髓,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7月12日,光明日報與安徽省社科院聯合,在安徽省亳州市舉辦了以「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活動。
  • 精神和肉體相輔相成,在老莊看來兩者誰更佔上風呢?
    吳筠用來回答責難的老莊原文,可見於《老子》的第五十九章、第六章,以及《莊子》的《天地》、《逍遙遊》、《在宥》等篇。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道教對老莊思想的利用(實際上是一種帶有偏離性的利用)和老莊對宗教的影響。雖然莊子沒有明確提出肉體長生的觀點,但他無疑是追求長壽的。
  • 傳承老莊文化精髓 豐富美麗中國內涵
    莊子也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應效法道和天地萬物所遵循的對立統一規律、自然無為的本質特性和「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之性。「道法自然」是說「道」以自然而然、自己成就自己為法則,這一法則尤其應當為人所效法。     「自然」和「無為」是道的本質特性。
  • 全真道與老莊學研究的新進展
    2012年4月13日至19日,第二屆全真道與老莊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華中師範大學召開。此次研討會由香港青松觀全真道研究中心和華中師範大學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辦,、湖北省道教協會、武當山道教協會和九宮山瑞慶宮協辦,來自美國、日本、、港臺及內地的130餘位專家、學者、道長與會。
  • 老莊思想有什麼不同
    老莊之不同,從文本上也能至少發現三處:首先,拯救社會還是拯救個人?老子撰寫《道德經》著力於拯救社會,認為明白天道的人越多越好。所以,老子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莊子觀點相反。他認為,勞心費力地拯救天下甚至不惜生命,是不划算的。
  • 佛教靠老莊思想在中國發展
    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清談之風」盛行,士人僧人皆崇尚老莊。而般若之「空」和老莊之「無」頗為相似,這就引起了清談家們的興趣,進而作為老莊思想的延長線開始探究印度佛教。這也是為什麼在初期的漢譯佛經中,「涅槃」會被譯成「無為」、「菩提」會被譯成「道」、「真如」會被譯成「本無」、「沙門」會被譯成「道人」的原因所在。
  • 此人對道家思想的貢獻並不次於老莊,但卻遭到了時代的唾棄與批判
    道家影響雖然較儒家較小,但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亦是為人所稱道,被稱為一代聖人。但和老莊可歸為一類的楊朱卻鮮少為人所知,甚至遭到了一些大家的唾棄批判,這究竟是為何呢,歷史漫談君將會在下文詳細道來。道家這個概念是在西漢才被提出來的,所以老子楊莊和莊子也並不知道自己是道家中人,說楊莊是道家中人是因為他的一些觀點和老莊相似。
  • 道家老莊、黃老學說對中醫氣功養生學的影響
    強調「道」為萬物之本源。並在《易經》一分為二的基礎上,提出一分為三。中醫學深受老莊道家學派的影響,並接受了道家宇宙本體論的認識。例如,《黃帝內經》提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並且,極為重視「知道」「清道」「奉道」。如在《上古天真論》中提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氣功養生,必須掌握宇宙運動規律,掌握陰陽之道,方能養性長壽。
  • 老莊的儒家思想是想表達什麼情感呢?
    徐上瀛的溪奚山琴況也恰如朱自清先生所言從制琴的目的而論,雖以「和」為重,是以儒家的修身為本,但徐上瀛在此基礎上更關注到琴作為器樂的自身屬性,言明琴的特性即聲音的主宰是以「清」為本。他在繼承虞山派宗師嚴天池「清微淡遠」琴韻風格的同時,汲取道家的虛靜、希聲、淡泊、正反幾個方面對琴樂進行探究,用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貫穿溪山琴況,確定琴的審美屬性。
  • 《紅樓夢》是不偏不倚的老莊哲學嗎?
    向來都有不少人以為《紅樓夢》是不偏不倚的老莊哲學,因為曹公在書中「勸佛抑儒揚道」的傾向非常明顯。可是有幾處的疑點最終還是容易讓人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紅樓夢》是不偏不倚的老莊哲學嗎?襲人反對寶玉與黛玉接近。她一邊拉攏寶釵,嘆苦說:「姐妺們和氣,也有個分寸兒,也沒個黑家白日鬧的!
  • 「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
    北京大學人文講習教授、北京大學道家研究中心主任陳鼓應先生、華中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熊鐵基先生、四川大學宗教所李剛先生、安徽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國際知名學者錢耕森先生分別發言。     熊鐵基先生認為,道家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容性是其鮮明特點;秦漢新道家正是道家文化包容性不斷發展、進步的表現。李剛先生認為,道教的神仙鬼怪想像力對古代社會和文明的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這啟示我們利用道教文化想像力,促進我國現代創新人才培養,推動科技、教育、文化等事業的進步。錢耕森先生也認為道教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會越來越大。
  • 「白天看星星」丨海德格爾對老莊的哲學解讀
    - 內容摘要 -海德格爾與老莊之間的「因緣」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們關注的則是如何通過海德格爾所理解的老莊思想去進一步理解海德格爾。但是,「表象」如何可能將對象設立為對象呢?為了將事物「表象」為對象,物首先必須是顯而易見的,即,物必須先已進入了「敞開領域」(das Offene),這個「敞開領域」就是「無蔽領域」(Unverborgene)。顯然,這裡所說的「敞開」與「無蔽」有所區別。雖然《存在與時間》也講真理即無蔽,不過在那裡「無蔽」主要指此在的展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