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誰人背後無人說,如何對待他人的批評?

2020-12-05 傳承網

誰人背後無人說,如何對待他人的批評?

【貉稽曰:「稽大不理於口。」】

【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詩》云:『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文王也。」】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貉稽對孟子說,「稽大不理於口」,這個「理」字,古人認為是「賴」字,好像現在的青年人,常說某事不「賴」,這個「賴」字,也許是從這句話來的,在我們的語言文化中,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後來可能在唐朝宋朝,被人改做「理」字。貉稽是齊國人,人品很好,官也做得很好,只是攻訐他的人太多了。

孟子說:沒有關係,「士憎茲多口」。「憎」就是憎恨,但古人考據,古書上是「增」字,後來也是在唐宋之間,有人覺得增字很難解釋,改成「憎」字,而意思也就是「憎」。這句話是說,一個讀書人在社會上,沒有不被批評的。作為一個人,不要怕人批評。一般惹人厭的是一張嘴,吃飽飯專門挑人家的是非。中國人講修養,在兒童課外讀物中,有一本《昔時賢文》,這本書把許多詩句、格言編成韻文讀本,其中就有兩句說:「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與人相遇,一定說到第三人,說到別人對或不對,這就有是非了。只有兩個人沒有人背後批評,一個是已經死了的無名古人,一個是還沒有生出來的人。孟子回答貉稽的話,雖不是如此說,但含有這個意思。也等於說,你做你的官,你自有你的人格,社會上的是非隨時都有。古人說:「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你不要去理它,自然就沒有了。

孟子進一步再解釋說:「『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孔子也。」孔子晚年,也有一些對他不滿的人,幾千年來都有人罵孔子。孔子當年周遊列國,並不像我們現在出國觀光這樣舒服,他到每一個國家,都被那裡的小人罵。孔子一輩子都遭小人的嫉妒,倒黴透頂,只是比耶穌好命,因為耶穌還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當然,最高明的,還是釋迦牟尼佛,兩手一攤開,人家就跪下來。孔子當時的情況,就好比《詩經·邶風·柏舟》所詠嘆的,「憂心悄悄」,心裡擔憂天下國家事,但這種憂慮,只能悄悄擺在心裡,講不出來,沒有辦法可對人坦言。不但如此,並且還經常碰到一般的小人反對他,從各種角度來批評他,這就是「慍於群小」。

前人有兩句感嘆人生的名言說:「人歷長途倦老眼,事多失意怕深談。」一個人幾十年生活下來,的確是一個長途,做人做事的經歷,在人生這條路上看多了,也走怕了。過去的事,多半是失意的,朋友談起,也不願深談,因為越談越煩越痛苦。這兩句詩深刻得很,是用幾十年人生經驗寫出來的,也就是孔子當年「憂心悄悄,慍於群小」的況味。一個人對國家天下大事,雖然看清楚了,可是卻無法講,又能向誰講,向誰建議進言呢?孔子尚且遭遇如此,你貉稽受人攻訐,又有什麼稀奇?又有什麼可怕?

還有《詩經·大雅·緜》篇說的:「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這是文王的遭遇,當年文王興起的時候,那些邊疆的民族,對他這樣一個了不起的聖人,道德又非常好的人,仍不滿意,不過不敢動,只有在心裡反感。可是文王也不以為意,這些人雖然不滿意,還是要來聽他的教化,而文王照樣的教育他們,這就是文王。

這些就說明了人生在世,受批評沒有什麼不得了;如果對人家的批評過分認真,那一天也活不下去。但是要注意批評,「有則改之」,如果人家的批評是對的,就要改過來;「無則加勉」,自己如果沒有錯誤,就勉勵自己,不要去犯這個錯誤就好了。

這一段是孟子答覆別人,談人生修養的話。青年人聽了會有小感觸,可能不會有大感想,要等年紀大了,才會知道「謗隨名高」的道理。一個人名氣越大,被罵的機會越多,罵你的人也越多。有些人為了想出鋒頭,專挑有名氣的人橫加攻訐。這時候,有名氣的人,一定要學會容忍,否則回他一句,他就達到了目的,到處宣揚「某某人和我辯論,如何如何……」這是一種很鄙俗卑下的手段。

但既然聽到了反面的誹謗,也不要掉以輕心,要反省自己,嚴格檢查,在自己的心理、行為、道德上如有過錯,立刻要改,因為別人的話,有時並不一定是訕謗。假使自己問心無愧,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則心不負人,面無慚色,聽到了謗言,也沒有關係,只要學佛家的「忍辱」就是了。

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說:「從他謗,任他誹,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人就要做到這樣。一個人的名位高了,所受到的反對與攻擊會更激烈。後世所崇敬的聖人,在當時的遭遇卻是非常痛苦的。從歷史上我們得了一個教訓,要想做聖人,一定要從極痛苦中站起來,問題在於受不受得了這種痛苦。

一個知識分子,做人、做事、做官,基本上都要有這樣的修養,受得起批評,痛切反省,修正自己,這是儒家,也就是佛家,也就是修道。不要以為打坐做工夫才是修道,打坐有工夫的人,如果給他兩個耳光,罵他一頓,看他的工夫還有沒有?本來打坐清淨為「梵行」,這時他就變成了「焚行」,一下子把他自己所有的工夫都燒光了。這是由於受刺激之故,還不算數;如果好話來了,恭維的來了,那比打兩個耳光還厲害,那可會把你深深地活埋了。所以不要怕批評,更可怕的是恭維,接受恭維,就是心中想超人一等。說得好聽是自尊心,實際上就是我慢,是我相的一種表現,所以每一面都要注意到,才是修行。

孟子作結論說:「賢者」,高明的人,就是佛家開悟的人。「昭昭」是自己明明白白,使他人也明白,也就是自覺覺他。而現在的人,自己還是「昏昏」的,還去教人跟著他的樣子去開悟,以此「誤」而教人「悟」,那可能嗎?被教的人也誤以為誤即是悟,那真是誤上加誤了。

在幾千年前孟子的時代,人們就是如此,幾千年後的今天,人們仍是如此。所以我說,不論古今中外,人類就只是這樣一種生態,沒有高明到哪去,時代也沒有什麼大的改變。

這種「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典型,在《西遊記》裡有,就是孫悟空的結拜哥哥,外號牛魔王的。孫悟空是代表心,有一個糊塗的、動感情的心,就是他哥哥牛魔王,自己「昏昏」而想「使人昭昭」;再加上牛魔王的太太鐵扇公主,拿了一把大芭蕉扇,在旁邊一扇火——慾火,這個世界,當然非亂不可了。

《孟子與盡心篇》

我們一天到晚不斷地在造口業。「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口之為禍大矣!有些人怕受批評,其實啊!在背後何嘗不說別人的是非呢?有人當著面在恭維你,轉過身來背後可以罵你;高興時讚美你,不對勁時更可隨意損你。然而這一切都是空的,了無實際,偏偏不上此當者幾稀。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一個學佛的胸襟氣派一定要大,能夠包羅萬象,對的就對,不對就不對,這種小事沒什麼了不起。話說回來,同學們固然不對,作者聽了這些閒言閒語心中煩惱,也太沒有程度了。叫你們讀的《昔時賢文》,其中有一句我七八歲時就背了:「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哪個人背後沒有人批評啊?那兩個人碰到了,不講別人的事講什麼啊?這就是人。老夫妻倆在房中講媳婦怎樣、兒子怎樣,也是在講人。所以把人世間這些東西看通了,聽了那些話都是狗屁不如,這樣你就胸襟大了。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相關焦點

  • 誰人背後無人說!
    誰人背後無人說!古語有云,「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一個善於見風使舵喜歡嚼舌根以說別人壞話為樂的市井小人那天在大街與人激烈爭吵。吃瓜群眾也過去圍觀了,有的人抱著看熱鬧的心情好奇八卦吵架的原因,有的人則是解恨地認為壞女人活該。吃瓜群眾各自抱著不同的心圍觀完又各自散去。並沒有人真正關心這小人發生了什麼事。
  • 「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講述了什麼道理?值得一看
    俗語反映著人們的生活,也指導著人們的應該如何生活。今天,我們來給大家說一說俗語「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它又能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誰人背後不說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沒有人不在背後說其他人,也就是說大家都會在背後議論別人,甭管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
  • 賢文集28: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今天的小編,跟你分享《增廣賢文》裡的這一句「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有誰背後不會被人說?又有誰在別人面前不會去議論他人呢?可是我們的聊天話資裡,除了談天說地,除了人文見識,除了生活日常,難免會有議論到他人的時候。當這種情況,在所難免時。作為話題的主角,可能是渾然不知的,而作為話題的參與者,則多多少少會在討論的過程中,加入個人的觀點和判斷。不把話題聊死,不去議論他人,可能是我們很難做到的一個標準。因為一個話題裡,其實都是描述一個事件的。既然是事件,那麼一定會出現時間、地點、人物。
  • 淵回說南:南懷瑾戒行如何?抽菸喝酒?不戒葷腥?假修行學佛嗎?
    淵回說南:南懷瑾戒行如何?抽菸喝酒?不戒葷腥?假修行學佛嗎?有人說南懷瑾老師抽菸喝酒,不戒葷腥,是假學佛。真的是這樣嗎?首先,淵回需要說明的是,南懷瑾老師雖然抽菸,但是並不飲酒,並不吃葷腥。南懷瑾老是吃飯是吃很少的,而且是非常嚴格注意戒行的。吃素不是為了去宣揚標榜自己吃素。是慈悲,是給自己方便,是給人方便。慈悲我們就不用說了,戒殺護生麼。給自己方便,就是飲食清淨,少受業力的影響。給別人清淨,就是吃素不能給別人造成煩惱。南懷瑾老師吃長素七年,無人知曉。這是一種境界。
  • 道成法師:誰人背後不說人 誰人背後無人說
    有一些人,因為這很正常: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如果你不是活著,又不是人,當然沒有人會說你,木頭誰說你幹什麼?如果怕別人說,而不敢面對良心、責任、信仰,如此良心、責任、信仰都不擔當的人,那麼,活著還有意義嗎?學佛不是讓我們變成「鄉愿」,而是一片悲心。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從而踐行破邪顯正的中道圓融,喚醒沉睡輪迴的人們。
  • 誰人人前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
    罵這個主做賓館住宿次做冷凍批發的張老闆罵張老闆的原因是亂傳話,說張老闆対在市場西頭做冷凍生意的權老闆說,陳胖子在向撤遷辦咬嚼為什麼叫她們的凍庫撤遷,而沒有叫權老闆撤遷。那天權老闆為此喝了幾杯悶酒,正好遇到經過全老闆門前的陳胖子,就攔住她問此事。陳胖子說根本沒有此事。權老闆說是開賓館的張老闆說的這事,所以才出現了開文的一幕。
  • 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有些人、有些事沒必要斤斤計較
    不得不說,現在最讓人看不起的職業就是幫人洗腳洗頭的,然後是這種服務員,被人喊來喊去、斟茶遞水的,又要拖地、搬臺搬凳。說實話,做這種工還不如回家幹農活呢。大家說,是不是?我就不信,做個服務員這種下作工能威風得起來。大部分做服務員的女人都是為了勾搭來吃飯的有錢人,只要勾到了她就覺得自己脫貧致富了,只可惜,她們絕大部分被有錢人玩幾天就踢飛了。」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半句才是精華!
    那些自身能力不行,卻因為自己的嫉妒心理而去詆毀他人的成績,這種人才是我們真正值得唾棄的存在。我們應該接受自己的定位,在這個社會上只有真正懂得欣賞自己的人,別人才會懂得欣賞你。同時在學會接納自己、欣賞自己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多跟比自己更加優秀的人接觸,在不知不覺中,我們自身的水平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很多人都不知道下半句,直擊人心
    俗語,就像個民間萬花筒,有關於天氣氣象的;有關於人生百態的;有感嘆歲月蹉跎的;還有描寫人性的,就比如說這句「誰人背後無人說」,人們往往只聽說過這句俗語的上半句,而它的下半句更是堪稱經典,直擊人心。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句被奉為經典,老實人不妨引以為戒
    人心經不起推敲,人情更經不起打磨。人情世故,看起來非常複雜,好似為人處世一大難關,事實上,說來說去也就是那麼一回事,因為生活本就沒有太多新鮮事。俗語說:「誰人背後無人說」,出自《增廣賢文》,原句是:「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道理雖然淺薄,但細細推敲,足可見人情之冷暖,人性之使然。
  • 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他,就是中國當代文化學術界裡最具傳奇色彩,曾任過臺灣政治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的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那麼,南懷瑾先生作為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詩人、哲學家、教育家、中國文化傳播的大師級人物,為什麼會遭到那麼多質疑與批評?也就是說,他的水平到底如何呢?
  • 南懷瑾為何說: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
    三年期已過,此時的南懷瑾已是十六七歲的人了,他長得很有才華,結婚成了家裡人最擔心的事,沒見過西方先進思想的南懷瑾,在父母的主持下,比自己大三、四歲的表姐成了親家。二人雖一路走來,雖一路相逢,但他心中畢竟有一份無法抹去的愛的陰影。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後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如今有關「網絡暴力」的新聞此起彼伏,「網絡暴力」來勢洶洶,讓人無力招架,在古時候,信息傳遞沒有這麼快速,也不會出現萬人「辱罵」一人的現象,但輿論還是存在的,閒言閒語從古至今都有存在。
  • 南懷瑾老師講「入定與出定」
    地獄、畜生、惡鬼、人、天。阿修羅包含在天裡頭。天人與我們世界不同,可以說是外星球另一個世界的人;天人同我們人、這個地球上人類,乃至畜生、惡鬼、地獄同屬第一地,叫「五趣雜居地」,普通的凡夫。那麼我們人,當然在「五趣雜居地」以內的。當然有眼睛、耳朵、鼻子(呼吸)、舌、身前五識都有。如果到了初禪的境界,初禪就是「二地」了,超過了「五趣雜居地」到了色界天的初禪天了。
  • 南懷瑾:世界上能幹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糟蹋了
    南懷瑾先生曾說過:"一切唯心,你是什麼命都是自己造的。"世間萬物各有命數,而其真正的掌控者都不過是自己罷了。佛門常說:"境由心轉,命由己造。"心境不同,致使境遇和果報必然不同。南懷瑾少時不僅習武還研習諸子百家之學,他曾於抗戰之時投筆從戎,亦曾在戰爭之後隱遁峨眉。
  • 南懷瑾被方舟子認為是江湖騙子,北大教授也將他歸為旁門左道
    但是他的爭議也是非常大的,有些專家當面說他是「神棍」、「大忽悠」、「江湖騙子」,其中著名大家鬥士方舟子、已故文學大師李敖先生以及北大教授李零對南懷瑾的批評尤為尖銳,幾乎將南懷瑾先生貶得一文不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郭德綱經典語錄——誰人人前不說人,哪個背後無人說
    郭德綱說話的風輕雲淡,但他說的內容,值得每一個人去深思。1.曲木為直終必彎,養狼當犬看家難。墨染鸕鷀黑不久,粉刷烏鴉白不堅。蜜餞黃連終須苦,強摘瓜果不能甜。為人不把良心昧,天理昭彰著報應,循環。2.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分能耐使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十分能耐都使盡,後輩兒孫不如人。人,不能太過分。3.不明白任何情況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就這種的人你一定要離他遠一些,因為雷劈他的時候會連累到你。
  •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南懷瑾說有個老道上屋很輕鬆,爬牆就像走平地
    朱清時說:南懷瑾說有個老道士上屋很輕鬆,爬牆就像走平地。這是否又有科學的解釋呢?而那些目前科學無法解釋的,通過佛學解釋的又是否是正確的呢?我們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去評判朱清時的量子力學與佛學是意識超前還是譁眾取寵,但通過朱清時的人生軌跡和發表的文章,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到一點朱清時的思想內涵。
  • 古人言:誰人背後不說人,背後誰人不被說?
    不過我今天看到了前幾年在我的博克上的日記,又給了我開始記錄生活的勇氣和信心,那就是標題所說的內容。我現在把當時的記錄粘貼如下:春風又來人間,她吹過花間時,聽到花兒輕柔的呢喃聲,嗅到了四溢的香味。風兒很得意,詔告天下,它創造了美麗,它裝點了世界,它在天下居功至偉。
  • 南懷瑾對傳說向來不加嚴謹考證
    這是因為有科學精神的人,其治學態度非常嚴謹,哪怕有一個詞彙感覺到不妥,都萬萬不會採用,那些沒有依據的觀點,絕對不會傳播,更不會沒有做任何鑑別就盲從盲信。缺乏考證精神的南懷瑾,他最著名的一個典型錯誤,就是在其出版的著作《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 中大談所謂男人精液和七種顏色的關係。據南懷瑾說,他對精液的知識,完全來源於「佛的生命科學」,而不是來源於主流學術機構。